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4.HK
The future of Boyaa Interactive: everything hinges on Bitcoin

經濟大吹淡風下,公司的業績大多出現倒退,但今年首九個月博雅互動卻派出一份亮麗的成績表

重點:

  • 公司首三個季度盈利大增1.5倍
  • 主業放緩,但投資收入帶來可觀增長

 

劉智恒

投機倒把,不務正業,通常也沒有好結果,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去年底下的一著奇牌,卻讓公司賺取以倍計盈利,股價更是節節上升,成為淡市中的奇葩。

集團公布今年首三季的收入3.18億元,同比升8.1%。收入升幅不到一成,可盈利就大幅上升1.49倍至2.12億元。能在內捲嚴峻的市場中突圍而出,教投資者嘖嘖稱奇。

博雅互動是中國最大的網上棋牌類遊戲公司,成立於2004年,2013年在港上市。藉著《德州撲克》、《鬥地主》及《四川麻將》等幾款皇牌遊戲,上市初期股價由5.35港元一度炒上近15.16港元,然而亢奮過後股價拾級而下,這幾年更成為毫子股,一直在低位徘徊。

年內股價升9

直至今年三月開始發力,先升穿1港元,脫離毫子股系列,繼而猛升暴進。踏入十月,股價更是一路高歌猛進,過去一年爆升9倍。

股價能起死回生,全因手上持有大量的比特幣,過去一年比特幣急升暴漲,到特朗普在十一月初獲選美國總統,由於他對加密貨幣極度推崇,令比特幣升勢如脫韁野馬,由十一月近7萬美元一度急升近10萬美元。

博雅互動這一手神來之筆,要追溯至去年十一月,公司突公布斥資1億美元投資加密貨幣;今年三月進一步加碼一億美元,大手掃入比特幣及以太幣。

現時博雅互動手上持有的比特幣達到3,183枚,平均每枚成本約57,724美元,別少看博雅互動的比特幣數量,2021年宣布以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至今持有的比特币约5,935枚,要知道博雅只是一家港股上市的小企业,储量竟达到整个国家的一半,不可謂不驚人。

比特幣的大幅升值,令博雅食髓知味,揚言未來戰略是要擴大比特幣儲備。公司說,對比特幣持樂觀態度,將進一步增持,不排除於市場配股集資以擴大比特幣儲備。

市場在佩服博雅此役大獲全勝之餘,對其前景不無擔憂,畢竟股東不知道最終會否出現「贏了這場戰役,卻輸掉整場戰爭」的結果。

業績難免波動

首先加密貨幣投機味濃,價格大起大落,箇中起跌難以預計掌握。公司投資大量此類工具,必要承受極大波動,業績表現將隨幣價跌宕起伏。

我們單看博雅互動第三季收入,同比升4.8%至1.05億元,卻錄得虧損7,205萬元,去年同期則有盈利2,954.9萬元,原因是手上的加密貨幣價值在期內下滑。由此分析,公司今天能賺個盤滿砵滿,說不定明天會輸得一貧如洗,投資博雅互動,將要承受極大波動風險。

若比特幣大幅下滑,對公司的現金也有一定影響。集團去年底手頭現金仍有7.4億元,因大手購買加密貨幣,今年9月已跌至6,691萬元,雖然加密貨幣或可等同現金,但若幣值急降,亦意味現金大量流失,勢影響公司營運。

長線投資者卻步

公司目前確贏得一時的掌聲,卻未必可留住長線投資者,畢竟他們當初是投資公司的網上遊戲業務,現時就像變相投資加密貨幣,與原先投資目標不同。投資者也會想,自己直接買賣比特幣也可,何需買入一家炒賣比特幣的公司。

再者,博雅主業是網上遊戲,要發展相關項目,必然要投入相當資金及人力物力,但現時大量資金拿去購買加密貨幣,本業的資源投放及發展毫無疑問會受影響,未來可否開拓出爆款吸金遊戲也難寄厚望。

博雅將大筆資金投入加密貨幣,是否釋出一個訊號,就是本業前景已乏善足陳,又或市場競爭太激烈,未來要獲理想回報不容易,因此才作出另類投資的選擇。

事實上,博雅的本業確開始有點停滯不前,甚至有輕微倒退。三季度的付費玩家201,000名,每日活躍用戶人數116.8萬人,分別較去年同期跌4.7%及0.8%。王牌遊戲「德州撲克」的每名付費用戶平均收益為4,882元,同比下跌7.8%。

主業放緩,這次業務轉身,暫時看確是華麗,但公司的前景就充滿不確定性,未來一切成敗或許只繫於三個字,就是「比特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Perfect Diary makes makeup

業務重心轉移奏效 逸仙電商首季獲non-GAAP盈利

這家化妝品銷售商報告,隨著業務重心從彩妝轉向護膚品,第一季度護膚品收入增長近50% 重點: 逸仙電商一季度淨虧損大幅收窄至100萬美元以下,並取得non-GAAP淨利潤 護膚品佔公司當季淨收入的43.5%,高於去年同期的31.7%    譚英 4月,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董事長黃錦峰宣稱公司即將迎來業績拐點,僅僅一個月後,他就用數據向投資者證明瞭這一點。5月16日,這家總部位於廣州的化妝品公司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 ,顯示其營收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增長(此前曾連續兩個季度下滑),同時公司連續兩季度實現季度non-GAAP盈利。 儘管公司當季仍錄得淨虧損,但虧損已不足100萬美元,同比大幅收窄。這些積極信號表明,公司近年來對研發以及申請的240項專利(主要集中在護膚品領域)的大筆投資是值得的。黃錦峰在4月接收採訪時說:「上市後,我們經歷了轉型階段。」他續稱:「2021年我們宣布將加大研發投入以擴大護膚品收入,這過程歷時三年,並非易事。如今我們終於迎來了轉變。」  逸仙電商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7.8%,從2024年同期的7.73億元增至8.34億元(1.149億美元);淨虧損同比收窄95.5%,從1.25億元降至560萬元。營收增長為2025年開了個好頭,因為自2020年上市以來,逸仙電商從未實現過年度營收增長。 推動業績逆轉的主要是逸仙電商的護膚品,該品類當期收入同比飆升47.4%至3.62億元。隨著護膚品增速遠超其他品類,其營收佔比從去年同期的31.7%躍升至43.5%。這一轉變帶動公司整體毛利率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至79.1%,並實現非GAAP淨利潤710萬元,而去年同期為非GAAP淨虧損8,380萬元。 儘管逸仙電商在公佈季報的同時,宣布價值高達3,000萬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但市場對這份樂觀的財報卻反應冷淡。自上週五公告發佈後,該股在四個交易日內累計下跌逾8%。 逸仙電商目前的股價較IPO發行價跌超50%,市銷率(P/S)僅為0.99倍,遠低於已實現盈利的同行上美股份(2145.HK)的3.88倍,以及同樣處於盈利狀態的珀萊雅(603605.SH)的3.11倍。全球美妝巨頭歐萊雅(OR.PA)儘管銷售額和利潤增長停滯,但市銷率仍高達4.67倍。 逸仙電商成立於2016年,最初憑借完美日記和小奧汀等品牌,瞄准Z世代彩妝線上市場。其護膚品牌完子心選於2019年推出,但公司2020年11月上市時,該品牌的銷售額佔比僅為12.9%。就在IPO前夕的2020年10月,逸仙電商通過收購法國高端護膚品牌科蘭黎,強化了護膚品業務佈局。 收購護膚品牌起成效 此後公司又新增三個護膚品牌:達爾膚、伊芙瓏和壹安態,都是2021年收購。護膚品牌完子心選於2023年逐步停產,但即便在該品牌停產後,2024年護膚品營收仍增長至13.9億元,佔公司當年總營收33.9億元的41.1%。彩妝產品仍貢獻了19億元,佔總營收的58%。 但隨著逸仙電商更加註重護膚業務,這一佔比已在穩步下降。 業務重心轉移的原因顯而易見:護膚品是中國4,000億元化妝品市場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數據聚合平台Statista指出,2025年中國化妝品銷售額約為1,260億元,年增長率為4.76%。而2018至2023年間,護膚品市場更是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8年將突破7,000億元。 護膚品跑贏彩妝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確。一個因素可能是中國消費者對抗衰老和美白產品的重視。在當前消費者支出謹慎的大環境下,這類產品的需求可能更為穩定,而彩妝則可能被當作可有可無的奢侈品。  中國經濟低迷已對國際美妝品牌在華業務造成衝擊,從歐萊雅到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的絲芙蘭均未能幸免。韓國品牌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以外的市場以提振銷售,2024年韓國超越法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化妝品進口來源國。 黃錦峰表示,逸仙電商在中國高度分散的化妝品市場所佔份額只有1%。他指出,公司正努力定位為具有強大科技背景的產品銷售商。逸仙電商也未受中美關稅戰影響,因它的原材料來自國內,而且出口量有限,主要面向東南亞市場。黃錦峰將逸仙電商在當前市場的相對成功,歸因於公司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力。 黃錦峰在4月的採訪中表示:「中國消費者很聰明,受過良好教育,對新的創新產品有著強烈需求。」 他續稱:「他們追求前所未見的產品創新——這是我們觀察到的消費決策核心驅動力。同時他們對性價比極為敏感,但這並非追求低價,而是尋求更高價值。」   在去年的《CBE·胡潤中國美妝新勢力品牌TOP50》中,護膚品佔了25個。頂尖護膚品牌包括逸仙電商和巨子生物(2367.HK)旗下的可復美,這是一款重組膠原蛋白產品,自詡「更適合亞洲肌膚」。彩妝品牌在榜單中佔19個。  當前市值達836億港元(約合106億美元)、市銷率為14倍的巨子生物,或比傳統彩妝企業更值得逸仙電商借鑒。相比之下,逸仙當前市值僅為4.49億美元。 逸仙電商想必正以艷羨的目光注視著巨子生物的股價,自202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該股已上漲兩倍多。雅虎財經調研顯示,三家分析機構中有兩家給予逸仙電商「買入」或「強力買入」評級,表現尚可;但相較之下,跟蹤巨子生物的分析機構多達20個,且全部給予其最高評級。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博首季純利倍增 AI智能搜索用戶持續增加

社交平台微博股份有限公司(WB.US; 9898.HK)周三公布,首季度收入3.97億美元(28.6億元),按年持平,淨利潤則大增至1.07億美元,按年116%。非公認會計準則(non-GAAP)下,淨利潤達1.20億美元。 其中,廣告和營銷收入為3.39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然而,來自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廣告收入激增89%至4,260萬美元,主因包括春節期間的強勁推廣需求,以及其推廣AI相關產品的新增廣告投放。截至3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為5.91億;日均活躍用戶數為2.61億。 公司表示,已將AI驅動的搜尋功能「微博智能搜索」全面開放給所有用戶。在第一季度,該功能的用戶基數與每日查詢量皆錄得可觀的環比增長。微博首席執行官王高飛表示「我們對人工智能產品方面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 在業績帶動下,微博美股周三收升4.28%,報8.78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債升利虧的手回 招股集資2億元

保險中介服務提供商手回集團有限公司(2621.HK)周四在港公開招股,發售近2,436萬股,一成公開發售,招股價每股介乎6.48元至8.08元,最高集資1.96億元。下周二截止申請,下周五正式掛牌。 2023年以人身險中介市場的總保費計,手回在市場排名第八,若以線上人身險計算,公司佔7.3%市場份額,位列中國第二。 手回去年收入13.8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15%,並錄得虧損1.36億元,較2023年收窄61%。公司表示,收入減少主要是經濟放緩,導致市場對長期壽險產品的需求減少。 期間,公司的負債淨額不斷增長,由2022年的3.74億元,增至去年的7.4億元,公司解釋是向投資者發行列賬為負債的金融工具,上市後將會轉換為普通股。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ill Trump’s drug order derail China’s overseas pharma push?

特朗普擬推動降藥價 對出海藥企影響幾何?

特朗普宣稱美國的處方藥價格將會下降30%至80%,他要求美國患者必須有權獲得「最惠國價格」,推動藥企建立直銷渠道 重點: 大型跨國藥企股價迅速由跌轉漲,市場解讀行政令缺乏執行細則,落地執行的難度較大 美國降藥價的長遠趨勢難以改變,一旦藥價大幅下調,將影響中國創新企業營收    莫莉 美東時間5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旨在使藥價下降的行政命令。這項激進的政策如同一顆投入全球醫藥市場的深水炸彈,引發資本市場震蕩。儘管美股醫藥板塊在政策細則公布後出現短暫反彈,但中國創新藥企的股價仍普遍承壓,反映市場對於中國出海藥企的盈利前景存在擔憂。 根據行政令的核心內容,特朗普要求美國患者必須有權獲得「最惠國價格」(Most-Favored-Nation Price,簡稱「MFN」),即將美國藥價限制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的最低水平,由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推動藥企建立直銷渠道,繞過「中間商」,同時考慮從定價更低的發達國家直接進口藥品。行政令要求,HHS在30天內向制藥商發送MFN價格目標,如果未能取得顯著進展,HHS將會強制實施MFN定價。 這項明顯利空醫藥企業的行政令公布前,特朗普已經於美東時間5月11日在「真實社交」預告該政策,他宣稱美國的處方藥價格將會下降30%至80%。因此,在政策正式公布前,中國創新藥企業的股價已經大幅下行,尤其是布局美國市場的百濟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和黃醫藥(HCM.US; 0013.HK; HCM.L),其港股的股價在北京時間5月12日已經分別大跌8.97%、2.03%和3.56%。 但是,特朗普政府公布詳細行政命令後,市場表現卻有些讓人意外。大型跨國藥企股價迅速由跌轉漲,5月12日收盤,默沙東(MRK.US)、禮來(LLY.US)、輝瑞(PFE.US)、諾和諾德(NVO.US)股價分別漲5.87%、2.86%、3.64%、3%,百濟神州的美股也小幅收漲0.54%,而和黃醫藥的美股當天仍然下跌2.04%。 市場解讀,特朗普的降藥價行政令缺乏執行細則,落地執行的難度較大,因此在行政令公布後,股價明顯反彈。投行中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美國的藥品淨價和標價之間存在較大緩衝,雖然藥廠的公開標價可能會有所下調,但真實的藥品淨價或許變動不大,對藥廠的收入影響有限。特朗普在第一任美國總統任期內,曾於2020年9月頒布過類似的降藥價行政令,但最後由於產業界的強烈反對被暫停,未能真正實施。 長遠影響有待觀察 儘管這一份行政令似乎執行難度頗大,也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此舉只是一場政治作秀,但是從拜登政府此前推動的《降低通脹法案》實現10種藥物76%的降幅來看,美國降藥價的長遠趨勢難以改變。 蘭德公司的研究顯示,美國2022 年品牌原研藥d 價格是其他OECD國家的4.22倍,這類藥物僅佔美國處方藥數量的7%,但支出佔比高達87%。近年來,多個中國藥企旗下創新藥登陸美國市場,在美國的定價也遠高於中國市場。 以美國市場貢獻一半以上收入的百濟神州為例,其王牌產品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在美國的定價為120粒12,935美元(93,255元),這款產品在中國經醫保談判後的定價僅有64粒5,440元,算下來平均每粒藥的價格僅約為美國定價的一成。這種差異化的全球定價體系,意味著百濟神州可能會直面MFN政策的衝擊,一旦藥價大幅下調,很可能會影響其營收。 對於依賴海外合作夥伴的中國醫藥企業來說,政策風險也同樣存在。君實生物為例,PD-1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於2023年通過北美合作夥伴Coherus BioSciences進入美國市場,君實生物提供藥品並或許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當PD-1等成熟靶點在美國也遭遇價格談判,其利潤空間也會進一步遭到擠壓。 目前,中國國內醫保控費、支付能力有限,出海尤其是進入美國市場,是中國創新藥企高額利潤回報、提高估值的重要路徑。若美國的創新藥價在行政令的干預下大幅下調,那麼這些藥企出海的路徑和產業鏈都有可能發生轉移,從授權交易中獲得的收入也將打折,上市公司的估值亦有可能縮水。因此,醫藥投資者需評估其政策落地的可能性,並長期關注該政策的進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