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8.HK
Sun Art Retail Group seeks transformation

近年電商崛起,網購盛行,令昔日在內地其門如市的大賣場面對極大困境,高鑫近日發盈警,業績按年轉盈為虧

重點:

  • 高鑫上個財政年度虧損高達17億元
  • 虧損主要來自關店而作出的減值,以及單價下跌所致

 

劉智恒

當港人每到周末周日搶著往深圳山姆購物時,昔日的內地大賣場「龍頭一哥」大潤發卻斯人獨憔悴,其母公司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808.HK)突發盈警,截至2024年3月底的財年業績轉盈為虧,蝕16億(2.2億美元)至17億元,再對上財年則錄得盈利7,800萬元。

虧損主要是來自關閉門店、固定資產減值,以及為商譽作減值所致。若不考慮此部分,則淨虧損約6至7億元,主要是業務調整,以及顧客囤貨習慣減弱,引致單價減少。

大潤發不斷關店

高鑫表示,將會關閉長期虧損的門店,亦會考慮出售不良資產,同時續在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等區域密集佈局。集團預期現金流仍充足,並為未來業務發展及應對市場競爭提供充足資金儲備。

事實上,在網上購物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味靠平招徠的大賣場,其經營模式顯得有點兒過時。高鑫不斷收縮旗下門店的數目,截至2023年3月的財年,門店總數為582家,相比上一財年的602家減少了20家。市場非正式統計,2023全年,大潤發門店出現集體關閉潮,涉及的數目高達13間。

難怪高鑫的主席黃明端曾感慨萬千道:「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業務衰退下,高鑫的業績日走下坡,2022的財年虧損7.3億元,2023財年雖反彈微賺7,800萬元,但2024財年又再虧損逾16億元。今年2月,母公司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董事長蔡崇信也開腔,向投資者表示考慮慢慢退出傳統零售業務。

山姆逆境突圍

面對電商的不斷碾壓,傳統大賣場顯得無力招架,在極其劣勢下,沃爾瑪(WMT.US)旗下的山姆成為市場奇皅,它採用倉儲加付費會員模式,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血路。2022年時,中國沃爾瑪的收入1,070億元,光山姆店就佔去61%。去年第四季度沃爾瑪在內地銷售額達288億元,同比增長11.3%,集團表示全賴中國山姆及電商業務持續增長所致。

山姆的美國競爭對手好市多(COST.US)也採用類似模式,在中國取已設六家門店,並取得不錯的成績。

眼見競爭死敵另闢蹺徑,高鑫也從旁偷師,去年在揚州開設首家付費會員店—M會員店。該店是以現有大潤發門店改造而成,經營面積1.2萬平米,至去年9月底,付費會員已超過5萬名,集團更計劃,今年在南京和常州的門店,亦改為M會員店。

山姆店成功將垂死的沃爾瑪救活,令人對倉儲式付費會員店刮目相看。首先山姆收取每名會員260元,這筆費用即時為集團帶來現金流。但要明白,既然大賣場不用付費,人們為何要付費予山姆?這才是關鍵所在。

我們先說說傳統大賣場的經營模式,其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銷售貨物的收費,另外是收取商家的入場費、上架費或堆頭費。後者是大賣場主要收入來源,然而大賣場以入場費為首要考量點,往往忽略了消費者的實際需要,變成只要商家付得起錢,大多來者不拒,於是貨種繁雜,花多眼亂,但貨品是否吸引消費者,又屬另話。

貨種獨特價格低廉

山姆店與大賣場的不同,一是貨品,二是價格。先說貨品,傳統大賣場貨品動輒兩三萬款,物種雖多,卻不一定是大多消費者需要;而且同質化高,這類貨幾乎甚麼地方也可買得到。山姆精準挑選的商品約在3,000到4,000個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少存貨單位),主力針對目標消費者的需要,一些品種更不是隨意在別的店鋪可以買到。

集團更有自家品牌Member’s Mark,商品數量約在800項,從日用品到烘焙食品,更時常出現爆品,如原味麻薯麵包、美式烤雞、榴蓮千層、瑞士卷等。此模式不但實現了差異化,自家產品的毛利率亦相對較高。

由於貨品精簡了,再以大手採購,通過深度綁定供貨商而獲得頗高議價能力,自然就容易取得高折扣。而且,如上所述,傳統大賣場收取上架費,商家付了一大堆費用,羊毛出在羊身上,會將成本轉嫁予消費者,於是出現大賣場的貨品貴過小賣店。山姆店並沒此問題,貨品價格較別的地方便宜,那消費者也願意付出會員費去進場購物。

還有,逛店體驗也十分重要,山姆店雖然以倉儲式經營,但在裝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別在貨品的擺設作出一番布局,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感受到不一樣。而且,部份山姆店旁邊也有別的大型遊樂地點或品牌店作為配套,如珠海店坐落於印像城,內有迪卡龍及不同商店,那消費者到山姆店,並非單純購日用品,而是作為一天的娛樂消費點。

山姆的成功讓高鑫狠下決心轉型,不過,在部署上高鑫肯定輸了先勢,山姆已成為該模式的領頭羊,品牌佔了先機。大潤發遲來的轉變,最終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還是能做到後發先至,超越先來者,暫時仍待時間證明。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 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產品承壓 石藥集團前三季度盈收雙降

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重點: 石藥集團在集採中採取全面低價策略,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 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莫莉 老牌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的轉型之路,正經歷著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即便石藥集團持續投入巨資研發,但創新成果的轉化仍需更多時間。與此同時,傳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價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石藥集團最新公佈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總收入198.91億元,同比減少12.32%;股東應佔溢利35.11億元,同比減少7.1%。這是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又一次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來營收利潤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主要受業務佔比最大的成藥業務拖累,該業務收入154.5億元,同比下降17.2%,在整體收入中佔比約77%。細分治療領域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佔比最高的神經系統藥物營收大跌21.6%,抗腫瘤藥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藥物下滑22.7%,心血管藥物下降17.8%。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在2025年執行價格的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採取全面低價策略,被業內稱為「價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內的15款產品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其中,核心產品多美素(脂質體阿霉素)在藥品集中採購中的大幅降價已經明顯衝擊業績。該藥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聯盟集採中價格已下降約23%,而在2025年執行的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其中標價進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較3,500元左右的聯盟集採中標價有97%的降幅。交銀國際的研報指出,該單品的降價預計將對2025年的收入產生10-15億元左右的不利影響。 對外授權合作難阻股價下行 為應對集採衝擊,石藥集團正全力推進從仿制藥向創新藥的戰略轉型。前三季度,石藥集團研發費用41.85億元,佔成藥業務收入比重達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層預期2026年的研發開支將同比增長15%至20%。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有3款新產品獲批上市,8款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獲得5項突破性治療認定,42項臨床試驗獲批。 在對外授權方面,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口服GLP-1藥物SYH2086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益授權給對方,石藥集團將獲得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19.55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藥集團還曾在6月13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1億美元的預付款,這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達53億美元。這些合作不僅為石藥集團帶來了現金流,也證明瞭其創新藥管線的國際認可度。 但是,高調的BD交易也難掩石藥集團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五年下降,從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個月的65.6%。在資本市場上,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多家券商機構亦下調石藥的目標價,中金公司稱考慮研發投入加大,分別下調石藥集團今明兩年淨利潤12%、15%至47.6億元、53.53億元,下調目標價15%至11港元。野村證券認為,石藥集團第三季度收入66.18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4億元,考慮到藥品銷售表現遜預期及合作項目收入延遲確認,將其目標價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藥集團管理層預計,公司業績將在2026年重回正增長軌道,主要驅動力來自明復樂和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等重點新品種的放量。隨著集採影響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長態勢有望進一步明朗。不過,同樣從傳統藥企轉型的恒瑞醫藥(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實現穩健增長,其市盈率達到57倍,遠遠高於石藥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場對兩者當前成長確定性和創新成果兌現能力的不同看法。儘管石藥集團試圖通過BD合作來提振業績,但其後續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藥業務下滑帶來的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