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活的烦恼:旧业务下滑新发展未成气候
该公司正在逐步退出原来的外卖骑手供应业务,但2024年下半年,其大部分重点新业务的收入均出现萎缩 重点: 趣活去年下半年收入下降27%,核心的即时配送服务下降25% 期内汽车出口业务也遭遇挫折,汽车出口数量在2023年强劲开局后大幅下滑 阳歌 从趣活集团(QH.US)上周发布的2024年下半年最新财报来看,用“处于转型期”来形容它,恐怕有些轻描淡写了。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为美团和饿了么等提供成千上万名外卖送餐骑手。 如今,趣活正在逐步退出这项低利润业务,至少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团、饿了么和新入局的京东,正面临着改善骑手福利的压力。公司正谋求将大量骑手重新部署到生鲜杂货和其他商品的配送业务中,从去年与牛肉供应商牛世界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就可看出来。 但趣活的布局远不止此,公司还进军民宿业务,似乎是去年9月公司股价倍翻的主要推动力。此外,公司还进军新能源汽车(NEV)的出口、网约车服务以及家政服务。 虽然部分新业务在去年上半年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下半年势头明显减弱,不过鉴于公司是选择性地披露数据,外界很难判断具体情形。这并不令人意外,因趣活涉足的很多新领域,竞争本就非常激烈,再加上中国经济放缓,导致消费需求减弱。 多重因素下,目前尚无新业务能真正挑起大梁,去年下半年核心的外卖配送业务,仍贡献公司93%的营收。在最新财报中,公司称“2024年是趣活的战略转型之年”。 创始人兼董事长虞阳表示:“我们专注于稳定现金流业务,同时扩大创新业务规模,实现稳健运营,并在关键业务线上取得显著提升。” 在众多新业务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最引人注目,但去年似乎遭遇瓶颈,这无疑与二手车出口业务的复杂性有关。去年9月推出的民宿新平台,也曾点燃市场热情,推动股价在数日内上涨超一倍,显示该业务仍具一定潜力。 尽管如此,自2020年IPO以来,趣活股价已下跌逾98%。彼时,趣活风光无限,作为中国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的主要骑手供应商,受到市场热捧。 最新财报显示,这项业务仍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下半年公司总收入14.3亿元中占了13.3亿元(1.83亿美元)。但令人担忧的是,期内公司总收入和即时配送收入分别骤降27%和25%,公司解释因关闭若干效益不佳的服务站点所致。 重新规划配送基础设施 趣活表示,公司正“重新规划配送基础设施,以实现更高价值的用途……这标志着公司从配送服务提供商向供应链赋能者的转变”。这里指的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转型,即从外卖服务提供骑手,转向利用骑手资源为其他第三方配送产品。 到目前为止,牛世界似乎是这一转型的主要新合作伙伴,但该公司并未透露此次合作实际带来多少收入。“试点成功后,此模式预计将在2025年推动收入增长,为趣活食品配送业务的扩张铺平道路,”该公司表示。“未来的计划包括将这一模式扩展到其他易腐食品领域。” 与此同时,公司出行服务板块的收入,在去年下半年暴跌57%至7,470万元,远低于上年同期的1.75亿元。就收入贡献而言,此板块业务位列第二,但与排名第一的即时配送服务相距甚远。公司将其归咎于汽车出口业务收入下降,这是该新兴业务遭遇的一个挫折。 趣活于2023年开始推出汽车出口业务,此前披露截至2023年底,已向中东和南美等市场出口1.3万辆汽车,完成交付9,836辆。但在最新财报中,公司称截至2024年底仅发货3,500辆汽车,这应该是指2024年全年的出口量。 如此大幅的下降令人失望,但并不意外,因为2023年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很可能源于推出该业务时与一两位大买家达成的一次性交易。在最初的热潮过后,趣活目前正努力打造更具可持续性的业务,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来处理车辆检测、翻新、出口以及目的地国家的清关等事宜。 公司已在成都和广州设立了翻新基地,并推出了一个名为Carnuxt的平台来处理这些业务。如果趣活能够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此业务可能具有巨大潜力,因为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多车都将在未来几年开始进入二手车市场。 然后是趣活通过收购一家名为Chengtu的公司,以运营民宿业务。虽然该业务最初与Airbnb类似,侧重于综合服务,但趣活去年宣布一项计划,将其转型为一项更加细分的服务,重点聚焦六个关键领域:康养、电竞、商旅、亲子、影音与静修,这种针对特定类型游客的方式在未来可能也有潜力。但公司家政和住宿服务部门(包括民宿业务)的收入,在去年下半年也从上一年的2,750万元降至2,290万元,降幅达17%,对一项新业务来说,这个表现难言理想。 趣活去年下半年成功保持盈利,净利润从2023年的1,170万元增至4,810万元。但截至去年底,该公司持有的现金仅为6,500万元,远低于其总计1.13亿元的短期债务。投资者对最新财报的反应不太乐观,趣活股价在财报发布后的三个交易日内下跌了7%。总言之,该公司要在部分新业务上取得更好的进展,才能重新激发投资者的兴趣。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京东剑指餐饮外卖 挑战美团饿了么
这家电子商务巨头正与大型连锁店和高质餐厅合作,准备挑战美团和饿了么的双头垄断地位 重点: 京东已发出信号,准备进入中国庞大的餐饮外卖市场,它极有可能把达达的本地配送服务作为基础 通过瞄准大型连锁店并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此行动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取得良好效果,但短期可能会影响京东的利润 阳歌 随着电子商务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寻求在中国庞大但竞争激烈的餐饮外卖市场占有一席位,在该市场形成双头垄断局面的饿了么和美团(3690.HK),将迎来一个新的重量级竞争对手。 本周早些时候,在京东发布广告招募“品质堂食餐饮商家”后,中国媒体纷纷对此报道。京东给出的条件同样引人注目,包括5月1日前入驻餐饮商家免佣金。这对新餐厅来说应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因目前饿了么和美团对入驻餐饮商家的收费,通常在订单金额的5%到25%之间。 这个故事另一个有趣的转折,是京东最近计划将子公司达达(DADA.US)私有化,后者与杂货店和连锁药店等合作伙伴合作,运营着一项本地配送业务,这个网络可以让京东立即具备运营此类餐饮外卖服务所需的基本配送基础设施。 如果私有化成功(京东目前控制着达达63%的股份),京东很可能会让达达重新在香港上市,以筹集资金,用于这项新的外卖配送业务。和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样,京东越来越倾向于让旗下各业务部门在香港而不是美国上市,以对冲日益加剧的中美紧张局势的影响。 京东于2020年在香港第二次上市,作为对其2014年在美国上市的补充。2021年,公司又让旗下的京东物流(2618.HK)和京东健康(6618.HK)在香港上市。 过去十年,中国的餐饮外卖业务风靡一时,全赖中国餐厅数量庞大,同时技术也让集中配送订单变得非常快速和容易。饿了么是第一个进入该行业的大公司,随后是美团和百度(BIDU.US; 9888)。饿了么2017年收购百度的服务时,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就已经是其主要投资者了,一年后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饿了么。 由此形成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网上的一篇报道称,美团和饿了么目前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该市场的规模估计为515亿美元。据该报道,饿了么称2023年其用户达到7.5亿,与400万家餐厅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团拥有6.7亿用户,合作餐厅690万家。 阿里巴巴的最新季报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的三个月里,包括饿了么在内的本地服务业务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4%,至177亿元(24.3亿美元)。集团息稅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A)亏损3.91亿元,不过和上年同期25.6亿元的EBITA亏损相比仍有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美团报告其外卖服务(包括餐饮外卖)收入在去年二季度增长13%,从上年的204亿元增至230亿元。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二季度的增长速度较一季度的24.6%大幅放缓。 达达的基础设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京东会如何发展其餐饮外卖业务,以争夺市场份额。分析人士指出,京东宣布仅跟“品质堂食餐厅”合作表明,它可能想把重点放在高端业务上,而把主要靠价格竞争的众多小餐厅留给饿了么和美团。 这种策略看来很明智,至少一开始是这样,因为大型全国性连锁店和高端餐厅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都更好,这应该会让它们成为京东更好的合作伙伴。一份报告指出,京东已经在与几家大型全国连锁餐厅直接合作,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品牌尊宝比萨和袁记云饺,以及汉堡王的在华业务。 看看达达的两大手机运用程序——达达秒送和京东秒送,会发现前者很有可能就是面向新的餐饮外卖服务。另一项服务京东秒送主要是与沃尔玛、山姆店、奥乐齐和联华超市合作,提供生鲜杂货配送服务。达达秒送的服务更加多样化,它已经在提供餐饮外卖服务,参与的大型连锁店包括麦当劳和 Shake Shack,以及咖啡和茶饮连锁店星巴克、奈雪的茶和喜茶。 达达的这两大应用程序中,达达秒送近来发展势头迅猛,而京东秒送则呈相反趋势。京东秒送曾经是达达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达达秒送已在去年取而代之,目前占公司收入的约60%。这两项独立服务的存在,是2014年通过合并形成达达集团的结果,在达达集团私有化之后,京东很可能会将两项服务合而为一。 投资者对京东意欲挑战饿了么和大众点评的消息不是特别感兴趣,或许是担心该公司初期会因此遭受巨额亏损。在报道出现后的三个交易日里,京东在美国上市的股票下跌了6.1%,不过该股在过去六个月里仍上涨了52%,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9月中旬以来的一波大涨。 即便经历了这一轮上涨,京东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也只有13倍。远远不及阿里巴巴的25倍,更不敌美团的45倍,不过倒是和拼多多(PDD.US)的12倍相差无几。拼多多最近因旗下热门的低成本国际电子商务网站Temu受到审查而承压。 总而言之,京东进军餐饮外卖的举措看起来是一次聪明的、有针对性的尝试,通过聚焦大型连锁店并利用公司现有的基础设施,有望在长期内取得成功。但在未来几年,这项新举措也将是一个无底洞,可能会严重压低京东的利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中国经济2024开局强劲,英特尔推出“中国特供版”AI芯片——中概股Bulletin
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 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攀升 ▷ 3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2.2% ▷ 茶百道拟通过香港IPO融资3.3亿美元 ▷ 阿里巴巴试图出售饿了么未果 ▷ 中资行开展房企追债潮 本周中概股评分:50/100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https://youtu.be/F8IMuVde8qo 》》宏观 中国经济2024开局强劲 上周的重磅经济新闻是中国最新的GDP数据出炉,第一季度同比增长5.3%,远超路透社此前的一项调查。该调查显示,市场预期增长4.6%。不过,许多人仍然保持谨慎态度,称一度是中国主要增长动力之一的房地产市场依旧非常疲弱。 疲软的零售销售和通胀数据则表明,在经济稳步增长数个季度之前,中国需要展示更强劲的GDP增长,从而让人相信经济处于更加稳定的基础之上。积极的一面是,超出预期的增长数据令许多分析师上调了今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看起来,中国正在实现约5%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攀升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推动更多的国际贸易结算采用人民币,这一努力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来自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涉及人民币的国际贸易比例从2月的4%上升至4.7%,为Swift去年7月设立新基准以来的最高水平。 去年11月,人民币超过日元成为全球交易量第四大的货币。人民币虽然仍远远落后于美元及欧元,但可能很快就会超过英镑成为全球第三大货币。 中概股低迷上涨行情谢幕 典型的“买在谣言起,卖在消息出”案例。中国宣布第一季度GDP增长强劲后,中概股上周出现下跌,结束了前几周相对低迷的上涨行情。上周,恒生H股指数下跌2.3%,恒指下跌3%。MSCI China ETF上涨0.3%。 中国股票买家已经等待了几年时间,期待着一个持续的上涨行情,但却希望落空。去年年初开始时,有一波强劲的涨势,但很快就消失了,今年也出现了一波从1月下旬开始的大幅下跌行情。所有人都将密切关注下周市场的走势,看投资者是否能回到早期的乐观情绪,或者最近的上涨行情是否会继续消退。 》》行业 房价创近十年来最大跌幅…
日清受惠成本降售价升 季度收入虽跌利润反增
经过调升产品售价,以及原材料价格回落,日清食品第三季度盈利按年录得增长 重点: 日清第三季度收入按年微跌近3%,但盈利上升38% 公司加强推广,今年进行三万个面对面促销活动 刘智恒 生产方便面的日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475.HK),旗下的品牌出前一丁、合味道杯面及公仔面等在香港无人不识,港人称方便面为公仔面,可见品牌的代表性是如何深入民心。集团刚公布今年首9个月的业绩,营业额29.6亿港元(24亿元),按年跌5%,但盈利不跌反升16%至2.7亿港元。 若光看第三季度,表现更亮丽,收入近10.3亿港元,微跌近3%,但盈利大升38%至9,867万港元。原先疫情期间,中国内地及香港两地的市民被限制外出,多留家用餐,为方便于是囤积粮食,令日清的销量急升;但疫后复常,市民困在家久了,报复式外出用膳,方便面的销售回软。不过受惠原材料价格下跌,以及去年开始公司陆续调升产品价,日清的盈利按年不跌反升。 日清今年的毛利率,由去年的31.4%上升2.6个百分点至34%,一方面是去年旗下食品分阶段进行价格调整,幅度在中高个位数;另外,小麦价格在去年俄乌冲突爆发时,一度大幅抽升,随着市场情绪回稳及其它地区增产,小麦价格亦拾级而下,同时棕榈油的售价亦下跌,因而推升日清的业绩。 短期难再提价 纵使今年第三季业绩按季及按年均有增长,但部份市场人士对于日清的前景仍有保留。毕竟现时推升盈利全赖加价及原料成本下跌,然而公司去年才将零售价格上调,估计未来一年要再加价并不容易,加上内地经济放缓,市场正吹“消费降级”之风,要提升价格似乎是不大可能。 至于原材料方面并不是公司可以控制,小麦价从高位大幅回落五成后,近期也有见底反弹趋态势,即使不再上升,经过之前大幅回调,除非俄乌战事结束,否则再下跌空间有限。当然公司可以透过对冲方法减低原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不过实际操作其实有一定风险。因此,原料这一块,公司并不容易掌控。 之前带动盈利的两大原因不明朗,而整个方便面市场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发展,有担心已接近饱和,增长的空间有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方便面产量由2018年到2020年间连续三年递减, 2017年曾高达1,103.2万吨,2018年已跌至699万吨。尼尔森IQ《2023速食行业趋势报告》显示,今上半年方便面线上及线下的销售额按年下跌2%。 市场备受挑战 中国内地方便面市场近年备受挑战,首先是外卖的崛起,美团(3690.HK)及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以快速送递食品,让人们减低对方便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预制菜亦开始逐渐盛行,部分消费者认为其款式较多,也可多点不同菜式,胜于吃即食面那样单调。 与此同时,内地越来越多的方便食品,亦挑战传统方便面的市场。尼尔森IQ最新报告指出,上半年国内速食行业的销售表现开始分化,部分地域产品表现理想,如急冻广东点心和螺蛳粉,在2023上半年按年增幅为43.7%和28.9%。又如四川阿宽食品的红油面皮系列,成为方便食品另一品类,具四川的特色风味,光2021年全网累计销售超过两亿份。 对于日清食品,除面对整体方便面市场的改变外,亦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虽然在香港日清占据超过半壁江山,但在内地却远远落后于康师傅(0322.HK)及统一(0220.HK)。去年康师傅单就方便面的收入就296亿元,统一亦有106亿元,销售规模大幅抛离日清食品。 当然,日清经常强调的是其品牌,指出与对手最大的分别,在于它们专注高端市场,相对康师傅及统一,日清的品牌档次较高。然而,两家龙头企业近年也积极拓展高端市场,康师傅明言要加强高端产品布局,丰富产品口味,以满足中产阶层要求,例如推出较高档的“燃魂伴面”,找来张艺兴作代言人,另外“御品盛宴”定价亦较高,并借力罗永浩作推广宣传。 加强推广拓展海外 在大环境增长放缓,加上强敌环伺下,日清食品可以做的,是抢占市场份额,集团今年加强推广力度,动员内地约1,200名营销人员,今年内在超市等零售店推行三万次的面对面销售活动,合共提供600万份试吃商品。 集团又不断与日本人气动画推出联名商品,之前曾与动漫《进击的巨人》合作;今年又推出《咒术回战》的联名商品,借此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及增加销售量。 另外,日清亦开始有计划加强在中国内地及香港以外的市场发展,今年收购日清越南另外的33%权益。集团表示,越南市场正踏入长期增长趋势,希望可以透过此次收购,加快当地业务发展,从而扩大集团地域组合,加强集团的生产能力,改善成本效益,达致提高整体收入及能力。 投资市场对于方便面的前景也没看得太乐观,日清的预测市盈率约18倍,与康师傅的相若,高于统一的14倍。日清公布季度业绩当天股价曾升近2%至6.2港元,但之后已回软。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英文播客:China loses population crown, and deliverymen find friend in Hangzhou
China will officially lose its title a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to India in the middle of this year, according to a UN projection. And Hangzhou is calling on employers to provide social insurance for the thousands of deliverymen who bring city residents everything from takeout dining to e-commerce parcels.
抖音进攻外卖市场 美团业务影响有限?
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即将试点推行外卖配送业务,市场关注此举会否颠覆外卖行业格局
美团拟拓国际业务 或选址香港作跳板
在线食品配送巨头美团近日传出有意将服务扩展至中国內地以外,首站或选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