0341.HK
Hong Kong’s Café de Coral takes go-slow approach to Mainland dining market

香港快餐龍頭大家樂發盈喜,預告將迎來一份亮麗業績

重點:

  • 大家樂預告2024財年盈利3.3億港元,較對上財年上升兩倍
  • 大灣區業務表現理想,同店銷售增長強勁

 

劉智恒

香港經濟疲弱,自由行的旅客質及量均大不如前,港人又持續北上消費,本地飲食業叫苦連天,頻頻呼籲政府出手振興旅業。想不到在此困境下,本地快餐店龍頭一哥大家樂集團有限公司(0341.HK)卻在近日發出盈喜,展現出優秀企業穿越周期的能力。

大家樂的公告預示截至3月底止的2024財年股東應佔溢利約3.3億港元(3.06億元),2023財年為1.1億港元,那時更有政府的4,090萬港元疫情資助,足見集團去財年的復蘇力度強勁。盈喜發出後,兩天股價急升10%至8.93港元。

集團表示,香港兩地業務均取得理想成績,本地業務因加強品牌推廣及營銷活動而受惠,加上成本控制得宜及生產力提升,賦以數碼化與自動化,利潤率得到改善。

北上發展遇挫折

大家樂指出,中國內地業務的表現特別理想,同店銷售增長強勁、利潤率亦穩健,期內新開門店數量創新高,並已在大灣區建立穩固的基礎。

集團未具體透露內地增長情況,相信要待下月發布的業績才可深入了解。不過,中期業績已披露了一點蛛絲馬跡,上半財年內地業務收入增加13%至7.75億港元,當中華南區的快餐業務更增長21%至6.88億港元,同店銷售增幅達到11%。

毫無疑問,大家樂在香港的發展已達或接近飽和,要進一步拓展,北望神州是不二之選,業務能否再上一層樓,中國市場至為關鍵,畢竟香港市場只有區區七百萬人口。

中國市場雖大,飲食業卻是一片殺戮戰場,即使去年大家樂在內地發展有一定增長,亦未必代表未來可持續理想。早在三十年前,大家樂已踏足神州大地,92年在深圳開設首家分店,但那年代內地人生活水平不高,內地城市未必處處能負擔大家樂的消費,集團發展較緩慢。

到2003年時內地經濟日漸向上,大家樂加強力度出擊,陸續在北京、上海及天津開設分店。然而發展並不順利,2017更全線撤離華東,結束區內11家分店,專心在華南一帶發展。2019年又夥同8家內房企業,合作在開發商的項目發展飲食,豈料疫情爆發,加上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計劃又受挫。截至去年9月,大家樂在內地只有160家分店,三十年過去,分店不足兩百間,相對於麥當勞(MCD.US)的5,500多間及肯德基的逾萬家店鋪,顯得相形見拙。

港式快餐水土不服

香港快餐在內地的發展,很明顯有點水土不服,當年華東區要全線結業,一大原因是未能迎合當地人口味,菜式也不合當地人脾胃。內地人對重慶麻辣火煱、螺絲粉、酸辣粉及燒烤等重口味食品情有獨鍾,港式快餐卻偏淡口,未能刺激人們的味蕾。你看麥當勞也要有小龍蝦漢堡,必勝客要有榴槤薄餅,就知本土化的重要。

另外是香港文化的衰落,過去內地未全面發展,對香港的電影、電視及音樂趨之若鶩,對香港明星極度崇拜,連帶港式的飲食也受到一定追捧,茶餐廳及快餐店,只要標榜香港兩隻字,總能吸引內地人光顧。今天內地歌唱演藝事業遠遠拋離香港,年青一輩對港產文化嗤之以鼻,香港再沒有昔日光環。

香港食店亦沒有國內同業進取,內地食店裝修設計新穎突破,菜式創新多樣化,香港多年來說來說去好像就只有絲襪奶茶、菠蘿包及雲吞麵,今天內地年青人愛喝的茶飲及食品款式更多樣,港式飲品予人感覺是有點單調及趕不上時代。

近十年,內地食店深懂運用網上科技及社交平台,營銷力強大,幅蓋面無遠弗屆,香港飲食業在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宣傳及營運方面,遠遠不如內地食店般發揮得淋漓盡致。

嚴控品質放棄加盟

在中國經營飲食或快餐業,很講求規模,一個品牌動輒開店數以千家,其中的方法是靠資本市場的助力,找私募基金投資,短期廣開分店及大打宣傳;另外就是通過加盟模式,鋪天蓋地開設分店,將品牌迅速壯大。

若了解大家樂,其作風一貫穩健,經常穩定派息,絕少在資本市場集資,又或為擴張而引入投資者。過去於內地多年也沒有急速開店,反之情況稍不對勁,馬上止蝕離場,盡可能持盈保泰,謀定而後動。

至於加盟模式,亦非大家樂的那杯茶,多年來都是以自營店為主。這亦不難理解,加盟模式可以短期快速擴展,但也容易引起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包括食物味道及質量如何保證,服務提供又是否到位等,並不容易控制。而且有別於麥當勞或肯德基,大家樂以中式快餐為主,其烹調較複雜,工序也較多,加盟模式是很難達到自營店水準。

今年3月初,集團明言要三年開店至280間,即增長接近一倍。對於大家樂的目標,我們或有保留,始終集團作風較謹慎,又鮮向外融資,亦不準備引入加盟模式,過去32年淨增加的分店只有160間,這次能否在三年內將店鋪量翻一番,實乃一大考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六福集團首季零售止跌回升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周四公布,截至6月底止三個月的第一季度,整體零售值及零售收入扭轉跌勢至雙位數增長,分別按年升13%及14%。整體同店銷售亦止跌回升5%。 港澳及海外市場零售值按年升9%,零售收入升8%,同店銷售升3%,全部都止跌回升。其中,香港同店銷售升1%,澳門跌1%,海外市場升20%。至於內地市場零售值、零售收入、同店銷售,分別升14%、31%、19%。 公司稱,雖然季內國際平均金價升約四成,按重量計價的黃金產品同店銷售仍大幅改善至持平。定價首飾產品的同店銷售本季進一步提升19%。截至6月底,集團全球有3162間店舖,上季淨減少125間,主要是內地品牌店減少。公司對內地中長線業務前景審慎樂觀,計劃今年度在海外淨增加約20間店舖。 六福集團周五股價高開0.7%,至中午休市報22港元,升3.0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遊戲上線 創夢天地扭虧為盈

網游企業創夢天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119.HK)周四披露,受惠於新產品上線推動,預計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同比扭虧為盈。 公司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實現淨利潤2,000萬元至5,000萬元,較2024年同期1.09億元的虧損顯著改善。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達3,000萬元至6,000萬元,上年同期則為3,400萬元。 公告明確指出:「淨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集團自研產品和新產品的上線,帶來集團利潤率的提升。」 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21%至15.1億元,淨虧損則從2023年的4.53億元同比擴大至5.29億元。 創夢天地股價周五開盤上漲9.6%至0.91港元,隨後持續上漲,早盤上漲20%。週四收盤時,該股年內已下跌6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中期收入按年大增80%

機器人企業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四發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較去年同期的9,924萬元人民幣,上升70至80%。 收入大升原因是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於期內銷售強勁增長,上半年新簽訂單18台。另外「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核心區域的快速覆蓋與滲透,銷售穩步增長。「R-ONE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後,需求亦漸上升。 由於收入快速增長,加上集團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升經營效率,期內經調整淨虧損按年收窄40%至1.25億元人民幣。 公司周五開市升1.3%報18.6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8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Motion share placement

跨足機器人領域 知行科技一年三度配股

跨足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域的知行科技,正在以密集的節奏集資 重點: 這是公司12個月內第三度股份配售,累計集資額約5.3億港元 今年公司積極跨足機器人領域    李世達 如果說一次配股是為了補充彈藥、推進戰略,那麼在一年內完成三次配股,或許就是另一番故事。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近日宣布一年內的第三度配股集資。如此密集的融資行動,透露的是公司的雄心?抑或是焦慮? 知行科技最新一輪配股於7月13日正式公告,擬配售最多15,495,000股股份,配售價為每股15.22港元,配售價較7月11日收市價16.72元折讓8.97%。集資淨額約為2.31億港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高階智駕與駕艙一體解決方案研發、研發與生產設施升級、機器人業務併購與研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等。 就在今年2月與去年12月,公司分別完成2.28億港元與7,328萬港元的配股籌資,截至今年6月底,兩次配售尚未動用的淨額分別為8,948萬港元及1,108萬港元。從節奏與規模來看,知行的資金計劃明顯已進入加速期。 跨界布局下的資本壓力 急切的資金需求,源於其快速擴張的發展策略。2025年初,知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艾摩星機器人」,並於5月收購蘇州小工匠機器人過半股權,後者擁有逾60項知識產權,專精於一體化關節模組,應用於人形機器人與機械臂。結合大模型算法與自研模組製造,知行希望以此打開具身智能的應用新局面。 而在飛行汽車領域,早在去年4月知行已與一家中國頭部飛行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一體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類新業務看似與本業相隔遙遠,實則在感知、決策與控制模組上具有技術遷移的高度共通性。此外,知行科技亦於今年3月公告擬收購一間位於德國、專精高安全電子控制系統的供應商,意在補強其域控制器產品的國際化技術深度。 儘管研發與擴張投入增加,但技術成果已開始轉化為訂單。今年5月,知行科技獲得一頭部新能源車企、兩家傳統主機廠與一海外車廠的新定點,涵蓋高階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域控平台與視覺感知模組。 同時知行也在強化核心優勢,在高階自動駕駛域控與中低算力平台部署上均取得成果。其自研BEV+Transformer感知架構已部署於瑞薩V4H等中算力平台,並與地平線征程3、征程6等國產晶片合作,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2024年,公司累計交付22.7萬套智駕方案,年增75%;獲得35個新增定點,累計定點達65個,合作車企涵蓋吉利、極氪、奇瑞、東風等。 去年虧損擴大 2024年,知行科技迎來第四個虧損年度。去年公司收入12.48億元,同比僅增2.6%;毛利率卻由9.94%降至7.28%,全年淨虧損按年大增 47.8%至2.88億元。2024年研發開支為2.81億元,較2023年增加 29.56%。若不計研發支出,公司營運基本持平,顯示成本結構壓力依然沈重。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6億元,去年錄得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出為1.03億元。若考慮到2025年計劃中的研發投入、跨國收購與新業務布局,現金續航力面臨挑戰。這也說明為何公司密集推動配股,以保持戰略執行所需的資金靈活度。 市場反應方面,配股消息公布後,知行科技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約3.2%,報16.24港元,仍較今年4月的低點高約48%。反映短期資金的壓力對股價形成牽制,但市場仍對其中長期技術落地與成長潛力具有一定信心。目前知行科技市銷率(P/S)約為2.73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1.96倍,但低於黑芝麻智能(2533.HK)的17.85倍,估值仍屬偏低。 知行科技正試圖以技術主導的方式擴張其在AI+汽車、機器人與飛行交通領域的生態邊界,證明自己是一家具技術實力與應用廣度的企業。但對投資者而言,在業績未實現拐點之前,仍應審慎評估其現金流穩健性與新業務轉化效率。若能在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等高潛市場成功複製自動駕駛量產模式,則當前估值或仍具吸引力;否則,頻繁配股帶來的股東稀釋風險與盈利不確定性,將繼續主導股價的走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