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US
Lacking a megahit drama series this time, the Chinese streaming platform logged lower first-quarter earnings but still exceeded market expectations

這家中國串流媒體平台宣佈,不再每季披露會員人數等數據

重點︰

  • 愛奇藝首季營收及非公認會計準則的盈利分別按年下跌5%及10%,但仍比市場預期佳
  • 該平台去年播出的網劇《狂飆》一度在全國掀起熱潮,但今年同期無以為繼

 

裴梓龍

去年第一季,愛奇藝科技有限公(IQ.US)的網劇《狂飆》火爆全國,創下公司成立13年來流量最高、收入最佳的紀錄,全網播放量高達107.9億次,成功帶領愛奇藝的業績狂飆。

不過,公司今年暫時還沒創作出如《狂飆》般的爆紅網劇,第一季業績難再狂飆,總營收79.3億元,比去年同期的83.5億元下跌5%;按非公認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的盈利為8.4億元,按年跌10%。由於其表現已比市場預期好,業績公佈後,其股價於公佈當日大升12.2%。

「狂飆」過後,還是要冷靜下來。雖然愛奇藝經過過去兩年的高峰後,今年第一季的營運利潤率仍有14%,經營現金流也是正數,看似相當不錯,但當中仍存在隱憂。

根據愛奇藝的財報,其業務主要分為會員費、線上廣告服務、內容發行及包括直播、遊戲和電商在內的其他業務,當中首季線上廣告服務營收14.8億元,按年增長5.5%;內容發行按年增長26.8%,達9.28億元,增長速度最快;至於其他業務增長近8%,至7.18億元。

看上去好像不錯,但問題出現在核心業務會員費,今年第一季只有約48億元,比去年第一季大跌13.5%,更令市場憂慮的是,按季幾乎沒有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愛奇藝首季月度平均單會員收入(ARM)創下新高,更實現了連續6季的按季增長,雖然公司並沒有具體披露ARM是多少,但在ARM創新高之下,會員費不升反跌,那就是會員量正在減少,因此愛奇藝也宣佈不再披露會員量等數據。

對於這個變動,創辦人龔宇在財報會議中解釋︰「會員數這個指標,只能部份顯示會員業務發展的好壞,過份強調該數字會影響日常工作。」

負責會員業務的高級副總裁段有橋則補充說︰「每季不再公佈會員數及ARM,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今年一些海外串流媒體平台也取消披露會員數。不同會員等級和產品對應不同權益和價格,帶來不同的經濟價值,如果僅以某個週期的會員數反應會員業務,是不完全也不客觀。」

段有橋所說的便是奈飛(NFLX.US),事緣奈飛於4月公佈第一季業績時,也提到自2025年第一季起,將停止公佈付費使用者數目,奈飛解釋是因為現在已創造了非常可觀的利潤及自由現金流,而且不同地區有不同價格,每個付費會員對公司業績影響不同,因此未來將聚焦收入及經營利潤等指標。然而,奈飛的解釋無法說服投資者,當時的股價還是應聲下跌,市場憂慮是否增長見頂。

事實上,這類串流媒體平台的會員量一向會隨著「爆紅劇」波動,例如愛奇藝2022年第四季的會員量有1.116億名,去年《狂飆》播出後,數目一度增至1.29億名,但到了去年第四季卻回落至1.003億名,比2022年第四季還要少,市場估計隨著串流媒體平台競爭激烈,對愛奇藝來說,自2019年公佈會員數破億後,一直在1億名左右,難有明顯上升。如果公司想整體業績保持增長,一是加價,二是降低成本,三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押注人工智能

當然,愛奇藝的會員費過去持續加價,2020年至2022年的月卡會員費由19.8元加到30元,「包年」從178元加到238元,去年雖沒有正式加價,但限制投屏,再加上部份劇集要額外付費才能超前播放,也算是變相加價。

至於降本,今年第一季營業成本按年減少了5%,銷售、一般和行政開支下降17%,也正是因為成本減少,令愛奇藝持續盈利。下一步,就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愛奇藝選擇押在人工智能,一來可以協助節省成本,二來能利用大數據預計下一套爆紅劇集。

龔宇稱,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營運已初見成效,第一季線上廣告及內容發行的增長也是因為人工智能。至於首席技術官劉文峯在最近也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閱讀劇本的效率極高,能幫助發掘IP,更可以應用在虛擬製作、配音、生成素材及文案等,大大節少製作成本。

最近,牽動無數人「新疆夢」的《我的阿勒泰》橫掃內地不少媒體,在愛奇藝上獲得9.7分的高評分,能否複製《狂飆》的高峰,仍待時間去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的阿勒泰》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經濟效益很高,相信正是受益於人工智能技術。愛奇藝能否持續受惠,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受惠港股急升 富途上季盈利倍升

互聯網券商富途控股有限公司(FUTU.US)周四披露,受惠投資者年末大舉湧入港股市場推高交易量,公司第四季度營收同比激增86.8%至44.3億港元。當季淨利潤同比增幅達113%,攀升至18.7億港元。 富途當季總交易額同比增長兩倍至2.89萬億港元,其財富管理業務總客戶資產規模增長92.6%至1,109億港元。新增付費客戶數環比增長39%至21.5萬戶,其中香港市場貢獻顯著—該地區股市當季呈現強勢反彈。 富途最初定位為服務中國投資者跨境配置美股、港股的互聯網券商,近期已將客源地擴展至香港、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及馬來西亞。其美股週四收跌3.8%,但過去一年累計漲幅仍達6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手機硬件毛利減少 酷派料去年虧損擴大

移動終端製造商酷派集團有限公司(2369.HK)周四公布,預計2024年淨虧損約2.45億至2.65億港元,較2023年虧損約2.21億港元增長10%至20%。 公告稱,虧損增長主要由於去年毛利減少約4,400萬港元。減少主要是由於 去年手機業務的部分產品處於清尾階段,低毛利的硬件產品導致毛利減少。另外,期內行政及其他營運開支增加約4,200萬港元,主要原因來自投資美股上市證券的投資虧損,以及新增長期負債導致期內財務費用增加約4,900萬港元。 由於未能按時披露2023年全年業績,酷派集團股票自去年4月2日停牌,至今年2月27日復牌。酷派集團曾是中國主要的智能手機製造商之一,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內部管理問題,手機業務逐漸衰退,現正積極拓展加密貨幣業務。 酷派股價周五平開報0.03港元,早盤一度下跌逾6%,中午收市無漲跌,報0.03港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預期前景艱辛 順豐急降派息比例

主營物流倉儲的順豐房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191.HK)周四公布,去年收入增加2.4%至4.5億港元,末期每基金單位分派12.69港仙,即全年分派為27.4港仙,較2023年減少4.4%。 分派減少主要是下半年的分派比率只有90%,導致全年分派比率為95%,2023年全年為100%。公司解釋,今年的租賃市況極具挑戰,希望可保留實力應對,故減低派息比例。 由於市場的租金下跌,順豐房託的投資組合的估值為67.31億港元,同比下跌8.9%。公司表示,將會提早進行再融資、磋商降低所有貸款成本、延長利率掉期合約期限,以應對當前環境。順豐房託周五開市跌近5%至3.05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jisen ramen

拉麵江湖變天 味千如何突圍?

曾經無限風光的味千拉麵,面對市場競爭加劇與消費下行趨勢,該如何扭轉困局 重點: 公司預計2024年虧損不超過4,000萬元,上年同期為盈利1.8億元 味千拉麵門店數量由2019年的799間降至去年上半年的575間    李世達 中國消費者對餐飲消費似乎總是喜新厭舊。一家餐飲連鎖店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也可能在一年內迅速退燒,特別是在消費降級的趨勢下,能夠長期維持穩定盈利的餐廳少之又少。在中國內地,曾經蔚為風潮的「高端麵館」正在快速退燒,被稱為中國日式拉麵鼻祖的味千拉麵,也難逃此一命運。 日本拉麵連鎖店味千(中國)控股有限公司(0538.HK)近日發布公告,預計2024年錄得股東應佔虧損不超過4,000萬元,而2023年度盈利1.8億元,主因是受到投資物業重估虧損,以及餐飲業務盈利下降的影響。 公司指出,投資物業的重估虧損是由於受到香港及內地物業市場情況的不利影響。另外,餐飲業務也受到行業競爭加劇和消費者習慣改變的雙重影響,傳統堂食業務收入減少,而外賣服務需求比例提升,導致整體盈利能力下降。 而在去年上半年,公司已出現盈轉虧的情況。根據去年半年報,公司收入按年減少6.6%至8.2億元,股東應佔虧損715.7萬元,而2023年同期為賺1.3億元。業績的大幅下滑也拖垮公司股價,過去一年已下跌25.7%,徘徊在0.8港元左右。 賺一年賠一年 事實上,味千近年的盈利情況並不穩定,2019年至2023年,公司業績分別為盈利1.6億元、虧損7,800萬元、盈利2,100萬元、虧損1.4億元及盈利1.8億元,可以說是「賺一年賠一年」,而且合計虧損金額要高於盈利金額。 之所以能夠扭虧,一部分原因或許與公司持續降本增效有關。2023年,公司食材成本佔營業額的比例由上年的26.2%下降至24.4%;人工成本佔營業額的比例由上年的29.8%下降至26.2%;其他營運成本佔營業額的比例由則由上年的26.3%下降至25%。 然而,再多的降本增效,是否能夠扭轉業績持續走下坡的頹勢? 原創於日本的味千拉麵,是在1996年由香港女商人潘慰率先引進香港。在香港取得成功後,第一家味千拉麵內地門店於1998年在深圳華強北開業,隨後在全國快速擴張。2007年,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00億港元,潘慰也一躍成為「拉麵女王」。 就在業績高峰期,公司在2010年提出千店計劃,目標五年內在中國內地開設1,000家門店,但是2011年味千就發生「骨湯門」事件,原本宣稱使用大骨熬製20小時做成高湯的味千,被爆出使用濃縮液兌製成湯底,形象因此大打折扣。 新中式麵館崛起 事件也為公司的發展帶來轉折。2010年後,包括一蘭、花月嵐、豚王等拉麵品牌陸續引進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而味千卻漸漸失去了市場定位,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 味千於內地定價在中高端水平,客單價通常在每碗40元以上,主要服務於購物中心和寫字樓區域的都市白領群體,但是消費者的用餐體驗與拉麵口味,似乎無法匹配這樣的價格。有網民這樣評價:「看著像快餐,價格卻不便宜」。 而到了2020年後,一批新中式麵館陸續出現,包括和府撈麵、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等高端中式拉麵登場,立刻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其中和府撈麵更拿到六輪融資,一度傳出赴港上市。這些新挑戰者也讓味千的市場再度遭到擠壓。 然而,新興麵館紅沒多少年,近年遭遇消費降級的大潮,上班族白領不願多花錢吃高端麵,高端麵館也逐漸沉寂。據企查查數據,截至去年5月,內地麵館新註冊量為3.1萬家,但註銷吊銷量也有2.9萬家,淨成長數低於往年,麵館經營壓力日益凸顯。 至於曾喊出千店目標的味千,於2019年門店數量達到799間後開始走下坡,至2023年減少至562間,去年上半年雖小幅增加至575間,但距離2019年的高點甚至千店的目標仍然很遙遠。 從市盈率看,目前味千仍有約20.2倍,高於九毛九(9922.HK)的14.1倍及太興集團(6811.HK)的13.5倍,屬於較高水平,與業績表現並不匹配,存在高估的風險。 味千拉麵曾是中國市場上最成功的日式拉麵品牌之一,但面對品牌老化、競爭加劇和消費降級等挑戰,味千需要的不僅是成本控制,而是品牌重塑與市場適應力。曾經的「拉麵女王」能否重振旗鼓,有待市場來驗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