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US
So-Young stock surges

由於投資者對新氧的自營診所商業模式趨之若鶩,令這家醫美機構近兩周的股價接近翻倍

重點:

  • 股價近兩周接近翻倍後,新氧已推遲執行既定的合股計劃
  • 該醫美機構正將業務模式,從轉介第三方診所轉向自營醫療機構,以強化品控能力

 

陽歌

醫美專業機構新氧科技有限公司(SY.US)似正重新評估其合股計劃。就在5月30日,公司宣布實施19.5:1的合股方案時,當時股價仍處於頹勢。合股是美股公司為滿足紐交所及納斯達克上市規則要求,使股價回升至1美元以上的常規手段。

去年6月,新氧的股價持續低於1美元關口,導致納斯達克發出不符合上市規則的警示。此次合股原定6月30日生效,計劃重構股價轉至1美元以上,以符合規劃要求。

然而,約兩周前,公司的股價突然啓動漲勢,6月17日已回升至1美元以上。此後升勢延續,至本周二收盤報1.71美元,近兩周累計漲幅接近倍翻。正是這波急漲,促使新氧上周五宣布重新評估合股決策,稱需「額外時間完善準備工作」,未來將公布新的實施日期。

那麼,此舉背後的動機何在?

雖不排除近期漲勢源自短線套利資金,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投資者正重新發現新氧的內生變革潛力,這有望驅動業務重拾強勁增長。即便經歷此輪上漲,公司股票的市銷率仍處於低位,僅為0.85倍。這數值雖高於植發專業機構雍禾醫療(2279.HK)的0.32,但仍落後於完美醫療(1830.HK)的1.73倍,此水平屬行業常態。

簡而言之,新氧正深刻認識到品控的重要性,尤其在醫美這類敏感領域,少數庸醫及差勁的手術,足以瞬間摧毀企業聲譽。過去,新氧主要扮演中介角色,對接消費者與全國數千家醫美機構,以轉介費作為核心收入來源。

不過,由於入駐平台的診所質量難於管控,這種業務模式弊端漸顯。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衛健監管部門開始要求,所有醫美機構必須持證經營,方可進行廣告投放。第三方研究顯示,當時全國僅約1.3萬家持證機構,多達8萬家處於無證經營狀態。

意識到經營環境困境後,新氧約在兩年前啓動自營診所戰略,從而實現對產品、人員及服務標準的全面管控。該業務板塊發展迅猛,有望在未來一兩年內成為核心收入。

新氧董事長金星在上月的財報電話會上表示:「我們認為,下一階段突破的關鍵,在於發展具備全產業鏈管控能力的醫美中心業務。」

一路坎坷

自2019年5月登陸紐交所,以每股13.80美元募資1.8億美元以來,新氧一路坎坷。上市未滿一年即遭遇疫情衝擊,消費者因擔憂感染新冠推遲醫美消費,致使業務承壓。2022年,公司營收下滑26%,陷入負增長,直到次年疫情消退才略有回暖。

不過,即便疫情結束,監管趨嚴再令公司受創,去年營收續跌2%。下滑態勢至今未止,最新財報顯示,其2025年一季度營收同比降6.7%,從上年同期的3.18億元減少至2.97億元(約4,100萬美元)。

營收下滑主要源於「信息及預約服務」收入大跌34%,這項業務包含將客戶轉介至診所的佣金收入。該板塊一季度創收1.43億元,約佔當期總收入的48%。而去年同期,該業務貢獻2.17億元,佔營收比重超三分之二。

傳統業務萎縮之際,擴張中的自營診所網絡推出的輕醫美業務,正迅猛增長。該板塊一季度營收,從去年同期的1,520萬元激增至9,880萬元,增幅超五倍,佔營收比重達33%,去年同期佔比僅為5%。

公司預計,伴隨新診所開業,該業務將持續快速增長,二季度相關收入將達1.2億至1.4億元。目前,新氧在全國主要城市運營23家醫美中心,其中僅4家開業逾一年。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未來幾年計劃每年新增約13家診所。

金星表示:「自有品牌醫美中心持續釋放強勁增長動能,實現三位數的年度增長。」 他續稱:「隨著規模擴張,我們有信心延續此勢頭,進而解決用戶核心痛點,全面提升醫美服務體驗。」

我們基本認同新氧的新業務模式更具成功潛力,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與消費者日趨謹慎,是否會抑制整體醫美的需求,目前仍有待觀察。更明確的是,市場對其股票關注度正顯著回升。因此,若公司最終取消既定的合股計劃,我們也不會感到意外。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海外收益提升 泡泡瑪特料上半年多賺350%

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9992.HK)周二公布,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按年增長不低於200%,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淨利潤增長不低於350%。 集團指出,業績大幅增長主因包括旗下IP在全球認可度提升、產品品類多樣化推動營收增長、海外市場持續擴張帶動收入結構優化,以及規模效應與成本控制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泡泡瑪特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246.4港元,跌6.3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趁AI熱配股 趣致集團集資3.2億元

互動機器營銷服務提供商趣致集團(0917.HK)周三公布配售股份,以每股106.6元,配售300萬股,佔現發行股份數目約1.14%。配售價較7月15日收市每股128.5元折讓17.04%,集資金額近3.2億元。 趣致表示,配售可加強集團的流動性和財務狀況,擴大公司股東基礎,優化公司資本結構。 集資約50%將用於境內外業務營運發展,約10%用於研發投入,約40%用於優化資本結構及一般企業用途。 周三趣致股價開市跌1.2%報127元,之後股價急挫逾一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an Tu is a consumer investor

蹭零售紅利時代過去 天圖轉身進軍高科技

在籌備債券發行募資之際,這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似已將目光瞄准高科技企業 重點: 天圖資本擬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 在核心業務聚焦的中國消費類企業疲軟之際,這家私募股權機構業務增長停滯   梁武仁 私募股權及創投界的老兵深圳市天圖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973.HK),正蓄勢拓展業務疆域,其傳統專注的中國消費板塊曾活力充沛,而今增長動能正快速消退。 天圖投資上周四宣布,計劃向機構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可一次發行或分期發行,最多籌資3億元(約合4,200萬美元)。公司擬將至少70%投入投資基金或自營股權投資,余下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雖未明確新資金投向領域,但「科技創新」的命名顯著指向高科技企業。對這家以投資奈雪的茶、飛鶴等消費企業著稱的機構而言,轉型並非完全無跡可循。在最新年報中,公司稱致力「發掘創新投資主題與策略」過程中,計劃將投資範圍拓展至生物科技、機器人等前沿領域。 作為深耕中國私募創投領域逾二十年的資深機構,天圖投資早年受益於消費升級浪潮,實現蓬勃發展。繁榮經濟催生的中產階層財富效應,為公司提供多年增長動力。 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中國經濟增速顯著放緩,且未見有效紓解之道。佔GDP重要份額的房地產行業因投機炒作推高房價,加之債務驅動擴張,引發嚴重供給過剩,如今深陷困境。外部環境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與特朗普的貿易摩擦,對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構成重大困擾。 宏觀經濟困局,正以收入增速滯緩甚至裁員潮形式傳導至普通民眾。這意味著,消費企業要提升銷售有一定難度,進而使天圖投資在多方面承壓。 首要表現為,因零售關聯項目的吸引力減弱,公司募資難度加劇。這或許反映在其管理規模變化上,去年末資產管理規模降至205億元,同比縮水約16%。去年旗下基金新募資金額也銳減近三分之二,僅錄得4.01億元。 募資困境下,公司收入自2023年約4,660萬元下滑約5%。其兩大營收來源分別為基金管理費與收益分成(即所管理基金實現收益的分成)。去年,天圖投資在收益分成方面顆粒無收,意味其營收增長完全依賴基金管理規模的擴張能力。 被投企業估值縮水構成另一大挑戰。為此,天圖投資去年計提淨投資損失達7.05億元,較當期營收規模形成碾壓之勢。 當下市場環境中,天圖投資既難覓優質零售類新投資目標,又面臨存量項目IPO或股權轉讓的退出難題。因此,其拓展投資領域的嘗試合乎邏輯,儘管在私募及創投扎堆的高科技賽道,或遭遇更激烈競爭。 與天圖投資的困境形成反差,港股IPO市場回暖正推動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等頭部投行業務激增。中金公司周二預告,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最高增長78%。反映投資者更傾向將資金投入即將IPO的成熟企業,而非押注天圖投資等機構佈局的初創公司,尤其是零售等遇冷板塊。 在新涉足的領域中,生物科技對天圖投資並非全新賽道。僅2022年,其就投資兩家該領域早期企業。當前,機器人產業在中國方興未艾,或能開闢其他價值窪地。 債務融資 就融資方式而言,債券發行更具實操優勢。一方面,當前中國央行維持低利率刺激經濟,發債成本或低於專項基金募資。鑒於股權投資者要求更高風險溢價,債務融資通常更具成本效益。因此,私募股權機構運用借貸提升投資回報實屬常規操作。 此外,通過發債鎖定資金後,天圖投資可迅速捕捉投資機會,無需苦待投資者實繳出資。更重要的是,憑借自身信用募得資金可自由支配,這與通常投向特定項目的股權資本形成鮮明對比。 天圖投資表示,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將「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提升業務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天圖投資的股價較2023年IPO發行價已累計跌逾30%,市賬率僅0.3倍,低於中金公司的0.7倍。同屬精品投行的華興資本(1911.HK)市賬率居中,為0.5倍,凸顯天圖投資亟待提升市場認可度。 天圖投資將破局之道寄望於高科技投資。當前,公司極需成功完成戰略轉向,並重返增長軌道。不過,在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爭奪優質資產的激烈競爭,使其轉型之路知易行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obotaxi commercialization faces hidden barriers

中國Robotaxi商用推進面臨隱性門檻

Robotaxi實現全面落地,關鍵門檻已從技術突破轉向商業模式可行性、成本結構優化與政策法規配套能否同步落地    頭豹研究院 2025年,Robotaxi產業邁入規模化運營關鍵期。硬件降本與算法優化成為商業化前提。特斯拉(TSLA.US)Cybercab採用無方向盤設計及「無箱式」製造工藝,預計2026年單車成本降至2.5萬美元,較Waymo同類車型降低70%。 中國企業同步突破:百度(BIDU.US; 9888.HK)Apollo RT6通過量產激光雷達將硬件成本壓縮至2.9萬美元,文遠知行(WRD.US)第七代系統實現傳感器數量減少30%的同時提升感知精度。 在試點方面,目前,北京、上海等10餘城已允許完全無人駕駛收費運營,深圳明確事故責任由車企及系統供應商承擔,政策紅利推動運營範圍擴展。隨著Robotaxi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那麼距離Robotaxi全面在中國落地,還有哪些門檻? 推向全國的挑戰 盈利模式、法規協同與安全人員比例仍是挑戰,但隨著成本下降與政策支持,Robotaxi正逐步邁向商業化正循環。 儘管技術本身的進步至關重要,但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更依賴於一系列非技術因素的考量。首先,商業閉環的形成是大規模落地實現的關鍵之一。Robotaxi作為新興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其市場定位旨在提供比傳統網約車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Robotaxi長期有望透過減人力與全天候運營降低成本,但短期仍面臨原車、感測器、維護等高昂成本壓力。然而,從短期來看,Robotaxi的製造商將面臨商業化過程中的初期成本挑戰,主要成本包括車輛的固定成本(原車、傳感器、改裝成本)、年度維護和運營費、市場推廣活動的費用,以及其他與新技術推廣相關的支出。據統計,2023年,原車、傳感器、年度維護和運營費和改裝費用分別約為10萬元、8萬元、8萬元、1萬元。前三者成本佔比比較高,分別為37%、29.6%、29.6% 其次是政策支持。Robotaxi的全面落地仍需政策支持與法規配套,涵蓋安全性、倫理與社會接受度等面向。Robotaxi的全面商業化,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允許其在開放路段與網約車一樣自由行駛。然而,政府在制定全面開放政策時,需要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社會接受度以及潛在的安全和倫理問題。鑒於這些因素,政府對全面開放Robotaxi的政策持謹慎態度,以確保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能夠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 Robotaxi具備全天候運行與高周轉率優勢,據Waymo估算,其行駛里程是普通車輛6倍,因此從經濟效益角度來講,Robotaxi具備極大的優勢。然而當前現實是,Robotaxi無法在完全開放的場景中運行,且其技術成熟度、安全性尚未受到市場認可。廠商搶佔市場所花費的營銷補貼是一筆較大的支出,同時,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日常運維及安全員等人力成本、專用車輛的高昂改裝與採購成本都將為廠商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 Robotaxi車輛本身的製造成本已能夠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使得其在人工替代方面具有潛力。隨著市場認知度的提升和政策環境的成熟,Robotaxi試點範圍擴大甚至能夠在廣泛的開放道路上行駛,其規模化運營將有效降低單位成本,業內普遍預期,當單一城市Robotaxi的保有量達到1,000輛時,將迎來其運營的盈虧平衡點。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