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6185.HK; 688185.SH)周四晚間公布,今年首季收入上升7%至約5億元,期內更由虧轉盈,錄得1.21億元淨利潤。

利好:盈利情況改善,主要因為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等產品持續商業化銷售,對淨利潤產生積極影響。

值得關注:該公司首季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比去年同期減少25.9%至1.59億元,主要因為銷售商品回款周期變長、為生產儲備購買原材料,以及支付員工薪酬金額增加。

深度:康希諾生物是一家成立於2009年的疫苖製造商,於2019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並於2020年8月在上海科創板掛牌,成爲科創板開板以來首只“A+H”疫苗股。截至去年底,公司正為12個疾病領域研發17種在研疫苗,由於成功研發重組5型腺病毒載體技術的新冠疫苖克威莎,並於去年起在中國及全球多個國家廣泛接種,協助該公司去年收入大幅增長230倍至43億元,更扭轉過去多年虧損,錄得19.1億元淨利潤。

市場反應:該公司的港股周五開盤上升2.4%,中午收盤升幅增至3%,報80.3港元,但其股價仍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vitasoy

信置黃家要飲維他奶 羅氏家族控股權岌岌可危

急欲復蘇的香港老牌飲料企業維他奶,內地業績好轉之際,新加坡富豪卻在虎視耽耽,一場飲料大戰隱然開打 重點: 上半年維他奶多賺5%至1.7億港元,內地市場經營溢利年增15% 新加坡黃志祥家族連續增持股權,維他奶股價兩個月升1.7倍    李世達 因為三年前的一場公關危機,香港豆奶大王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0345.HK)在內地市場遭受嚴重打擊,業績與股價雙雙跌落谷底。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品牌力受損的維他奶近期疑遭新加坡富豪家族敵意收購,這家老牌企業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10月上旬開始,新加坡菊花茶品牌楊協成(Yeo Hiap Seng)開始增持維他奶股票,楊協成背後則是新加坡前首富、香港信和置業(0083.HK)主席黃志祥家族。黃志祥胞弟黃志達,透過楊協成及其家族辦公室陸續增持,截至11月底,持股比例已從一個多月前的不到5%快速升至12.26%。 黃家的大動作引起市場的收購猜想,公司股價從9月23日收市價4.52港元飆升至近期逾12港元,大增1.7倍,市值也猛增至逾132億港元。 面對這樣的變化,83歲的維他奶主席羅友禮,在業績發布會上回應:「你直接去問他(增持方),我都不知道他想做什麼」。被問到會否增持時則說:「我會向聯交所申報,到時大家就會知」,似乎意味著他們不會束手就擒。 內地市場定成敗 羅友禮的父親羅桂祥,於1940年創立維他奶,現時產品包括豆奶、檸檬茶、果汁及瓶裝水等。1994年,維他奶在香港上市,同年在深圳設廠,朝內地市場發展。2008年,內地爆發三聚氫氨毒奶粉事件,植物奶製品迎來一波高速增長,2008年至2019年,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6%,內地市場銷售額也在2016年超越香港。 2019年是公司業績的巔峰,錄得75.3億港元收入,創下新高紀錄,其中內地市場收入就高達46.3億港元,佔比超過61%。 沒想到轉折發生在兩年後,2021年,維他奶因為在香港襲警事件中發出失當聲明,引發內地輿論的強烈不滿,品牌遭消費者抵制、產品也遭商家下架,內地業績遭受重創。截至2022年3月底的財年,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收入驟降23%,公司錄得淨虧損1.59億港元,為上市26年來首虧。 在盈利層面,公司通過降本等方式在下一個財年實現扭虧,惟收入規模仍逐年下降,至2024年3月底止的年度,公司收入已萎縮至62.2億港元 為扭轉劣勢,維他奶也試圖轉型,在內地植物基飲料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公司以另一王牌產品「檸檬茶」為基點,試圖擴大茶飲市場空間,同時陸續推出無糖檸檬茶、無糖冷泡茶、無糖茉莉花茶等產品,追趕無糖茶風口。 受惠於銷售執行及產品創新,公司業務稍有好轉。截至今年9月底的上半年度,維他奶收入按年增2%至34.4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年增5%至1.7億港元。其中,內地市場收入雖然仍在下滑,但減幅已大幅收窄,同時透過降低原材料價格及嚴控成本,期內公司在內地的經營溢利增長15%至2.2億港元。 「奶」「茶」之戰 業務復蘇漸顯成果,但低迷的股價卻給人可乘之機。自2019年6月來到42.6港元的歷史高點後,維他奶股價至今年9月已下探至4.47港元,自高位下滑超過九成。 或許因為跌幅實在太大,新加坡富豪、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家族開始大舉買入公司股票。在最新一次增持後,黃志祥胞弟黃志達及旗下機構已持有12.26%股權,加上黃志祥持有的5.10%,黃家持股已超17.36%。 羅家方面,公司主席羅友禮持有約16.3%股權,若結合羅桂祥基金權益及羅家後人的持股,總數超過25%,仍優於黃志祥家族。因此其他股東的動向或將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目前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及加拿大基金Global Alpha Capital Management,分別持有維他奶約6.8%及5.1%股權。其中三菱日聯已陸續出售股權予黃家,若加拿大基金也倒戈,形勢將對羅家相當不利。 黃志祥家族旗下持有的楊協成飲料品牌,創立於1900年,歷史較維他奶更悠久,主要市場在東南亞,產品包括菊花茶、馬蹄爽與豆奶等,且近年有意擴大茶飲業務,收購維他奶自然成為打入中國市場的突破口。 對黃家來說,即使收購失敗,也可出售股份大賺一筆,但是對投資人來說,由於市場的過度追捧,目前公司市盈率已來到95倍,甚至高過可口可樂(KO.US)的25.4倍,一旦黃家收手,股價可能快速崩跌,有意追高者需要衡量風險。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uanzhu Biopharm set for spin-off in Hong Kong IPO

軒竹生物轉戰港股上市 母企四環醫藥轉型減負

軒竹生物擁有一款已經上市獲批的藥物和兩款遞交上市申請的藥物,但同類產品競爭均相當激烈 重點: 軒竹生物新產品貢獻收入有限,現金流捉襟見肘 四環醫藥自身盈利狀況不佳,不僅營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來更是連年虧損    莫莉 在衝擊科創板失敗的半年之後,創新藥企業軒竹生物選擇了向港股市場再次發起挑戰,彰顯母公司四環醫藥(0460.HK)將其拆分上市的決心。上周一,軒竹生物向港交所正式遞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四環醫藥在同日發佈的拆分公告中表示,分拆上市後,軒竹生物將作為獨立創新藥研發及產業化平台公司直接進入債務及股權資本市場,可以增加軒竹生物的財務靈活性並增強其籌集外部資金的能力,以支持其業務的快速增長及產業化發展。 軒竹生物成立於2008年,擁有一個全面的內部研發平台和十餘種正在研發的藥物管線,涵蓋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一款已經上市獲批的藥物和兩款遞交上市申請的藥物,其餘項目則處於臨床試驗或臨床前研發階段。其中,小分子創新藥安奈拉唑鈉於2023年獲批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軒竹生物正努力推進將適應症覆蓋範圍擴大到反流性食管炎。 雖然安奈拉唑鈉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質子泵抑制劑(PPI)1類創新藥,但是PPI類藥物市場發展成熟,中國有7款獲批的PPI,且其他5款均為仿制藥,售價更低,市場競爭相當激烈。根據招股書引述的研報,口服PPI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多年來一直保持在100億元以上,安奈拉唑鈉在今年初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但上半年貢獻的收入僅有1,603萬元,顯示其在PPI市場中所佔份額並不大。 另外兩款進展較快的核心產品均為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XZP-3287針對晚期乳腺癌和XZP-3621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藥上市申請均已提交,軒竹生物預計這兩款產品分別在202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有望獲批上市。但是,這兩款新藥都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格局,市場上已存在多款同類產品。 在持續的新管線研發投入之下,軒竹生物長期處於虧損之中。招股書顯示,2022年及2023年、2024年上半年,軒竹生物分別產生淨虧損5.12億元、3.01億元及1.11億元,同期的研發支出分別為4.01億元、2.39億元和7,442.6萬元,研發開支正在快速縮減。這或許與軒竹生物日漸捉襟見肘的資金狀況有關,截至2024年6月底,軒竹生物所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同比銳減89.5%至2,533.9萬元。招股書稱,公司有足夠的營運資金支付未來至少12個月內至少125%的成本。 作為持有軒竹生物56.47%股份的母公司,四環醫藥是為軒竹生物運營資金的主要提供方。除此之外,軒竹生物曾在2021年完成A-1輪、A-2輪和B輪融資,2021年底最後一輪融資的投後估值為39億元。在2022年9月,軒竹生物擬在科創板上市,但是在經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兩輪問詢後,軒竹生物的上市申請在2023年3月被暫緩,直到今年5月,公司選擇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母公司財務狀況不佳 在分拆公告中,四環醫藥特別強調,分拆後,本公司可以將公司的現有資金與資源專注於培育和發展高增長的醫美業務及其他新業務。四環醫藥自身盈利狀況不佳,不僅營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來更是連年虧損。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四環醫藥的營收分別為21.81億元、18.61億元、9.50億元,公司擁有人淨虧損分別為19.15億元、5,401.7萬元和3,342.4萬元。 四環醫藥是一間老牌藥企,曾是中國最大的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貨商之一。在仿制藥面臨集體採購壓力、創新藥蓄勢待發的背景下,四環醫藥選擇向醫美板塊發力,通過獨家代理肉毒素「樂提葆」建立醫美的渠道和銷售隊伍,再通過自主研發或者引進的方式推出玻尿酸、黃金微針膠原敷料等產品。今年上半年,醫美業務取得收入3.23億元,同比上升66.4%,佔總收入比例提升至34.0%。 招股書顯示,在港股遞表前,除了上海雲鋅之外的其餘12名B輪投資者將所持的軒竹生物股份以總價7.55億元出售給控股股東四環醫藥,相較其2021年融資時的價格而言,年回報率為8%,這批投資者包括陽光人壽、中銀資本等機構資本。 當四環醫藥成功轉型醫美行業,創新藥板塊對集團整體業務的協同作用下降,此時選擇拆分軒竹生物不僅能降低長期輸血的財務壓力,也能將更多資源投入新業務,但軒竹生物上市後的商業化回報,仍高度依賴新產品的市場拓展,建議投資者繼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oah targets overseas Mandarin speakers

內地經濟放緩 諾亞轉戰海外

三季度,這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境外收入增長,抵消了部份核心內地業務的下滑 重點: 第三季度,諾亞控股的境外收入同比增長29%,中國內地收入則下降33% 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正加快海外擴張步伐,因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影響投資者的需求    梁武仁 隨著中國內地市場的日子越來越難,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加快全球擴張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這家資產管理公司似乎在海外擴張進展迅速,讓投資者有理由繼續投資該公司。 上週二,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諾亞控股報告稱,其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8.8%至6.837億元,營業利潤下降3.2%至2.408億元。公司能夠相對較好地捍衛營業利潤,表明在控製成本方面取得一定成功,這對任何公司來說都是很重要,但這種緊縮策略並不能解決它的根本問題。 這個問題與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直接相關,再加上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這兩個因素都對中國國內的資產價值造成壓力,抑制投資者情緒,難以激發他們對諾亞控股的財富和資產管理服務的需求。 眼下,中國經濟傳遞出的悲觀跡象層出不窮。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創一年多以來新低,而10月的房價創九年來最大同比降幅。唐納德·特朗普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因他的新任期勢必會加劇中美緊張局勢,並且可能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新關稅。 總言之,中國的前景仍然相當不明朗,這將繼續抑制對諾亞控股等公司的投資產品的信心。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在上月末發佈的一份報告中警告,在公司盈利承壓、地緣政治風險和潛在關稅的情況下,中國股市明年將面臨波動。 在此背景下,諾亞控股與當下很多其他中國企業(尤其是金融行業)一樣,正在轉向海外市場以重振增長。其他做出類似轉變的公司包括在線券商富途控股(FUTU.US)和老虎證券(TIGR.US),保險經紀公司智能未來(AIFU.US)(原名泛華控股集團)以及在線貸款機構信也科技(FINV.US)。 諾亞控股三季度在中國內地的收入同比下降33%至3.07億元,在總收入中的佔比不到45%,低於2023年同期的61%。相比下,其境外業務在最近一個季度表現良好,隨著境外客戶數量和管理資產的增加,其境外收入在這三個月里同比增長大約29%。 但境外業務的增長不足以抵消內地業務的下滑。公司的海外擴張也並非沒有風險,尤其是匯率波。公司第三季度淨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42%,遠高於收入降幅,部分原因正是外匯損失。 講中文的投資者 總之,諾亞控股需要將境外收入提高到足以抵消內地銷售額的水平,後者在短期內可能還會繼續下降。它還需要更好地管理與匯率相關損失的風險。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提升其全球實力以達到這樣的效果,還有待觀察,但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公司三季度的業績相當鼓舞人心。諾亞控股上周發佈財報後,股價連續兩天上漲,隨後回吐了部分漲幅。 為了實現國際增長,公司專門瞄准居住在海外或計劃移居海外的說中文的投資者。 「隨著我們建立全球客戶服務模式,我們看到海外說普通話的客戶對我們的海外服務需求很大,」諾亞控股CEO殷哲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說。「我們的新願景是成為全球說普通話的投資者首選的財富管理平台。」 與追逐沒有任何中國背景的當地外國投資者相比,這一策略可能更容易實施,不過它也縮小了潛在客戶的範圍,而且在沒有大型華人社區的國家,相關機會也會大受影響。 今年,公司為全球業務推出了新品牌——ARK Private Wealth、Olive Asset Management和Glory Family Heritage,同時在東南亞、日本、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等擁有大型華人社區的主要外國市場加速推出財富管理服務。 在將業務重心轉向海外前,諾亞控股的財富管理部門曾試圖瞄准中國的高淨值人士。但它遭遇了挫折,因為擴大業務的成本增長速度,遠遠快於收入增長的速度。 隨著諾亞控股將重點轉向海外擴張,為普通投資者提供服務的資產管理業務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三季度,面向富裕人士的財富管理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約15%。相比之下,更主流的資產管理業務收入增長了9%。後者顯然是受到境外市場需求的推動,因為該公司在中國內地的資產管理規模實際上有所縮水。 從整體上看,諾亞控股的表現要好於一些同行。以海銀財富為例,該公司去年因分銷一些與房地產公司相關的問題投資產品而陷入困境。這些困難最終導致該公司完全放棄了財富和資產管理業務,並更名為三合智能(STEC.US)在科技行業碰運氣。…
Super Hi International turns Q3 profit under new CEO

特海國際的新「主廚」帶領中國火鍋出海

在新任首席執行官楊利娟的帶領下,火鍋巨頭海底撈的全球子公司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內,取得兩位數的收入增長,並實現第二個季度盈利 重點: 特海國際三季度收入增長14.6%,扭轉去年同期的虧損,恢復盈利 公布最新業績後,公司在香港的股價上漲24%,在紐約的股價上漲21%    譚英 宮保雞丁和糖醋里脊都讓開。作為中國首批將中式餐飲體驗帶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型餐飲企業,它最新季報顯示,營收和利潤均錄得大幅增長,推動公司股價大漲。 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HDL.US, 9658.HK)上周發布的最新報告中有很多令人興奮的內容。公司擺脫了虧損,於今年二季度開始盈利,並延續至最近三個月。它成功的秘訣似乎與新領導楊利娟有關,她曾是一名服務員,先是扭轉母公司海底撈(6862.HK)的頹勢,現正試圖在子公司創造類似的奇跡。 特海國際是海底撈的國際版,火煱也是用海底撈品牌,在擴張過程中,吸引了明星的關注。導演伍迪·艾倫就在它的一家餐廳被拍到過,地點可能是在紐約皇后區。該連鎖餐廳在社交媒體上也收穫了熱烈的評論。 投資者也喜歡特海國際。他們對特海國際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4.6%至1.99億美元,季度盈利3,770萬美元,扭轉了去年同期虧損140萬美元的局面感到滿意。推動其扭虧為盈的一個因素,是營業利潤率上升至7.5%,較去年同期增長1.8個百分點。 公司的其他指標也很可觀。顧客人均消費同比增長9%至25.8美元,餐廳日均收入也增長大約10%,與海底撈的中國本土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消費者日益謹慎,導致大多數連鎖餐廳的業務受損。另一關鍵指標翻台率,從每天3.7次小幅上升至3.8 次,而總客流量增長了4.2%,達到740萬。 與很多喜歡快速開店的中國餐飲連鎖店不同,特海國際採取了較慢的策略。公司在2024年第三季度僅新增7家門店,總門店數達到121家。其中大部分(73家)位於東南亞,其餘的分布在東亞、北美、澳大利亞、英國和阿聯酋。楊利娟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已簽署了另外10家新店的合同,預計今年和明年新店數量將增長兩位數。 楊利娟於6月從母公司海底撈調任特海國際首席執行官。她在這家連鎖店的職業生涯始於17歲,當時她是海底撈首家門店的一名普通服務員。2022年3月,聯合創始人張勇卸任後,她成為首席執行官。 她在早期就做出了亮眼的成績,克服重重困難在西安經營這家連鎖餐廳,在過度擴張和新冠疫情導致這家連鎖餐廳在2021年嚴重虧損後,她被請來扭轉局面。在楊利娟的帶領下,海底撈2023年的利潤增長175%至45億元,收入增長34%,達到415億元。 贏得投資者的掌聲 雖然她能否帶領特海國際取得之前在海底撈的成績,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投資者對該公司三季度的表現給予很高的評價。財報公佈後的一周里,公司在紐約上市的股票上漲了21%,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上漲了24%。 特海國際的往績市盈率為68倍,遠高於一些為了應對國內市場疲軟而同在開拓海外市場的中國餐飲競爭對手。九毛九(9922.HK)也是一家頗受歡迎的火鍋連鎖店的運營商,其市盈率只有15倍,而海底撈的市盈率為19倍。 大多數尋求出海的中國餐飲連鎖企業,往往從東南亞市場開始試水,因為那裡的華人群體龐大,這有助於銷售。然而,它們會發現進展緩慢,這不僅是因為當地口味存在細微差異,還因為在僅有少量門店的市場中,靠大規模運營帶來供應鏈效率不再那麼切實可行。 監管也可能是一個問題,像特海國際發現,由於無法獲得必要的美容許可證,它無法在美國市場使用其標誌性服務之一的現場美甲。 那麼,楊利娟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首先,她為門店經理引入簡單的顏色編碼管理工具,並在店內設計了更小的管理單元,讓所有經理都能使用相同的業績提升工具。她表示,這些工具的使用,在三季度改善了客戶體驗和單位經濟效益。 她還引入了一些機制,使顧客服務更加個性化,比如允許對顧客的生日和特殊場合做出回應。另一項創新是,她鼓勵成功的經理「認領」其他門店,去和其他地方分享自己的經驗。公司已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建立了中央廚房,並正引進小型加工倉庫,以盡可能實現烹飪準備工作的標準化,並降低成本。 楊利娟還將海底撈標誌性的節日氣氛帶到了海外業務,她指出,與一款知名電子遊戲聯合舉辦的活動,吸引了60萬名顧客和1.2萬份聯名訂單。 楊利娟表示,她還特別關注一個培育火鍋以外新品牌的項目,作為成為全球領先餐飲集團計劃的一部分。她說:「我們正在鼓勵各國經理……探索開設不同形式門店的可能性。」 正如她之前在海底撈任職時所做的那樣,楊利娟正嘗試各種方法來尋找有效的策略。這些努力包括在新加坡開設小型餐廳、在北美開設面館、提供快餐和外賣,以及推出折扣等。她說:「顯然,餐飲行業的競爭一直非常非常激烈,價格競爭將永遠存在。因此,價格調整,包括在非高峰時段打折,將長期存在」 楊利娟承認,特海國際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型國際餐飲連鎖店的過程中,將面臨許多「挑戰和阻力」。她說:「我們依然相信,未來大有希望,還有很多空白有待填補,藍海機會肯定存在。」鑒於她以往的成績,看好她才是明智之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