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1.HK TCOM.US
Trip.com first quarter result

從Ctrip到Trip,攜程持續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但其對利潤的侵蝕也可能引起投資人擔憂

重點:

  • 首季度收入年增16%至138億元,純利42.77億元,微跌0.8%
  • 公司國際平台預定量同比增長60%

  

李世達

世界旅遊組織(UNWTO)2025年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國際旅遊人數預計將恢復至疫情前的95%以上,其中亞洲與中東地區恢復速度最快。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之一,重新開放出入境後,對區域內外旅遊業起到強勁帶動作用。

在這樣的趨勢下,提供一站式旅遊平台服務的攜程集團有限公司(9961.HK; TCOM.US),在今年第一季度交出份不俗的成績單。

根據攜程公布的最新財報,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為138億元(19億美元),按年增長16%,按季亦增長9%。股東應佔溢利維持在42.77億元,按年微跌0.8%,環比則實現翻倍。非公認會計準則下的淨利潤亦達42億元,按年增長1億元。期末,公司存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理財產品餘額約為929億元。

攜程作為中國最大的在線旅遊平台,其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住宿預訂和交通票務的強勁表現。其中,住宿預訂業務貢獻收入增長最快,首季度錄得55億元,按年大增23%;交通票務業務收入54億元,年增8%;旅遊度假業務收入為9.47億元,同比升7%,商業管理業務收入按年升12%至5.73億元,但按季下降18%,主要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

在中國與亞洲多數地區,第一季度包含農曆新年假期,企業普遍會在此期間放假或減少營運,很多業務行程、會議和差旅計劃都會暫緩。這使得1月和2月的企業差旅需求大幅減少,造成整體差旅管理業務的營收環比下降。但與之相對的,由於假期帶動旅遊需求增加,也為公司在住宿、交通預定方面帶來較大增長。

海外業務持續增長

公司在海外業務的進展,是首季度業績的最大亮點。攜程在公告中指出,旗下國際OTA平台總預訂同比增長逾60%,出境酒店與機票預訂更已超越2019年同期的120%,入境旅遊預訂則同比激增逾100%。這一增長得益於有利的簽證政策和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提升。至於海外業務對公司收入的貢獻度,則未有明確說明,這可能顯示該部分收入仍相對有限。

為了更好地拓展國際市場,Trip.com於2019年將公司英文名稱從「Ctrip」更名為「Trip.com Group」。這一舉措旨在打造一個全球統一的品牌形象,提升在國際市場的辨識度。此外,公司還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收購了Skyscanner、MakeMyTrip等國際知名旅遊平台,開始在全球旅遊者心中建立起可靠形象,進一步擴大了其全球影響力。

目前,Trip.com作為集團國際旗艦平台,已在東南亞、歐洲、韓國、日本等多地取得快速成長。今年4月30日,攜程也與阿曼國家旅遊局正式簽署了為期三年的諒解備忘錄(MOU)。推動阿曼旅遊,也意味著攜程正加速出海,布局中東旅遊業務,也將進一步構建競爭新優勢。

不過,海外業務的拓展,也導致公司銷售與研發費用持續增加,進而侵蝕公司的利潤基礎。今年第一季,公司銷售及營銷費用按年大增30%,達30億元,約佔收入約22%,產品研發費用年增13%至35億元,佔收入25%,也讓市場擔憂成本控制壓力會侵蝕利潤空間,影響中長期財務表現。此外,公司並未公布全年營收的指引,也可能會讓投資人轉趨觀望。

在此情況下,市場對攜程的業績報告顯得冷淡。業績公布當日,攜程港股下跌2.22%,報505.5港元。雖然股價在過去一年有著15.8%的增幅,但今年以來已下跌近6.5%。

目前攜程市盈率約18.8倍,低於Expedia(EXPE.US)的19.5倍及Booking.com(BKNG.US)的33.4倍,反映出攜程在資本市場中的相對估值仍具吸引力,尤其在其第一季度業績穩健增長、國際業務快速擴張的背景下,投資者對其盈利潛力仍可能有所低估。

對於希望參與旅遊復蘇、又偏好業績穩健、現金充沛標的的投資人來說,攜程或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選擇。然而,需留意其未來幾個季度在海外市場的持續表現、競爭激烈程度,以及營運成本控制情況,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其估值進一步修復的空間。當然,若短期市場波動導致股價回調,也將構成更具吸引力的切入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TCL電子料上半年經調整淨利潤增最多65%

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一公布,預期2025年上半年的經調整淨利潤約在9.5億港元(1.21億美元)至10.8億港元之間,按年增幅約45%至65%。 公司表示,利潤增長主要受益於持續推進「全球化」及「中高端化」戰略,積極投資Mini LED與人工智能研發,加強全球供應鏈布局並提升品牌價值。2025年初TCL成為奧運全球合作夥伴,進一步帶動品牌影響力。同時,公司推動數字化轉型與產能優化,費用率持續下降,經營效率明顯提升。 TCL電子周三股價平開,至中午收市報9.96港元,跌3.11%。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上漲逾5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藥明合聯發盈喜淨利按年升50%

為制藥公司提供合同服務的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8.HK)周二發盈喜,截至2025年六月底止,收入增長超過60%,經調整淨利潤增長超過67%,淨利潤增長逾50%,按去年中期的淨利是4.9億元人民幣,即今年盈利達7.4億元人民幣。 盈利大幅增長,主要是抗體偶聯藥物(ADC)的下游需求持續強勁,集團通過 穩固的地位及競爭優勢,獲生物偶聯藥物CRDMO的重要市場份額,以及新投產線的產能迅速爬坡,及生產設施持續保持高利用率及運營效率。 公司周三開市升9.1%報53.9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76%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稻草熊今年中期轉盈為虧

影視製作發行商稻草熊娛樂集團(2125.HK)周二表示,由於當期播映劇集數量減少,預計公司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轉盈為虧。 公司稱,截至6月底的六個月,預計淨虧損額介於350萬元至80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2,990萬元。公司補充,經調整後,2025年上半年預計淨虧損約290萬元至盈利160萬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3,790萬元。 稻草熊指出:「變動主要因為集團於2025年上半年,播出集數較少的「小而美精品化」創新劇集,集數減少使收入減低,而運營成本維持相對穩定。」 稻草熊娛樂周三開盤走低,早盤下跌6.7%至0.56港元,公司年內累計漲幅約1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thium price slump: the ghost that keeps haunting Ganfeng Lithium

鋰價深陷低谷 贛鋒鋰業基本面壓力未解

鋰價長期低迷,贛鋒鋰業上半年虧損高於預期,基本面轉折點尚未到來 重點: 上半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虧損較去年同期擴大 鋰價仍在成本線附近徘徊,基本面未見改善   李世達 儘管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6月中旬以來似乎有所回升,但微乎其微的升幅、平緩的曲線,實難以安慰中國鋰業者的心。 在經歷2023年的暴跌後,曾被視為新能源革命「白色石油」的鋰,到2025年仍未等到真正的春天。中國鋰業巨頭江西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772.HK; 002460.SHE)近日發盈警,預期上半年淨虧損3億元至5.5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7.6億元收窄27.6%至60.5%。 不過,期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出現虧損5億元至9.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1.60億元,反而擴大了。 事實上,公司淨虧損收窄,很大程度來自投資收益。公司稱,其控股子公司深圳易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處置旗下部分儲能電站項目,以及公司處置部分其他公司股權產生投資收益。 對於業績變動,贛鋒鋰業稱,鋰鹽及鋰電池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下跌,雖公司電池板塊的產能有序釋放、銷售增長,但公司整體經營業績遭受一定衝擊。 同時公布中期報告的天齊鋰業(9696.HK)則預計,上半年淨利潤介乎0元至1.55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2.06億元,有機會扭虧為贏。 乍看之下頗為樂觀,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實際營運利潤也僅為0元至8,900萬元。天齊鋰業稱,匯兌收益與對聯營公司SQM的投資回報是業績主要的正面因素,否則仍處邊際利潤區間。 這意味即便兩家公司積極在成本控制與投資方面作出努力,仍掙扎於盈虧臨界點,難回到過去的榮景。 基本面未轉好 據上海有色網報價,至7月中旬,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平均現貨價每噸64,950元。對比今年初的78,800元跌約17.6%;若從2022年末高點58萬元計算,跌幅已近九成。 供應過剩是核心問題。過去兩年,無論中國西藏、四川,還是南美、澳洲等地,都迎來大規模鋰礦投產,導致供給激增。下游需求則未能同步擴張,電動車銷售雖仍成長,但增速趨緩,加上儲能需求尚未爆發,導致鋰價難有支撐。 在此背景下,大批中小型鋰鹽廠已開始停工或減產,行業進入艱難的去庫存與產能出清期。 目前碳酸鋰現貨價已逼近中國部分中小型廠商的現金成本底線。根據中信證券與高盛估算,中國鋰鹽企業的邊際現金成本大多介於每噸50,000元至60,000元之間,當前市場報價已壓縮大部分利潤空間,部分高成本業者開始退出市場。 高盛認為,若價格進一步回落至成本區域,將加速高成本供應商退出,從而為2026年起鋰價重拾反彈奠基。但摩根士丹利則警告,直到下游電動車與儲能市場出現強力補庫需求,否則鋰價仍可能在目前區間振盪,明年平均價位恐仍低於每噸 100,000 元,意味着行業的結構性反轉尚未到來。 今年股價回升 盈警公布後,贛鋒鋰業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逾7%至24港元,儘管今年已累升19.7%,仍較2021年9月的高點跌去81%。 事實上,對行業景氣回升的期望,讓贛鋒鋰業吸引不少市場目光,股價從年初約19港元回升至7月中旬的26港元附近,逼近52周高位。主要受市場對鋰價觸底反彈預期的帶動,以及政策面支持新能源車及儲能的利好氛圍。但此波反彈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投行似乎並不看好。 摩根士丹利指出,內地7月計劃鋰產量增速續高於需求增速,若供需結構無改善,鋰價反彈恐難持續,贛鋒第三季仍將面臨盈利壓力,並對其給予「減持」評級與14.3港元目標價。瑞銀亦發表報告,指贛鋒鋰業虧損高於市場預期,給予18.1港元目標價及「沽售」評級。 最近兩周,鋰價雖有短線反彈,但產能過剩與需求不振的基本面未解,產業景氣反轉仍言之過早。目前贛鋒鋰業市銷率約為2.59倍,低於天齊鋰業的3.5倍,顯示市場對其成長性預期仍存疑。若未來鋰價無法持續回升,公司仍將面臨持續虧損壓力。不過,若看好新能源長期需求與鋰價在未來一至兩年反彈,贛鋒鋰業目前的估值或具潛力,應以保守配置為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