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ho Bridge has turn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a good business

前身是中國最大農村慈善組織的中和農信,如今背上「放高利貸」的惡名。農村金融真的是一筆好生意

重點:

  • 去年公司營收31.8億元,錄得股東應佔溢利接近2.1億元
  • 報告期內,公司為農戶所提供的貸款利率平均在17%以上

李世達

為中國近4.9億農村常住人口提供小額貸款服務,會不會是一筆好生意?中國最大農村小額信貸機構——中和農信有限公司,近日第二度向港交所遞表。然而,標榜「鄉村振興」、「服務農村」的中和農信,平均放貸利率卻高達17%以上,也讓公司飽受「放高利貸」的爭議。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曾經指出,「如果將三農比喻為人的機體,農村金融則是機體中的重要器官」。少了金融的支援,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發展難以推進。

由於資金的逐利性,金融資源不斷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因此,農村金融一直被視為「慈善」、「扶貧」項目之一,中和農信的發展便是由此開始。

1996年,國務院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合作,為四川省秦巴山區扶貧項目創設小額信貸扶貧試點項目。2000年,中國最大農村慈善組織「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接管項目,隨後於2008年成立中和農信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轉型為在全國提供綜合助農服務的獨立法人團體。

經過多年發展,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和農信農村信貸務覆蓋全國23省550餘個縣域,輻射近兩億農村人口。業務內容也從農村普惠信貸,擴大到農業生產服務、農村消費品服務和農村清潔能源服務,公司從信貸業者變身為「助農綜合服務商」。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截至2023年底,公司總貸款餘額為191億元,市場份額約8.6%,是中國面向農村市場最大的非傳統金融機構。

股東陣容豪華

農村金融顯然是一筆好生意,吸引到全球各地的投資者。根據申請文件,公司大股東是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美國德太投資集團(TPG資本),持股28.67%;螞蟻集團持股27.36%為第二大股東。此外,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OTPP)及新加坡淡馬錫亦分別持股15.89%和9.46%。作為中和農信香港上市獨家保薦人的中金公司,亦持股2.21%。股東陣容可謂相當豪華。

慈善扶貧和盈利上市,看似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中和農信引入國際資本之後,公司營收逐年增加,至去年實現轉虧為盈。

申請文件顯示,2021年至2023年,中和農信營收分別為22.2億元、24.3億元、31.8億元;2021及2022年分別虧損3,663.7萬元及虧損1.9億元,至2023年實現扭虧為盈,賺近2.1億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1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三成,但股東應佔溢利卻較去年同期的2.8億元下滑72.4%至7,698.5萬元。公司表示,盈利減少主要來自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帳面損失。

高利貸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收入的來源,是向農民收取的高額貸款利率。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和農信實際放貸利率分別為17.5%、17.9%、17.7%、17.8%。其持牌小額貸款附屬公司,同期利率更高達19.8%、19.8%、24%及24%。

24%是《民法典》規定金融借款合同利率的上限。

另一方面,中和農信又打著「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名號,取得較低成本的資金。根據申請文件,公司歷年計息借款利率,大約在3%至6.4%之間。這些相對低息的資金,最終被以高利率出借給鄉鎮的底層群眾。

申請文件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經調整後純利率分別為22.8%、19.5%、17.8%及17.6%。

利息這麼高,為何還有人借?這凸顯出農村貸款的困難,以及中和農信「上門服務」奏效。

公司目前擁有7,200名員工,以及12.7萬名「村級合作夥伴」,這些「村級合作夥伴」多半都是當地名人,如村小學教師、派出所所長、商店店主等,通常是熟悉當地又受尊重的人物。中和農信透過「熟人放貸」,成功率高,違約率還低。截至今年6月24日,公司30天以上及90天以上的違約率僅為2.1%及1.5%,累計實際信貸損失率為0.5%。

全面振興農村被視為推進全面現代化的關鍵之一,中國農村的金融需求有望持續增加。源於公益扶貧的中和農信,商業模式難以被複製,相對的公司盈利也仰賴政府政策支持,也對利率變動高度敏感。市場如何接納這個特殊的存在,值得後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極氪私有化獲股東大比數通過

電動車(EV)製造商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周一表示,大多數股東投票通過私有化要約,有96.8%支持該交易。 極氪於5月首次宣布私有化計劃,由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車(0175.HK)牽頭的集團,對該公司每股美國存托憑證(ADS)出價25.66美元。但部分股東抗議價格過低後,吉利在7月將收購價上調至每美國存托憑證26.87美元。 此次私有化發生在極氪於2023年5月在紐約IPO籌集4.4億美元之後不到兩年,極氪及吉利汽車均隸屬於吉利集團,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汽車製造商沃爾沃(VOLCAR-B.ST)和路特斯(Lotus Technology)(LOT.US),以及汽車技術公司億咖通科技(ECX.US)。 公告發布後,極氪股價於周一上漲2%,周二又上漲0.7%,收於29.88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鵬通過麥格納代工 實現歐洲量產

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周一宣布,將透過麥格納(Magna Steyr)奧地利工廠實現在歐洲的本地化生產,首批小鵬G6與G9已於該廠順利下線,相關專案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全面啟動。 據財新報道,麥格納是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亦為多家整車企業提供代工服務,累計生產逾400萬輛汽車。小鵬表示,看重麥格納在零部件、系統及整車領域的綜合能力與供應鏈網路,能快速推動本地化落地,未來將在奧地利投產更多純電轎車與SUV車型。 代工並非小鵬首次嘗試。2017年,小鵬曾與海馬汽車合作,代工生產首款G3車型。董事長何小鵬亦坦言,公司在中國市場起步即採代工模式,在歐洲延續此策略並不意外。 對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歐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2024年新車註冊量達1063萬輛,其中純電動車註冊量同比大增22%。然而,隨歐盟自2024年10月底對中製電動車加徵最高35.3%反補貼關稅,本地化生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比亞迪(1211.HK; 002594.SZ)、零跑(9863.HK)、廣汽(02238.HK;601238.SH)等亦相繼公布歐洲建廠或代工計畫,與小鵬一樣積極搶佔市場先機。 小鵬港股週二收升1.8%,報84.8港元。年初至今累升81.4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食髓知味 博雅斥2.2億續購比特幣

網絡遊戲開發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公布,在本月15及16日間,斥資2.19億元購入245枚比特幣。 收購比特幣的資金,主要來自今年公司多次配股所得。截至公告日,博雅持有3,925枚比特幣,平均每枚購入價為66,094美元。 公司表示進一步購入比特幣,是持續對Web3遊戲及Web3基礎設施研發進行投入,並擴大Web3核心戰略資產儲備,以及繼續在該領域進行項目投資和戰略合作。 博雅周三開市升1.2%報7.4元,公司過去半年股價上升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lowing Cloud taps placement to ease pressure as metaverse halo fades

元宇宙光環褪去 飛天雲動配股減壓

曾以「元宇宙第一股」光環上市的飛天雲動,如今靠配股集資紓緩資金壓力 重點: 上半年由盈轉虧1.2億元,主力營銷收入年減33% 截至6月底,現金與銀行結餘僅餘2,100萬元,四個月內兩度配股集資   李世達 一家公司在半年內兩度配股集資,對市場來說通常不是好訊號,一方面顯示公司財務或跟不上業務發展,二來投資人對於持股一再被稀釋,大多不會太開心。 從事數字營銷與內容服務的飛天雲動科技有限公司( 6610.HK),近日在四個月內第二次配股集資。據公告,配售最多4.334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16.67%,配售價每股0.174元,較前一交易日收市價折讓約19.82%,所得款項淨額約7,453萬港元。 這筆款項中約六成將用於從媒體平台或媒體代理購買流量,其餘則用做研發與一般營運資金,研發部分包括算法與數據分析、數字人平台、人工智能、動作捕捉及XR相關技術的開發等。而在不到四個月前的5月,公司才剛完成3.61億股的配售,淨籌約7,100萬港元,用途與今次一樣是購買流量與研發。 時光回到三年前,飛天雲動享受著「元宇宙第一股」的光環登陸港交所,當時主打AR/VR營銷與內容服務,成功搭上當時最火熱的「元宇宙」題材。掛牌首日股價開盤2.21港元,短短一個月內衝上5.21港元的高位,當時投資人相信,這家公司或將乘著「元宇宙」的浪潮開啟高速增長。 元宇宙光環不再 三年過去,故事卻完全相反,飛天雲動股價長期跌破1港元,如今只剩下0.2港元多一點的水平,從天堂跌落地獄。 飛天雲動最初是一家移動端廣告與數字營銷服務商,核心模式是購買流量再設計互動廣告方案賺取服務費。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公司快速壯大,2019至2021年間收入從2.5億元增至12.5億元,淨利潤同步增長至2.6億元。為了尋找新故事,公司在2015年前後開始嘗試把AR/VR特效融入廣告場景,逐步搭建「AR/VR營銷+AR/VR內容+SaaS平台」的業務架構。這一轉型,為它戴上了「元宇宙」的光環。 然而,光環背後,其業務內核並未真正改變。公司收入仍以廣告營銷為主,與元宇宙產業鏈上的硬件巨頭Meta、蘋果或平台型公司不同,它缺乏能構築長期壁壘的核心技術。當元宇宙概念退潮,硬件與平台仍能吸走流量與資金,飛天雲動卻失去了敘事優勢。 此外,互聯網與電商大客戶縮減預算,單客投放額下降,以及流量成本上升,都讓公司的經營壓力大大增加。 2024年公司收入9.95億元,同比下滑20%,淨虧損4,370萬元,結束多年盈利。主力的AR/VR營銷服務收入由8.45億元跌至5.73億元,客戶投放金額普遍下滑,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3.8%降至20.1%。 今年上半年收入跌15%至3.8億元,期內虧損1.2億元,去年同期盈利6,347萬元。核心營銷收入僅2.15億元,年減33.5%,單客投放額下降24%,流失了汽車等重要客戶。與此同時,公司應收賬款減值高達8,500萬元。 連續虧損 現金告急 雖然公司在AR/VR內容端仍有亮點,上半年收入增長12.6%,單專案價格提升60%,新興的數字人與短劇業務也有數倍成長,但基數太小,無法對沖主營業務的下跌。 正因如此,公司依賴資本市場補血。在5月中旬配股集資後,截至6月底,公司現金與銀行結餘僅剩下2,100萬元,顯示資金壓力相當大。市場有理由擔心這只是一場無止境的循環。 或許是利空早已出盡,也或者是AI與數字人研發投入說到點上,配股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飛天雲動股價不跌反漲,收報0.229港元,升幅5.53%。 不過,這難掩公司基本面的困境。AR/VR應用確實還有增長空間,例如數字文旅、沉浸式展覽、AI數字人等領域。但競爭者眾多,飛天雲動既沒有硬件優勢,也沒有平台效應。只能寄望於快速產品化、平台化,並提高毛利率。 本質上飛天雲動仍是一家廣告公司,市銷率僅有約0.4倍,遠低於新傳企劃(1284.HK)的1.6倍,其盈利模式與的財務壓力難以構築起投資者的想像,如果在技術上不能取得更多突破,單靠營銷投入爭取客戶恐非長久之計。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