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義務教育階段不能以營利性民辦學校形式經營,這家民辦教育集團正尋找“輕資產”生存途徑

重點:

  • 成實外教育計畫採取“輕資產”模式,由政府或發展商提供學校土地,該公司提供運營和管理服務
  • 集團去年首8個月因終止義務教育階段業務,錄得18億元淨虧損

莫莉

2021年9月1日實施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讓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遭遇最嚴格管制。停牌一個半月後,成實外教育(1565.HK)公佈了去年首8個月業績,這份兩度延期後才發出的財報,反映公司面臨的困境。

成實外是中國西南地區大型民辦教育集團,提供學前至12年級(K-12)及大學民辦教育,截至2021年8月31日為止的8個月內,公司由盈轉虧,期內淨虧損18.13億元,其中終止義務教育階段業務帶來的虧損達16.15億元。

該公司沒有說明其股票何時能恢復交易。但在停牌時,從2021年開始計算,它已損失了大約四分之三的價值。

隨著懸在民辦K-12教育集團頭上的利刃落下,當貢獻主要收入的義務教育階段業務被迫放棄,民辦教育產業的路在何方?

最嚴格監管

從民辦教育相關法律的變化來看,中國政府的監管愈加嚴格。2016年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首次規定“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但當時細則未明,過去五年成為相關企業上市融資視窗期。2016年以來,最少有12家這類民辦教育集團在美國或香港上市。

而在最新的《實施條例》中,相關管控升級為“任何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協定控制等方式控制實施義務教育、非營利性學前教育的民辦學校”,直接衝擊在美國、香港以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上市的民辦學校集團。

基於政策要求,成實外在年報中表示,自2021年8月31日起,已失去對提供義務教育服務經營實體的控制權,代表曾經為成實外貢獻逾四成收入的業務,需要從上市公司剔出。

在義務教育服務未剝離前,成實外擁有11間小學和11間初中。2021年前6個月,小學和初中業務分別為成實外貢獻2.25億元和2.87億元,分別佔期內總學費收入的24%和31%:剝離之後,成實外僅擁有9間學校。

上市教育機構大多存在收入結構單一問題,去年前8個月,成實外教育營收為2.53億元,其中學費和食宿費佔81%和12%。因此,運營學校大幅縮減,對整體業績將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儘管公司表示,未來將提高現有學校網路的使用率和學費,但其高中及國際高中的學費最高已達每年5.8萬元和12.8萬元,加價或引致反效果。

讓成實外能在西南地區收取高昂學費的原因,是旗下學校優秀的高考成績單。在過去三年,旗下三所主要高中被全國一流大學錄取的比率分別為95.1% 、96.6%和 87.5%。

但是在2020年,四川和其他省份的大學開始完全根據中央管理的高考分數來錄取學生。這意味著之前的其他快速通道選擇被關閉,這些通道之前為進入頂尖大學提供了另一個“後門”,不利於成實外的良好大學招生記錄。

輕資產運營

受《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影響,港股民辦K-12階段教育企業均出現巨額虧損。相關年報顯示,楓葉教育(1317.HK)截至去年8月底財年來自持續經營業務收入為9.4億元,淨虧損6.7億元;光正教育(6068.HK)同期淨虧損為22.8億元,遠遜一年前的5億元淨利潤。

在主要業務剝離後,民辦K-12教育集團如何求生?第一個選擇是將業務擴展至線上教育及高等教育,興辦民辦高校,光正教育便作出了這一選擇;另一條路是通過輸出運營管理,採取“輕資產”模式擴張。

該模式是指與政府或地產商合作,由對方提供土地並負責學校興建,教育集團提供運營和管理服務。東吳證券認為,該模式可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學校管理運營及教師培養,提高辦學品質;另一方面可降低學校辦學成本,實現學校網路快速擴張,有助收入增長。

成實外在年報表示,未來將按輕資產模式與業務夥伴合作成立新高中,預計2022年後,將會有6間合作高中按此模式運營。同時,為K-12學校提供教育管理和諮詢,但2021年前8個月,成實外在該項業務僅獲得180萬元收入。

在嚴厲政策下,三家公司都難逃虧損,從市銷率(price-to-sales ratio)來看,剔除受影響業務後,截止本週一,成實外教育預測市銷率約3.04倍、楓葉教育約2.4倍,光正教育最高,達4.7倍,可見成實外的估值位列行業中端,也許是由於其股票正在停牌而未有反映跌勢,或反映投資者的觀望態度。

然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民辦教育集團只通過為其他學校提供運營管理服務,難以持續獲利,相關收入或難以維持公司生存。長期來看,輕資產運營是否可行,仍有待市場檢驗。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騰訊音樂第二季多賺43.2%

線上音樂平台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 1698.HK)周二公布,截至6月底止第二季,收入84.42億元(11.74億美元),按年上升17.91%,淨利潤24.09億元,按年增長43.22%。 其中,在線音樂服務收入68.54億元,按年增26.36%,得益於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的強勁增長,以及廣告服務、藝人周邊和線下演出收入的上升;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收入15.88億元,跌8.53%。毛利率為44.4%,上升2.4個百分點。 另外,第二季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數為5.5億,按年跌3.2%,付費用戶數為1.2億,按年升6.3%。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0.7元增長至11.7元。 騰訊音樂港股周三高開12.8%,至中午收市報101.7港元,升15.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毛戈平發盈喜 料中期賺逾6.6億元

美妝品牌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1318.HK)周二發盈喜,預料截至今年六月底止的中期業績,收入約25.7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4%至31.9%,實現淨利潤6.65億元至6.75億元,同比上升35%至37%。 公司沒有具體給出業績增長主因,只表示持續為美妝愛好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建立具競爭力的品牌價值。消費者對毛戈平作為高端品牌認可度的提升,正持續轉化為業務增長的長期動能,促使整體業績保持穩健增長。 周三毛戈平開市升3.4%報101.5港元,公司自去年上市以來,股價上升超過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直播收入續下跌 虎牙二季度盈轉虧

直播遊戲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二公布二季度業績,因新興遊戲相關業務的強勁增長,抵消直播業務持續下行的影響,結束三年的下滑,並錄得連續第二個季度的收入增長。 公司表示,二季度收入從一年前的15.4億元小幅增長至15.7億元。當季直播收入同比下降6.5%至11.5億元,約佔公司總收入四分之三。但遊戲相關業務收入增長34%,從一年前的3.09億元增至4.14億元。 期內公司淨虧損550萬元,去年同期則實現淨利潤2,960萬元。經調整利潤則錄正數,但從一年前的9,700萬元降至4,750萬元,同比亦下滑近半,。 業績發布後,虎牙周二股價上漲4.5%,該股年初以來累計上升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rom ‘magic tea’ to dietary drugs, can Besunyen reclaim its glory days?

從「神茶」到減肥藥 碧生源能否重返榮耀?

從風靡全國的減肥茶,到連年虧損變賣資產,如今押注減肥藥業務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條崎嶇轉型路 重點: 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淨利1,240萬元,按年大增46% 碧生源藉減肥藥收入佔比升至38%,逐步擺脫對茶品依賴   李世達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經這些廣告詞充斥在中國各地電視廣告與公交車站,碧生源的名字幾乎成為減肥茶的代名詞。憑藉激進的營銷與時代紅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創造了輝煌神話。 然而,這家昔日的明星企業如今陷入連年虧損,仍在進行艱難轉型,期望涅槃重生。。 據公司公布的中期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長1.8%,由去年同期的2.54億元升至2.58億元(3,600萬美元)。雖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時,公司嚴控費用,期內營運開支下滑2.8%至1.65億元,為盈利釋放提供空間,帶動碧生源上半年錄得淨利1,240萬元,較2024年同期的850萬元按年大增46%。 這樣的業績表現說不上有多亮眼,但對碧生源來說,已算是很大鼓舞。 減肥茶第一股 將時間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場保健品類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減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億港元。當時公司主打「常潤茶」與「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計售出43.5億袋,全盛期全國經銷網達13萬家,開創中國減肥保健品的黃金年代。 然而,轉折點來得突然。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明文規定保健品名稱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減肥茶」這一命名方式成為禁區。碧生源的核心產品被迫停產、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強勁的品牌識別。同時,消費者對「神奇減肥」產品的認知趨於理性,飲品類保健品逐步被藥品與功能食品取代,市場份額不斷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傷。在年輕消費群體認知中,碧生源屬於老一輩人使用的品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碧生源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漸在市場上被遺忘。 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虧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億元,同比大減32.2%,淨虧損擴大至2.99億元,是2012年以來最多。公司股價從2010年11月的歷史高點105港元下跌超97%。 藥品板塊逐漸成長 面對現實壓力,碧生源逐步調整發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購廣州潤良藥業,取得減肥藥奧利司他的中國代理權,正式進軍藥品市場,並將其定位為繼茶品之後的第二增長引擎。 雖然減肥藥的市場競爭激烈,但與茶品相比,其臨床依據與功效說服力更具優勢,在消費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礎。這一策略轉向,使藥品營收佔比從不到兩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為碧生源抵禦茶品銷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體營收下降至4.84億元的情況下,茶產品收入下滑至3.26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為1.58億元,兩者佔比分別為67.3%與32.7%。到2025年上半年,這一結構繼續變化,茶產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則年增14.5%至9,924.5萬元,佔比進一步演變為61.7%與38.3%,顯示藥品板塊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積極變賣資產「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資產,包括北京總部與旗下食品子公司,藉此維持營運與償債。 到2024年,雖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億元,但得益於大幅削減營運開支,公司成功扭虧,錄得盈利1,680萬元。今年上半年,回穩情勢更加明朗,收入錄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最新的業績表現也鼓舞了市場氣氛。績後首個交易日,碧生源股價大漲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來漲幅達39.13%。目前市盈率約24.3倍,高於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屬於中等偏上估值區間,考慮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穩定且規模相對較小,當前價格似乎缺乏支撐,市場對其藥品業務是否能持續、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謹慎。若公司下一階段能在減肥藥業務或其他健康品類實現真正成長,並持續交出穩定盈利,或有望支撐更高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