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HK
CTG Duty-Free recovery is still clouded due to weak consumer sentiment

中國中免去年業績重拾增長動力,但今年首季度的表現卻有點停滯不前,市場憂慮內地消費前景

重點:

  • 中免首季度盈利僅增長不足1%,收入更按年跌近一成
  • 業績公布前,管理層又再出現變動

 

劉智恒

中國中免的曙光是否稍縱即逝?又或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年初中國旅遊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公布2023年業績快報時,收入及盈利分別按年增長24%及33.5%,加上去年底公布與國內機場達成的減租協議,均對中免利好,市場對公司股價的未來走勢,似又燃起了希望。

畢竟中免在2022年高峰時,每股高見280港元,市值近5,790億港元,但不到兩年間股價插水近七成半,蒸發近4,300億港元,眾多投資者高位被綁,當看見去年業績有可觀增長時,大家期望或股價能迎來一輪復修,甚至可以重拾失地。

首季業績乏亮點

然而近日中免公布的首季度業績快報,似乎情況又不如想像般樂觀,盈利按年增長只有0.33%至23億元,收入更不升反跌,按年跌近一成至188億元,毛利率與去年同期比較,則上升3.95個百分點至32.7%。

集團的生意額下跌,但盈利得以保持,很明顯是減省了成本,這全賴去年底與機場達成減少分成協議的結果。

根據新協議,首都機場T2、T3航站樓和上海虹橋、浦東機場對中免商城的提成比例,分別由47.5%、43.5%、42.5%調整至18%至36%之間。綜合計算,平均分成比例約在20%至25%,較原有比例大幅下降。另外,租金保底費亦同時下調,首都機場由每年約30億元降至不到6億元;上海兩機場由原來的年均約61億元,降至年均約7億元。

由於分成的比例是今年1月實施,即是在首季度業績上已可反映,相信若非大幅度下調分成比例,中免很大機會首季盈利按年出現倒退。

消費單價滑落

海南島在政策扶持下,免簽證國家不斷增加,中免在海南島深耕六年,省內有六家離島免稅店,包括全球前兩大的免稅商業綜合體,海口國際免稅城和三亞國際免稅城,擁有絕對優勢,但中免仍然未能提升收入,怪不得讓市場失望透頂。分析問題,結論很大機會只有一個,就是內地的消費力的下降,特別是奢侈品。

據海口海關統計,今年2月10日至17日,海口海關共監管離島免稅購物金額24.9億元,購物人數近29.8萬人次,人均消費8,358元。與2023年春節假期相比,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增長近六成,購物人數增長近九成,可客戶單價竟下滑了16%。

中免公布首季業績快報後,股價接近原地踏步,之後幾天更接連下跌,全周跌8.3%,至68.2港元,可見市場對公司的表現有一定保留,暫時也不敢寄以厚望。多家投資銀行都將中免的目標價下調,反映投行也對公司的前景仍然審慎。

投行紛降目標價

建銀國際指中免的收入及盈利率增長較慢,將今明兩年的盈利預測下調17%及22%,目標價由105港元下調至94港元。麥格里在審視中免首季業績後,將今年至2026年的期內純利預測下調0.8%至1%,目標價由116港元降至115港元。

大和看得最淡,認為人均消費下跌將影響中免表現,將其評級由「買入」調低至「跑贏大市」,目標價由135港元大劈至80港元。

事實上,部份市場人士對中免2023年業績表現也過份樂觀,若細心留意,去年業績的理想,除本業增長外,很大程度來自公司的其他收入,當中包括利息收入、匯兌損益及政府補助。此部分由2022年度的4.2億元,增至去年的14.9億元,按年增逾兩倍半。其中最主要是來自新增大額定期存款,讓利息收入隨之大增加所致。

市場另一關注點,是過去一年中免管理層頻頻更替,公司在公布首季業績的前一周,發公告表示總經理王軒因工作調整,已申請辭去職務。

去年2月,彭輝卸任董事長後由李剛上任,豈料不到九個月,李剛突然病逝,由王軒出任主席。作為長線投資者,對於管理層頻頻變動十分關心,怕會對公司的發展方針有影響,並需要時間觀察新管理者的表現。

綜合分析,中免雖能大幅壓縮成本,但未來還看內地經濟及消費力的走向,現在只是首季情況,暫難下確切定論,投資者可續觀望,看接下來的季度表現。另外,內地政府或許會續有政策利好海南島或免稅品店,而中免的受惠情度會有多大,也是需要注意,然後再作出進一步決定。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 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產品承壓 石藥集團前三季度盈收雙降

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重點: 石藥集團在集採中採取全面低價策略,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 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莫莉 老牌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的轉型之路,正經歷著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即便石藥集團持續投入巨資研發,但創新成果的轉化仍需更多時間。與此同時,傳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價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石藥集團最新公佈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總收入198.91億元,同比減少12.32%;股東應佔溢利35.11億元,同比減少7.1%。這是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又一次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來營收利潤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主要受業務佔比最大的成藥業務拖累,該業務收入154.5億元,同比下降17.2%,在整體收入中佔比約77%。細分治療領域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佔比最高的神經系統藥物營收大跌21.6%,抗腫瘤藥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藥物下滑22.7%,心血管藥物下降17.8%。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在2025年執行價格的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採取全面低價策略,被業內稱為「價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內的15款產品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其中,核心產品多美素(脂質體阿霉素)在藥品集中採購中的大幅降價已經明顯衝擊業績。該藥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聯盟集採中價格已下降約23%,而在2025年執行的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其中標價進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較3,500元左右的聯盟集採中標價有97%的降幅。交銀國際的研報指出,該單品的降價預計將對2025年的收入產生10-15億元左右的不利影響。 對外授權合作難阻股價下行 為應對集採衝擊,石藥集團正全力推進從仿制藥向創新藥的戰略轉型。前三季度,石藥集團研發費用41.85億元,佔成藥業務收入比重達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層預期2026年的研發開支將同比增長15%至20%。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有3款新產品獲批上市,8款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獲得5項突破性治療認定,42項臨床試驗獲批。 在對外授權方面,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口服GLP-1藥物SYH2086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益授權給對方,石藥集團將獲得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19.55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藥集團還曾在6月13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1億美元的預付款,這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達53億美元。這些合作不僅為石藥集團帶來了現金流,也證明瞭其創新藥管線的國際認可度。 但是,高調的BD交易也難掩石藥集團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五年下降,從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個月的65.6%。在資本市場上,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多家券商機構亦下調石藥的目標價,中金公司稱考慮研發投入加大,分別下調石藥集團今明兩年淨利潤12%、15%至47.6億元、53.53億元,下調目標價15%至11港元。野村證券認為,石藥集團第三季度收入66.18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4億元,考慮到藥品銷售表現遜預期及合作項目收入延遲確認,將其目標價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藥集團管理層預計,公司業績將在2026年重回正增長軌道,主要驅動力來自明復樂和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等重點新品種的放量。隨著集採影響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長態勢有望進一步明朗。不過,同樣從傳統藥企轉型的恒瑞醫藥(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實現穩健增長,其市盈率達到57倍,遠遠高於石藥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場對兩者當前成長確定性和創新成果兌現能力的不同看法。儘管石藥集團試圖通過BD合作來提振業績,但其後續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藥業務下滑帶來的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