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成立11年從未賺錢,選擇到上海科創板上市籌資200億,可以繼續支持研發工作

重點:

  • 百濟神州將會成爲全球首只在〝美股+H股+A股〞三地同時上市的股份
  • 分析認爲,如果公司能以高估值上市,有機會拉動香港及美國的股價上漲

何仲尼

全球首只在美國納斯達克、香港交易所與上海科創板上市的股票即將登場。中國證監會上周二公布,按法定程序同意百濟神州(BeiGene, Ltd.,BGNE.US;6160.HK)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注册。百濟神州本周二宣布,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爲1.15億股,初步詢價時間爲11月29日,網上網下申購日爲12月2日。

不少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近月計劃重回中國上市,而作爲中國創新型抗癌藥企業先行者的百濟神州,將成爲首家〝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公司。雖然百濟神州成立11年從未賺錢,但招股書顯示,這次科創板上市能爲公司募資200億元,資金主要用於藥物臨床試驗研發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與生産基地研發等。

百濟神州是一家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主力研究、開發、生産創新型分子靶向及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公司有11款自主研發藥物進入臨床試驗或商業化階段,當中3款産品獲批推出市面。

公司過去三年虧損連年擴大,去年錄得15.97億美元虧損,是成立以來最多。看遠一點,公司成立11年以來,其實一直停留在虧損狀態,過去5年更累積虧本多於34億美元。

百濟神州選擇爲境外〝已上市紅籌股〞的科創辦上市標準,即市值200億元以上、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創能力較强,以及在同行業競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獲批上市消息公布當天,百濟神州在港交所的股價曾經拉升3.3%,之後回復平靜,收市漲約1%;當晚的美國股價更下跌約2%。

持續負現金流

面對連年虧損,百濟神州持續錄得資金流出,從2018到2020年,公司經營活動已産生多於25億美元負現金流,主要因爲期內涉及約30億美元的研發開支,幾乎是中國已上市同業中,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因此被稱爲〝最燒錢〞藥企。

百濟神州曾經響應過傳媒質疑,由於公司在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管理100項以上臨床試驗,總入組患者及健康受試者超過12,000人,其中海外佔5,700人,而這種全球性臨床試驗需要較高的成本和投入,令研發費用較高。

翻查百濟神州今年的中期業績,上半年研發費用已進一步攀升到6.77億美元,經營活動再錄得約3億美元現金淨流出,期末現金、現金等價物及受限制現金尚余17.8億美元。

公司持續燒錢,向資本市場籌資,看來是唯一可通之路。雖然百濟神州沒有盈利,但它的收入連年上升,從2016年的107萬美元,逐步提升到去年的3.09億美元,爲投資者帶來憧憬,過去的兩次上市都能順利進行。

2016年,百濟神州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定價每股24美元,籌資約1.8億美元;2018年,公司在港交所申請第二上市,每股發行價108港元(88.5元),籌資約70億港元。如今計劃在上海科創板再籌資200億元,意味在三地上市,將爲百濟神州〝圈錢〞約270億元。

得益於市場對生物醫藥股的憧憬,百濟神州上市後穩步走高,截至本周三,其香港股價爲211.8港元、美國股價爲351.51美元,市值接近2,600億港元,公司也在去年中市况理想時,配股融資20.8億美元。有成功〝珠玉〞在前,一方面借登陸科創板,成爲三地上市的先行者,幷藉此募集巨資〝保護〞資金鏈,以支持日後研發開支,豈不是一樁美事?

放眼海外競爭

一直研究生物科技股的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杰認爲,科創板估值較高,可以協助百濟神州取得更多研發資金,如果最後能以高估值上市,更有機會拉動香港及美國的股價上漲。

溫杰分析說,在抗癌藥種PD1(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治療癌症最熱門的免疫療法之一)的行業中,百濟神州與信達生物(1801.HK)、君實生物(1877.HK)及A股的恒瑞醫藥(600276.SH)是〝四大天王〞。

他說:〝未來要競爭的是如何在國外取得認證,把産品輸出國際,比如百濟神州旗下治療套細胞淋巴瘤的百悅澤,已獲沙特阿拉伯藥品監督局批准。另外,PD1在中國已經成熟,這種藥醫院用了就不會換,因爲怕一換會出事,所以未來的競爭會在國外,以及誰能用更多的資金研發新藥品。〞因此,他認爲百濟神州到上交所科創板募資,是踏上了正確一步。

但要注意的是,百濟神州到上海科創板籌資,也有一些潜在風險,特別是由於監管寬鬆,股票較容易被投資者操縱,而公司到科創板上市後,隨著流通股本較少,股價可能跟隨市况變化與投資者行爲而發生大幅波動。另外,中國內地股市在上市、交易、信息披露以及其他事項的規則和指引方面,都與美國與港股市場存在較大差异,而多變的監管環境,也需要公司及時快速適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北森控股去年度虧損收窄

人力資源管理雲服務(HCM SaaS)供應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預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財政年度,虧損將介乎約1.3億元(1,800萬美元)至約1.96億元,較2024財年的虧損約32.09億元收窄。 公司表示,虧損收窄主要由於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較2024財年減少所致。 北森控股預期,2025財年收入將介乎約9.23億至約9.66億元,按年增長約8%至13%,年度經常性收入預料介乎約8.9億至約9.27億元,按年增加約17.7%至22.5%。 公司股價周二低開0.5%報5.8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5.97港元,跌1.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南國大折讓配股 集資不足900萬元

餐飲集團上海小南國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將以每股0.02元,配售近4.43億股,較周一收市價0.024元大幅折讓16.7%,僅集資890萬元,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小南國表示,配售可籌集額外運營資金、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擴大本公司的股東基礎,從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經是上海餐飲龍頭之一的小南國,近年業務每況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卻較2023年擴大80%至8,506萬元 小南國周二高開25%報0.0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idea expands its footprint in Europe, another step forward in its globalization drive

美的歐洲開疆拓土 全球化再邁進一步

美的海外拓展又添一員,公司收購的西班牙Teka,產品是超過一半西班牙人採用 重點: 美的完成歐洲家電商Teka收購,料打造高端品牌 首季業績強勁,惟關稅戰引發全球衰退,風險不容忽視   白芯蕊 有「白電之王」之稱的內地家電商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000333.SZ),一向作風是透過多品牌及收購擴大業務,近日集團品牌又增一員,宣布順利完成對德國家電商Teka的收購。 擁有百年歷史總部設於德國的Teka,最初以製造農業機械起家,後轉型主攻家庭電器、不銹鋼水槽及抽油煙機等廚房設備。集團每年生產超過1,500萬件產品,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擁有業務,於歐洲、亞洲和美洲共有15家工廠及近3,000名員工,核心品牌包括Teka、Küppersbusch和Intra。 美的在2024年業績早已披露,集團在2024年6月以1.75億歐元向Heritage收購Teka 97.38%股權,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初根據《歐盟並購條例》,已批准美的併購Teka,上述交易日最近正式完成。除完成收購Teka外,今年2月美的亦以5.42億歐元完成收購供暖、制冷及通風設備商Climate,令美的業務變得更多樣化。 在此兩項收購前,美的旗下品牌包括Colmo、東芝、美的、小天鵝、酷風、Comfee和華淩,各品牌產品定位亦不同,Colmo及東芝主打高端品牌,美的、小天鵝及酷風則主要面向大眾市場,Comfee和華淩則主攻年輕消費者市場。 由何享健在1968年創辦的美的,最初生產玻璃瓶等簡單產品起家,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家電業百花齊放,美的亦發展風扇業務,之後進軍空調產業鏈、電飯煲、電機、洗碗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業,成為覆蓋家電上下游的製造業龍頭。 成全球最大家電商 據國信證券報告指,按收入及銷量計算,美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2023年全球銷量份額為 7.9%,在空調、洗衣機、廚電等多類家電中,市場占有率都位居全球首三位。 美的目前業務主要分兩大範疇,包括家電的智能家居業務和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後者則細分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及機器人與自動化。 去年智能家居業務仍是美的收入主力,佔集團2024年總收入的65.9%,收入達2,695億元,按年升9.4%,至於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則佔集團總收入25.5%,達1,045億元,按年升6.9%。 受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及太陽能產能調整影響,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受壓,令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及毛利率下跌,最終令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去年毛利率下滑0.7個百分點,但卻未有拖低美的整體毛利率,去年反升0.7個百分點至26.2%。 特別是智能家居業務表現優秀,去年毛利率按年增1.3個百分點至30%,美的解釋是通過高端化與智能化轉型,持續提升高毛利產品佔比,強化高毛利業務組合競爭力。 至於美的剛完成收購的Teka,過往已定位中高端市場,目前在歐洲家電市場亦有一定地位,公司網頁指出,在西班牙市場一半的家庭擁有Teka產品,亦曾是西班牙足球班霸皇家馬德里的主要贊助商。 參照美的2016年收購日本東芝電器在國際市場的成功經驗,是次收購有望照辦煮碗,把Teka打造成新的高端品牌,從而進一步提升美的整體毛利率。 關稅風險揮之不去 唯一較大風險是國際業務情況,畢竟美的已成為國際龍頭家電企業,去年中國業務佔集團收入58.7%,海外業務收入佔41.3%,儘管管理層亦曾提及美國收入佔比很低,受關稅戰影響細,但要留意由美國發動的關稅戰最終會否衍生成全球經濟衰退,對美的的影響不容忽視。 幸好全球經濟衰退目前仍未發生,在品牌優勢下,美的首季業績表現仍亮麗,按中國會計準則,營業總收入1,278億元,按年增加20.5%,淨利潤124億元,按年大增38%。 不過,市場對對美的增長戒心仍重,料今明兩年純利分別只得3.6%和9%增長,目前美的預期市盈率達12.5倍,比海爾智家(6690)和海信家電(0921)分別9.8倍和8.5倍高,意味股價難再有上升空間。 總括來講,美的完成收購Teka有助壯大集團品牌矩陣,符合一向以來提倡的全球化布局戰略,亦有助推高毛利率,同時令國際業務收入進一步提高,從而減輕對內地業務的依賴,絶對是一舉兩得,但關稅戰會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將是影響集團未來業績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利來私有化計劃未獲股東批准

服裝品牌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0533.HK)上周五公布,大股東兼主席曾智明建議將公司私有化之計劃,在法院會議上未獲股東批准,其中,贊成及反對分別佔出席投票的股東股數55.332%及44.668%。因此,建議及計劃已告失效。 曾智明於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計劃,理由是公司估值偏低,且20年來並未在市場上集資,上市地位「無關緊要」。其出價每股1.5232港元雖較當時市價溢價約24.85%,但較截至去年6月底止股東應佔每股資產淨值(NAV)4.4741港元,折讓約65.95%。 根據年報,金利來去年收入12.2億港元(1.57億美元),同比下滑8.4%,淨利潤則下滑19.9%至9,310萬港元。截至去年底,公司銀行存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0.5億港元。公司投資物業及發展中物業資產賬面總價值逾33億港元。 公司股價周一大幅低開39.6%,報0.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1.05港元,跌29.5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