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US
ATRenew headquarter in Shanghai

该公司去年继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这是其“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的一个关键领域

重点:

  • 万物新生最新的ESG报告显示,该公司去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约19%,延续了2021年同比下降29%的趋势
  • 该公司还在其他ESG领域取得了进展,包括在公司治理方面,增加了董事会的性别多样性

 

梁武仁

万物新生集团(RERE.US)一直努力证明,它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上言出必行。在这个日益受到关注的投资主题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回收专家,他们并非只是空谈。因为正确地处理“环境”问题,也就是ESG中的E,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理念。

不过,万物新生上个月发布的ESG年度报告也不遗余力地表明,它关注的不仅仅是ESG中的“E”,还包括后面的S和G——“社会”和“治理”元素。尽管一些人仍然认为这些操作都是“花活”,但随着明确标准的推出,以及更多独立机构对企业ESG工作的评估,这一概念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E”是万物新生的安生立命之本,因为它不仅从智能手机回收业务起家,而且越来越多地涉足所有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手袋、手表、黄金和陈年名酒等奢侈品的回收。该公司在报告中说明了它在许多领域的进展,但同时也承认,其自身的增长是以对环境的更大影响为代价的。

报告显示,该公司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继2021年减少29%之后,去年碳排放强度下降了约19%,目前强度为0.3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该公司每取得一百万元收入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

碳排放强度数据不包括“范畴一”排放,因为该公司既不拥有,也不直接控制任何燃料和自然资源。相反,这个数字完全来自于购买的电力,这在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中被归类为“范畴二”。

该公司还披露了许多间接源自其运营的“范畴三”排放项目,尽管计算排放强度时并不包括这些项目。去年,万物新生主动拓展了范畴三排放的披露范围,将其价值链上更多的环节纳入了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此前,其范畴三范围包括下游租赁资产、差旅以及上下游运输和配送,去年增加了资本货物、运营废弃物、员工通勤和产品处置。

由于这些变化,万物新生的范畴三排放在2021年大幅增加。去年,由于在东莞开设运营中心所需的固定资产增加,导致资本货物排放大幅增加,范畴三排放进一步增长。

集团B端业务全年二次利用包裹填充物共18吨,C端业务全年再利用包装盒约3.6万个。此外,万物新生环保拆解了27万台电子设备,减少电子污染约43吨。它还要求供应商在拆解过程结束时对金属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对于一个以“让闲置不用,都物尽其用”为使命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努力是自然而然之举,理论上有助于减少废弃物,保护环境。在这个目标上,万物新生与关国家相政策保持了一致。中国目前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费国,目标是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推动了中国二手电子产品市场的繁荣——更多人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选择了以旧换新。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二手产品的相关需求也可能上升。万物新生显然是这两个趋势的受益者,在截至2022年的三年里,它的年收入大致翻了一番。

治理的改善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像万物新生一样,将ESG作为其企业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 (00992.HK) 、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腾讯(0700.HK)和百度(BIDU.US; 9888.HK)等科技公司在制定ESG策略以提高内部效率、降低风险和吸引人才方面,也表现突出。

万物新生在改善公司的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而这是很多中国公司的一大弱点,它们容易采取不规范或者激进的经营手段,有时候甚至会曝出丑闻。万物新生的ESG报告显示,它完善了董事会结构——目前董事会由八名成员组成,其中女性成员从一名增加到了两名,还包括三名独立董事。

研究表明,更为多元化的董事会通常有助于公司财务业绩的改善,道理很简单,不同背景的董事可以带来更新颖的观点和想法。虽然从一名女性董事到两名女性董事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但这仍然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万物新生还增加了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会议频率。该委员会去年开会11次,讨论了34个议题,而2021年开会7次,讨论了23个议题。它还执行了一系列审计项目,包括反欺诈调查,以及对库存和采购管理的检查,并纠正了大部分发现的缺陷。

晨星Sustainalytics给万物新生打出了17.8分的ESG风险评分,这意味着该公司面临ESG相关问题的风险为“低风险”,在五个风险等级中居于次佳位置。万物新生在晨星全球85家在线和直接零售公司中排名第四,尽管就ESG相关风险而言,它在更广泛的零售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万物新生在ESG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投资者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它的盈利能力。该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尽管它在科技公司普遍接受的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口径下实现了盈利。该公司已连续三个季度录得调整后的净利润,今年一季度超过5,000万元,而同期GAAP口径下的运营净亏损同比几乎减半。该公司预计,本财年调整后的净利润率将进一步增长。

自2021年上市以来,万物新生的股价已经下跌了近80%。它的市销率只有0.5倍,不过仍高于美国汽车回收商Carvana(CVNA)的0.2倍,以及服装回收公司Rent the Runway (RENT.US)的0.4倍。

雅虎财经分析称,万物新生的低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归因于它没有盈利,不过至少有一名分析师预计该公司将在今年实现盈利。一旦该公司能够在妥善处理所有ESG议题的同时,产生可持续的利润,投资者可能会对它刮目相看。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