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智慧學習設備生產商第三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其傳統經營模式難以為收入帶來突破

重點:

  • 讀書郎希望藉著上市籌資拓展經銷商網路,收購業務相關的上下遊行業公司
  • 公司收入高度依賴線下經銷,在電商高度發達的今天,被大量後起之秀挑戰

莫莉

“今天用了讀書郎,將來必成狀元郎”,在21世紀之初,讀書郎教育控股有限公司憑藉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在學習機市場拿下一席之地。20多年過去,讀書郎仍然堅守教育硬件這個老本行,只是核心產品從過去簡單的點讀發音學習機,升級成了智能化的學生個人平板。

在中國教育“雙減”新政衝擊下,K-12教育培訓公司紛紛向智慧教育硬件轉型。作為行業元老的讀書郎希望憑藉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拓展經銷商網路,收購業務相關的上下游行業公司。上週三(5月18日),讀書郎再一次遞交招股書,是繼2021年4月和11月先後兩次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材料、但未通過聆訊而失效後的第三次嘗試。

然而,在此期間,“雙減”的文件重磅落地,K-12課外培訓賽道“全軍覆沒”,教育行業生態已發生巨變。

讀書郎成立於1999年,從事設計、製造及行銷各種智慧學習設備,包括學生個人平板、智慧課堂解決方案、可穿戴產品和智慧配件。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報告,按總零售市值計,該公司去年在中國智慧學習設備服務供應商中排名第二;按總設備出貨量計,在中國的智慧學習設備服務供應商中排名第五。

2021年,讀書郎的收入為8.13億元,比2020年增長10.8%,其中學生個人平板營收佔比達86.7%。學生個人平板專為6至18歲的小學及中學生設計,配備有自帶的數碼化教輔資源以及若干特色學習資源。2019年至2021年,讀書郎學生個人平板的總出貨量分別為45.7萬台、48.5萬台和45.9萬台,零售價介乎2,000元至5,000元。

從財務資料來看,讀書郎的利潤表現欠理想。近三年的整體毛利率為26%、 27.5%及20.8%,錄得淨利潤6,943萬元、9,201萬元和8,215萬元。招股書解釋,去年毛利率和利潤大幅下降是因為“原材料成本及行銷開支上升”。去年上半年,全球積體電路和時序控制器等元件出現短缺,其中晶片、顯示幕面板市場均受到較大影響,令讀書郎成本大增。

增銷售點無助收入

電視廣告加線下經銷的模式,曾經讓讀書郎取得成功,但到了電商高度發達的今天,其傳統經銷方式似乎有些“過時”,營收依然高度依賴線下。2019年至2021年,源自線下經銷商的收入分別佔公司收入91.7%、85%和85.5%。

讀書郎合共與132名線下經銷商簽約,這些經銷商合計控制4,523個銷售點,遍佈344個城市,但七成為三線及以下城市等“下沉市場”,公司認為這些城市存在巨大市場機會和未被滿足的學習需求。2019年至2021年,讀書郎經銷商控制的銷售點分別淨增加40個、480個和916個,但從銷售量和營收增長的情況來看,反映這些新增銷售點未有帶來重大貢獻。

為助力硬件銷量增長,讀書郎從2017年開始推出內容端產品,組建教育研究院,提供免費的雙師直播課等教輔資源。但“雙減”政策出台後,公司去年8月終止提供直播課程,改為錄播視頻,更叫停籌備中的精選付費課程業務。這方面削減了讀書郎硬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難以從存量用戶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

除了銷售學生個人平板,讀書郎還有為學校設計的智慧課堂解決方案,這是搭載智慧課堂管理功能的智慧教育設備,為教師及學生提供相互聯繫及互動的學習環境。但這部分業務貢獻有限,過去三年,智慧課堂解決方案收入分別為820萬元、2,230萬元和2360萬元,佔公司收入僅1.2%、3.1%和2.9%。

此外,近年出現的新教育硬件單品——學生智慧手錶,讀書郎亦有涉足。招股書披露,因主要客戶訂單減少,公司以智慧手錶為主的可穿戴設備收入佔比由2019年的16.7%,下降至2020年的4.3%,2021年回升至6.6%。

後來者搶奪市佔率

在學科類教培行業監管趨嚴的背景下,K-12教育企業紛紛轉型,智慧教育硬件成為主流選擇,在教培學習產品有所投入的互聯網公司也來分一杯羹,該賽道變得十分擁擠。

2021年以來,百度(BIDU.US; 9888.HK)先後推出小度智慧學習平板產品、小度智慧詞典筆,以及針對兒童閱讀的AI指讀機;科大訊飛(002230.SZ)也推出具備作業試卷批改功能的AI學習機;掌門教育(ZME.US)則推出內置10門學科的同步教輔資源的智慧學習機。由此可見,讀書郎正面臨嚴峻的競爭局面。

去年4月首次向港交所遞表前,讀書郎引入了外部投資方,由雄牛資本出資1,500萬美元(1億元)獲得約4.16%股份。以此交易對價和持股比例計算,讀書郎在IPO前的市值約24億元。以近期推出教育硬件產品並成功銷售的科大訊飛有道公司(DAO.US)作類比,兩者的市銷率分別為4.3倍及1.1倍,取其平均值2.7倍計算,讀書郎的市值約為22億元,比一年前稍低。

作為23歲的教育硬件行業老將,讀書郎能否藉上市籌集資本,在教育公司和互聯網廠商的競爭下保持江湖地位,投資者仍需時觀察。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小牛電動次季銷量按年增長36.6%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銷售電動出行產品350,090台,較去年同期的25.62萬台增長36.6%。 其中中國市場銷售318,719台,佔總量約91%,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長53%;國際市場方面,小牛電動第二季銷售31,371台,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銷售數據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 公司表示,於「618年中購物節」期間,小牛多款高端車型在天貓、京東與抖音平台均登上銷售排行榜,有效鞏固其於中國高端智能兩輪市場的領導地位。 小牛電動股價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報3.42美元,升1.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綠城半年銷售跌11% 前董事長港機場被帶走

內房開發商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銷售數據,今年首六個月,集團合同銷售金額803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的面積為229萬平方米,歸屬於綠城的權益金額為5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8億元下跌11.3%。 6月份綠城自投項目的銷售金額為142億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價則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內地媒體早前報道,綠城中國前執行董士及董事長張亞東,5月底時在香港機場準備飛往加拿大時,於登機口被帶走,但具體因何事則未有披露。張亞東曾任大連副市長,2016年調往央企中交集團,至2018年被派往報掌綠城。至今年三月,綠城突公佈張亞東呈辭。 綠城周二平開市報9.77港元,公司在過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泰國對中國遊客吸引力下降

財新報道,據航班管家的數據估計,今年七八月旅遊旺季,中國航司計劃執行中泰航線班次達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個月,中國赴泰旅遊人次降至195萬,同比減少33%。 財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國遊客望而卻步,包括演員王星赴泰時被綁往緬甸詐騙園區。其他擔憂還包括地震,以及泰銖對人民幣升值,導致赴泰旅遊成本上漲。 當中國遊客對泰國興趣減退之際,他們正湧向日韓等亞洲地區。中國航司計劃,於七八月執行中日航線的航班達25,300架次,同比增長35.3%;中韓航線計劃執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長13.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華麗轉身股價狂飈 港仔機器人價高勢危?

一家三四線香港上市公司,突然變身機器人公司,股價即如脫彊野馬,一路狂奔 重點: 公司去年度業績蝕1.4億港元,已連續虧損五年 年初與達闥組成合資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機器人公司 劉智恒 趕潮流,追風口,從來是股票市場的本質;要數今年的熱門行業,肯定是機器人,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優必選(9880.HK)等,年初以來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說在港股上的真正贏家,港仔機器人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過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業績,收入大跌45.6%至1.16港億元,虧損則續擴大5.3%至1.38億元。應收貸款及利息減值虧損1,132萬港元、商譽減值虧損2,182萬港元、物業廠房減值及設備減值3,937萬港元。 一遇達闥便化龍 為何業績表現乏善足陳,股價又能忽然爆升?原來一切緣於年初的一項合作協議! 時間回到今年情人節,當時港仔機器人的名稱仍叫國華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與內地的達闥機器人簽訂框架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國華佔股51%,達闥佔股49%,目標是開拓人形機器人操作系統的民用產品。 國華在兩年內協助合資公司募集足夠資金,達闥則將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授予合資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全資附屬。 過去香港市場的一些三四線公司最擅長的技倆,就是轉型資本市場最熱炒行業,通常透過收購或合併而進入風口市場,當股價被不斷推升,往往會作出連串集資行動。港仔機器人的情況似乎有點類同,他們最終能否成功,暫時仍是未知數? 小米2023底發布首部電動車SUV7時,我們曾發表「雷軍造車,一往無前」一文,從小米的往績,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財力去分析,結論是雷軍成功機會相當高。我們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機器人的成功機會。 國華業務強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機器人過往業務,當你翻開資料,大抵會嚇了一跳,竟然有多項主業,包括商品買賣、證劵及期貨經紀、物業經紀、地熱能供暖製冷、樓宇建築承包、特製技術支援、項目管理、集中供熱及融資租賃。 要知道,今年初國華控股市值還不到6億港元,業務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謂表表者,公司重點在那?如何去營運及發展各業務?資源又怎樣分配? 觀乎去年業績,除個別業務外,其餘全部見紅。部分業務更是問題多多,其中在運城的供熱業務,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終止,結果公司要將該業務出售。 融資租賃方面,因未能履行監管要求,被政府部門禁止有關經營,最後要終止業務並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將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樓宇建築承包業務上,旗下的陝西江威涉及多宗訴訟,涉資達4,556萬元,以致部份資產被凍結。至於公司的中介業務,附的上海軒美房地產經公司涉及多宗訴訟,涉及金額106萬元。 從過往的業務看,公司的發展方針及經營管理似大有關題,現在轉搞機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確實教人存疑。 達闥連年虧損 我們再看達闥機器,說不定他有能力讓港仔機器人邁向美好前景。事實上,達闥並非吳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機器人企業,軟銀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資者,估值一度冠絕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職貝爾實驗室及中移動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長的黃曉慶成立,專注雲端智慧機器人技術,2023年完成C輪10億融資後,估值達到223億元。 然而人型機器人在商業市場仍屬起步階段,公司不斷燒錢, 2019年準備在美上市,不幸地被美國商務部列入管制黑名單,集資不成,苦苦支撐,近年屢傳資金鏈陷斷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體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數百員工被欠薪,位於廣州的公司,更被斷水斷電。 達闥往績也是乏善足陳,虧錢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資者不願再注資,公司已陷於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為港仔機器人帶來多少業務,何時才可扭虧為盈? 一場燒錢的競賽 投資機器人行業,大部份企業在燒錢階段,因此企業要有充裕的資本才能繼續前行。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早前表示,人形機器人面臨技術成本高企,遠超出顧客願付費用。其次是許多企業所謂的應用場景,實際是想象出來,並非實際需要。 我們看見港仔機器人長期虧損,截至今年3月底,手頭資金只有5,000萬港元,憑甚麼去支撐這盤燒錢的遊戲?雖然港仔機器人上月宣布簽定四份合作框架協議,但靠一個香港市場,能為公司帶來多少生意?相信投資者也別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機器人熱潮下,港仔機器人的概念相信會受到一定追捧,股價有機再創新高,但何時能盈利就別太樂觀。再者,股價經過一輪急升猛漲後,投資者現階段追入,風險高值博率低。別忘記,股價大升後,未來公司很大機會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股價將會十分波動,投資者只適宜投機性買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