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中國最大質押車輛監控服務提供者,經營上獲得母公司「輸血」

重點︰

  • 長久集團旗下的長久股份近年收入持續增長,但盈利並不穩定,今年上半年增收不增利,淨利潤下跌26.6%
  • 該公司去年展開的汽車經銷商營運管理服務,75個客戶中,只有一個不是來自母公司

 

裴梓龍

在中國,不少人買車會選擇到經銷商處選購,然而一般經銷商資金不足,會在購入汽車時向金融機構貸款,將汽車作為抵押品,金融機構要確保抵押的車不會被盜、被損壞等,但卻沒有足夠人手親自管理,就衍生了質押車輛監控服務,由金融機構與第三方簽訂服務合約,委託對抵押的車輛進行監控,降低風險。

受惠於這種業務模式的中國汽車流通領域最大質押車輛監控服務提供者長久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二度向港交所關關申請上市後,上週五終於通過上市聆訊。

這家公司今年5月曾以「長久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向港交所申請上市,但最終隨著招股文件過期無疾而終。到了11月中,該公司放棄「科技」二字,易名「長久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度入表,可能因為近年科技公司股價大挫,市場存在頗大戒心,因此長久股份也要重新部署,以免影響將來上市估值。

說起「長久」,讀者可能會想起在A股上市的長久物流(603569.SH)在2016年上市當年大漲2.5倍,令母公司長久集團創始人薄世久和李桂屏夫婦的身家暴增180億元,登上《2016年胡潤百富榜》。

長久股份同樣是長久集團子公司,然而薄氏夫婦想複製長久物流7年前的神話,估計並不容易,除了因為市況不如當年,長久股份的業績也可能引起市場疑慮。

根據公司的招股文件顯示,其收入從2020年的4.31億元,穩定增長至2022年的5.48億元,今年上半年再上升19.6%至3.09億元。然而,雖然公司生意做多做大,但盈利表現卻頗為飄忽,2020年賺了1.14億元,翌年大幅減少26.6%至8,373萬元,去年重新增長至9,591萬元,今年上半年又大挫26.6%至3,529萬元。

箇中原因,在於公司過去大花金錢全力推動收入增長,令一般及行政開支由2020年的4,258萬元,大增八成至去年的7,698萬元;到了今年,單計上半年的相關開支已更大增88.6%至6,340萬元,是去年全年的82.3%。公司解釋,一般及行政開支增加主要是因為業務擴張,執行相關工作的人員增加。

不過,更令投資者憂慮的是公司大撒金錢擴充市場,但可以搶到多少呢?畢竟目前中國質押車輛監控服務市場並不大,而且非常集中。截至2023年6月30日,長久股份向18家商業銀行的約200家分行、27家汽車金融公司,以及11,152家汽車經銷商提供質押車輛監控服務。

然而根據灼識諮詢的數據顯示,按2022年收入計算,長久股份在中國質押車輛監控服務市場的佔比達47.9%,以去年收入約5.48億元計算,整個市場規模也只有約11.44億元。由於頭五大服務商已佔據90.3%市場份額,長久股份想繼續搶奪市佔率並不容易。

搶市場另一手段是降價,2020年,該公司質押車輛監控業務的平均服務費達到每月3,564元,但到了今年6月底降至3,206元,減幅達到10%。

另一方面,長久股份的客戶集中度也持續上升。據招股文件顯示,2020年至今年6月底,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佔整體收入比率,從33.3%大幅提升至56.2%。而其中一個大客戶更是兄弟企業、長久集團旗下汽車流通服務供應商長久實業,今年上半年收入佔比達16%,是公司第二大客戶。

客戶高度集中

這種客戶集中度持續上升的情況,令長久股份很難加價,導致核心業務增長乏力。因此,該公司近年積極嘗試新業務,希望添加增長動力。

長久股份去年開展汽車經銷商營運管理服務,也就是為欠缺專業知識和人手的中小型汽車經銷商提供管理服務,而公司從中收取管理費用。但有趣的是,長久股份截至今年6月底為75家經銷商提供管理服務,但只有一家不是來自長久集團。

再仔細一看,去年汽車經銷商運營管理服務收入4,282萬元,今年上半年大增1.4倍至3,036萬元,但以75家客戶計算,平均每家僅收取40.49萬元,但來自唯一獨立第三方客戶的收入卻只有8.3萬元,可見母公司如何向其輸血。

不過,長久股份也提到,截至今年9月30日,已經與獨立第三方擁有的汽車經銷商,訂立144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意向書,嘗試擺脫對母公司的依賴。

回顧同系公司長久物流今年表現不錯,在中港股市積弱下,今年累積升幅達51.1%,讓市場觀望長久股份在港股疲弱的市況下上市,能否成為逆市奇葩。然而,目前市場並沒有與長久股份業務相近的上市公司比較估值,其定價高低欠缺參考標準,如果想吸引投資者參與申購,甚至願意「長久」持有,將考驗管理層與保薦人的推廣功力。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 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產品承壓 石藥集團前三季度盈收雙降

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重點: 石藥集團在集採中採取全面低價策略,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 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莫莉 老牌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的轉型之路,正經歷著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即便石藥集團持續投入巨資研發,但創新成果的轉化仍需更多時間。與此同時,傳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價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石藥集團最新公佈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總收入198.91億元,同比減少12.32%;股東應佔溢利35.11億元,同比減少7.1%。這是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又一次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來營收利潤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主要受業務佔比最大的成藥業務拖累,該業務收入154.5億元,同比下降17.2%,在整體收入中佔比約77%。細分治療領域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佔比最高的神經系統藥物營收大跌21.6%,抗腫瘤藥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藥物下滑22.7%,心血管藥物下降17.8%。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在2025年執行價格的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採取全面低價策略,被業內稱為「價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內的15款產品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其中,核心產品多美素(脂質體阿霉素)在藥品集中採購中的大幅降價已經明顯衝擊業績。該藥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聯盟集採中價格已下降約23%,而在2025年執行的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其中標價進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較3,500元左右的聯盟集採中標價有97%的降幅。交銀國際的研報指出,該單品的降價預計將對2025年的收入產生10-15億元左右的不利影響。 對外授權合作難阻股價下行 為應對集採衝擊,石藥集團正全力推進從仿制藥向創新藥的戰略轉型。前三季度,石藥集團研發費用41.85億元,佔成藥業務收入比重達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層預期2026年的研發開支將同比增長15%至20%。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有3款新產品獲批上市,8款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獲得5項突破性治療認定,42項臨床試驗獲批。 在對外授權方面,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口服GLP-1藥物SYH2086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益授權給對方,石藥集團將獲得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19.55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藥集團還曾在6月13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1億美元的預付款,這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達53億美元。這些合作不僅為石藥集團帶來了現金流,也證明瞭其創新藥管線的國際認可度。 但是,高調的BD交易也難掩石藥集團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五年下降,從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個月的65.6%。在資本市場上,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多家券商機構亦下調石藥的目標價,中金公司稱考慮研發投入加大,分別下調石藥集團今明兩年淨利潤12%、15%至47.6億元、53.53億元,下調目標價15%至11港元。野村證券認為,石藥集團第三季度收入66.18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4億元,考慮到藥品銷售表現遜預期及合作項目收入延遲確認,將其目標價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藥集團管理層預計,公司業績將在2026年重回正增長軌道,主要驅動力來自明復樂和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等重點新品種的放量。隨著集採影響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長態勢有望進一步明朗。不過,同樣從傳統藥企轉型的恒瑞醫藥(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實現穩健增長,其市盈率達到57倍,遠遠高於石藥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場對兩者當前成長確定性和創新成果兌現能力的不同看法。儘管石藥集團試圖通過BD合作來提振業績,但其後續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藥業務下滑帶來的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