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中國Spotify的騰訊音樂季收入和利潤雙雙下滑在被責令停止反競爭操作之後,該公司對業務進行了全面改革

重點:

  • 騰訊音樂首季收入和利潤分別下降15%和34%,此前該公司在去年被要求停止反競爭行為
  • 該公司正在將重心轉移到為音樂愛好者提供更多產品和服務,以期在當前環境下創造一種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陽歌

是唱起憂鬱的藍調,還是奏響了恰逢其時的樂章?

這是人們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最新季度財報的兩種可能解讀。騰訊音樂相當於中國的Spotify,是國內佔主導地位的在線音樂服務提供商。投資者似乎持前一種觀點,騰訊音樂的股價在周二公布業績之後下跌了1.5%,與此同時,中國科技股則普遍呈反彈態勢。

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份財報雖然表面上令人沮喪,卻充滿了積極的信號,顯示出該公司正努力在中國活躍的在線音樂領域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基礎。

行業觀察人士會記得,騰訊音樂是去年遭到罰款的一批中國科技巨頭之一,它們被責令終止其反競爭行為。這批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子商務巨頭巴巴(BABA.US; 9988.HK),它被要求支付創紀錄的27.5億美元(186億元)罰款,同時不得繼續禁止其廣受歡迎平台內的商家在其他競爭性平台開店。

騰訊音樂是遊戲巨頭騰訊(0700.HK)的音樂部門,它的罰款輕得多,僅為50萬元,對於這家去年創造了30億元利潤的公司來說微不足道。但更重要的是,該公司被要求停止利用市場影響力與大型音樂唱片公司簽署中國總許可協議的做法。這種做法讓它有權與網易(NTES.US; 9999.US)和百度(BIDU.US; 9888.HK)等較小的競爭對手簽署這些唱片公司音樂的分許可協議。

由於上述行動,騰訊音樂目前面臨著來自規模較小對手的激烈競爭。這體現在了收入上,其業績公告顯示,今年首季,騰訊音樂的收入下降15%至大約66億元。這種大幅下降在整份報告中多次出現,公司的許多關鍵指標都出現了同比收縮。

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司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數量同比下降1.8%,降至6.04億人。該公司規模較小的社交娛樂服務部門的月活躍用戶數降幅更大,下降28%至1.62億人。公司將音樂用戶數量的下滑歸咎於營銷支出的下降和成本控制,把社交娛樂部門的下滑歸因於“行業和宏觀逆風”。

雖然總用戶數減少,騰訊音樂服務付費用戶的情況卻比較樂觀。這顯示出公司正在專注於盈利用戶,而不是簡單地擴大用戶規模。公司音樂服務的付費用戶一季度同比增長32%,至8,020萬人,協助公司整體音樂訂閱收入增長18%,這項收入佔其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至於公司音樂服務付費用戶的比例,也從一年前的9.9%上升至13.3%。

不過,失去獨家版權不僅影響了公司收入,還影響了利潤,首季公司利潤下降34%至6.09億元。

後壟斷時代的新生活

隨著最新財務數據的公布,我們將用接下來的篇幅看看騰訊音樂如何在一個競爭更為激烈的環境中,去努力適應新生活。在這個領域,它依舊是無可爭議的行業領導者。本周科技行業一些更為廣泛的事態發展,也為我們的判斷提供了佐證,即該公司最新的財報給人的感覺,更象是一家公司選對了曲子,而不是讓人憂鬱的藍調。

路透社報道,中國副總理劉鶴本周對中國主要科技企業的高管表示,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許多人對此的解讀是,隨著北京方面試圖平衡有序發展的願望和維持對一些最具活力的企業的支持,過去兩年政府對科技領域的一系列全面打壓可能開始放鬆。

西方媒體還報道稱,摩根大通周一將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其他幾家中國大型科技股的評級展望從“減持”上調至“增持”。摩根大通稱,作出該決定的原因是風險有所降低,不僅是國內監管的放鬆,還有圍繞中美信息披露爭端導致的從紐約退市的可能性降低了。

這些大動作推動了中國科技股在周二的反彈,不過正如我們所提到的,騰訊音樂並沒有在上漲之列。

我們最後就來看看,為了在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中為新生活奠定基礎,騰訊音樂正在做的一些事情。背後的核心思路是,通過為音樂愛好者和有抱負的音樂人提供更廣泛的服務,該公司努力擴大付費用戶的規模。

該公司的一大舉措是,鼓勵用戶通過其星耀計劃和銀河計劃創作原創內容。它還在推廣騰訊音樂人平台,培養嶄露頭角的年輕才俊。最後,該公司表示,它在第一季度面向相關人士,推出了一項幕後音樂制作服務。

在另一項具公關性質的計劃中,該公司宣布,在一季度啟動“如果音樂有形狀”項目,為自閉症患者提供支持。這一舉措旨在表明,該公司正在為中國最近推動打造更為平等社會作出貢獻。觀察人士都知道,支持這樣的政府活動對於在中國做生意至關重要,中國其他的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最近也推出了類似的計劃。

所有這些計劃,都是為了夯實基礎,以便更好地符合政府的目標,即培養公平競爭的企業,同時努力回饋社會。不過,投資者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意識到,騰訊音樂的新旋律比之前的更具可持續性。該公司的股票今年到目前為止已下跌了40%,市盈率為16倍,市銷率為1.5倍。相比之下,Spotify由於還處於虧損狀態,目前沒有市盈率,但它的市銷率要高一點,為1.8倍。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納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勢曇花一現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納入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將能買賣其股票。 公司表示,通過連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機制,已於周一正式啓動。 公司表示:「董事會認為,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名單,將有助加快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並進一步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的聲譽及品牌知名度。」 獲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正力新能股價周一上漲6.4%;但次日回吐多數漲幅,周二收市下跌3.6%,報10.83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Unitree makes humanoid robots

機器人春晚舞出未來 宇樹科技擬年底上市

這家科技企業,在央視春晚的機器人跳舞表演驚艷觀眾,計劃在年底前進軍資本市場 重點: 宣布年度營收突破10億元之際,宇樹科技計劃今年底前上市 儘管人形機器人引發市場熱議,但性能不穩或使規模化商用仍需數年   陳竹 中國初創企業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人形機器人,在近兩年異軍突起,成為行業新星。今年1月,公司的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舞台的勁舞視頻,引發全網刷屏。上個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公司斬獲百米障礙跑、4×100米接力及1500米長跑等幾乎所有競速項目冠軍。宇樹科技更成為拳擊賽事獨家設備供應商,在競爭對手側目之下,包辦全部參賽機型。 乘此東風,這家風頭正勁的企業計劃轉戰資本市場上周宣布擬於年底前,向未披露的證券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此番聲明坐實了持續數月的上市傳言,路透社報道稱,宇樹科技目標估值達70億美元。 上市將成為宇樹科技重要里程碑,為加速產品研發與商業化進程,這家公司亟需資本加持。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中國政府對人形機器人領域給予強力支持,以期佔據產業制高點。此次上市,也將檢驗市場對中國發展的機器人產業的信心。 總部位於杭州的宇樹科技,由機械發燒友王興興創立,他對機械創新的熱忱由來已久。王興興曾因僅耗資200元,打造雙足機器人而名聲大噪。大學時期,他便以科技狂人聞名,宿舍堆滿工具零件,雙手密布的傷痕,見證用廢料加工精密部件時難以避免的意外事故。作為繼馬雲等初代創業者後的新生代創始人代表,2016年大學畢業的王興興,在無人機巨頭大疆任職兩月後,於同年創建宇樹科技。 王興興的熱忱同樣贏得資本界青睞,宇樹科技成立至今已完成10輪融資,吸引順為資本、初心資本、中信證券、深創投及紅杉中國等知名本土機構。據媒體報道,公司當前估值約100億至150億元(約合14至21億美元),距其尋求的60億美元目標估值僅達三成左右。 人形機器人價格下行 雖以人形機器人著稱,宇樹科技當前主要收入,仍來自其拓展人形機器人業務前的初始產品四足機器人。公司尚未全面披露財務詳情,但表示將於年內公布更多數據。據上周上市公告中透露的少數關鍵指標,公司2024年營收的65%來自四足機器人,30%來自人形機器人,5%為組件產品。 在今年6月的公開活動中,王興興曾向媒體稱公司年度營收突破10億元,但未指明具體年份。2023年推出的首款人形機器人H1,是中國首個具備奔跑能力的全尺寸通用型號。公司在新一代產品中顯著壓縮成本,2024年發售的H1,售價降至99,000元。7月新推的R1機型性價比進一步躍升,入門價僅39,000元。 定價與歐美同業形成鮮明反差,摩根士丹利研報顯示,2024年頂級人形機器人成本約20萬美元。宇樹科技實現超低定價的核心優勢,在於借力中國完備的製造業生態。從電池、傳感器到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已有成熟供應商網絡,助力企業以可控成本快速擴大產能。 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也給予強勁助力,通過補貼、稅收減免與低成本融資等多重組合拳助推行業進階。部分受益於政策驅動,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已突破千家量級,代表性公司包括智元機器人、松延動力等。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車企比亞迪(1211.HK; 002594.SZ)等各領域頭部企業,或親自下場,或投資佈局。 儘管宇樹科技在控本增效方面成效卓著,同業價格戰亦日益白熱化。如加速進化的K1人型機器人定價88,000元,與H1系列近乎持平。如同國內眾多過熱賽道的發展軌跡,人形機器人領域或將陷入價格持續下探的內卷式廝殺。 多家機構研報力證人形機器人產業潛力,麥格理證券今年2月預測,全球市場規模將從2026年的36億美元,飆升至2031年的516億美元。 不過,短期市場表現或難支撐此等樂觀預期。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參賽機型頻現摔倒碰撞的報道,印證性能尚欠穩定。儘管機器人在春晚等特定場景的奔跑搏擊表現亮眼,但在實際應用中,執行取物等基礎任務的能力仍存瓶頸。 近期,港股機器人板塊漲勢如虹,意味宇樹科技上市若估值合理,必將引爆市場熱情。優必選(9880.HK)當前市銷率高達30倍,越疆科技(2432.HK)更達47倍,顯示投資者對此類公司前景極為看好。 這對宇樹科技及其同業堪稱利好,即使距打造在工廠及家庭等場景執行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可能尚有漫長征途。部分產品已顯積極信號,宇樹科技20%的四足機器人,應用於檢測消防等工業場景。如今,需證明人形機器人不囿於歌舞競速,更能超脫實驗環境,投入大規模應用場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