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HK
The restaurant chain selling Chinese sauerkraut fish and hot pot dishes has rebounded from the pandemic with a nearly fourfold jump in first-half profits.

這家靠酸菜魚打出名堂的連鎖品牌盈利大反彈,上半年按年多賺近三倍。

重點︰

  • 九毛九上半年收入按年增長逾五成,印證了後疫情時期中國餐飲業的強勁反彈
  • 旗下「慫火鍋」品牌營收大升3.3倍,成為最新增長引擎

 

裴梓龍

在中國嚴厲的新冠「清零」政策下,2022年絕對是餐飲業「艱難的一年」,不少連鎖品牌苦苦支撐,甚至關閉部分分店來減少損失。隨著官方取消限制,推動消費復常,苦忍了接近兩年的食客們空群而出,不少人呼朋喚友、扶老攜幼外出吃飯,餐飲業終於迎來了春天。

在中國經營多個酸菜魚及火鍋品牌食肆的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上週二公佈上半年業績,期內收入按年增長51.6%至28.79億元,淨利潤更大幅上升2.9倍至2.22億元,正好印證了餐飲業在後疫情時期的明顯復甦勢頭。

業績公佈翌日,九毛九股價反而下挫4.6%,雖然之後一個交易日大幅反彈7.5%,但近月股價僅與52周低位相距不遠,多少反映投資者對該公司前景仍然未敢樂觀。

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楊韻銳解釋說,由於九毛九7月已經發表盈利預喜,最終公佈的業績與盈喜預告的數據接近,對投資者來說沒有任何驚喜,缺乏催化股價的作用,「但值得留意的是,公司管理層維持核心餐廳太二全年新增133家新店的目標不變,由於上半年開店進度落後,意味下半年將加快擴張,有助發揮中央廚房及供應鏈優勢。」

為把握中國疫後消費復甦機遇,九毛九上半年一共新增67家餐廳,包括46家「太二」、16家「慫火鍋」、一家「九毛九」餐廳及四家較新的品牌「賴美麗烤魚」等。截至6月30日,公司共有621家門店,當中496家是太二、43家是慫火鍋、75家是九毛九,另外7家其他品牌餐廳。

作為集團核心品牌的太二,上半年收入按年增長47.3%至21.9億元,但其增幅仍遠遜收入大增331%的慫火鍋,而慫火鍋的收入更已達到3.52億元,超越了九毛九的3.18億元,成為第二大品牌;至於三大品牌的翻檯率都有所提升,太二的翻檯率由2022年同期的3.8升至4.3、慫火鍋由3.4增至3.9,九毛九則由2.6微升至2.8。

從各項數據來看,慫火鍋的表現看來鶴立雞群,難怪管理層透露,除了擴張太二品牌外,將繼續投入更多資源在慫火鍋。「慫火鍋對公司未來很重要,因為它的人均消費比太二高,有助增加對整體收入和毛利率的貢獻。」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說。

人均消費下降

但值得留意的是,中國火鍋市場十分飽和,慫火鍋的最大競爭者,無疑是海底撈(6862.HK)、呷哺呷哺(0520.HK)和蜀大俠等主要連鎖集團,因此慫火鍋上半年也不得不調整功能表,藉著降低價格吸引中低檔消費者市場,導致其人均消費由去年同期的130元,微降6.9%至121元;至於太二的人均消費也由去年同期的78元減至75元,公司不諱言減價是「考慮到市況及行業競爭格局等內部及外部因素」。

管毅宏於2005年創立九毛九,2010年轉型連鎖餐廳,經營九毛九西北菜,到2015年成立太二品牌,利用酸菜魚主打年輕人市場,最終一炮而紅,成為公司核心收入來源。但他也深明單一品牌難以長久經營,自2019年開始奉行多品牌策略,在三年間先後推出「那未大叔是大廚」、慫重慶火鍋及賴美麗烤魚等細分品牌。

核心品牌太二經過8年的高速擴張,管毅宏也意識到它可能正在時尚年輕人群中失去光彩,由以往的高速增長變為穩步上升,甚至選擇到海外開店尋找出路;從慫火鍋的營收表現來看,它可能已接下了太二的重任,成為集團最新增長引擎。

九毛九的最新預測市盈率約31.6倍,與火鍋連鎖龍頭海底撈的31.4倍接近,但遠高於規模較小的呷哺呷哺的15.2倍,反映投資者看好大型連鎖餐廳能藉著規模效應取得更大優勢,因此願意給予較高估值。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按年增長21.4%至24,329億元,可見九毛九的51.6%增幅明顯領先整體市場。多家大行都建議買入該股,但卻因為較保守的增長預測,而稍微調低目標價。高盛認為九毛九的基本面保持穩健,但估計核心太二品牌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的同店銷售額,分別只能回到疫前水準的85%及90%,維持「買入」評級,但目標價由18港元下調至17.6港元,意味約有三成潛在上升空間。

交銀國際和富瑞也建議「買入」九毛九,前者參考慫火鍋的發展,加上認為該公司海外擴張有一定潛力,對其看法維持樂觀,目標價20.5港元;至於富瑞則將九毛九目標價由18港元下調至17.1港元,主因是上半年消費復甦比預期疲弱,而下半年情況仍需視乎整體經濟表現,但認為九毛九旗下的餐廳有一定競爭力,看好公司繼續聚焦擴充店鋪及改善營運效益。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京東物流擬收購母公司旗下兩項本地即配業務

物流解決方案服務商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與其母公司京東集團(JD.US; 9618.HK)達成協議,將以2.7億美元,收購本地即時配送企業達盛與達疆。 京東物流表示,此項收購將完善現有業務矩陣、拓展運營版圖,並增強末端配送能力。達盛與達疆在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實現合併淨利潤7,520萬元,上年同期則虧損1.61億元。 京東物流稱:「目標公司過去數月業務表現,均具備商業潛力及可進一步讓我們拓展業務機會。」 受收購消息提振,京東物流股價周四收漲3.5%,公司年內累計漲幅溫和。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