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AI新药研发最大订单 晶泰科技市值升至300亿港元
交易方DoveTree的创立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Gregory Verdine,他是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学者,曾提出“drug the undruggable”(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理念 重点: 低首付加上高里程碑付款是AI制药风险定价的惯例,低首付可让合作方降低早期风险 晶泰科技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因其年度营收越过2.5亿港元门槛,成功摘“P” 莫莉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频签大额对外授权订单,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辉瑞,创下国产创新药首付新纪录,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最高120亿美元战略合作,AI制药领域也同样传来捷报。上周二晚间,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宣布已于2025年6月底与美国创新药企DoveTree完成总订单规模约59.9亿美元(430亿元)的管线合作签约。 根据协议内容,晶泰科技将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DoveTree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 DoveTree独家享有相关药物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晶泰科技称,已收到协议约定的首付款5100万美元。协议签署后180天内,晶泰还将获得4900万美元的阶段性付款,未来还将获得最高58.9亿美元的潜在监管里程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百分点的特许权使用费。以订单总规模59.9亿美元计算,此次合作创下了人工智能新药研发(AIDD)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 消息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晶泰科技在开盘之初飙升近23%,股价创2月25日以来新高,全日收涨12.42%,总市值近300亿港元。晶泰科技股价在此后接连回调,截至8月8日收盘,三日的累计涨幅收窄至7.72%。 此次合作的交易对手DoveTree是一家美国创新药企,利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研发范式结合生物学的基础科学,专注于重大疾病领域“first-in-class”(首创新药)管线的开发及临床转化。DoveTree的创立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Gregory Verdine,他是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学者,曾提出“drug the undruggable”(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理念。他是杰出的连续创业家,由他创立或共同创立的十余家生物科技公司中,有五家已经成功上市,由Verdine教授主导推进的3款药物已经获得FDA批准。 针对此次合作,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书豪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挑战、带来关键的范式升级。Gregory Verdine 教授及 DoveTree 拥有丰富的药物研发成功经验与精准的市场眼光,与晶泰科技的平台能力高度互补,双方优势的协同将加速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靶点的研发突破。 有望在2027年扭亏为盈? 尽管1亿美元的首付款在整体近60亿美元的订单中占比偏低,但是低首付加上高里程碑付款是AI制药风险定价的惯例。因为AI新药研发项目大多处于临床前阶段,成功率偏低,低首付可以让合作方降低早期风险,而且AI新药研发项目属于“技术+服务”模式,其价值随研发进展释放,绑定具体成果的高里程碑付款可以确保技术价值经实证后才支付大额款项。 今年上半年,晶泰科技已经与多家医药企业达成合作,包括:6月底与生物制药巨头辉瑞扩大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全新一代的分子模拟平台以驱动新药研发;4月,与血液制品领域上市公司派林生物(000403.SZ)签署总规模约1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加速血液制品及其他药品研发等。晶泰科技甚至出海到阿联酋,共同建设中东地区首个自动传统药物现代化研发实验室,首期投资 3000 万美元。 作为首家根据18C规则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晶泰科技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因其年度营收越过2.5亿港元门槛,成功摘“P”,“P”是港交所对未商业化公司的特殊标记。根据2024年财报,晶泰科技的营收同比增53%至2.66亿元,其中下半年的同比增速更是达73%,经调整净亏损收窄至4.57亿元,同比减亏12.5%。晶泰科技收入主要来自于两部分,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约为1.63亿元,以及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约为1.04亿元。 中邮证券的研报称,晶泰科技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近期获上亿美元的大订单,未来具有数十亿美元的销售潜力,其商业模式初具雏形,颠覆传统研发范式打开市场空间。研报认为,公司作为AI…
简讯:与微软中国达成合作 晶泰科技股价大涨
人工智能(AI)制药公司晶泰科技(2228.HK)周一宣布与微软中国签署一项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利用AI、大模型、机器人实验室等前沿技术开展合作,并积极探索这些技术在生物医药与材料科学领域的革新性应用。 本次合作中,晶泰科技将利用其 AI for Science研发平台,结合微软的大语言模型(LLM)能力,包括Azure OpenAI及其高性能云计算平台,探索新药或新材料开发领域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并在新材料设计领域进行案例开发。晶泰科技亦会探讨在微软Azure云平台上,部署其专有的AI驱动分子生成和分子动力学计算等工具,以进一步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 晶泰科技创立于2015年,是一个基于量子物理、以AI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为制药及材料科学等产业提供解决方案,也是第一家以18C规则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消息公布后,晶泰科技股价周一收市飙升21.3%,收报4.78港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制药烧钱迅速 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这家AI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但其烧钱速度亦十分惊人,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重点: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同比增长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 该公司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药物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若研发进展不顺,将大幅影响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失效之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将与2023年底赴港申请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争夺“亚太AI制药第一股”的名号。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间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连完成两项对外授权交易,合同金额总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其中与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让英矽智能可以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AI新药的专利授权合作。 英矽智能的业务主要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三大领域。其中,管线药物开发服务是支柱业务,公司通过研发内部管线候选药物,在其对外授权或实现商业化后产生收入,该分部去年贡献收入3,902万美元。 药物发现服务是与药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发现与疾病有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从中收取服务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时,就该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的预付订阅费。2023年,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879.6万美元和336.2万美元,期间签订软件客户达50个,新增礼来(LLY.US)、诺和诺德(NVO.US)等大型药企客户。 在大额对外授权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财务表现稍为好转,除了收入上升,净亏损也同比减少1,019万美元至2.11亿美元。不过,尽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这间技术驱动公司烧钱速度仍然十分惊人,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5.6亿美元。 在过去生物医药融资活跃的时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医药”的概念颇受资本青睐。自2014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股东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更获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公司的投后估值高达8.95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美元,这个金额与不少通过港股《上市规则》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相比,其实已为数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可能无法维持一年的运营开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发开支为9,7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行政开支亦高达1,734万美元,当中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等项目。 此外,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达到8.47亿美元。由此可见,管理层或急于登上港股市场,获得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为众多管线的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 AI制药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6种已取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也是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对于AI制药行业来说,这款候选药物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并设计化合物的候选药物。 过去两年里,由AI辅助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部分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发进展不顺,导致研发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国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BAI.AS)曾备受瞩目,但是其核心管线BEN-2293在II期试验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公司随后裁减一半员工,股价亦下跌超过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项目,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中美国2a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给药,在中国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该候选药物的研发情况,或对公司业务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尚无AI制药企业上市,另一间冲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投后估值高达19.7亿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余。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仅拥有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管线授权持续产生营收,还拥有进展较快的自研管线,值得投资者长期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剂泰医药融资9.5亿 AI药企上市在望?
成立仅两年的AI制药公司剂泰医药,刚完成最新两轮合共9.5亿元的融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