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0.HK
Kindstar Globalgene's proposed acquisition price of $31.3 million for AnchorDx means Series B and Series C investors of AnchorDx might lose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investment.

以康圣环球对基准医疗提出的3,130万美元收购价来看,B轮和C轮投资者恐怕亏本超过一半

重点:

  • 康圣环球可通过基准医疗现有业务板块快速切入肺癌、胃癌等重大实体肿瘤检测领域
  • 通过疫情期间的积累,康圣环球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定期存款约19.9亿元

 

莫莉

随着新冠疫情缓解,市场对于抗原和抗体检测的需求出现下降,导致体外诊断(IVD)行业的整体表现自去年起普遍下滑。在国家集体采购政策和医疗反腐行动的双重影响下,IVD公司的经营挑战增加,行业内部分化明显。在这个行业整合的关键时期,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抓住机遇,通过并购来扩展其产品组合。

IVD行业中的第三方特检赛道龙头企业康圣环球基因技术有限公司(9960.HK)于9月20日发布公告,表示将以3,130万美元(2.2亿元)的总代价,收购基准医疗100%股权。收购总价包括现金和股票两部分。其中,由基准医疗创始人范建兵实控的基准医疗(香港)获得约1,220万美元,金域医学(603882.SH)、药明康德(2359.HK)以及旗下投资公司通和毓承等六方投资人,一共获得5,887. 7万元;奥博资本和ARCH Venture则选择了以股替代现金,他们获配发约5,943万股康圣环球股票,价值约8,439万港元。

基准医疗的创始人范建兵博士,是基因检测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得益于他的资深行业经验以及此前肿瘤早筛行业的热度,基准医疗曾先后完成四轮融资,在2017年和2021年的B轮、C轮融资中,基准医疗分别获得了2,800万美元和4,000万美元。然而,以康圣环球3,130万美元的收购价来看,后两轮投资者恐怕亏本超过50%。以B轮投资方金域医学为例,在交易中获得了481.5万元,但在2017年的投资中,金域医学付出的金额为1,321.4万元,亏损比例约为63.6%。

康圣环球作为中国最早涉足临床特检服务行业的公司之一,其业务是提供医院普通检测之外的血液病、神经学、遗传及罕见病、传染病、实体瘤、妇科等六大领域的特殊检测服务,在血液学检测领域的市占率多年位列第一,是细分市场龙头。

基准医疗是中国肿瘤早筛早诊断领域的头部企业,主要开发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癌症与泌尿系统癌症等高发癌种的早期筛查、诊断、监测和伴随诊断产品。基准医疗旗下的两大核心产品均属于同类第一(First-in-Class)产品,全球首个肺结节早筛早诊产品“费益检”,可用于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辅助诊断,已经获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以及欧盟IVDD CE产品认证。

至于另一款“泌益检UriFind”是通过检测尿液细胞DNA甲基化,对可疑尿路上皮癌患者辅助诊断,已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突破性疗法认证(BTD)和中国药监局第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完成此项收购后,康圣环球可以通过基准医疗现有业务板块,快速切入肺癌、胃癌等重大实体肿瘤检测领域,提升肿瘤专科检测实力。根据交易条款,范建兵还将继续带领团队推进基准医疗的技术研发及商业化,此安排或许能降低收购后不同业务之间的磨合风险。

手头现金充足

何以基准医疗此时选择低价卖身呢?这恐怕与其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有关。交易公告披露,基准医疗近年一直亏损,2022年和2023年分别亏损1.37亿元和1.22亿元,2024年上半年亦亏损约4,498万元,截至2024年6月底,资产净值为负4.73亿元。然而,自2021年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遇冷,投融资事件与金额呈现断崖式下跌,对基准医疗来说,既无融资输血,自身业务亦扭亏无望,低价卖身成为唯一选择。

同样立足于体外检测行业的康圣环球,业绩更为稳健。在疫情期间,得益于新冠检测需求激增,2022年的营收同比增长49%至13.87亿元,净利润大增105.2%至7,548.4万元。虽然疫情消退后,相关检测收入锐减,但非新冠业务反弹。今年上半年,康圣环球实现营收4.73亿元,下跌3.9%,但盈利仍下挫75.8%至1,052万元。

通过疫情期间的积累,康圣环球财务稳健,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定期存款约19.9亿元,为业务拓展和收购提供资金保障。今年7月,康圣环球收购北京博富瑞基因诊断技术约11.38%股权,总代价3,187.6万元,后者专门从事移植医学领域的分子免疫指标特检服务,以及相关试剂设备销售。

将基准医疗收入囊中后,康圣环球于三日内累涨逾11%,其当前市净率仅0.4倍,而ICL行业龙头金域医学的市净率约1.7倍,显示其可能被低估。此次收购完成后,康圣环球的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地位都有望提高,投资者可予以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受惠大电视热销 TCL首季业绩增长强劲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日披露,在高端大屏及高分辨率机型销售强劲的推动下,公司一季度电视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4%至651万台,同期营收增速达销量增速一倍,录得22.3%的同比增长。 数据显示,公司最新季度65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出货量同比劲增33%,占整体销量的27.7%,较去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当季出货机型的平均屏幕尺寸同比增加1.9英寸至53.4英寸。其高分辨率Mini LED电视季度出货量同比激增233%,在总出货量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增长超过一倍至8.8%。 周一香港市场午后交易时段,TCL电子股价上涨5.8%。该股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达5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Shein上调美国商品售价 部分涨幅高达377%

快时尚巨头Shein在美国即将对小包裹征收关税前,率先调高产品售价,调幅最高达377%,反映贸易战对美国消费者的直接冲击。 据彭博新闻报道,上周五起,Shein在美容与健康类的100大热门商品平均涨幅达到51%;家居与厨房用品以及玩具类产品平均涨幅为30%。而Shein最畅销的女装类别,平均价格亦上调了8%。其中一款10件装厨房毛巾价格,由前一天的1.28美元暴涨至第二天的6.10美元,升幅高达377% 美国政府于4月初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并将于5月2日起,终止针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商品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此外,每件邮寄商品的处理费也将提高至100美元。报道称,Shein已鼓励供应商在越南设厂,Temu则推动中国工厂采“半托管”模式,大批量将货品直运美国。 此前,Shein与Temu已向消费者预告,受“全球贸易规则和关税变更”影响,营运成本上升,因此自4月25日起调整价格,以维持产品品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a Saa sells cosmetics

网购日盛消费北上  莎莎救急力拓电商

这家化妆品零售商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财年,其核心的港澳市场收入下滑11%至12%,导致利润降幅高达68% 重点: 随着大量香港民众北上深圳消费,去年莎莎国际核心的香港市场出现萎缩 因关闭门店并将重心转向电商,在截至3月底的第四财季,这家化妆品零售商在中国内地的收入下降了40.5%    谭英 化妆品零售商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178.HK)是香港的创业传奇,它原是郭少明及罗桂珍夫妇于1978年在一家小商场的地下创立的摊位。但在2015年达到89亿港元(11.5亿美元)的营收巅峰后,其业务规模已缩水过半,截至2024年3月的财年营收仅为43.6亿港元。 在这一财年,坏消息不断,上周五的公告更凸显这一点。盈利预警显示,截至3月底的12个月内,公司营收同比下滑约10%,利润暴跌63%至68%。在香港,随处可见它的粉色店面,里面售卖各种平价化妆品,但人口结构和消费趋势的一些重大转变给它造成了冲击,而且转变似还在加速。 最主要的转变是香港民众日益热衷赴深圳消费,这给莎莎国际营收四分之三的港澳核心业务带来了压力。同时,赴港内地游客曾是该公司的重要客群,如今这个群体也减少在港停留期间的消费。 盈利预警将公司利润暴跌归咎于这两个因素。在截至3月底的财年里,其利润从上一年的2.19亿港元骤降至7,000万至8,000万港元。 2023财年业务激增,也是近期多项数据下滑的部分原因,受疫情结束后的报复性旅游和消费推动,莎莎国际2023年营收增长24.8%,利润近乎翻几番。但情况的转变来得猝不及防: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回归谨慎,繁荣一瞬即逝。 市场似已做好迎接坏消息的准备,尤其是考虑到莎莎国际已在此前的多份季报中,披露了大量的营收疲软信息。该股周一开盘股价持平,不过年内仍下跌约17%,错失近半年其他中概股的上涨行情。 该股目前市盈率为11.8倍,与上美股份(2145.HK)的30倍和主打中高端市场的毛戈平(1318.HK)的46倍相比,似乎遭严重低估。 盈利预警和同在上周五发布的最新季报也并非全是坏消息。虽然核心的港澳市场萎缩,但占营收10%的东南亚业务(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内增长17.3%,而该地区的线上销售更是激增36.5%。不过同样占营收10%的中国内地市场同期大幅下滑40.5%,形势严峻。 持续亏损 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多数年份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好消息是,它终于开始有所动作,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了,比如加大对线上资源的投入,并关闭那些业绩不佳的门店。它在内地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时间较晚,直到2015年才开始在大型电商平台上开设旗舰店,而且它坚持传统零售模式的时间比大多数竞争对手都要长。 它在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屈臣氏的动作要快得多,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自己的购物应用程序,并在阿里巴巴旗下流行的淘宝平台开设了旗舰店。在那之后,它又在京东和亚马逊等其他热门网站上都开设了店铺。 值得称赞的是,莎莎国际终于改变了在中国内地的路线,淘汰了实体网络,采用了更加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线上业务目前占该公司中国内地销售额的80%,公司关闭了18家实体店,计划继续聚焦电子商务,并与更多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销售商品。 莎莎国际表示:“集团相信,此轻资产模式的转变,有助降低营运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公司还表示,在截至3月的财政年度产生了2,000万至3,000万港元的一次性闭店拨备。 尽管莎莎国际将电商视为在内地的发展方向,但在香港大本营,线上业务规模仍然不太活跃。截至去年9月底的六个月内,港澳核心市场的线上销售额仅为9,480万港元,占两地14亿港元总营收的7%。彼时港澳市场整体营收已现颓势,六个月内同比下滑18.4%,不过同期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市场分别增长27%和15%,但由于香港业务在营收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最终导致公司期内总收下跌10.4%。 随着香港消费者持续远赴深圳娱乐购物,莎莎国际核心的香港市场恐将持续承压。今年4月18日至21日复活节假期期间,约160万香港人次入境内地,同比增长6.8%。其中多数前往深圳,港元汇率优势增加了在深圳的购买力。同时,这个因素也削弱昔日为便宜而去香港购物的内地游客需求。 莎莎国际对零售市场变局的应对虽显滞后且伴随着阵痛,却是必要的调整。随着创始人夫妇步入古稀之年,接班人问题亦浮出水面。最可能的接班人是女儿郭诗慧,她2005年以管培生的身份加入公司,2018年被任命为企业策划及发展副总裁。 郭诗慧行事低调,但她相对年轻,而且更有可能拥抱电商,如果她能努力让公司顺应最新零售趋势,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必选获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机器人制造商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0.HK)周日公布,集团签订大型双足仿人机器人采购合同,分别为Walker S1及 Walker C,主要用于汽车工厂生产制造和商用接待。 集团表示,采购合同意味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工业制造的商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让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工业制造得到进一步验证。未来集团续将产品商业化落地,为大批量产和交付做好准备。 周一优必选开市升近3%报83.9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从高位下跌近六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