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ing the last IPO window, Shum Yip Property Operations filed for Hong Kong IPO for a fourth time

物管企業深業物業第四度衝刺港股上市,或是檢驗市場信心是否修復的指標

重點:

  • 按2023年收入計,公司在中國全業態物管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九位
  • 上半年公司收入14.1億元,錄得股東應佔溢利9,230萬元,年增12.6%

李世達

即使是有國資背景,上市也未必一帆風順。深業物業運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第四度向港交所遞表,希望趁著政策利多頻出之際,再次衝刺上市之路。

深業物業成立於1992年7月,是深圳老牌物業管理公司。深業物業所屬的深業集團於1983年成立,為深圳市政府全資擁有。深業集團旗下擁有香港上市公司深圳控股(0604.HK)及A股上市的沙河股份(000014.SZ)。

根據申請文件,深業物業為中國全業態物業管理、商業營運及城市服務提供商,截至今年上半年,深業物業在管項目總數為498個,在管總建築面積約為8,920萬平方米,覆蓋中國46個城市和14個省份。其中,公司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在管總建築面積約為6,020萬平方米,佔在管總建築面積的67.5%。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以2023年按收入計,深業物業在中國全業態物業管理、商業運營及城市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九位,市場份額0.3%。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14.1億元,年增9.8%;錄得股東應佔溢利9,230萬元,年增12.6%。

此前,深業物業曾三度遞表,最早一次在2023年2月24日,半年後的8月25日二度遞表,後於今年2月獲得中國證監會的備案通知書。第三次遞表則是今年3月28日,仍未能通過上市聆訊。

錯過上市風口

2018年以來,房企紛紛分拆物管公司上市,行業經歷了一波上市熱潮,去年則突然降溫。2020年,赴港上市的內地物管公司從2019年的8家暴增至18家,2021年也有13家,2022年回落至6家,去年僅剩兩家。

今年截至目前,則有泓盈服務(2529.HK)、經發物業(1354.HK)兩家物管公司成功上市。

房地產市場的下滑,是物管公司上市數量下降的主因,深業物業錯過了上市最好的時機,而在市場信心缺失的當下,公司的盈利能力顯得更加重要。

與兩家今年成功上市的物管公司相比,深業物業的業務體量是兩者的數倍。2021年至2023年,深業物業營收分別爲21.5億元、23.5億元、27.1億元,同期泓盈服務營收則為4.3億元、5.3億元及6.5億元;經發物業則為5.9億元、7億元及8.6億元。

但從盈利能力來看,雖同為國資企業,深業物業反而比不上體量更小的泓盈服務。過去三年(2021至2023年),泓盈服務毛利率分別為24.9%、23%、23.3%。同期深業物業則為13%、14.4%及15.7%。淨利潤率方面,泓盈服務為9.5%、10.1%與10.8%,深業物業僅有3.5%、5.1%及5.9%。

究其原因或許與業務比重有關。城市及產業園服務、住宅物業管理服務和商業物業運營及管理服務,是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前兩者佔收入比重較高,但毛利率水平較低(今年上半年分別為13.4%及10.3%),毛利率較高的商業物業運營及管理服務(今年上半年為27.3%),卻僅佔收入比重不到兩成四。

試圖減少依賴

此外,與關聯公司(深圳控股)的交易是公司利潤的重要來源。2021年至2023年,向關聯公司提供服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1.6%、23.3%、23.9%,而向獨立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務的毛利率則為6.4%、7.4%、8.9%。

為了衝刺上市,深業物業逐年降低對關聯方的依賴,其來自關聯方的在管建築面積佔比,從2021年的27.4%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0.8%,但第三方公司貢獻的收入佔比卻不增反降,從2021年的56.6%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4.5%。

應收帳款增加也是問題。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金融資產減值虧損1,370萬元,同比激增341.9%,主要來自貿易應收款增加。上半年,貿易應收款餘額約為6.3億元,其中關聯方佔比35%,第三方佔比64.9%。而關聯方帳款周轉天數也過長,達284.2天,遠超第三方公司的59.5天。公司直言,如果無法向客戶收取管理費,將對公司業務與財務帶來重大影響。

目前距離證監會上市備案通知書失效,大約還有四個月的時間。深業集團曾表示,要在「十四五」期間打造成為「全國首家由地方國資控股且營收額超60億元的上市物業管理企業」,這項目標也將在明年「到期」,壓力不可謂不大。

如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內地房地產似有回穩跡象,也有望帶動物管行業回暖。錯過上市風口期的深業物業這次能否拿到入場券,或許也是市場信心是否恢復的指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 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產品承壓 石藥集團前三季度盈收雙降

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重點: 石藥集團在集採中採取全面低價策略,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 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莫莉 老牌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的轉型之路,正經歷著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即便石藥集團持續投入巨資研發,但創新成果的轉化仍需更多時間。與此同時,傳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價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石藥集團最新公佈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總收入198.91億元,同比減少12.32%;股東應佔溢利35.11億元,同比減少7.1%。這是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又一次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來營收利潤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主要受業務佔比最大的成藥業務拖累,該業務收入154.5億元,同比下降17.2%,在整體收入中佔比約77%。細分治療領域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佔比最高的神經系統藥物營收大跌21.6%,抗腫瘤藥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藥物下滑22.7%,心血管藥物下降17.8%。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在2025年執行價格的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採取全面低價策略,被業內稱為「價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內的15款產品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其中,核心產品多美素(脂質體阿霉素)在藥品集中採購中的大幅降價已經明顯衝擊業績。該藥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聯盟集採中價格已下降約23%,而在2025年執行的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其中標價進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較3,500元左右的聯盟集採中標價有97%的降幅。交銀國際的研報指出,該單品的降價預計將對2025年的收入產生10-15億元左右的不利影響。 對外授權合作難阻股價下行 為應對集採衝擊,石藥集團正全力推進從仿制藥向創新藥的戰略轉型。前三季度,石藥集團研發費用41.85億元,佔成藥業務收入比重達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層預期2026年的研發開支將同比增長15%至20%。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有3款新產品獲批上市,8款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獲得5項突破性治療認定,42項臨床試驗獲批。 在對外授權方面,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口服GLP-1藥物SYH2086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益授權給對方,石藥集團將獲得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19.55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藥集團還曾在6月13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1億美元的預付款,這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達53億美元。這些合作不僅為石藥集團帶來了現金流,也證明瞭其創新藥管線的國際認可度。 但是,高調的BD交易也難掩石藥集團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五年下降,從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個月的65.6%。在資本市場上,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多家券商機構亦下調石藥的目標價,中金公司稱考慮研發投入加大,分別下調石藥集團今明兩年淨利潤12%、15%至47.6億元、53.53億元,下調目標價15%至11港元。野村證券認為,石藥集團第三季度收入66.18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4億元,考慮到藥品銷售表現遜預期及合作項目收入延遲確認,將其目標價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藥集團管理層預計,公司業績將在2026年重回正增長軌道,主要驅動力來自明復樂和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等重點新品種的放量。隨著集採影響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長態勢有望進一步明朗。不過,同樣從傳統藥企轉型的恒瑞醫藥(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實現穩健增長,其市盈率達到57倍,遠遠高於石藥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場對兩者當前成長確定性和創新成果兌現能力的不同看法。儘管石藥集團試圖通過BD合作來提振業績,但其後續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藥業務下滑帶來的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