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ure is up for Uni-Star as popularity of the landmark games fades

星邦互娱计划在香港上市,集团2024年首9个月收入大幅倒退

重点:

  • 星邦互娱主攻角色扮演游戏,但2024年首9个月业绩盈转亏
  • 两大王牌游戏付费用户大跌

 

白芯蕊

智能手机的出现令娱乐也变得个人化,其中计算机游戏也由过往主机年代,转换至移动手机游戏,随着港股气氛转旺,主打手游的星邦互娱,计划部署在香港上市。

据上市申请文件中显示,2023年星邦互娱RPG游戏流水达55亿元,市占率6%,为中国第三大RPG类型中移动游戏商,当中《九州仙剑传》及《天剑奇缘》为集团两大最高流水游戏。

公司于2014年由郭中健成立,其后由女儿郭小兰接手,郭小兰则为目前的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星邦互娱按流水(Gross Billings)计是中国第六大移动游戏公司,所谓“流水”意思是指玩家于特定时间内,就游戏内购买所支付的总金额。

整个游戏产业涉及上、中、下游,上游包括IP持有商及游戏开发商,中游则有游戏发行商及游戏分销渠道,最下游则是游戏玩家。

IP(知识产权)持有商授权IP予游戏开发商,开发商负责设计和开发移动游戏,发行商负责推出、推广及营销移动游戏,游戏分销渠道则提供游戏下载及升级服务的平台,例如App Store及Google Play,游戏玩家则在平台付费下载游戏或购买虚拟物品。星邦互娱则是集开发、发行及营运的手游企业之一。

RPG市场增长理想

移动游戏主要分为四大类别,包括RPG(角色扮演游戏)、SLG(模拟及策略游戏)、卡牌游戏及MOBA(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游戏),当中RPG市场占比最大,2023年产业规模达923亿元,占整个市场总规模3,023亿元的30.5%,市场估计到2028年将加大至1,166亿元,即复合年增长率为16.2%。

RPG特色是玩家扮演角色,在不断变化的幻想或虚构世界中互动,对角色的行为负责,与休闲游戏相比,通常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因此星邦互娱主力发展RPG游戏。

近年手游市场发展小游戏大受欢迎,原因是移动游戏玩家通常生活忙碌,缺乏充足时间玩乐,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游戏娱乐,故小游戏便应运而生,利用HTML5及类似技术,嵌入微信、抖音、支付宝等网上平台小程序移动游戏,让玩家无需下载便可快速玩游戏。

由于小游戏获取轻易,因此内地小游戏市场增长迅速,在2018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达74.9%,到2023年规模已达311亿元,当中星邦互娱更是行业龙头,在2023年市占率高达16.4%,预计到2028年小游戏整个市场规模会提升至1,261亿元,作为行业龙头的星邦互娱,有望直接受惠。

业绩倒退

尽管手游行业增长快,但星邦互娱业绩一般,2024年截至9月底止9个月收入按年大幅倒退50.8%至20.95亿元,拖累业绩由盈转亏蚀4,717万元。其中两大王牌游戏《九州仙剑传》及《天剑奇缘》明显老化,平均每月活跃用户只有671万和374万人,按年大跌78.6%和81.4%,当中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更大缩水67%和52.9%,只有至9.3万人和26.4万人,变相大幅拉低集团收入。

其实每款移动游戏都有生命周期,一般包括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三个阶段,成长期是建立游戏玩家基础,实现市覆盖阶段,成熟期是持续产生流水,衰退期则是玩家逐渐失去兴趣,导致活跃玩家数目及游戏流水大幅下跌。

中国RPG游戏生命周期介乎10个月至24个月,标志性游戏生命周期更长达54个至72个月。星邦互娱下的《九州仙剑传》,自正式推出以来已营运约62个月,《天剑奇缘》则营运约50个月,明显处于生命衰退期阶段。

至于较新的游戏《山海剑途》及《异界深渊:大灵王》,虽然分别在2023年6月和2023年8月推出,但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比之前的王牌游戏失色,最终令集团收入大降,估计2024全年业绩见红机会相当高。

难获高估值

按2024年首三季度推算,星邦互娱收入按年或倒退五成,估计整年收入只有26.6亿元,参照彭博数据,与同业对手中手游科技集团(0302.HK)收入相近,目前中手游市值为17.4亿元,预期市盈率4.7倍,但由于星邦互娱今年或录得亏损,以中手游过去半年市销率(Price to Sale Ratio)区间为0.6倍至1倍,估计星邦互娱会以此市销率上市机会比较大,即市值约16至26亿元水平。

整体来讲,星邦互娱缺乏人气新游戏产品线支持,随着王牌游戏进入衰退期,未来业务挑战压力巨大,加上行业竞争激烈,要走出业务谷底不容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