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疗器械生产商的两项核心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随即于11月再度递表闯关港交所

重点:

  • 计划上市的英诺伟医疗器械,两大核心产品即将商业化
  • 公司过去两年半累计亏损10.7亿元,行政开支与研发成本负担沉重

陈嘉仪

俗语说“打铁趁热”,看来这家医疗器械生产商深明这个道理。

作为中国微创手术器械研发商,上海英诺伟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今年4月底首度递表申请来港上市,但招股书刚于10月底失效。适逢其会,该公司研发多时的两大核心产品近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面对产品商业化及开发其他在研产品的资金压力,它更新了招股书数据后,随即于11月8日第二度递表,积极推进上市计划。

非血管介入治疗,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通过人体天然孔道或人工小切口插管及穿刺进入人体器官和组织,为病人进行采样、影像诊断和各种治疗性处理。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比,具有精准度高、创伤小、复元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其中内窥镜、有源医疗器械及无源耗材是最常用的医疗器械。

2009年在上海成立的英诺伟,产品组合全面覆盖上述三大医疗器械领域,更在初步招股文件中,以“中国领先的非血管介入手术整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自居。

英诺伟的业务发展由无源耗材做起,早期主力研发和生产在非血管介入手术中使用的导丝、球囊导管与取石网篮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耗材。直至2014年,该公司开始研发内窥镜,其一次性输尿管肾镜(1.0)及图像处理器(1.0)于2017年在欧盟获批,成为首两款商业化的内窥镜产品;同年又涉足有源医疗器械,首款一次性使用高频乳头切开刀,也在中国及欧盟取得注册批准。

时至今日,英诺伟已拥有33款在中国、美国、欧洲及日本获得批准的产品;另外,公司尚有15种在研产品,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或审批阶段。

严重入不敷

据上市文件数据,在有源医疗器械上,该公司近月获批的两项核心产品:一次性电圈套器和等离子能量手术设备(NW-100),更可能是全球及中国首款适用于消化科介入手术的医疗器械。

英诺伟主要是通过分销商网络销售产品,目前已覆盖全中国,产品渗透逾1,500家医院,并远销60多个国家及地区。于往绩记录期间,受惠于毛利率较高的内窥镜产品陆续获批、面世产品销量上升,并带动协同产品销售增长,推动其营业收入于2021年同比大升86%至2.55亿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因上海爆发新冠疫情而“封城”,导致许多非血管介入手术遭延迟或取消,整体收入同比下降13%至9,780万元。

内窥镜及无源耗材为英诺伟核心收入来源,其中内窥镜收入贡献由2020年的占比37.5%,逐年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3.8%,反观无源耗材同期收入贡献则由61%降至45.8%。至于刚取得新进展的有源医疗器械,由于两款核心产品和今年1月获批另一款产品获批时间尚短,并未大规模商业化,今年上半年的收入贡献只有0.4%。

尽管已有多款产品上市商业化,但英诺伟至今未扭亏,继2020年录得1.7亿元净亏损后,去年亏损额扩大逾三倍至6.95亿元,今年上半年再蚀2.04亿元,两年半间累计亏损达10.7亿元。个中原因,是期内录得巨额行政开支和研发成本,以2021年为例,两者分别达2.72亿元和2.91亿元,占营业收入106.4%和114%,反映严重入不敷出;幸好据初步招股文件所述,此两大开支中,有80%以上是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对公司现金水平暂未构成威胁。

如果扣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及按公允价值计算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亏损,英诺伟过去两年半录得近7,000万元经调整净利润。不过该公司坦言,由于员工总数增加,随着候选产品的研发推进,研发成本日后将继续于开支中占较大比例,又预告随着更多产品获批和推向商业化,未来一段时间会产生大额销售及分销开支。

上市估值恐挫

事实上,一次性医用内窥镜目前在中国虽然是蓝海市场,但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一次性内窥镜累计数量,已由2020年的7款增至去年的23款,而且国内具代表性的公司也增至逾10家,反映市场竞争越趋剧烈。为了在高速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市场份额,英诺伟今年上半年已调低部分内窥镜产品售价,导致整体毛利率由2021年同期的64.3%降至57.5%。

随着“烧钱”速度加快,英诺伟于过去三年先后进行6轮融资,总额近8.9亿元,估值由5.91亿元大增至62.5亿元。虽然引入了淡马锡及高瓴资本等专注医疗领域的成熟基金,但到正式上市时,市场是否仍愿意在目前的“资本寒冬”给予同样估值,则有待商榷。

英诺伟未有盈利,要估计其上市市值,可比较其他同业的市销率,例如全球一次性内窥镜巨头Ambu A/S(AMBU-B.CO)及香港上市的启明医疗(2500.HK),市销率分别为5.8倍及12.2倍,取其平均值约9倍,以英诺伟上半年收入引伸到全年、预计约1.96亿元计算,其市值仅为17.6亿元,远低于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Green Tea group runs restaurants

新闻概要:绿茶集团香港首秀遇冷 上市首日股价下挫

受中国消费信心疲弱影响,绿茶集团首挂半日跌5.6%    阳歌 连锁餐饮企业绿茶集团有限公司(6831.HK)周五在港交所首日挂牌即下挫,反映大市走弱,以及投资者对中国消费信心疲弱的忧虑。 绿茶集团公告显示,公司以每股7.19港元发行1.68亿股,净筹资7.46亿港元。该股周五早盘持续走低,午间休市报6.79港元跌幅5.6%,对应市值约45亿港元。 本次IPO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超300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6.2倍超额认购,显示市场认购需求强劲。 这家从杭州起步的餐饮企业主打融合中式菜系,目前在全国运营493家门店。过去两年门店数量年均增长30%,并计划于2025年新开150家、2026年新增200家门店延续扩张。 与中国众多中端餐饮企业相似,在经济放缓导致消费者趋于谨慎的背景下,绿茶集团同样面临需求减弱的挑战。 公司2024年营收从2023年的35.9亿元微增7%至38.4亿元,同期门店数量大增29%至465家(截至2024年12月末)。去年7%的营收增速较2023年51%的同比增幅显著放缓。 消费谨慎也导致客单价下滑,2024年人均消费56.2元,低于2023年的61.8元和2022年的62.9元。翻台率从2023年的日均3.3次降至3.0次,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0.3%。 公司声明称:“2024年与2023年相比,我们的餐厅表现整体有所倒退,主要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改变,外出用餐次数及支出均有所减少。” 尽管经营环境艰难,公司2024年净利润仍同比增长9.1%至3.5亿元。 当前绿茶集团市盈率约12倍,落后于海底捞(6862.HK)17倍及新上市小菜园(0999.HK)14倍的估值水平。而运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中国(YUMC.US;9987.HK)市盈率达19倍,反映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廉价餐饮更受市场的欢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在广州推出24小时robotaxi服务

自驾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WRD.US)周三宣布,将在广州市中心启动中国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区的24小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率先开通八条试点路线,标志其迈向规模化商业化的新里程碑。 新网络覆盖广州塔、机场、高铁站等地标与交通枢纽,民众可透过WeRide Go应用程式预约使用,支持24小时全天候接送服务。公司称,这是国内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24小时robotaxi服务网络。此前,公司已在中东、欧洲八个城市运营robotaxi服务。 据财新报道,百度(BIDU.US; 9888.HK)旗下萝卜快跑已在武汉大部分区域实现robotaxi全天运营,但尚未覆盖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此外,小马智行(PONY.US)也于2月开通广州核心城区至机场、高铁站的robotaxi往返路线,但运营没有涵盖深夜时段。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外卖战升温引监管关注 五部门约谈京东 美团 饿了么

在外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国监管部门出手介入。5月13日晚,市场监管总局联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社部及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JD.US; 9618.HK)、美团(3690.HK)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据财新报道,五部门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强调须履行主体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保障消费者、商户与外卖骑手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京东今年强势进军外卖市场,刘强东亲自领军,提出佣金不超过5%、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等政策;美团则回应推出养老保险补贴,双方并因“骑手二选一”问题互相指责。阿里也在4月底加入战局,饿了么宣布百亿补贴计划,并联合淘宝闪购发放上亿份免费茶饮券。 监管机构自去年底多次强调平台经济要规范发展,并整治算法滥用、保护新型就业者权益。未来外卖平台竞争将不仅拼补贴与速度,更须接受更高标准的法律与社会责任检视。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较A股折让逾两成 恒瑞医药集资近百亿港元

中国药业龙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于周四招股,发售约2.25亿股,5.5%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介乎41.45至44.05港元,较A股周三的收市价折让约23%至27.6%,集资近99亿港元,下周二截止认购,周五正式挂牌。 恒瑞医药专注的药物领域包括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公司拥有110多款商业化药物,包括19款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 去年公司盈利达63.4亿元,按年增长48%。今年首季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纯利上升36.9%至18.74亿元。 是次共有七名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达5.3亿美元,包括新加坡政府的GIC、Invesco Advisers、UBS AM Singapore、Cordial Solar、Hillhouse、Millennium及Oaktree。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