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头部企业万科将分拆旗下物管公司万物云到港股上市,据报计划集资至少20亿美元

重点:

  • 万物云希望利用科技元素吸引投资者,力争成为今年最大集资额新股
  • 物管股近年表现低迷,万物云此时上市,未必能争取到理想估值

陈嘉仪

中国房地产市场深陷低谷之际,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将分拆旗下经营物业和空间管理服务的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来港筹资,并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据报该公司计划筹资至少20亿美元(约139亿元),有机会成为继中国中免(1880.HK; 601888.SH)于8月中筹资约21亿美元后,今年筹资额最高的新股。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万物云三大主要业务分别为:小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和“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及“流程即服务”(BPaaS)解决方案服务。前两者覆盖传统小区物业服务、商业物业服务以及城市空间整合服务,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历年对营业收入贡献合计均超过90%;近年新开发的AIoT以及BPaaS解决方案,主要提供远程空间科技运营服务。

去年万物云营收达237亿元,同比增长30.6%,对营收贡献最大的住宅物业服务,在管建筑面积达6.6亿平方米,但上述两个业务指标,都低于行业龙头碧桂园服务(6098.HK)的288.4亿元和7.66亿平方米。

错过上市最好时机

万科企业作为中国房地产龙头之一,早于1990年推出物业管理服务,但在过去几年内房企业分拆物管潮中,表现不太积极。直至2020年10月,公司把“万科物业”更名“万物云”,才踏出了第一步;到去年11月公司通过拆分独立上市,再到4月递交上市申请、9月获批,前后花了快两年时间,但由于其后股市气氛由盛转衰,蹉跎间错过了上市最好时机。

内房分拆物管业务热潮始于2014年彩生活(1778.HK)上市,其稳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被母公司花样年(1777.HK)发掘出来,其后各大房企相继仿效,均得到投资者青睐。碧桂园服务2018年6月以介绍形式上市,开盘价每股10港元;至去年6月底,曾创下85.2港元历史高位,市值超过2,800亿港元(2,450亿元),假如万物云能赶及在当时上市,相信有力挑战其估值。

然而,随着官方遏抑楼价、去杠杆力度不减,“房住不炒”和“三条红线”等政策持续,去年下半年内房爆发企业债务危机,资本市场对物管股的狂热也降温。截至9月13日,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一年累跌约六成;碧桂园服务当天收盘已回落至15.72港元,市值降至550亿港元,不及颠峰时五分一。

以2021年业绩比较,万物云的在管建筑面积、营收规模均不及碧桂园服务,如非母公司有国企背景,碧桂园目前估值水平恐怕就是其天花板高度。逆风当前还硬推上市,说白了就是要提振母公司,因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内房动工量或销售都大不如前,甚至出现烂尾楼、房贷拒付潮,令房企压力日增。万科企业3月底发布2021年业绩,营收4,528亿元,同比仅升8%;净利润更大幅下滑45.8%至225亿元。翌日,万物云就递交了上市申请。

面对官方重手整顿内房企业,万物云过去两年营收仍然增长逾三成,但净利润增幅由2020年的44.2%,缩减到去年的12.9%,主要因为员工及分包成本增加,令销售成本持续上升。值得留意的是,该公司在上市前突然巨额分红,2021年度豪派35亿元股息,为年内利润两倍。

目前万科企业持万物云57.12%,同系企业持股5.77%;其他股东还包括博裕资本、58同城、琳珠集团等。万物云突然派高息,连同过去两年分别派息2.47亿元与3.18亿元,三年共派了逾41亿元,接近同期利润总和42.7亿元;持股62.89%的万科企业和同系公司,合共分得逾25.78亿元,因此被认为是向母企输血。

科技元素引人注目

面对大盘及行业低迷,加上物管股向来被视为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万物云需讲出动听故事才能争取较高估值上市,它的方法便是加入科技和互联网元素。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万物云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业务扩张、开发AIoT及BPaaS解决方案,以至收购或投资上下游供应链服务商等。

然而,其AIoT及BPaaS解决方案目前能够实现的场景,主要为监控汽车违规、垃圾识别、垃圾桶满溢等小区管理问题,并没有涉及云计算层面,科技成份含金量不足。再看今年第一季,该业务营收仅约5亿元,占总营收7.3%,此收入比例与2019年的5.8%比较仅属小幅上升,可见其“转型故事”仍然需要长时间发展。

要估计万物云的上市市值,或许可参考同业碧桂园服务、华润万象(1209.HK)及中海物业(2669.HK)约9.5倍至40倍的预测市盈率,如果取其平均25.8倍,以万物云今年首三个月盈利3.19亿元引伸到全年预计约12.76亿元计算,估计其市值仅约330亿港元。尤其是考虑当前不少物业开发商销售下滑或遭遇财务困境,在市场气气不佳的背景下,该公司恐怕难以达到筹资20亿美元的市场预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六福集团3月季度营收下滑 同店销售额跌幅扩大

珠宝零售商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0590.HK)上周四披露,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期间,零售收入同比下降1%,同店销售额则下降10%。 公司在港澳市场表现最差,三月当季零售收入同比骤降11%,同店销售额大幅下挫14%。相较之下,中国内地业务表现较好,当季零售收入增长20%,同店销售额上升2%。 报告期内,集团净减少56间门店,总门店数从去年9月底的3,343间缩减至今年3月末的3,287间。 由于复活节假期,香港交易所上周五及本周一休市。六福集团股价年内累计上涨6.6%。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PCB设备制造商大族数控拟赴港上市

深圳上市的PCB设备制造商深圳市大族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1200.SZ)周一公布,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公司已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机构。 成立于2002年的大族数控,是中国印刷电路板(PCB)专用设备生产商之一,主要从事PCB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产品包括PCB钻孔、检测、曝光、成型设备等。其控股股东为大族激光(002008.SZ)。 公司2024年收入33.43亿元,同比增长104.56%,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122.20。今年首季收入年增27.9%至9.6亿元,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加83.60%。公司股价自2022年上市以来,已下跌50.3%至38.06元左右,市值约159.8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Temu与Shein大砍美国广告支出 警告即将涨价

据媒体报道,中资电商平台Shein与Temu正大幅削减其在美国的广告支出,并警告消费者即将调涨价格。这是因应美国即将开始对所有进口包裹征收关税的新政策,该政策取代了原本的免税规定,过去内容物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型包裹可免关税入境美国。 路透社援引SensorTower数据报道,截至4月13日的两周内,Temu在Facebook、Instagram、TikTok、Snap、X及YouTube平台的日均广告支出较前30天均值下降31%。同期Shein在Facebook、Instagram、TikTok、YouTube及Pinterest平台的日均广告支出缩减19%。Temu是中国电商巨头拼多多(PDD.US)旗下国际业务板块,Shein则是全球快时尚行业领军企业,总部在新加坡但其大部分商品来自中国。 与此同时,英国《卫报》披露,这两家电商业者已警告其美国客户,预计下周起将上调价格。Shein在向消费者发出的公告中表示:“由于全球贸易规则与关税政策变动,本平台的营运成本已上升”,价格调整将于4月25日生效。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宣布上调所有中国商品的关税后,Shein与Temu或需缴纳最高145%的税金。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ms China is operated by TH International

中国消费者不爱甜甜圈 Tims天好中国凭贝果逆袭

Tims天好咖啡在中国的运营商去年卖出2,200万个贝果类产品,并宣布力求在2025年恢复营收与同店销售额双增长 重点: Tims天好中国第四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较前季17%的降幅有所收窄 公司正争取年内实现营收增长,并在EBITDA层面达到盈亏平衡    阳歌 过去以甜甜圈闻名的Tims天好咖啡,于1964年由同名前冰球明星创立,创始人本人据说也钟爱这种甜食。但在将核心产品从大部分菜单中撤下后,其中国业务Tims天好中国却凭借外形相似但甜度更低的贝果打开了局面。 作为Tims天好咖啡在中国的运营商,Tims天好中国(THCH.US)近年发展遇阻,在星巴克(SBUX.US)与本土新贵瑞幸咖啡(LKCNY.US)和库迪咖啡等咖啡品牌的围剿中难以突围。不过最新财报显示,这家公司或已凭借贝果迎来转机:财报多次提到这种以面包类的西式主食,并显示公司或终将在第四季度走出困境。 公司披露,去年共卖出2,200万个贝果及贝果三明治产品,按约950家门店计算,相当于单店全年日均售出逾60个——对于这种相对较新的差异化产品而言,可谓表现不俗。 资本市场似乎看好该公司的本土化新路径,推动其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三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18%。不过该股过去一年仍遭腰斩,当前市销率疲软,仅为0.45倍。对比来看,瑞幸咖啡和同样大举进军精品咖啡领域的百胜中国(YUMC.US; 9987.HK)市销率分别高达2.08倍和1.52倍。 Tims天好中国不仅提供搭配传统奶油芝士配料的贝果,还用贝果代替各式三明治类产品中的面包。除了在贝果业务上取得成功,该公司的加盟业务表现亦优于直营门店。这一点与多数餐饮运营商形成反差,后者的直营店通常更赚钱,但也会为了加速扩张和节省资本开支而选择使用加盟模式。 公司首席财务官李东表示,加盟业务目前贡献着“稳定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而直营门店持续亏损,导致公司整体运营尚未扭亏。 随着经营状况改善,公司也对2025年寄予厚望。在经历2024年初关键指标转负并持续全年后,其致力于年内恢复同店销售额与营收增长。同时力争实现全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盈亏平衡,这代表公司主要盈利指标首次摆脱负值。 首席执行官卢永臣表示:“步入2025年春季,我们期待恢复营收增长并继续扩张,今年计划新开至少200家门店,其中大部分将通过成功的二级加盟模式实现,同时持续聚焦运营卓越和盈利表现。” 第三季度触底 总体而言,Tims天好中国的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近年的低迷状况已于去年第三季度触底,随着直营门店完成重大调整及加盟业务步入正轨,公司在年末开启了复苏进程。当季营收同比下滑12%至3.33亿元(4,560万美元),较前季17%的降幅有所收窄。 同店销售额也有相同趋势:第四季度同比下降13.3%,较第三季度21.7%的跌幅明显改善。 第四季度,公司达成标志性里程碑,它在中国的第1,000家门店于上海开业。截至去年底,门店总数已达1,022家。入华六载,Tims天好中国已形成可观布局,业务覆盖全国82座城市。 深入剖析门店总量数据可见,该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大刀阔斧关闭低效直营店,直营店数量从2023年末的619家缩减至去年9月底的564家。但第四季度该趋势逆转回升,截至去年底直营店数量增至576家。 与此同时,加盟店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2023年末的283家增至去年底的446家,占门店总数的44%。正如我们此前指出,卢永臣表示,今年新开门店将主要来自加盟业务,但未透露具体细节。 尽管加盟业务利润率更高且门店数量有望超越直营门店,但其营收贡献仍远逊于直营体系。财报显示,第四季度直营业务创收2.7亿元,同比下滑17.7%,但仍占总营收的81%。相较之下,主要来自加盟业务的“其他收入”当季同比增长25.8%至6,250万元,但仅占总营收的19%。 公司在成本管控方面表现亦可圈可点:第四季度门店成本与费用同比下降18.8%,营销费用降幅更达35%。 成本管控、闭店优化加上以贝果产品为基础的定位成功,令Tims天好中国的运营亏损从上年同期的2.18亿元收窄至1.17亿元,净亏损由3.11亿元降至1.32亿元。李东强调,公司已“不再像过去几年那样烧钱”,且在获得创始股东新注资后目前现金流充沛。 诸多信号表明,Tims天好中国或已走出困境期,正蜕变为一家业务更聚焦、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盈利的企业。当前要务,是证明在激烈竞争与经济减速的逆风中,它能够延续近期的向好态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