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迭加廣告大減 汽車之家季度收入四連跌
這家汽車交易服務商二季度毛利率驟降逾10個百分點,營收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重點: 在慘烈的價格戰下,中國汽車製造商及經銷商大幅削減廣告預算,汽車之家二季度營收下滑約6% 公司6月上線核心交易平台海外版,旨在借力中國全球汽車出口榜首的發展勢頭 陽歌 面對去年下半年開始失速的業績,中國最大汽車交易平台汽車之家(ATHM.US; 2518.HK)正將目光轉向海外尋求突破。在披露截至6月的季度營收連續四季萎縮的同時,公司宣布已於6月上線網站海外版。 汽車之家核心客戶群——汽車製造商與經銷商,在持續逾年的慘烈價格戰中大幅削減營銷預算,致其廣告服務收入遭受重創,當季同比大跌36%。公司高管指出,政府今年已出台措施緩和價格戰,樂觀預測下半年形勢可能好轉。 在線營銷及其他收入,成為三大主營業務板塊中,當季唯一實現增長的亮點。結合線索服務收入11%的跌幅,前者本季反超後者,躍升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 實事求是地說,汽車之家當下仍是中國低迷車市中少數具備潛力公司。主要源於其堅守輕資產商業模式,意味公司完全不承擔庫存風險,有效規避中國車市劇烈波動的影響。 公司收益主要源於交易及廣告衍生的服務費用。從交易維度看,汽車之家應具有相對優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約1,560萬輛,同比增幅超10%。 儘管中汽協未公布汽車均價數據,但價格戰導致上半年車價下行已是不爭事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五月汽車製造業利潤同比下滑12%。價格下行或通過拉低單輛車交易傭金衝擊汽車之家的收益,正如公司所指,利潤大跌也導致眾多車企大幅削減廣告開支。 投資者對財報反應相對積極,周四汽車之家的美股收漲0.26%。公司股價年內3.5%的漲幅看似平淡,卻顯著優於通用、大眾的合資夥伴上汽集團(600104.SH)17%的跌幅,以及豐田、本田的合資夥伴廣汽集團 (2238.HK; 601238.SH) 在港股的7.3%跌幅。 雖處境不穩,汽車之家15倍的遠期市盈率仍顯堅挺,與美股同行CarGurus(CARG.US)16倍水平相當。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分析師群體,對汽車之家持相對謹慎態度。在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13位分析師中,有9位給予該公司「持有」評級。 出海新舉措 下文將聚焦汽車之家業務底層邏輯,首先看似乎未獲投資者熱捧的出海新舉措。公司CEO楊嵩透露,平台新版海外網站已覆蓋52個中國出海汽車品牌的1,900餘款車型數據,為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構建數字化基礎設施。 汽車之家正試圖搭乘中國車企海外銷售提速的東風,這股推動中國超越日本登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的浪潮,部分源於二十年產能擴張積累的嚴重過剩。 「當前業務覆蓋六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內地及香港、泰國、沙特阿拉伯、英國、澳大利亞和巴西,」 楊嵩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我認為此類海外佈局將成為我們業務新的增長曲線。」 在本土市場,汽車之家持續承壓,二季度營收同比下跌5.9%至17.6億元(約合2.45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8.7億元。其中,媒體服務收入驟降逾三分之一至2.79億元,僅佔總營收的16%;線索服務收入下滑11%至7.33億元;在線營銷及其他收入增長21%至7.4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毛利率同比大跌逾10個百分點至71.4%,去年同期為81.5%。公司管理層將之歸因於「在下沈市場推廣創新業務引發交易成本攀升」,但未詳述細節。未來幾個季度該指標能否企穩,勢必成為投資者關注重點。 14%的運營開支降幅,部分對衝了毛利率下滑。僱員規模縮減或是重要因素,汽車之家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員工總數4,360人,較上年同期的5,078人減少14%。但最終淨利潤仍同比萎縮22%至3.99億元,上年同期則為5.10億元。 展望後市,汽車之家預期下半年價格戰趨緩,有助提振廣告及線索服務業務。然而,當前價格戰本質是中國經濟疲軟抑制消費信心。儘管低價能刺激部分消費,唯有經濟企穩與消費主導型增長動能回歸,方能推動國內車市重歸健康發展軌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資金緊絀的一畝田 納斯達克搶灘救急
這家農業B2B平台運營商申請納斯達克上市,其財報顯示去年營收下滑,公司正實施激進的成本削減計劃 重點: 一畝田已申請納斯達克上市,計劃籌資最多2,300萬美元,其高昂支出導致現金儲備岌岌可危 這家B2B平台運營商,去年營收因削減成本下滑,但長遠來看,公司有望受益於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陽歌 農業B2B平台運營商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本已駕輕就熟地收割作物,更準確說是幫助生產者對接採購商。如今,公司因現金儲備告急,正轉而瞄准納斯達克上市,試圖通過最高募資2,300萬美元收割投資者資金。 這家名稱意為「一畝田」的企業在概念層面頗具亮點,坐擁超高利潤率,且在政府全力推動現代化的農業領域佔據領先地位。然而,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書顯示,一畝田過往的高支出導致持續負現金流及虧損。過去兩年,公司一直大力削減開支。 較之同業,一畝田尋求的估值定位也顯激進,意味其股票上市後或將面臨壓力。 一畝田具有中國電商及互聯網企業的典型特質,乘21世紀前二十年數字經濟騰飛之勢,步入發展黃金期。公司資歷深厚,創始人鄧錦宏2009年辭去百度營銷部產品經理職位,進軍農業電商。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資者熱衷向此類初創企業擲下數百萬美元資金,不計盈虧地尋找下一個百度或阿里巴巴。鄧錦宏借此東風,打造出中國最大的農業B2B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已匯聚3,900萬商家及2,100萬在售商品。 中國正將農業從分散型小農經濟,轉向應用先進種植技術的現代化集約農場,一畝田恰逢其時,佔據戰略契合點。 上月,我們報道擬上市公司濰柴雷沃時,曾詳解其智能農械如何受益現代化浪潮。此次轉型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與《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兩大國家規劃中均有部署。此類計劃往往預示,相關企業可獲得政府資金與資源傾斜。 招股書中的市場數據展示行業爆發前景,中國農業B2B電商市場規模,預計未來五年以17.5%年增速擴張,為GDP增速的兩倍有餘,2029年將達2,842億元(約合400億美元)。一畝田雖因主營撮合交易收取佣金致營收規模偏小,但佔據有利卡位可分得紅利。 不過,上述高增速未在一畝田營收端體現,其收入至少從去年開始持續下滑。2024年營收1.61億元,較2023年的1.88億元同比下降14%;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12.6%至 3,430萬元,低於上年同期的3,920萬元。 大力削減成本 公司對營收下滑緣由語焉不詳,僅模糊歸因於「戰略性聚焦農產品採購貿易業務,調配資源加速主產區零售網絡建設。」 但最可能的解釋,或許還要回到前文提到的那個更為亢奮的時代。公司成立於2010年代,當時中國經濟仍在快速增長。那時,互聯網公司不惜一切代價爭奪市場份額,常常招攬那些利潤較低的客戶,僅僅是為了增加用戶數量,即便這種做法會消耗大量資源。 實際上,公司毛利率表現亮眼,今年第一季度從上年同期的73.8%升至79.1%;2024年全年毛利率更高達81%。 但公司營銷、管理和研發開支高企,去年總額幾乎等同全年營收,導致持續的負現金流。去年淨虧損3,490萬元,今年第一季度續虧264萬元。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兩期虧損額同比均大幅收窄。 一畝田似乎終於認清熱錢湧動時代已成過往,正大刀闊斧降本增效以求盈利。降本在行政開支上尤為顯著,去年初至今,削減超過五成,其中主要來自人員優化,截至3月底員工總數為573人,較2023年末的789人縮減逾四分之一。 長期高支出侵蝕其現金儲備,3月底僅餘63.2萬元(不足10萬美元),較去年底本就不足的277萬元再度銳減。招股書未著重討論停業風險,推測公司仍具融資能力維繫未來一兩年運營,以期通過精簡開支實現盈利。 以公司去年營收在4.67億至5.72億美元估值區間計,一畝田市銷率(P/S)達21至26倍,定位激進。橫向對比,B2B家居電商GigaCloud(GTC.US)市銷率僅0.86倍,即便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僅2.13倍,儘管其40%的毛利率僅為一畝田的一半。 核心癥結在於,一畝田極需強化成本管控,需淘汰低效客戶及優化人力結構。若能在此前提下維持較高毛利率,待營收重拾增長並實現盈利時,公司或可迎來全新發展格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押注小鎮寶媽 母嬰電商海拍客衝刺港交所
儘管去年營收陷入停滯,這家母嬰電商平台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寄望投資者認可其轉型戰略 重點: 海拍客的母嬰電商平台瞄准中國下沉城市、鄉鎮及村莊,這些地區出生的新生兒佔中國整體新生兒數的85% 伴隨戰略重心從B2B電商向自營品牌直銷模式轉型,2024年公司營收持平且出現虧損 譚英 隨著生育率斷崖式下跌,導致嬰幼兒配方奶粉等乳製品需求萎縮,中國乳業黃金期或已拉上帷幕。然而,Yangtuo Technology Inc.(下稱「海拍客」)試圖向投資者證明該領域仍具潛力,宣稱其對中國下沈市場母嬰群體的理解遠超同業。 6月底,這家母嬰電商平台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其保薦人為中信證券,投資方包括復星、高瓴、小米聯合創始人雷軍等,可謂全明星陣容。公司此前六輪融資累計募資近2億美元,表明此次港股IPO或將再募資至少1億美元。 公司高管團隊同樣具備深厚電商基因,核心成員多來自行業龍頭阿里巴巴。43歲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趙晨曾效力阿里九年,在天貓國際創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首席運營官(COO)徐虹曾執掌阿里消費忠誠度計劃「淘金幣」; 首席技術官(CTO)肖建濤則是天貓聚划算初創團隊成員。 海拍客的目標市場維持低速增長,凸顯嬰幼兒營養品需求見頂。上市文件引述第三方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中國家庭護理及營養品市場規模,從2.2萬億元增至2.6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僅2.9%。 佔全國銷售額近四分之三的下沉市場,是海拍客的主陣地,該細分市場由2019年的1.6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1.9萬億元,對應3.4%的較快增速。受益於龐大客群基數及居民健康意識、消費能力提升,預計2029年下沈市場規模將突破2.4萬億元。 上市文件顯示,2024年國內一、二線以外地區人口達12億,佔全國人口的83.5%,新生兒佔全國整體新生兒數的85%。 河南、浙江及生育率全國最高的廣東,構成海拍客的核心銷售區域。公司援引研究指出,下沉市場家庭護理及營養品人均消費增速,近年以年均5.5%跑贏大城市的3.1%。 公司旗下B2B電商平台「海拍客」因連接廠商與零售終端聞名。不過,公司正轉向線下店直銷的O2O模式,突破純撮合交易中介角色。按銷售額計,海拍客在下沉市場家庭護理及營養品細分領域,以10.1%市佔率位居首位,2024年平台交易額(GMV)達86億元。 財務指標承壓 儘管市場體量巨大,但在全民消費趨謹的背景下,海拍客近年財務表現略顯疲軟。2023年至2024年營收基本持平,從10.7億元微降至10.3億元。毛利率近三年持續走低,由2022年的43.9%降至去年的32.5%。 盈利表現同樣黯淡,2023、2024年分別虧損5,210萬元和7,840萬元,逆轉2022年180萬元的盈利態勢。若剔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及股權激勵影響,經調整後近兩年均實現盈利。 公司將不振的財務表現,歸因於向供應鏈管控力增強但毛利較低的模式轉型。2015年初創立的B2B業務,主營國產奶粉品牌下沉市場分銷,而新型的O2O模式下,海拍客直接對接包括眾多夫妻店在內的採購網絡。 過去六年著力構建的自營業務,通過直營銷售強化供應商把控力,覆蓋了日益增長的自有產品線,包括兒童輔食 「喵小俠」及營養補充劑 “DoctorJepson”。 2024年,自營業務營收達8.02億元,佔總營收80%,但自有品牌業務僅貢獻2.22億元。撮合交易的平台業務營收連續兩年下滑,去年僅2.29億元,佔比縮小至22%。 重資產化轉型或加劇庫存管理風險及零售終端壞賬隱患。2022年至2024年,存貨從5,950萬元增至7,470萬元,增幅超30%;應收賬款也從320萬元攀升至1,350萬元。 儘管拼多多(PDD.US)等大型電商同樣佈局下沉市場,海拍客仍專注母嬰及家庭營養品垂直領域。公司計劃將IPO募資用於強化該領域自營能力,包括深化頭部奶粉品牌合作及增強定價管控。 母嬰領域諸多競爭者近年陷入困境。寶寶樹去年12月從港交所退市,跨境電商平台蜜芽2022年關停應用。 海拍客等企業均面臨人口警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生育率七連降後,2024年雖微升至6.77%,但主要因「龍年」生育偏好帶來的短期波動。長期下行趨勢預計仍將延續,為角逐萎縮母嬰市場的企業帶來持續挑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餓了麼飛豬併入阿里電商 「即時零售」升級戰一觸即發
將餓了麼與核心電商業務合併,標誌著這家電商巨頭與美團、京東之間的「即時零售大戰」步入新階段 重點: 阿里已關停虧損的本地生活板塊,將旗下餓了麼的外賣服務併入核心電商業務 在擱置分拆計劃後,即時零售已成為阿里重組後電商業務的新戰略重心 譚英 當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新一輪重組方案備忘錄本周曝光後,投資者迅速回應,之後數日推升股價升近4%。此舉標誌著該集團兩年前宣布的分拆計劃瓦解,並正式投身中國方興未艾的「即時零售大戰」。即時零售支持消費者在線採購任何商品,並實現小時級配送到家。 2023年的最初分拆計劃,是讓六大業務板塊獨立運營,提升效能。但隨著CEO張勇離任,戰略僅一年後便生變。2024年1月,有報道稱,張勇的繼任者吳泳銘正考慮出售部分消費資產。2023年9月,吳泳銘正式接棒。 前後兩位CEO,均試圖扭轉阿里股價五年腰斬的頹勢。吳泳銘率先出售部分實體零售資產,這些昔日「新零售」模式的產物,包括銀泰百貨與高鑫零售,總售價約30億美元。 儘管截至今年3月的財年,營收增長6%至9,963億元(1,390億美元)、非公認會計准則下的淨利潤持平於1,580億元,阿里最新財報仍不及市場預期。 包含餓了麼及飛豬的本地生活板塊,同樣表現疲軟。該板塊營收增長12%至670億元,經調整EBITDA利潤虧損37億元。此前三個財年,該板塊EBITDA持續虧損,在公司回歸電商主業的背景下,使其看似成為又一個資產出售對象。 然而,阿里反其道行之,將餓了麼與飛豬整合入涵蓋淘寶、天貓這兩大核心資產的電商主賽道。 此舉料將加劇中國近期白熱化的即時零售競爭。隨著餓了麼加入新電商矩陣,這家外賣平台在即時配送服務對抗美團(3690.HK)與京東(JD.US; 9168.HK),有望迅速增強「火力」。 這場戰局,已超越新冠疫情期間業務量一度井噴,之後融入中國日常生活的外賣領域。當下,消費者追求萬物皆可「小時達」,配送越快越好,企業正全力實現這一目標。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報告,2018年以來,中國即時零售配送行業年均增速超50%,2023年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 叫板美團京東 阿里即時零售服務正挑戰傳統龍頭的美團,以及通過私有化達達集團開展該業務的京東,平價電商新貴拼多多(PDD.US)或也正伺機入局。 餓了麼在阿里電商版圖的核心地位早有端倪,今年4月,淘寶將「小時達」服務升級為「淘寶閃購」,並引入400萬騎手的餓了麼作為物流方。阿里所有即時零售業務均整合至淘寶旗下,餓了麼龐大運力同時覆蓋外賣與非餐配送。 作為配套舉措,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宣布,投入逾百億補貼吸引商戶買家入駐新網絡。截至6月初,日訂單量已突破4,000萬。 阿里的行動,比京東晚了超過一年。後者去年5月推出即時零售平台「秒送」,今年2月又上線外賣業務。匯豐在6月的研報指出,京東外賣日單量已達2,500萬,其對「五一」前入駐的餐廳實行全年零佣金策略。 4月,京東宣布為「秒送」新增5萬名全職配送員,依託其10萬家線下品牌門店,擴充現有120至130萬活躍運力。當月,京東完成達達私有化,承諾未來一年為即時零售投入百億補貼。 與此同時,拼多多宣布投入千億改造商家平台,此舉被廣泛解讀為進軍即時零售的信號。 市佔率達65%的外賣龍頭美團,4月也升級其七年歷史的即時零售業務,將「美團閃購」定位為「24小時新一代購物平台」,商品覆蓋家電至寵物用品的全品類。 上月,美團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披露,其配送網絡日處理2,000萬訂單。公司CFO陳少暉表示,當季非餐飲訂單同比增長60%。 面對激烈競爭、天量補貼與持續的監管審查,即時零售新時代誰主沈浮尚無定論。阿里電商業務掌門蔣凡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即時零售是一個極具規模和潛力的市場,目前可能已有5到6億用戶規模,未來甚至可能達到10億。」 從市盈率看,阿里目前18倍遙遙領先京東的11倍,似在即時零售賽道佔得先機。但以激進戰術與強執行力著稱的美團仍是市場寵兒,其61倍市盈率冠絕同業。 分析師普遍看好這三家公司:雅虎財經調查的42位分析師中,35位給予美團「買入」或「強力買入」評級;京東方面,37位分析師中34位給予類似評級;阿里方面,40位分析師中38位給予這兩個評級。這表明,分析師尚未準備好在日益激烈的即時零售大戰中宣佈贏家,未來幾年格局發展將成為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趣店的最後出路:私有化?
公司表示,由於激烈競爭導致一季度營收驟降,正考慮終止最後一公里配送服務 重點: 趣店一季度營收下滑逾半,公司因激烈競爭考慮關停最後一公里物流業務 過去三年,公司流通股數量縮減約三分一,其龐大現金儲備可用於回購股票,實現私有化 陽歌 消費信貸、教育、預製食品,最後一公里配送服務,有什麼共同點? 以上都是趣店集團(QD.US)過去十年涉足但最終放棄的業務,公司近年嘗試最後一公里配送服務,試圖利用其在華資源,協助物流企業完成中國至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客戶的包裹遞送。 趣店最新披露,最後一公里配送業務遭遇激烈競爭,導致2025年一季度營收縮水近半。基於此,公司在一周前發布的一季報中表示,正考慮放棄此次最新業務嘗試。 我們雖不是最後一公里配送領域的專家,無法就趣店境遇作過於具體的點評,但中國配送業確實已競爭白熱化,約六家公司佔據主導地位,這些公司正加速構建全球網絡,幫助中國企業每日遞送數百萬包裹。 趣店曾助力部分企業,完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客戶的配送。然而,公司無疑面臨運營歷史更悠久、基礎設施更完善的本地對手競爭。更關鍵的是,中國物流企業也在海外自建當地基礎設施,與趣店服務迎面角逐。在多重不利因素,再疊加自身缺乏歷史積澱的背景下,趣店折戟實屬意料之中。 趣店有別於其他陷入困境的中國公司的地方,在於其龐大的現金儲備。即便經歷多次業務挫敗,該資金池仍在膨脹。這凸顯出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羅敏的投資智慧。在持續尋求可行業務注入資金及資源的同時,他正通過穩步回購公司股票,推進私有化進程。 趣店在最新公告中稱:「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最後一公里配送業務持續面臨激烈競爭。評估當前市場環境後,公司正考慮終止該業務。未來,趣店將繼續堅定推進業務轉型,同時維持審慎現金管理,保障資產負債表穩健。」 投資者對此次業務挫敗反應平淡,最新公告發布當日,趣店股價持平,隨後四個交易日亦幾無波動,顯示市場對局面並不擔憂。 雅虎財經的數據顯示,作為尚無商業模式的企業而言,趣店仍坐擁瑞銀(持股3.45%)、摩根士丹利(1.36%)、花旗(0.57%)及摩根大通(0.36%)等知名機構股東。我們推測,這些巨頭對趣店長期前景興趣有限,他們可能更期待羅敏能推進私有化,從而套現獲利。 營收大跌 2014年,羅敏創立金融科技公司時,被視為行業遠見者,其通過向學生提供智能手機、電腦消費貸款,迅速獲利。但2017年前後,中國開始整頓此類民營金融科技企業,同年趣店登陸紐交所。 整頓期間,大批金融科技貸款機構倒閉,幸存者多放棄直接放貸業務,轉型為銀行與借款人的撮合方。但憑借IPO募資及數年強勁業績積累充沛現金的趣店,選擇徹底脫離金融科技本源。此後,公司在2021至2023年試水教育及預製食品領域,終因競爭激烈,在一兩年內先後放棄。 2022年末推出Fast Horse最後一公里配送業務時,趣店以為找到突破口,並於2023年中擴大該業務規模。2024年,業務短暫爆發,錄得2.16億元(3,000萬美元)營收,較2023年增長71%,但同年第四季度開始收縮,今年一季度營收從2024年同期的5,580萬元驟降逾半至2,580萬元。 最後一公里業務虧損不足為奇,不過趣店憑借龐大現金儲備,錄得1.65億元利息收入,成功實現一季度1.5億元盈利。 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現金及受限現金達56億元,較2022年末的35億元大幅增加。似乎印證,羅敏長於投資,不擅經營。此外,趣店持續回購股票,截至3月底,公司美國存托股票(ADS)總流通量1.72億股,較2022年末的2.65億股縮減約三分之一。 趣店最新年報顯示,2024年末羅敏持股約35%。其他投資者持有約1.12億份ADS,按最新收盤價每股3美元計,價值約3.35億美元。公司龐大的現金儲備足以溢價回購全部流通股,無需維持上市公司地位,且仍有充足「彈藥」供羅敏探索新商業模式, 事實上,趣店2024年3月啓動的3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中,仍有2.5億美元額度。這使公司可加速回購股票以持續縮減流通股數量,最終發出私有化要約。此舉將再次印證羅敏的精明財技,儘管他在教育、預製食品及最後一公里配送領域,表現平平。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因阿里之名 美圖有機再騰飛
這家美顏應用程序開發商向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發行2.5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後者或將成為其第三大股東 重點: 美圖與阿里巴巴達成重大合作,後者將充分利用前者在影像應用程序領域日益成熟的技術能力 通過這筆交易,阿里巴巴或將持有美圖近7%的股份,這也是阿里巴巴自2021年因壟斷行為被罰款25億美元以來最大規模的投資之一 陽歌 美顏應用程序運營商美圖公司(1357.HK)堪稱多面手,起初,它只是一款廣受歡迎但盈利不佳的應用程序,人們用它來美化自拍照。後來,公司找到更好的商業模式,即為化妝品店和攝影工作室等提供類似的軟件,這些機構更願意為此類產品付費。 但公司始終擁有一項重要的資產,那就是它超2.5億的龐大用戶群,其中主要為普通消費者。近年來,美圖一直在借助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體的力量,將用戶轉化為收入,用戶再次成為其主要增長動力。現在,美圖正致力通過上周宣布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達成的一項重要合作,將其在消費市場的成功推上更高層次。 根據協議,阿里巴巴將認購2.5億美元的可轉股債券,為期三年,初步換股價為每股兌換價6港元。若三年後債券全部轉換,阿里巴巴將持有美圖擴大後已發行股份總數的6.85%,成為僅次於聯合創始人蔡文勝、吳澤源的第三大股東。 從阿里巴巴的角度看,此次合作值得關注,因這是其近年規模最大的投資之一,似乎表明公司越來越意識到,社交媒體以及影像應用程序對其電商在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曾一度大舉收購,在2010年開始,曾斥資數百億美元收購橫跨娛樂、媒體、外賣及實體零售等多個領域的資產。但隨著過度擴張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2021年公司因反競爭行為,被處以創紀錄的182億元(約合25億美元)罰款,之後這場收購派對才基本畫上句號。 此次合作還因其國際化色彩而備受矚目,隨著中國本土市場增長放緩,阿里巴巴和美圖都試圖通過海外擴張來發揮各自的優勢,稍後還會進一步談到這點。 至少在一開始,市場對合作公告反響熱烈。上周公告發布的次日,美圖股價應聲上漲19%,當天以7.02港元收盤,較阿里巴巴可轉換債券6港元的行權價高出17%。 儘管此後股價回吐了大部分漲幅,但較公告前仍上漲6%,較年初已實現翻倍。分析機構同樣看好美圖 。雅虎財經調查的九家機構中,三家給予「強力買入」評級,其餘六家評級為「買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周一收盤價為6.26港元,遠低於2016年IPO時8.50港元的發行價。 美圖表示:「董事會認為,此戰略合作將為公司與認購人之間的長期合作夥伴關係奠定基礎,亦有助公司抓住AI帶來的機遇,驅動公司的長遠發展。」 電商工具 這次合作重點,是美圖可借助阿里而讓電商工具業務進一步擴張。早期的應用程序主要是讓用戶美化自拍照,而其最新應用程序要複雜得多,借助人工智能和更快的計算能力,讓用戶可實現虛擬試妝、AI模特試衣等功能。同樣重要的是,用戶在試用後,能直接在應用程序內購買相關產品。 這項業務在美圖財報中歸屬於「影像與設計產品」業務,是其三大收入來源中增長最快的。該類別的收入,去年同比激增57%達20.9億元,佔公司全年33.4億元總收入的63%。相比下,向美妝店、照相館等企業銷售軟件即服務(SaaS)的「美業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同比下滑32%,至3.85億元,僅佔總收入的12%。其餘收入來自廣告業務。 影像與設計產品業務的騰飛,主要受惠於公司去年的2.66億月活用戶(MAU)基礎。美圖借助更先進的產品,不斷將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公司去年付費訂閱用戶數增長38.4%,達1,260萬。 同樣重要的是,美圖在拓展海外用戶方面成效顯著。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消費趨於謹慎的背景下,去年底其國內用戶規模為1.71億,與前一年基本持平,而海外用戶數同比增長22%至9,450萬,佔總用戶量的36%。 阿里巴巴顯然看好美圖的應用內銷售能力,以及其不斷擴大的國際用戶規模。與此同時,美圖無疑也渴望借助阿里,將產品植入全球數億用戶的阿里平台上。 美圖在公告中稱,阿里將「在其全球電商平台中,會優先推廣本公司的AI電商工具,協助公司開發以數據驅動的電商生圖,以及生成視頻的新工具與新功能。」公告還提到:「合作共同開發各類基礎模型,以及垂直領域大語言模型,包括視頻生成模型、圖像生成模型、多模態模型及語音模型。」 作為合作的一部分,美圖還承諾在協議簽署後的36個月內,向阿里雲採購價值5.6億元的服務,暗示雙方未來可能合作的另一領域。 在今年股價上漲後,美圖目前的市盈率(P/E)為31倍。儘管這個數字看似較高,但遠低於賽富時(CRM.US)的43倍,更不及Shopify(SHOP.US)的83倍。這表明,若美圖能借助與阿里的合作維持甚至加速近期的增長態勢,其股價仍有上行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追求利潤丟失市場份額 中通發展策略受考驗
中通去年市佔率跌破20%,業務量增速落後於行業平均,反映其著重利潤的策略面臨挑戰 重點: 公司去年業務量年增12.6%至340億件,增速低於行業平均 市佔率從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為2020年來首次低於20% 李世達 儘管居民消費能力下滑,卻未對中國電商業務發展帶來阻礙,快遞「小件化」的趨勢仍然在推動快遞業務持續增長。對近年稱霸快遞業務量王座的中通快遞(開曼)有限公司(2057.HK; ZTO.US)來說,去年依舊是個不錯的一年。 根據公司發布的第四季度及年度業績報吿,去年全年,中通快遞收入年增15.3%達到442.8億元(61.2億美元),股東應佔溢利為88.2億元,微增0.8%。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1,745億件,按年增長21%,增速高於2023年的19.4%,行業總收入1.4萬億元,年增13%則低於2023年的14.5%。 整體來看,中通快遞的收入增速略高於行業增速,但業務量方面增速卻在放緩。去年全年公司業務量達到340億件,同比增長12.6%,雖然連續九年業務量規模排名第一,但增速卻低於行業平均的21%,令中通快遞的市佔率從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是自2020年以來首次低於20%。 去年業務量榜單排名基本上與2023年一致,圓通速遞(600233.SH)繼續保持第二名,全年業務量約266億票,韻達(002120.SZ)、申通(002468.SZ)、極兔(1519.HK)、順豐(6936.HK; 002352.SZ)分別為238億票、227億、198億票和133億票。 雖然中通維持業務量之王的名號,但12.6%的增速卻遠遠不及後面的追趕者,其中申通去年業務量年增29.83%、極兔29.1%、韻達26.14%,而排名第二的圓通亦有25.33%的增速。 在這個同質化程度高的市場,市場份額是生存的關鍵,面對後來者的追趕,中通免不了坐立難安。 快遞小件化 在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一代電商」快速成長下,低價訂單大量增加,也使快遞逐漸「小件化」。據統計,去年行業平均價格由2023年的9.1元降至8元,包裹越小,快遞費用越低,快遞業者的利潤也受到侵蝕。 這種趨勢讓以低價為賣點的圓通、申通、韻達和極兔的業務量實現高速增長,但像順豐及去年積極開發高單價散件市場的中通,增速則遜於對手。 去年中通將提升利潤作為工作重點,嘗試從價格戰中抽離。當其他通達系快遞公司都在忙著降價時,中通單票價格卻增長了2.7%,單位運輸成本減少8.9%,帶動公司毛利增長17.6%至137.17億元,毛利率由2023年的30.4%成長至31%。 雖然盈利能力增強,但丟了失市場份額,是否合算? 中通快遞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賴梅松就業務量進行了表態,稱「2025年中通快遞的首要任務是超過行業平均業務量水平。」中通預計,2025年業務量預計在408億件至422億件之間,同比增長20%至24%。顯然公司仍然重視業務量的增速。 押注散件市場 事實上,中通也正在為快遞市場的變化做準備。去年以來,公司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單價更高的散件市場,去年第四季度散件日均件量突破700萬單,較2023年同比增長近50%,遠超電商件整體增速,散件中逆向件單量同比實現了翻倍的增長。 散件指的是來自個人、非電商商家、電商退件等快遞件,其中電商退件(指消費者退貨產生的逆向物流)又被稱為逆向件,近年隨著電商退貨率增加而逐漸成長。 賴梅松在電話會議中透露,日均700萬件散件中,有300萬是個人件,400萬件是電商平台逆向件。他稱,提升散件業務規模是優化收入結構的關鍵舉措之一,線上消費的性價比優勢持續激發著消費動能。 快遞櫃運營商蜂巢控股在去年遞交港交所的上市文件中稱,2023年到2028年,中國快遞行業中的電商逆向件預計年複合增長率是20.7%。從規模看, 2019年全年約36億件,2023年是82億件,到2028年將增長到209億件。 以2023年的82億件推算,相當於每日退貨約2,000萬件。如果以209億推算,就是每天要退貨5,726萬件。如果這個趨勢持續,逆向件業務將成為推動中通成長的一大動力來源。 從市盈率來看,中通約為13.6倍,高於圓通的11倍,但低於申通的25倍、順豐的18.5倍,及極兔的115倍,處於行業中下游水平,仍有成長空間。值得觀察的是,內地消費復蘇的趨勢會否持續?押注散件市場的策略能否成功?而中通又將如何在業務量與利潤率之間取捨,將決定未來的發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