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有一款产品获批上市的肿瘤创新药公司仍未实现盈利,并向港交所发起第三次冲击

重点:

  • “一药走天下”的思路迪,第三度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 公司去年亏损14.6亿元,今年首5个月再蚀2.9亿元,剩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余下6.6亿元,反映有迫切筹资需要

斯年

致力开发肿瘤药物、已有产品成功商业化的生物医药公司思路迪医药(3D Medicines Inc.)第三次冲击港股,但“补血”之路前途难测。

7月22日,思路迪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国际为联席承销人。在此之前,思路迪已分别于2021年6月和2021年12月两次递交港股招股书,但都未能成功上市。

思路迪目前有一款核心产品在中国销售,但随着肿瘤免疫疗法赛道日趋拥挤,该产品的收益不如预期,公司至今未能实现盈利。此外,由于市场信心不像此前高涨,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后普遍表现不佳,思路迪的前景有待观望。

初步招股书介绍,思路迪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开发及商业化具有差异化临床表现的肿瘤药物,业务模式包括联合开发、许可引进和自主发现等。

在冲击港股前,思路迪是受到资本追捧的肿瘤免疫领域“明星公司”。其在2020年经分拆独立后,立即获得总规模达1.4亿美元(9.5亿元)的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倚峰资本、中信建投、睿亿投资、泰格医药等多家知名机构。

产品上市但未扭亏

对生物医药公司而言,开发及商业化能力是最为人关注的“硬实力”。据招股书介绍,思路迪目前已经建立的管线包括一款核心产品及11款候选药物,其中核心产品恩沃利单抗是其支柱产品,去年11月在中国获批销售、12月商业化,另有7款产品处于研发后期的临床阶段。

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商业回报却未必丰厚。截至目前,思路迪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开支绝大部分在于研发费用,过去两年研发支出达6.4亿元,今年前5个月研发支出也已达到1.38亿元。

在恩沃利单抗上市后,尽管今年首5个月产生约1.6亿元收益,但远远不足以扭亏。2020年及2021年度,以及今年截至5月底的三段时间内,思路迪经营亏损分别达到6.4亿元、14.6亿元及2.9亿元。而在今年5月底,集团剩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余下6.6亿元,连去年的一半亏损金额也比不上,可见公司有实际筹资需要。

在其他产品上市前,依靠恩沃利单抗销售,能否帮助思路迪扛住“烧钱”的压力?答案恐怕未必乐观。

思路迪招股书介绍,恩沃利单抗是皮下注射PD-1(细胞程序死亡受体-1)抗体,在中国获批可以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晚期实体瘤患者。MSI-H和dMMR是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常提及的指标,也可能在其他实体瘤中出现,恩沃利单抗因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泛肿瘤”抗癌药,但能够惠及的病患仍然有限。

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字,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超过457万人。相比之下,恩沃利单抗的适用人群狭窄,招股书显示,其针对的适应症在中国的发病数在2021年仅为14.6万人,预计到2023年增至18.6万人。

此外,恩沃利单抗还面临已有和其他潜在候选药物的竞争。从原理看,PD-1是人体免疫T细胞上的一种蛋白,癌细胞通过生成其配体PD-L1,与PD-1结合,以抑制T细胞并破坏免疫功能;相关药物则通过阻碍这一结合过程,以抑制癌细胞。由于PD-1/PD-L1药物研发火热,已上市产品销售竞争激烈,仅中国就已有十余个相关产品,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红海”市场。

据思路迪在招股书中披露,除了用于治疗现有获批适应症,恩沃利单抗可能无法成功开发或获批其他适应症,这意味公司需扩大现有适应症患者群体,并加速其他产品上市,才有望尽快“回血”。

创新药企的成长之路普遍经历过前期“烧钱”研发,等到产品面世再“回血”的路径,在这期间,如何维持现金流至关重要。

生物医药热潮减退

因此,当港交所在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时,立即吸引大批生物医药公司。4年来,港交所已经吸引近50家未盈利医药公司先后上市,募资额超过千亿元港币。

港股上市成为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补血”的重要一步,但“光环”正日益消退。生物医药公司近年赴港上市后,表现普遍不如人意,甚至频繁“破发”,而募资后推动商业化的重磅产品也相当有限。

例如乐普生物(2157.HK)今年2月23日冲击港股成功,每股发行价为7.13港元,以上市当天汇率计算,其发行价折合人民币只有不足5.8元;但就在不到一年前、该公司进行C轮融资时,投资者认购成本价为每股6.7元,由此可见,其价值已随着生物科技股热潮退却而下降。

乐普生物与思路迪一样,也冲击了三次港股IPO,这次思路迪闯关港交所能否成功,仍有待观望。而对生物医药公司而言,即使成功上市也并非 “一劳永逸”,能否通过大规模融资,实现长期跨越式发展,可能是上市后更艰难的课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Green Tea group runs restaurants

新闻概要:绿茶集团香港首秀遇冷 上市首日股价下挫

受中国消费信心疲弱影响,绿茶集团首挂半日跌5.6%    阳歌 连锁餐饮企业绿茶集团有限公司(6831.HK)周五在港交所首日挂牌即下挫,反映大市走弱,以及投资者对中国消费信心疲弱的忧虑。 绿茶集团公告显示,公司以每股7.19港元发行1.68亿股,净筹资7.46亿港元。该股周五早盘持续走低,午间休市报6.79港元跌幅5.6%,对应市值约45亿港元。 本次IPO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超300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6.2倍超额认购,显示市场认购需求强劲。 这家从杭州起步的餐饮企业主打融合中式菜系,目前在全国运营493家门店。过去两年门店数量年均增长30%,并计划于2025年新开150家、2026年新增200家门店延续扩张。 与中国众多中端餐饮企业相似,在经济放缓导致消费者趋于谨慎的背景下,绿茶集团同样面临需求减弱的挑战。 公司2024年营收从2023年的35.9亿元微增7%至38.4亿元,同期门店数量大增29%至465家(截至2024年12月末)。去年7%的营收增速较2023年51%的同比增幅显著放缓。 消费谨慎也导致客单价下滑,2024年人均消费56.2元,低于2023年的61.8元和2022年的62.9元。翻台率从2023年的日均3.3次降至3.0次,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0.3%。 公司声明称:“2024年与2023年相比,我们的餐厅表现整体有所倒退,主要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改变,外出用餐次数及支出均有所减少。” 尽管经营环境艰难,公司2024年净利润仍同比增长9.1%至3.5亿元。 当前绿茶集团市盈率约12倍,落后于海底捞(6862.HK)17倍及新上市小菜园(0999.HK)14倍的估值水平。而运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中国(YUMC.US;9987.HK)市盈率达19倍,反映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廉价餐饮更受市场的欢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在广州推出24小时robotaxi服务

自驾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WRD.US)周三宣布,将在广州市中心启动中国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区的24小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率先开通八条试点路线,标志其迈向规模化商业化的新里程碑。 新网络覆盖广州塔、机场、高铁站等地标与交通枢纽,民众可透过WeRide Go应用程式预约使用,支持24小时全天候接送服务。公司称,这是国内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24小时robotaxi服务网络。此前,公司已在中东、欧洲八个城市运营robotaxi服务。 据财新报道,百度(BIDU.US; 9888.HK)旗下萝卜快跑已在武汉大部分区域实现robotaxi全天运营,但尚未覆盖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此外,小马智行(PONY.US)也于2月开通广州核心城区至机场、高铁站的robotaxi往返路线,但运营没有涵盖深夜时段。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外卖战升温引监管关注 五部门约谈京东 美团 饿了么

在外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国监管部门出手介入。5月13日晚,市场监管总局联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社部及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JD.US; 9618.HK)、美团(3690.HK)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据财新报道,五部门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强调须履行主体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保障消费者、商户与外卖骑手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京东今年强势进军外卖市场,刘强东亲自领军,提出佣金不超过5%、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等政策;美团则回应推出养老保险补贴,双方并因“骑手二选一”问题互相指责。阿里也在4月底加入战局,饿了么宣布百亿补贴计划,并联合淘宝闪购发放上亿份免费茶饮券。 监管机构自去年底多次强调平台经济要规范发展,并整治算法滥用、保护新型就业者权益。未来外卖平台竞争将不仅拼补贴与速度,更须接受更高标准的法律与社会责任检视。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较A股折让逾两成 恒瑞医药集资近百亿港元

中国药业龙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于周四招股,发售约2.25亿股,5.5%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介乎41.45至44.05港元,较A股周三的收市价折让约23%至27.6%,集资近99亿港元,下周二截止认购,周五正式挂牌。 恒瑞医药专注的药物领域包括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公司拥有110多款商业化药物,包括19款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 去年公司盈利达63.4亿元,按年增长48%。今年首季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纯利上升36.9%至18.74亿元。 是次共有七名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达5.3亿美元,包括新加坡政府的GIC、Invesco Advisers、UBS AM Singapore、Cordial Solar、Hillhouse、Millennium及Oaktree。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