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US

這家數據中心營運商收到了來自控股股東貝恩資本的私有化初步要約,但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重點:

  • 貝恩提出以每股美國存托憑證8美元的價格收購秦淮數據其餘股份,較該股在公告發布前一天的收市價約有27%溢價
  • 在這份要約之前,據報道稱,秦淮數據去年吸引了其他很多潛在有意收購者的興趣

 

梁武仁

去年,數據中心營運商秦淮數據集團控股有限公司(CD.US)似乎成了炙手可熱的收購目標,因為有大量未經證實的報道稱,有外部投資者有意收購該公司。但這些報道都沒有下文,由美國私募股權巨頭貝恩資本控股的秦淮數據的美國存托憑證(ADS),繼續以低迷的估值在紐約交易。

現在,貝恩似乎已經決定要結束這個局面,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全面接管的方式,從這筆被低估的資產中獲取更多收益,這很可能發生在該公司最終被轉賣給另一家外部公司之前。但這種美好的結局還很難確定,因為這條路可能會面臨諸多障礙。

秦淮數據宣布,上周收到貝恩資本的私有化初步收購要約。貝恩資本持有該公司42%的股份,並願意以每股8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其餘的ADS。

按這個要約價格計算,該公司市值約為29億美元(208億元),較公告發布前一天的收市價溢價27%左右。秦淮數據表示,已成立一個由獨立董事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來審議該要約。

雖然貝恩的要約價格有溢價,有人可能還是會認為,對這家美國私募股權巨頭來說,這個價格算是便宜。在貝恩發出要約之前,秦淮數據的股價比2020年的IPO價格縮水50%以上。貝恩的要約價格仍遠低於其IPO價格,相當於30倍左右的曆史市盈率——遠低於該公司的海外同行,例如Equinix(EQIX.US)的85倍,以及Digital Realty(DLR.US)的93倍。

此外,按照貝恩的要約價格計算,秦淮數據的市值約為其2022年收入的4.4倍,也低於Equinix按過去12個月收入計算的市銷率9倍,以及Digital Reality的6.5倍。

因此,不管怎麼計算,秦淮數據看上去都被低估了,尤其是考慮到它的增長前景,因為隨著雲服務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對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的需求猛增。該公司去年收入大漲60%,今年第一季的按年增幅幾乎相同。

秦淮數據預計,今年收入最多增長三分之一左右,這個預測相對保守。但即使增長真的放緩到這個水平,該公司對貝恩而言,仍具有很高的價值,因為按照要約價格計算,其遠期市銷率更低,約為3.4倍。

通過將秦淮數據私有化,貝恩可以專注於進一步扶持這家公司(與本土同行相比,它看起來已經營運得相當不錯了),而不用擔心股東的要求或上市公司的規定。這可能會帶來更快的收入增長,有助於貝恩以更高、更接近全球同行的估值出售該公司。

貝恩於2019年從網宿科技手中收購了秦淮數據,並將其與自己旗下一家名叫的Bridge Data Centres的公司合併,成為中國三大獨立數據中心營運商之一,在馬來西亞和印度也有業務。該公司目前以秦淮數據的品牌營運在華設施,而Bridge Data Centers則負責國際業務。

潛在障礙

若收購成功,貝恩資本與秦淮數據的聯姻至少會延長幾年,因為前者會致力於提升後者的估值。但找到未來的買家可能會頗為棘手,而這幾乎肯定是貝恩的最終目標。

如果貝恩準備出售,與世紀互聯(VNET.US)一起並列為秦淮數據在國內兩大競爭對手的萬國數據(GDS.US; 9698.HK),可能是一個潛在買家。據報道,萬國數據是去年考慮競購秦淮數據的潛在買家之一,通過這樣的合併,它可以進一步鞏固自己作為中國最大獨立數據中心營運商的地位。此類交易也將有助於萬國數據加速其在東南亞的擴張,它一直在採取措施加強在東南亞的業務。

但萬國數據目前沒有盈利,虧損迫使其不斷籌集新資金。這引起了對它是否有財力收購秦淮數據的質疑,尤其是因為貝恩希望以遠高於萬國數據可能願意支付的價格出手。

世紀互聯同樣也可以從與秦淮數據的合併中獲益。但由於負債高、現金較少,該公司財務狀況混亂,這意味著它實際上沒有收購能力。

另一個出現在媒體報道中的可能收購方是EdgeConneX。但把一家中國電信基礎設施營運商賣給一個美國競爭對手,可能會遭到中國監管機構的否決,中國監管機構越來越注重收緊措施以保護數據。中國數據的國際轉移,已經成了一個特別敏感的話題。

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緊張關係,也不利於達成此類交易,這種緊張關係最近抑制了美國私募股權在中國的投資。

貝恩可能正在權衡的解決方案之一,或許是把秦淮數據的國內業務單獨出售給像萬國數據這樣的中國公司,這會減輕買家的財務負擔,並把監管風險降到最低。然後,貝恩可以嘗試單獨把秦淮數據不那麼敏感的國際資產出售給外國買家。

但如果貝恩的收購嘗試不成功,這一切就都無所謂了。由於貝恩資本擁有秦淮數據87%以上的投票權,股東批准看似幾乎沒有懸念,但由於我們前面提到的敏感性,獲得中美監管部門的批准可能存在困難。

自收購要約公布後,秦淮數據的股價還沒達到要約價,交易價格比後者低大約9%。這其實已經相對接近了,尤其是與最近其他在美上市中國公司收到的由管理層主導的收購要約相比,這些要約未能說服股東。不過,這個差距也表明,市場對貝恩能否完成這筆交易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懷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創維旗下創維數字首三季淨利按年減64%

電子產品製造商創維集團有限公司(0751.HK)周日公布,公司非全資附屬公司創維數字股份有限公司(000810.SZ)前三季度收入64.56億元(9.06億美元),同比下降2.45%,淨利潤8,585.9萬元,同比下降63.69%。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達3.3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0%;由於戰略備料及客戶提前備貨,期末存貨增至21.19億元,較年初上升39.4%;經營活動現金流轉為淨流出8,362.8萬元,去年同期為淨流入4.53億元。 創維數字是一家提供智慧系統解決方案企業,其主要業務包括智能終端、寬帶設備和專業顯示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並已將業務擴展至智慧家居、智慧城市和車聯網等領域。 創維集團股價周一高開但隨後轉跌,至中午休市報4.14港元,跌1.43%,該股過去六個月累升約31.4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賽力斯招股集資132億元

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927.HK; 601127.SH)周一公開招股,發售1億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發售價131.5港元,集資131.5億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場費13,282.62港元。公司於本周五截止認購,下周三在港掛牌。 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42.69萬輛,按年增長183%,旗下與華為合作的「問界」已推出四款車型,去年交付量達20萬輛,其中問界9成為中國市場50萬元級車型的銷量冠軍。 賽力斯去年收入按年增長3倍至1,451億元,並扭虧為盈取得利潤59億元。今年首六個月,收入微跌4%至62.4億元,但純利增長81%至29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mited Scale, Fierce Competition, Capital Securities May Need Deep Discount to Attract Investors

規模有限競爭熾烈 首創證券或需大折讓招徠

首創證券擬成為第十四隻A+H上市的證券股,但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屬中小型規模,料需比A股有較大幅折讓招徠 重點: 首創今年上半年盈利僅增長2.8% 中小型證券股普遍較A股折讓逾四成   鄭瑞棠 內地證券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在A股上市的證券公司已有42家,當中首創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601136.SH)算是規模較小,據集團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文件顯示,2024年度的收入及淨利潤在42家中皆排名28,但增長的表現則排名較前。22至24年間的收入及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排名分別為第五及第十;平均資產總收益率更是排名第一。 首創證券22、23及24年度利潤分別為5.5億元、7.01億元及9.85億元,有穩步增長,但25年6月底止半年盈利則為4.9億元,只比上年同期微升2.8%,主要由於資產管理業務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產品的業績報酬費下降,但另一方面,投資收入卻因股市暢旺大幅上升。 資產管理出色 首創證券的收入主要來自資產管理、投資、投資銀行及財富管理四大業務,其中資產管理業務可說表現較出色。近年中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呈下降趨勢,資產管理產品淨值由2020年的8萬億元,降至2024年的5.5萬億元,但首創證券則逆市增長,資產管理規模由22年底的1,073億元,增至25年6月底的1,655億元。收入來自收取管理費0.45%至0.55%之間,這部分相對穩定,至於業績報酬費0.15%至0.65%,則受到投資表現所影響。 投資類業務當中,只有固定收益投資交易有穩定回報,在22、23、24及25半年的綜合收益率分別為8.85%、7.92%、9.14%及9.76%。而證券投資的表現較為波動,22年、23及24年股票持倉分別為4.05億元、2.81億元及21.7億元,回報率僅為負3.73%、0.5%及負0.27%,可說是輸多贏少,到25年6月底股票暢旺,持倉大幅增加至55億元,而回報率亦只有4.72%。 但首創屬中小型證券行,較少參與新股上市的保薦及承銷業務,25年上半年的投資銀行收入僅佔總收入5.1%,未能在近期熾熱新股融資市上場分一杯羹。 受A股氣氛影響 內地證券股的表現很受股市的走勢影響,近年A股表現反覆,令內地證券業的規模也停滯不前,20至24年間內地證券業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僅為0.1%。上證指數今年中一度牛氣沖天,六月中由3,400點起步,至8月直衝上3,800點,但之後只能在這水平橫行,近日更受到中美貿易戰的陰霾影響,證券股的調整也比大市為深。所以首創證券招股有機會受大市氣氛影響,如果相信A股牛市未完,上市後應還有炒作空間。 目前在A股上市的42家證券公司中,有13家有在本港以H股上市,對上一隻以A+H上市的證券股已是2019年上市的申萬宏源(6806.HK),首創證券有望成為第14隻A+H上市證券股。 首創證券的業務已連續多年出現經營負現金流情況,截至23、24年及25年6月底止,經營現金流出分別為3.13億元、19.71億元及1.2億元,截至2024年底的現金值26.5億元,同比下降12.6%,到25年6月現金值進一步下降至18億元。首創在港股集資得來資金相信可擴充資產規模,維持充足的流動性,持續發展融資融券業務,在競爭極為激烈的市場中增加打仗的本錢。 三年市值倍翻 首創證券於2000年成立,大股東為國企首創集團,是北京市國資委控制的券商,2022年12月於上交所上市,首日上市股價已大漲44%,市值達278億元,到目前不足三年市值已倍翻至約600億元。首創證券截至10月17日一年股價升5.86%,但過去一個月下跌8.5%,市盈率59倍,市賬率4.5倍。 縱觀目前13家有A+H股上市的證券股,規模較大的中信證券(6030.HK)及華泰證券(6886.HK),H股比A股折讓僅為6.3%及14.8%;至於中小型證券商如東方證券(3958.HK)及中州證券(1375.HK)等,折讓達40%及47%。首創證券在內地證券業中屬中小型規模,在港招股的估值,相信也須較A股有較大幅的折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全球票房復蘇 IMAX中國上季淨利大增48%

大銀幕影院運營商IMAX China Holding Inc.(1979.HK)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按年上升16.6%至1.07億美元(7.62億元),期內淨利潤報2,262萬美元,按年大增48%。 公司指出,受惠於全球票房復蘇及IMAX格式影片供應擴增,上季「圖像增強及維護服務」收入按年大增30%至6,103萬美元,「技術租金」收入亦上升45%至2,334萬美元。 前三季合計收入2.85億美元,按年增9.8%,淨利潤增長67%至4,300萬美元,反映營運效率及成本控制顯著改善。截至9月底,集團現金及等價物達1.43億美元,按年增加42%,負債總額維持4.53億美元。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7.71港元,升0.2%。過去六個月累升約2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