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制裁中國晶片產業的持續影響,這家中國晶片巨頭去年第四季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更預告今年收入再錄得低雙位數降幅

重點:

  • 中芯去年第四季收入及淨利潤分別按季倒退15%及18.1%,而本季的業務指引是收入按季再下跌10%至12%,反映管理層持續看淡公司前景
  • 美日荷三國就向中國禁運DUV光刻機一事達成協議,中芯業務首當其衝,而該項制裁措施的力度,更關係中國晶片業的未來

羅小芹

美國制裁中國晶片業的不利影響持續浮現,中國晶片生產商龍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0981.HK; 688981.SH)上週四公佈的去年第四季經營表現疲態畢露,期內收入減少15%至16.21億美元(110億元),為兩年來首度錄得按季跌幅;此外,其淨利潤也按季減少18.1%至3.86億美元。

除了體驗到美國制裁的重壓,中芯及其同行也開始感受全球晶片行業衰退的影響;在過去兩年裏,由於疫情大流行期間全球晶片短缺,曾經令中芯成為受惠者。

按去年全年計算,中芯銷售收入為72.73億美元,按年增長33.6%,淨利潤為18.18億美元,按年增長6.8%,主要因為去年上半年、即美國國會於7月底通過《晶片及科學法案》前,其銷售表現仍然理想所致。

如果參考季度毛利表現,足以顯示中芯形勢相當險峻。其毛利率從2022年第一季的40.7%,先輕微下跌至第二季與第三季的39.4%和38.9%,到第四季突然大挫至32%。更令市場震驚的是中芯對於今年第一季的指引,首先是預計收入按季再減少10%至12%,預測毛利率更腰斬至19%到21%,而全年毛利率僅在20%左右,遠低於去年的38%。

中芯坦言,公司在尖端技術方面仍落後於競爭對手幾代,加上近年來美國出台對華出口禁令,加劇中國晶片行業的擴展壓力。消息公布後,中芯的股價連挫兩個交易日,累錄5.3%跌幅,反映投資者對這份業績及其展望的反應較為負面。

管理層悲觀

另外,隨着經濟不明朗因素增加,市場對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減弱,中芯的業務高峰期已成過去。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財報電話會議表示,去年智能手機、電腦、家電的市場需求由強轉弱,手機和消費領域的顯示驅動類晶片,庫存周期或高達三個季度,客戶下單意願明顯減少。

在美日荷就DUV光刻機輸華限制達成協議前,美國政府已祭出一系列晶片制裁措施,包括去年7月通過的《晶片法案》,向全球合資格晶圓廠提供高達527億美元補貼和稅收抵免,條件是晶圓廠未來十年不能在中國投資;此外,亦同時限制具超級算力的GPU晶片輸華,最後連美籍公民和持綠卡人士、以及美國法人的所有僱員,都被禁止向中國晶片企業提供服務。

面對嚴厲制裁下,從中芯對2023年的展望,可見管理層對前景看法悲觀。公司稱,今年上半年行業週期尚在底部,外部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依然複雜,基於外部環境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預計今年全年銷售收入按年降幅為低雙位數,毛利率在20%左右,產品折舊按年增長超兩成。

中芯預計,今年的資本開支與去年相比大致持平,在持續投入過程中,毛利率將承受高折舊壓力,公司會把握產能擴建節奏,以保證一定的毛利率水平。

中芯目標是持續盈利,並不保證盈利有增長。要留意的是,上述展望是假設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意思是美國制裁中國晶片業的力度不再升級,而且全球對晶片需求穩定,這其實是非常樂觀的情境。然而,近期美日荷已就限制向華出口低端型號的DUV光刻機達成協議,作為中國晶片代工製造業龍頭、與台積電(TSM.US, 2330.TW)對標的中芯,很難期望在光刻機貿易獲得友好待遇,而公司在現有的28納米制程升級,已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台積電是全球晶片代工業的標桿,它在制程工藝已拋離韓國的三星電子(005930.KS)及美國的英特爾(INTC.US)最少一至兩代,讀者可以從兩者技術水平差距,看看美日荷的新制裁措施如何打擊中國晶片業發展。

制裁恐升級?

論制程工藝,台積電正計劃於2025年量產2納米的晶片,但中芯還在14納米制程晶片的良率掙扎,台積電承受的研發投入和設備折舊遠較中芯大,去年仍取得令人眼紅的59.6%毛利率,顯見高端晶片市場有龐大商機,問題只是其他對手能否達到台積電的工藝水平。

美日荷就限制DUV光刻機輸往中國一事達成協議,迄今未公開文本,應是美方希望給與日本及荷蘭更大操作空間,現時協議最不清晰的地方是制裁範圍。DUV應對的制程工藝是65至110納米,參考目前中國制程需求最大的工藝範圍介乎28至110納米,如果三國加大制裁力度,令禁運範圍最終覆蓋至110納米,對中芯的影響將會立竿見影,甚至會危害中國晶片業的未來。

面對制裁壓力,中芯仍在中國擴大產能,全年資本開支暫時維持63.5億美元。至去年底,中芯深圳已進入投產階段,中芯京城也進入試生產階段,但由於瓶頸設備交付延遲,量產時間預計將推遲一到兩個季度。

以中芯去年的淨利潤推算,其最新市盈率約9.5倍,低於台積電的14.6倍,其相對落後的估值,反映中芯在面對國際圍堵及需求減弱的雙重不利條件下,投資者對其前景抱有戒心。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中通快遞第三季淨利增長5% 下調全年業務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遞(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錄得收入118.65億元(16.66億美元),按年升11.1%,淨利潤25.24億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計,公司收入345.88億元,按年升10.29%。淨利潤64.55億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遞包裹量為95.7億件,按年增長9.8%。期內包裹量增長及包裹單價增長1.7%,帶動核心快遞服務收入增長11.6%。受惠於電子商務退貨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銷機構產生的直客業務收入增長141.2%。同期毛利率則按年跌6.3個百分點至24.9%。 此外,公司下調了年度指引,將全年包裹量預計由原本的388億至401億件,下調至介於382億至387億件之間,按年增長12.3%至13.8%。 中通快遞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48.4港元,升0.6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AI技術賦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視頻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355.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億元。 期內平均日活躍用戶超過4.16億,同比升2.1%,每位日活躍用戶平均線上營銷服務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線上營銷服務收入按年升56.6%至201億元,主要是借助AI技術,持續升級線上營銷投放產品。其他服務增加41.3%至59億元,主要是由於先進的AI技術及卓越的產品性能帶動。至於直播業務,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億元, 周五快手開市升2.5%報65.1港元,公司過一年股價從高位回落3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nuine Biotech

對賭協議壓頂之下 真實生物三闖港交所

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重點: 2024年9月,真實生物收回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5,000.5萬元    莫莉 曾幾何時,新冠藥物研發企業是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寵兒,然而,隨著疫情紅利消退,行業熱潮迅速降溫,這些曾經依賴「明星特效藥」光環的企業紛紛面臨嚴峻的轉型考驗。在這股寒流中,曾憑借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嶄露頭角的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在此之前,真實生物曾於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兩次遞表,均未能在半年內通過聆訊。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實生物的上市闖關堪稱關乎生死存亡的「突圍戰」: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真實生物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於治療病毒感染、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製造核商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擁有五款候選管線,核心產品是首款獲批的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以及其餘四款尚處於臨床前期的管線。隨著新冠疫情平息導致相關藥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實生物正致力於開發阿茲夫定的聯合療法,希望將適應症拓展至肝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茲夫定在2022年7月獲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治療新冠,一直面臨臨床研究時間短、數據不透明、療效不顯等一系列質疑。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附條件批准要求,阿茲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確證性臨床研究,以充足的療效和安全性證據換取正式批准,否則阿茲夫定的藥品註冊證將在2027年被被撤銷,屆時將退出市場。真實生物在申請文件中透露,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臨床研究報告。 即便阿茲夫定獲得正式批准,真實生物銷售額的大幅滑坡趨勢也難以逆轉。申請文件顯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44億元、2.38億元和1,653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暴跌92%,這一斷崖式下滑主要源於與復星醫藥終止合作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大幅減少。 2022年,真實生物曾與復星醫藥達成商業化合作,由復星醫藥產業獲得阿茲夫定在內地的獨家商業化權利,2023年和2024年真實生物的營收絕大部分由這筆合作貢獻。但是,2024年9月,真實生物與復星醫藥產業終止合作,收回了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公司選擇聘用經銷商進行銷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實生物已與74家經銷商訂立經銷協議,但是轉型效果遠不及預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財務狀況嚴峻 真實生物的盈利表現同樣不容樂觀,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7.84億元、4004.2萬元和1.65億元,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000.5萬元,較2024年底的1.38億元大幅減少。 研發投入也因資金壓力被迫收縮。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38億元、1.51億元和5,405.2萬元,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實生物的資產總值減流動負債為負9.84億元,顯示公司面臨嚴重的短期償債壓力。 真實生物面臨的最大壓力來源於即將到期的對賭協議。申請文件披露,公司於2021年和2022年完成兩輪融資,累計募資7.13億元。這些融資帶來了附帶贖回權的對賭條款,若真實生物上市申請被駁回或是或自首次遞表後47個月內未能完成上市,投資者有權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購優先股。真實生物首次遞表時間為2022年8月,至今已過去近40個月,這意味著公司僅剩7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輪融資後,真實生物的投後估值曾高達35.6億元。但是,在核心產品營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線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需要持續的大額研發投入的情況下,真實生物恐怕難以維持高估值。在若此次無法成功上市,真實生物還將面臨巨大的贖回資金壓力。資本市場是否會為一家營收下滑、虧損持續、現金流瀕臨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買單,仍是未知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ietary fiber

無糖時代的「隱形配方」 膳食纖維走上中國餐桌

隨著全球體重管理、腸道健康與慢病防控需求增長,膳食纖維市場迎來高速擴張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國,已成為最大消費市場    頭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為新消費時代關鍵詞之際,膳食纖維正由過去被動攝入的基礎營養成分,躍升為主動選擇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無糖飲料、早餐穀物、代餐粉及膳食補充劑等產品中快速普及,成為食品創新與功能食品定價的重要標籤。 業內普遍認為,膳食纖維作為被營養學界補充認定的「第七類營養素」,在體重管理、血糖控制、腸道菌群維護等多重健康機制上的科學證據愈加明確。其吸水膨脹的特點可增強飽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纖維經發酵可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調節腸道微生態,使其在代謝健康議題日益受關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膳食纖維市場銷售額達到5.14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擴張至10.0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10.03%。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慢性病預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創新加速,以及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消費意識變化。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膳食纖維消費市場。儘管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25至30克膳食纖維,但中國居民平均攝入量仍明顯不足,存在顯著「攝入缺口」。龐大人口規模疊加健康消費意識崛起,使膳食纖維成為食品企業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國膳食纖維產業產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躍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業正加速擴產布局,例如有企業建設年產3萬噸可溶性膳食纖維項目已正式投產,反映市場預期的增長趨勢。 從產業結構看,膳食纖維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澱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產品,受玉米、甘蔗等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中游為關鍵生產環節,有望憑技術迭代實現成本下降和顆粒品質提升;下游則與食品、飲料、乳製品、烘焙食品與保健品密切相連。 可溶性膳食纖維應用擴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因口感較佳、配方適配度高,更受飲料及乳製品企業青睞。在乳酸菌奶中作為活性菌營養源,並用於提升口感;在高纖飲品中提高穩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長貨架期、改善結構性,應用持續擴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業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纖維產品,代餐及輕食品牌亦強化「添加膳食纖維」作為價值賣點,顯示其功能化特徵正重塑配方邏輯及產品溢價能力。 業內預測,未來膳食纖維將從基礎營養補充走向系統健康管理,在體重和血糖管理、腸道微生態調節及免疫功能增強等方面形成更明確的功能定位。隨著精准營養、老齡化營養和慢病預防的市場需求上升,「膳食纖維+功能食品」有望成為食品工業新一輪競爭焦點。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纖維賽道具有明確的長期邏輯:需求增長確定性強、應用領域擴展快速、產業鏈技術迭代驅動降本,但同時也面臨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行業競爭加速等挑戰。 在健康理念全面轉向「預防大於治療」的趨勢下,膳食纖維被視為繼蛋白質、益生菌之後最有潛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為食品行業通往千億級藍海的關鍵增長曲線。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