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HK
Pagoda’s ten-year plan

百果園雄心勃勃公布黃金十年的發展大計,要做全球果王

重點

  • 百果園計劃在2034年,自建平台商品交易總額超過1,000億元
  • 集團加快開店步伐,十年內劍指萬家分店

     

劉智恒

理想是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中國最大的水果零售商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411.HK),本月初向外公布未來十年戰略發展計劃,期內自建平台業務的商品交易總額要超過1,000億元,門店數量逾萬家,目標最終是成為全球領先的農業生態科技型平台。

百果園的董事長余惠勇在發布會上公布,將以三個「三年計劃」去實現黃金十年,第一個三年計劃主要是進一步拓展門店數,提高終端零售額,拓展會員人數,使百果園成為行業品質首選。第二個三年計劃的目標是布局海外,實現全球領先,透過複製國內平台2B業務至海外市場,從而提高海外業務銷售額,打造成世界一流水果供應鏈及平台公司。

第三個三年計劃是「發力產業生態,穩定全球果王」,將會續拓展全球門店數量及水果銷售額,並實現從水果生態科技提升至農業生態科技平台公司。

要做世界水果之王

細心玩味余惠勇的豪言壯語,目光可不簡單,一個中國市場或許不能滿足他的胃口,他告訴大家是要做全球水果之王。

余惠勇1991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園藝系,專注於農業蔬菜,畢業後到江西農科院,從事食用菌研究和開發工作。1995年在深圳一家蔬菜公司任職大半年後,轉到愛地集團做營銷經理。在行業打滾多年,看準內地經濟起飛,人們對飲食的要求愈來愈高,唯水果市場一直以來都未被重視,他認為大有可為,於是在2001年成立百果園,翌年開設首家零售店。

紅褲子出身的他,憑著精明的頭腦及超強的市場觸覺,在行內名頭日響,先後獲多家基金青睞,天圖、深創投及基石資本等,都先後投入資金。廿多年過去,百果園從當初只有區區50平米的店面小鋪,發展到去年中近6,000家分店,遍布全中國逾140個城市。

去年的中期業績,百果園收入62.9億元,按年升6.4%,但股東應佔溢利則大幅增長34.1%至2.6億元。會員人數7,931萬,自有產品品牌35個。

昔日承諾未曾兌現

能在短短時間內發展成中國的龍頭水果零售商,余惠勇的能力無容置疑,但這次的黃金十年計劃屬長遠布局,過早許下一大堆目標承諾,當中是存在許多變數。

事實上,這也不是余惠勇第一次跨下海口要開多少分店,早於2015年,他揚言要在2020年將分店擴至1萬家,年銷售規模達400億元,然而至今8年過去,相對那時的目標似乎還差得遠,當然你可以說是疫情也有影響。

百果園是以加盟模式發展,確實也有能耐在短時間急速提升分店數量。然而,急速發展加盟店的背後,最大問題是如何做好管理。在黑貓投訴上,我們經常看到消費者表示在百果園買到壞掉的水果、又或質量次品,之前就發生過”便宜的西瓜不甜”的爭議。另外商家不予退貨、超時不發貨,服務態度惡劣等,雖然當中或許有些是顧客本身問題和期望過高,但與總公司未能對加盟商作出有效及即時的指導亦不無關係。

食品安全也是一個關鍵,百果園經常標榜自己如何高端,但去年集團旗下一公司因水果含殘留的農藥超標,被上海市青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另外曾有指責百果園將變質水果做成果切的視頻曝光,事件被消費者大肆批評。去年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亦公布有百果園店不符食品安全標准。

以百果園的銷售量如此龐大,加上水果保持新鮮處埋也不容易,偶然出現問題是可理解。但當百果園再全速發展,爆發相類問題的機會是否會同步上升?特別公司以加盟店模式發展。

公司管治受質疑

百果園的公司管治也需加強,去年底因未按規定期限公示2022年報告,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鹽田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雖然公司解釋是系統問題導致出現延遲,但如此低級錯誤發生,投資者對其管治就大打折扣。

另外,去年8月百果園的公布中披露,大股東余惠勇及其妻徐艷林,將持有百果園的3.71%股權,質押予上海浦東銀行,以換取貸款3.8億元,公告沒解釋余惠勇向銀行借款有何用途。大股東押股借貸實在是一個不好的事情,外界會質疑為何大股東要押股,是否財務緊絀,未來會否對公司有影響?

對於百果園的投資價值,市場一直垢病是毛利率低,今年中期業績顯示只有11.3%,純利率更差勁,只有4%。換言之百果園要做到一個龐大的銷售量才能提升盈利,相反其競爭對手洪九果品(9986.HK)的毛利率達15.4%,純利率有9.4%,而洪九的預期市盈率只是4倍,百果園則近21倍,相比之下洪九的估值似乎更吸引,至於百果園值不值現時的市盈率,就要看能否陸續兌現到上面計劃的承諾。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山東黃金首三季淨利大增91%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個月,實現收入837.8億元(118億美元),按年增長25%,淨利潤按年大增91.5%至39.56億元。 單計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億元,按年升27.3%;淨利潤為11.4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黃金價格上升及銷量增加。報告期內,公司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及營運效率,推動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總資產1,719.6億元,按年增長7.0%;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約151.9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東黃金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33港元,升1.29%。該股過去六個月累升約4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聞概要:拉拉科技實現兩位數增長 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

這家物流服務供應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計劃在進一步拓展中國同城貨運市場的同時,加速進軍全球物流市場   余特莉 物流巨頭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請文件,文件顯示上半年營收及關鍵運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帶動整體收入結構進一步多元化,延續穩健上升勢頭。 拉拉科技運營兩大物流品牌:中國香港及海外市場採用Lalamove,中國內地市場使用貨拉拉。公司採用平台模式,通過整合海量承運商資源在線連接商戶與司機,滿足即時或預約貨運需求。其一體化「閉環」平台可管理從下單支付到匹配、追蹤及結算的全流程交易。該模式使其成為全球閉環「商品交易總額」(GTV)最大的物流供應商,去年以53.3%的份額主導該細分市場。 公司最新招股書顯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長17.7%,從2024年同期的50.7億美元增至59.7億美元。當期內全球履約訂單量達4.55億,較去年同期的3.39億單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營收同樣保持強勁增長,同比攀升31.8%至9.346億美元,經調整利潤達2.716億美元。其海外營收同比增長34.3%至8,89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6,620萬美元),占營收總額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戶數達1,970萬,平均月活司機數為200萬。 Lalamove於2013年在中國香港創立,次年即同步進軍東南亞及中國內地市場。此後持續拓展其他海外市場,包括拉美、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截至6月末,公司業務覆蓋全球14個主要市場逾400座城市,憑藉行業經驗成功在多地複製其商業模式。公司表示,東南亞及拉丁美洲仍是未來投資布局及提升市佔率的核心區域,同時計劃今年進軍中東等其他市場。 以GTV計,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貨運市場規模約為中國市場的三倍。據招股文件披露,東南亞和拉美市場2024年合計實現1,243億美元GTV,預計將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長,到2029年達1517億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為公路貨運行業數字化領域的先行者,憑藉其技術基礎設施優勢,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業務的同時,亦可拓展城際貨運市場。截至今年6月,超過70%的首次使用城際貨運服務的商戶是使用其同城貨運服務的現有客戶。 詠竹坊專註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簡訊:美的第三季度盈收雙升

家電品牌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應佔溢利升9%至118.7億元。 今年首三個季度,累計收入3,631億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億元。 公司首三個季度,在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的收入,分別是306億元、281億元及22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團開市升0.06%報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價上升9%。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達生物達成百億美元BD  股價為何下行?

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 重點: 信達生物在核心資產IBI363上採取 「Co-Co」模式,共同承擔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 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有望成為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    莫莉 近期,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對外授權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種「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從7月的榮昌生物到10月的諾誠健華、翰森製藥等公司,多筆大額對外授權合作公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普遍冷淡。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創新藥頭部企業信達生物製藥(1801.HK)在上周三達成的超百億美元重磅大單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後當天股價在高開後迅速走低,最終收盤下跌1.96%。 10月22日早間,信達生物公布一項被業內譽為「歷史級」的BD協議:公司與全球制藥巨頭武田製藥(4502.JP)達成一項涉及三款在研產品的全球戰略合作。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還包括武田制藥認購的1億美元的戰略股權投資,認購價較協議日期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溢價20%。 這筆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藥是全球知名跨國藥企,2024年營收達306億美元,在美國市場擁有深厚的根基和豐富的商業化經驗。無論是首付款比例和總成交金額,還是合作方的過硬能力,信達生物這筆交易可謂貨真價實。可是,資本市場卻並不買單,消息公佈後 信達生物的股價竟然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累計下跌2%。市場的矛盾表現背後,既有市場對BD交易結構的短期誤讀,也隱藏著當前生物醫藥板塊整體面臨的估值壓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創紀錄的交易組合的管線產品,信達生物此次將三款核心在研產品 以「打包」形式授權給武田制藥。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創的PD-1/IL-2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劑之後,IBI363所在的領域被寄予厚望成為腫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療法。IBI363已進入多項註冊臨床開發,包括一項小細胞肺癌的全球III期註冊臨床研究,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優異的療效和安全性。IBI363已獲中國突破性療法認定,計劃於2026年向美國FDA申請加速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IBI363這一核心資產,信達生物並未採取大多數BD常見授權海外權益、收取銷售分成的方法,而是採用「Co-Co」模式(共同開發),雙方將按武田60%、信達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擔IBI363在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尤其在美國市場,雙方將進行共同商業化,並按同樣比例分享利潤或分擔虧損。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市場,信達生物將商業化權益授予給武田制藥。 此外,信達生物還將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雙特異性ADC IBI3001授權給了武田制藥。CLDN18.2是近年來消化道腫瘤領域最熱門的靶點之一,競爭激烈,武田獲得了IBI343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益。IBI3001尚處於臨床I期早期階段,臨床前數據顯示出廣闊且高安全性的治療窗口,武田則鎖定了大中華區以外的獨家選擇權。 市場擔憂「共同開發」成本 股價下行的背後,或許反應了市場對於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擔憂。有觀點認為,信達生物仍需承擔40%的海外開發成本,需要有持續的、巨大的現金流出,相較於直接將權益賣出、只收取銷售分成的「輕資產」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釋短期利潤,顯得「不划算」。 但是,市場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達生物重視的長遠發展,董事長俞德超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Co-Co」模式中,BD金額不是首要的,未來走向會如何才是關鍵。這意味著信達生物並非被動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參與全球臨床試驗設計、決策和執行,這對於一家志在成為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的企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適應症已進入臨床後期,後續開發成本的確定性較高,武田承擔60%後也能緩解信達的現金流壓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點也與共同開發模式直接掛鈎,因為信達生物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這使其有望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後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這標誌著中國藥企出海從簡單的權益授權,邁向了更深層次的、建立在自身商業化能力基礎上的國際合作階段。 回顧信達生物2025年中期財報,其營收達到59.5 億元,同比增長50.6%,國際財務報告標準下盈利8.34 億元,現金流狀況持續改善。當前信達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1倍,而創新藥另一大巨頭百濟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銷率約為7.5倍,顯示前者已得到較高溢價。當12億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達生物的財務實力將得到極大增強,為其他管線的研發和自身的商業化建設提供充足「彈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