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O.US 9866.HK

虽然蔚来等规模较小的新能源车企降价,但几乎无助于阻止它们的市场份额流向比亚迪和特斯拉等更大的竞争对手

重点:

  • 蔚来上周降价,转变了之前的立场,以应对过去两个月在众多竞争对手进行类似降价后,销售增长不断放缓的情况
  • 如果当前的电动车价格战持续下去,小公司可能是最脆弱的,因为与规模较大的同行相比,它们的利润率更低

 

西一羊

蔚来集团(NIO.US; 9866.HK)一向因其先进的电动车而广受赞誉,但上周它却发现自己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处境,因为它在宣布对全系电动车降价3万元后,成为了网民嘲笑的对象。就在两个月前,蔚来首席执行官李斌还声称,肯定不会加入这场目前正在扼杀该行业的价格战,称这种盲目降价只会导致“恶性竞争”。

蔚来的转变凸显了中国电动车车企目前面临的困境,因为它们正试图顺利度过一个意想不到的转变,而分析机构称,这个转变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小公司的处境最为艰难,因为进一步降价会侵蚀它们本已微薄的利润。但拒绝参与这场降价游戏,则会面临销量流向比亚迪(1211.HK; 002594.SZ)和特斯拉(TSLA.US)等行业巨头的风险。

我们稍后再来看最近的价格战,是如何影响包括理想汽车(LI.US; 2015.HK)、零跑汽车(9863.HK)和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以及威马汽车这些中国本土小型电动车车企。但首先,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这场已经持续了数月的价格战,是如何演变的。

一切始于去年10月,当时特斯拉将旗下Model 3和Model Y的价格最高下调了9%,到了今年1月又进一步降价,最高降幅达13.5%。这两轮降价促使其他公司纷纷仿效,其中小鹏汽车在1月宣布G3i SUV以及P5和P7 轿车最高降价13%。比亚迪于次月加入,2021年款式“汉EV”车型在北京地区降价2万元,2021款式“秦EV”车型降价1.5万元。

其他品牌,从广汽、上汽、一汽等国内巨头,到福特、大众、宝马和丰田等国外品牌,也加入了这场血战。降价开始前,中国政府于去年底取消了一项主要的电动车购买激励计划,此前该计划曾帮助该行业在2022年销量翻番。

这场价格战后来也蔓延到了燃油车领域,各大车企急于在一套严格的新排放标准7月生效前清理库存。

据国内媒体第一财经援引第三方咨询公司里斯战略定位咨询的数据称,截至3月末,已有40多个汽车品牌卷入这场价格战,推出电动车和燃油车补贴或降价优惠。而另一家国内新闻媒体品玩援引研究机构《中国汽车市场》编制的数据称,随着降价力度加大,中国在售的乘用车中大约20%的折扣达到或超过1万元。

推动整合

价格战已经显示出在这个拥挤的行业中推动整合的迹象,该行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推动的,而这些激励措施现在正在迅速取消。

随着价格战的继续,大公司的领导者地位越来越稳固,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面临销售低迷的局面。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的数据,在今年前四个月,比亚迪、特斯拉和广汽埃安这三家公司在纯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加起来达到了50.1%,高于去年同期的42.7%。比亚迪以24.9%的市场份额领跑,同比增长 7.4 个百分点。

随着大品牌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许多小品牌却不断失去市场。小鹏汽车是这个群体的代表,它在今年前四个月跌出了电动车制造商的前10大排名,颇具象征意义。蔚来汽车的市场份额增长了0.3个百分点,但其27.1%的汽车交付量增幅,仍远远落后于比亚迪和特斯拉,因为后两者均录得逾60%的同比增幅。

面对增长放缓,蔚来汽车加入价格战不令人意外。但此举是否会显着提升其销量,仍有待观察。

小鹏的经历就相反。该公司1月份的大幅降价未能提振销量,今年前三个月,该公司的汽车总交付量实际上下降了47.3%。

另一家规模较小的电动车初创公司零跑汽车在推出大幅降价措施后,也录得同样惨淡的业绩。根据其最新季报,该公司一季度的汽车交付量下降了51.3%,至10,509辆。

并非所有规模较小的企业都受到了影响。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理想汽车是最后的坚守者——在一季度交付了52,584辆车,同比增长65.8%。该公司在此期间还录得9.34亿元的净利润,使其成为为数不多能够盈利的电动车制造商之一。比亚迪和特斯拉在此期间都录得盈利,而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零跑汽车都出现了亏损。

小公司的不佳表现,还反映在它们的利润率远远落后于规模较大的同行。蔚来、小鹏和零跑在一季度的毛利率均低于2%,远低于比亚迪的17.9%,以及特斯拉19.3%这个更高的数字。

这把我们拉回到较小公司现在面临的困境,它们会发现越来越难以发动一场长期价格战,因为这会消耗它们不断缩减的现金储备,而持有怀疑态度的投资者,不太可能提供新资金。截至3月底,蔚来的现金从三个月前的455亿元缩水至378亿元,而同期小鹏的现金则从380亿元降至340亿元。如果价格战持续,现金的减少可能还会继续,甚至加速。

价格战已经让一些规模最小的主要电动车制造商濒临破产。威马汽车即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曾经雄心勃勃,现在则面临财务危机。据报道,它在去年底和2023年大幅削减员工工资,并大规模裁员。来自CPCA的数据显示,威马汽车在2023年前两个月仅售出457辆车,同比下降92.4%。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娃哈哈拟换标“娃小宗” 续整顿家族企业

中国最大饮料企业之一的娃哈哈,正面临商标使用权与整顿家族成员公司交织的风波。据财新报道,宗馥莉接掌后的娃哈哈已启动换标计划,将自2026销售年度起,逐步以新品牌“娃小宗”取代“娃哈哈”。 一份流出的内部通知显示,公司因“复杂历史问题无法短期解决”,始终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依现行股权结构,“娃哈哈”商标须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方可使用,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单独操作。目前,娃哈哈集团股东包括持股46%的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持股29.4%宗馥莉及持股24.6%的职工持股会。部分员工已就持股权属问题对宗馥莉提起诉讼。 新品牌“娃小宗”由宗馥莉实控的宏胜饮料集团于2025年5月申请注册。报导引述消息人士称,宗馥莉为其定下的年销售目标达300亿元,接近娃哈哈品牌全年实际销售规模的八成。 同时,公司亦在“清理”家族子公司。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因商标授权到期于7月被迫停产。该公司成立超过20年,由宗庆后堂弟宗伟持股30%,其余股份由浙江娃哈哈实业及社会股东持有。宗伟表示,公司多年盈利,但未获新授权合同,最终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封。 娃哈哈集团方面则强调,授权合同已到期,且未签订续约。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女股神入股 阿里股价狂飚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9988.HK,BABA.US)近日股价节节上升,据媒体报道,美国女股神Cathie Wood的方舟投资(Ark Invest)旗下基金,在4年前清仓阿里巴巴股份后,再斥资1,630万美元购入该股。 另外,在2025年阿里云栖大会上,公司宣布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包括数据合成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及环境仿真强化学习等。 同日,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在大会上表示,积极推进3年3,800亿元的AI计划,并会持续加大投入;同时强调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至2032年时将较2022年提升10倍。 受到多方好消息带动,阿里周三在港股收市急升9%,周四则平开报174港元,公司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大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obotaxi company

在数字之外:如何看懂robotaxi公司的财报?

Robotaxi是一场概率的赛跑,在财报数字之外,成败关键隐藏在无人化与规模化的细节里    杨哲 自从去年底小马智行(PONY.US)和文远知行(WRD.US)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每个季度的公司财报,为解读Robotaxi公司和这个赛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robotaxi公司短期内不会盈利,头部企业也只是有希望单位毛利(unit economics)转正,这是个行业共识,所以没法看市盈率。robotaxi公司一年营收也就几个亿,也没法看市销率。这个赛道既像机器人赛道,也有点像创新药,投资人看的其实都是未来的市场空间和这家公司未来成功的概率。 就像人形机器人短期内都不可能给你养老,投资机器人公司应该看的是各家对于AI的理解,不应该看一个季度让多少台玩具去春节晚会跳秧歌。robotaxi市场空间公认很大,如果现在还没有盈利,那看的其实是未来盈利的概率,而不是短期内卖给甲方多少台车来获得一次性的收入。如果看卖车收入来决定估值,那自动驾驶企业也应该按车企去估值,一家一年只卖几百几千台车的车企估值是多少呢?说是零估计都多了。 所以L4公司(无论是robotaxi还是robotruck)要通过财报(当然也可以通过平时的新闻等等)看长线计划的进展,而不是看过去一个季度赚多少钱——更何况也没盈利,只是营收。 在robotaxi这个赛道,需要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各家画的饼(企业目标)你是否认可;其次,画饼之后,你是否有办法追踪这家公司的进展。能追踪进展很重要,否则你可能会被骗。在这个赛道,你应该假设所有人都是骗子,然后找不可粉饰的验证方式去验证。 内行看门道 那对于robotaxi赛道的公司,你如何去追踪验证呢?可以看“无人化”和“规模化”,且有先后顺序。先有能力做无人化,然后在无人化的前提下扩大无人车队运营规模。 无人车队运营规模,不是看在资产层面有多少车,而是看各地用户有多容易搭得到一台无人的车,以及这台车在各种极端场景、时间、天气下是否还能跑。无安全员的车越多,每天的无人化里程越大,安全风险越大。无安全员之后大约平均每多少公里出一次事故的概率,每个厂商自己心里是清楚的,外界不容易直接获取,但它会体现在其他变量上——能不能无安全员、能不能晚高峰接单及去繁忙区域接单、能有多少台无人车每天上路随时接单等等。 对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安全性没有信心的公司,就会想尽办法控制无人车在复杂场景道路上跑的规模,或控制运营时段、运营路段,从而控制安全风险暴露程度。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的robotaxi,只能搭到有安全员的车(无论安全员在主驾还是副驾),到搭到10台无安全员的车,再到公开搭到100台无安全员车,其背后的安全风险暴露程度是分别差一个数量级的,其对技术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是分别差一个数量级的;可以让你在高峰期、繁忙地段搭车,和只敢在非繁忙地段和时段让你搭车,两者差别很大,因为复杂场景的事故率远高于非复杂场景,哪怕人类驾驶都是如此。 一旦安全性指标和技术要求差一个数量级,其技术差距就是有代差的。有代差、落后的公司不一定能达到下一个数量级。L4级robotaxi作为第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具身智能AI agent,其对技术研发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能实现。 自动驾驶本质上是个概率问题,统计学学不好的人,做不了自动驾驶,也做不了自动驾驶的投资。通过财报、公开文件、和实际用户可感知的体验,投资人能够推测出不同公司的技术代差,而有代差的公司,彼此成功抵达robotaxi终局的概率,当然也是不同的。 杨哲,小马智行高级总监,在自动驾驶领域拥有接近10年专业经验,他的联系方式:mail@yangzhe1991.org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 wild ride for TransThera investors

药捷安康股价坐上过山车  “妖股”背后业绩成色几何?

虽有临床管线进展的利好,但股价暴涨的更大推力来自该股票​​被快速纳入重要指数​​引发被动资金集中买入 重点: 药捷安康是一只典型的港股"小盘股",在港股的实际流通股仅约550万股 现有管线均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盈利,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仅360万元    莫莉 近期,港股医药市场上一支上市不足三个月的次新股成为资本市场焦点,创新药企药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17.HK)的股价在短短六个交易日内股价最高飙升超过550%,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跻身港股医药龙头行列。 然而暴涨之后紧接暴跌,仅在9月16日单日,其市值就蒸发近1,900亿港元,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如此极端的股价波动背后,究竟有何推手? 从消息面来看,药捷安康此轮股价的抬升与公司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相关。9月10日晚间,药捷安康发布公告称,其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联合氟维司群用于治疗经治失败的激素受体阳性(HR+)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或低表达(HER2-)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II期临床试验,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默示许可。“临床默示许可”意味着,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在提交后经过60个公示日且未收到否定或质疑意见,药企可依据提交的试验方案启动相应临床试验。 替恩戈替尼是一款First-in-Class的MTK抑制剂,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激酶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潜力治疗胆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胆道系统癌症等各种复发或难治、耐药实体瘤。今年6月,替恩戈替尼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授予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快速通道认证。 但是,对于创新药企而言,披露旗下管线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相比于药品正式获批上市、达成重磅授权合作等里程碑事件,并非典型的重大利好,更不足以单独支撑股价飙升超50倍的现象。其背后更大的驱动因素,在于该股被快速纳入多个重要指数,进而引发大量指数ETF基金进行被动型资金配置,这种机制性的资金流入成为了股价暴涨的核心推手。 9月8日,药捷安康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同时成为恒生综合指数、恒生综合中小型股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恒生创新药指数等9只恒生系列指数的成分股。在南向资金的持续加持下,药捷安康的股价从9月10日开始开始腾飞,10日至12日的股价单日分别上涨27.57%、20.78%和77.09%。 9月15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实施季度定期调整,药捷安康也被纳入成份股,股价进一步暴涨,当天以上涨115.58%、报415 港元/股收盘。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是一个反映港股通范围内创新药上市企业整体表现的指数,选取的是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大于1000万港元、日均总市值排名前50名的创新药公司,多支港股通创新药ETF锚定该指数进行被动交易。 药捷安康是一只典型的港股"小盘股",市场流通盘稀缺。公司于今年6月2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在此次IPO中,药捷安康的发行价为13.15港元,总股本约3.97亿股,IPO公开发行1528.1万股。此外,药捷安康IPO还引入5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约977.40万股,并设有6个月禁售期。扣除基石投资者认购部分及原股东持股后,药捷安康在二级市场上的​​实际可自由交易的流通股仅约549万股。 这意味着,药捷安康在二级市场上的可交易筹码极为有限,价格更容易受到资金集中买入卖出的影响。当药捷安康被纳入相关指数后,跟踪这些指数的ETF基金出于复制指数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被动配置和买入​​。这种集中性的需求出现在流通盘很小的背景下,会迅速推高其股价。 尚处于研发期 面对一度超过千亿的市值规模,市场不少声音质疑药捷安康及其在研管线能否支撑起如此高的估值?药捷安康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处于注册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血管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 除了替恩戈替尼之外,药捷安康还拥有五款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及多款临床前阶段候选产品,现有管线均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盈利。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下滑65.1%至360万元,主要由于银行存款利息及理财收入减少410万元以及政府补助同比减少270万元。公司近年来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亏损金额分别为3.43亿元、2.75亿元和1.23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药捷安康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减少21%至4.49亿元。 当前药捷安康的市值已经回落至590亿港元,相较于高峰期的市值下跌近八成。港股市场对于迟迟无法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直信心有限,例如,2020年上市的嘉和生物(6998.HK)尽管有合作授权收入,但市值仅有21亿港元。虽然药捷安康拥有前景看好的核心产品,但其股价过大的波动性显然存在过度炒作之嫌,投资者需要警惕入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