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攻下沉市场的汇通达网络已在港股上市,成为中国农村商业数字化龙头企业第一股

重点:

  • 虽然获阿里巴巴成为第二大股东,但该公司招股反应一般,上市首天只能小幅上涨,或反映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的疑虑
  • 与主要竞争对手拼多多比较,汇通达的估值稍高,而且研发投入不及对方

罗小芹

由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线上商贸发展趋向饱和,涵盖中国所有乡镇农村等非一、二线城市的“下沉市场”,近年成为众多电商发力深耕的重点。以中国最大的电商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为例,专注下沉市场的淘特(淘宝特价版)是其内部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去年9月底的年度活跃消费者(AAC)更达2.4亿户,当中厂家对消费者(M2C)模式的订单量,更同比增长近400%。

成立于2010年、获阿里巴巴支持的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9878.HK),主要业务便是集中于潜力庞大的下沉市场,其交易与服务平台为零售产业链参与者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门店软件即服务(SaaS)、商家解决方案等综合服务。

汇通达上周已完成在港股市场的招股程序,由于公开市场部分只录得0.67超额申购,最终以43港元招股区间下限定价,筹资净额21亿港元(17.4亿元),所得款项主要用于加强与现有客户的关系及扩大客户群、优化供应链能力与效率,以及增加对公司平台的IT基础设施投资等。

该股于上周五挂牌,首天微涨4.8%,以45.1港元收盘,成为“中国农村商业数字化龙头企业第一股”;但截至本周三收盘,其股价跌到43.05港元,与定价仅相差毫厘。

毛利率仅2.6%

如果详细研究这家公司的业务表现,可能会明白投资者对其反应一般的原因。虽然近年下沉市场增速理想,但乡村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高,电商需要建立更佳的规模效益来维持利润率。以汇通达为例,去年前三季度营收虽然同比增长35.1%至464.96亿元,但毛利只有12.29亿元,毛利率仅2.6%,远比覆盖一、二线城市的电商为低,而且公司期内录得净亏损1.58亿元,但已同比减少接近一半。

汇通达的运营模式,是从供应商采购产品,再通过公司自营的汇通达商城网站,分销至渠道合作客户以及会员零售门店,去年前三季的自营业务销售为461.46亿元,占同期总营收99.2%。自营业务中,单是消费电子产品、农业生产用品与家用电器销售,已占整体收入达八成。

公司的另一业务板块,是提供门店SaaS+订阅及商家解决方案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虽然这部分的毛利率高达59.6%,但期内收入仅2.78亿元,占整体0.6%,短期内很难成为公司的业务增长点。

汇达通的单一最大股东为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国,持股约30%,他同时持有从事产业链服务等多元化投资集团五星控股;第二大股东为阿里巴巴,持股17.33%,据招股书披露,汇达通已在南京本部建立IT基础设施及大数据平台,辅以阿里云提供的云数据服务支持。但除此之外,汇达通与阿里巴巴暂时仍止于公司与股东的关系。

截至2021年9月底,汇通达累计拥有超过16万家会员零售门店,1万家供应商和2万家渠道合作客户,覆盖内地21个省份、超过2万个乡镇,同时具备超过17.5万个存货单位的零售生态,服务的农民消费者超过3亿人。

根据公司招股书引述的市场报告,中国下沉市场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预计将以7.2%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20年的2.9万元增长至2025年的4万元,增长率高于一、二线市场的6.3%,可望带动中国下沉零售市场的市场规模增长至2025年的20.6万亿元。

因此,下沉市场成为电商平台近年争相竞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整合供应链、仓储物流等能力强的电商,在面向利润微薄的下沉市场必要的致胜条件;此外,行业参与者必须透过持续投入研发成本,以优化数字化供应链及产品的性能与效率,并提供更多增值功能以吸引客户。

研发投入不足

由于汇通达专攻下沉市场,与走特价路线的拼多多(PDD.US)业务模式较为接近,而且拼多多承诺投资100亿元于农业发展,与汇通达的目标市场几乎重叠,因此与后者比较,更能反映汇通达不足的地方。

拼多多截至去年9月底止第三季研发投入达24.2亿元新高,占其当季营收215亿元的比例约11.3%,前两季研发投入占比也在10%水平;相比汇通达去年前三季的研发投入仅5,493万元,占同期营收464.96亿元仅0.12%。

汇通达目前仍未获利,但可以在经营利润方面与拼多多比较。拼多多去年前三季经营利润为82.8亿元,引伸至全年的110.5亿元,市值与经营利润比率(price to operating profit ratio)约40倍:反观汇通达去年前三季经营利润约4.39亿元,全年估计约5.85亿元,以首天挂牌收盘价的市值计算,计算内资股在内的市值与经营利润比率约58倍,比拼多多存在明显溢价,或意味投资者仍然相对看好该公司,尽管它必须通过提高其运营效率来证明这个观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Man Wah subsidiary Remacro NEEQ listing

敏华分拆锐迈科技挂牌新三板 开启智能制造第二舞台

家具龙头敏华控股将旗下智能零部件业务锐迈科技分拆赴新三板挂牌,打造“港股+内地”双平台布局,试图突破估值瓶颈、重塑智能制造定位 重点: 挂牌后锐迈仍为敏华附属公司,母公司持股超八成 锐迈所属业务收入录得下滑    李世达 在中国家具制造业的版图上,敏华控股有限公司(1999.HK)长年稳坐龙头。从“芝华仕”(Cheers)沙发的家庭标配,到全球功能椅市场的主要供应者,这家诞生于广东东莞的企业几乎与“中国制造的舒适”划上等号。近日,敏华做出了不寻常的决定,让旗下智能化转型的引擎——锐迈科技,单飞赴内地新三板挂牌上市。 锐迈科技是敏华供应链中较少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却几乎支撑整个产品体验的存在。它设计并制造电动沙发的金属支架、智能电机和控制模组,决定了产品能否静音升降与在全球市场竞争力。 根据敏华2024/25年度年报,锐迈所属的“其他产品”业务,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财年中录得约16.7亿港元收入,按年下滑约8.4%,主因是内地家具需求转弱,从而导致铁架及智能家具零部件的销售下降,但毛利率仍维持约30%,按年增长三个百分点,显示出相当韧性。 智能制造的隐形引擎 锐迈的角色,其实正是敏华转型的缩影——从传统家具制造商,走向“智能家居”与“模组化制造”的高附加值路线。分拆挂牌让这个技术部门获得独立融资与估值空间,从内部支援者成为对外可见的智能制造品牌。 新三板全称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最初设立于2013年,主要为未能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股份挂牌与融资管道。自2023年起,新三板持续推进市场分层与制度衔接改革,形成“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的递进架构。 其中,精选层企业可经审核申请转板至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通中小企业从挂牌培育到公开上市的资本通道。这使得新三板的角色,从早期的场外交易市场,逐步转型为服务“专精特新”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孵化与过渡平台。 双平台资本布局 对锐迈而言,这个平台恰好对应其规模与发展阶段——技术成熟但仍需研发投入、拥有固定订单但估值未被充分反映。新三板能提供人民币融资与政策性基金的对接,也为敏华建立“内地估值窗口”,更贴近中国本土政策红利与制造业资本圈,形成港股与内地资本互补的双平台布局。 公告显示,挂牌后锐迈仍为敏华附属公司,母公司持股超八成,财务仍并表。这意味着,敏华并未放弃控制权,而是在既有框架内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一方面,锐迈可借独立身份拓展智能零部件外部客户,甚至进入更多家具品牌供应链;另一方面,敏华可利用子公司的市场估值与融资能力,支撑自身高端制造升级与自动化投资。 当前,敏华的基本面正面临一定压力。公司截至2025年3月底的财年,主营收入按年下滑8.2%至16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更按年跌10.4%至20.6亿港元。整体毛利率由39.4%升至40.5%,反映成本控制改善,但内地房地产与家居需求疲弱仍拖累主营业务表现。管理层指出,将持续透过自动化与智能制造提效,而锐迈科技的独立融资则有望为制造端升级提供新动能。 敏华股价自2024年底以来呈震荡回升格局,过去六个月虽累升约15%至 4.7港元,但年初至今仍跌1.6%。近期多家券商,包括瑞银与里昂,均上调评级,认为内房地产市场疲软的预期已充分体现,虽然美国关税带来不确定性,但也可能创造股价上涨机会。 目前公司延伸市盈率约为8.9倍,低于同业如顾家家居(603816.SH)的16倍,与恒林股份(603661.SH)的17倍。这样的差距反映出港股市场对内地家居需求疲弱的审慎态度。不过,若考虑敏华的全球品牌布局、稳定现金流及智能化升级潜力,现时估值水平已接近历史低位,提供一定的修复空间。 随着锐迈科技分拆后在新三板建立人民币估值窗口,若能带动集团制造端盈利改善与资本市场关注,敏华的估值中枢有望逐步回升。对中长期投资者而言,当前股价或许正处于“估值重构”前的低档蓄势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港股首挂破发 全日收跌近一成

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四在港交所首挂低开7.8%,随后跌幅扩大,至中午休市报24.4港元,跌9.96%。 已在美国上市的文远知行公布,此次发行8,825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72.44倍超购,触发回补机制,最终配发占比增至20%,国际发售占80%,获8.85倍超购。最终发售价为每股27.1港元,净筹约22.64亿港元(2.91亿美元)。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亏损达7.92亿元,按年收窄约10%。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定价远低目标 小马知行午收仍跌13%

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2026.HK, PONY.US)周四首在香港挂牌,开市报124港元,较招股定价139港元低近11%;中午收市报121港元,跌13%。 自小马智行在上月28日在港公开招股后,其在美上市的存托股份持续受压,周三收市报16.25美元(126.75港元),过去一周下跌23%。 小马智行经调整后的发售量为4,824.9万股,招股价最高不超过180港元,是次定价远低于目标价近23%。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近15倍,国际配售超额6.7倍,集资总额67亿港元 公司在中国4座一线城市提供L4自动驾驶服务,现时拥有自动驾驶的士超过720辆,另有170辆自动驾驶货车。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升43.3%至3,543.4万美元,但亏损按年扩大87.2%至9,608.6万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 companion

“懂你”的生意:AI陪伴撬动情感经济

AI不只懂得回答问题,还开始“懂你”。从恋爱陪聊到情绪安抚,AI陪伴正悄然改变人与科技的关系    李世达 在全球生成式 AI(Gen AI)应用正迅速多元化的浪潮中,“AI 陪伴”这一细分场景正悄然崛起。根据《哈佛商业评论》调查,情感与心理陪伴已跃升为生成式AI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之一,用户使用频率甚至超越文字生成与翻译服务。这显示人们对科技的期待,正从“帮我工”转向“懂我、陪我”。 想像一下,当夜深人静时,睡前拿起手机,陪你聊天看剧的,可能不是人类,而是一个更懂你的AI。 在美国,AI陪伴正以“虚拟人格”为主导。早期的代表是聊天机器人Replika,至今累计用户超过3,000万,其中近半数设定AI为“恋爱伴侣”。随后兴起的 Character.AI让用户能自创角色、与名人AI对话,短短一年吸引上亿次互动。最新爆红的AI Bro则主打“陪用户刷Tinder、聊日常”,透过浮窗陪伴用户一同浏览手机内容,就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做实时交互,上线数周即冲上美国Apple Store总榜前十,日下载量高达七万次。 在中国,AI陪伴的应用更加“贴地”。以近期爆红的“逗逗游戏伙伴”为例,主打“AI陪玩+陪聊”。用户可让AI语音助手陪打《王者荣耀》,或在夜里听它讲故事、模拟闲聊。该公司接受传媒访问时声称,月活用户已突破200 万,并计划拓展至海外市场。其背后采用的模型基于MiniMax技术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大模型通义千问(Qwen)微调整合。 另一家AI陪伴新创稀宇科技 (MiniMax),则被视为目前中国最具潜力的“AI人格工厂”。旗下的语音聊天应用Talkie,能让用户自创虚拟角色,与AI进行情感互动,至今年全球用户突破一亿,月活用户数超过1,100万,其中女性用户数约占48%。该公司由前商汤科技高管闫俊杰创立,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0700.HK)、阿里巴巴与红杉中国。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该公司已秘密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目标年内挂牌。 为“懂我”付费 中国市场的特点是快,从模型到App上线平均只需三个月。根据QuestMobile数据,AI陪伴应用的使用高峰集中于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主力人群是18至35 岁年轻人。这些人不一定孤单,但他们愿意为“懂我的AI”付费。 据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报告,“全球 AI Companion 市场规模”于 2025 年估值约3,667亿美元,预计至 2035 年可达9,721亿美元,2026至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