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quan Food is on a bumpy journey ahead

盈增全赖降成本 锅圈前景有压力

疫情期间,火锅食材供应商锅圈凭借“在家吃饭”的契机突围,并成功将业务上市,如今疫情退却,消费者用餐习惯复常,导致锅圈收入大跌,管理层如何变阵开拓新财源 重点: 去年锅圈收入同比减少15%至60.9亿元,但受益于更好的成本控制,净利润反增9.3% 锅圈已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大大压缩销售成本,但今年能压缩的成本空间或有限 罗小芹 疫情期间,“在家”概念企业纷纷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17.HK)以“在家吃饭”餐食产品作招徕,创业初期业务不愠不火,直至疫情爆发,推动了外卖DIY火锅食材生意,锅圈亦成功在去年11月登陆港股,并于上月28日交出上市后首份业绩成绩单。 随着疫情缓解,人们外出用餐增加,对外卖DIY食材的需求相应减低,导致锅圈去年度收入由2022年的71.7亿元(9.91亿美元)降至60.9亿元,同比减少15%,与国家统计局发布去年全国餐饮收入取得20.4%的同比升幅大相径庭,反映外卖DIY市场份额正逐步流失至户外餐饮市场。 若与经营太二酸菜鱼品牌的母企九毛九国际(9922.HK)及海底捞国际(6862.HK) 等有提供火锅餐食作比较,两家中式餐饮店去年度在营收及利润上均有相当增长。 财报显示,九毛九去年收入为59.9亿元,同比增长49.4%,股东应占溢利4.53亿元,同比更激增8.2倍;海底捞收入增长33.6%至414.5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增长1.75倍至4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中式餐饮店的收入和净利润都远超公司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经过三年疫情洗礼,内地餐饮市场大洗牌,在汰弱留强下,能够杀出重围的都非泛泛之辈,个别餐饮店生意远超疫情前水平并不令人意外。 面对户外餐厅业务快速复苏,预计锅圈收入跌势要持续一段时间,它既要压缩成本,也要避免收入进一步下滑,这是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管齐下 锅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公司去年已经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一是开发新产品和将原有产品升级,二是通过收购工厂提升自产比例,强化整合垂直供应链,三是增加加盟店数目,利用规模优势提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三者中以产品升级最为关键,因这是开拓新收入来源的必要手段,而提升自产比例和增加门店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亦能产生额外毛利,但今年要进一步压缩成本未必有很大空间。 在三管齐下后,锅圈成功将去年销售成本由2022年的59.2亿元大大挤压至47.4亿元,刚好抵销了收入跌幅,令去年毛利同比增加8.2%至13.51亿元,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17.4%改善至去年的22.2%。 另外,去年净利润同比亦增加9.3%至2.6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18亿元,同比增加23.8%。 锅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有10,307家零售门店,较2022年底增加1,086家,包括10,300家加盟店及7家自营门店,公司大部分收入也是通过加盟店进行,达到53.7亿元,占整体收入90.3%。不过,去年锅圈在增加门店数目后,收入却不升反跌,似乎希望以增加门店来提升收入已经进入瓶颈。 至去年底止,锅圈注册会员数目达到约2,790万名,随着公司继续加强预付卡计划,预付卡预存金额达约7.2亿元,同比上升18%,若能壮大注册会员的基础,反而更有助锅圈开拓收入来源。 力促在线销售 为赋能加盟商并促进其销售增长,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的购物体验,锅圈亦开发了多种在线销售网络或渠道,包括锅圈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外卖平台以及流行社交商务平台(如抖音),数字化成为公司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 除了与超过279名食材供应商合作,公司在河南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可自行处理及生产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锅汤底等主要产品,一方面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稳定供应。以锅圈持有19.36亿元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去年6.78亿元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却只有8,030万元,向上游收购投资更多生产线应该绰绰有余。 锅圈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明超指出,上市融资主要目的是围绕上游的供应链进行延伸扩展,对于上游供应链合作商中,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食品品类工厂,将会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以现价计,锅圈的追踪市盈率为58倍,相比之下,九毛九、海底捞和颐海国际(1579.HK)分别为16.6倍、20.08倍和16.7倍,锅圈股价无疑偏贵,加上外卖DIY火锅食材市场正遇冷锋,锅圈今年业务将面对户外餐饮业的挑战,现时并非低捞的时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ing Yip files for nasdaq IPO

百年老店抢上市 荣业不易打动投资者

虽然猪肉香肠和熏肉在中国之外的地方可能比较小众,但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肉类市场,确是一笔大生意 重点: 荣业食品已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募集3,000万美元,与它2018年在韩国科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时筹集的2,500万美元接近 公司所在的中国肉类市场广阔,规模达到878亿美元,预计2023年至2027年间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谭英 认为中国科技股现在风险太大的投资者,可能会考虑生产香肠的公司。这是来自荣业食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900340.KQ)的宣传,公司上周提交赴纳斯达克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承销商是小众券商EF Hutton。 此次IPO计划筹集的资金规模,与荣业食品2018年在韩国科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时筹集到的2,500万美元接近,据一名消息人士称,公司的目标是3,000万美元。韩国投资者其实并不看好该股,它目前的交易价格约为IPO价格的一半。 荣业食品在韩国股市的估值并不太高,约为570亿韩元(3.08亿元),市销率(P/S)也只有0.33倍。尽管如此,这个市销率仍高于雨润食品(1068.HK)的0.16倍,与万洲国际(0288.HK)几乎持平,这两家公司属于中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商,万洲国际更是拥有美国巨头史密斯菲尔德。 荣业食品此次上市尝试可能并不会激起投资者的兴趣,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所处的肉类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一家公司可能今年盈利,明年就亏损。它的收入和利润情况也呈小幅下滑的趋势,但可能会总体保持稳定。这个品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当中颇具潜力,他们希望在普通日常食品之外寻求不一样的东西。 荣业食品或许能提供这种不一样,因为它销售的腊肉在中国相当有名,而且是那种能吸引消费出大价钱的高附加值食品。 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收入在两年里小幅下降,从2021年的1.34亿美元下降到2022年約1.31亿美元。去年前六个月也出现了类似的下滑,从上年同期的6,600万美元降至6,550万美元。利润的变化趋势类似,从2022年前六个月的686万美元,下降至去年同期的622万美元,过去三年的毛利润率则相对稳定,保持在33%至36%之间。 2010年代末爆发的非洲猪瘟,影响了中国整个肉类行业,猪肉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全行业的猪肉产量损失2,790万吨。该公司相对未受到后来的新冠疫情影响,因为它的产品保质期长,易于包装,并可通过电商销售,而在频繁实行封锁和其他防疫措施期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作为一家现金流充足、债务相对较少(债务总额目前仅为2,040万美元)的公司,荣业食品的财务状况似乎也相对稳健。 特大型肉类市场 那么,荣业食品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或许最大卖点是它在特色加工肉类、休闲食品和冷冻肉类市场的稳固地位,随着中国民众收入的增长,这个市场只会进一步扩大。 据《China Briefing》杂志报道,中国的肉类市场世界居首,2023年的规模为877.5亿美元,预计2023年至2027年每年将增长约 20%,占全球消费量的28%。荣业食品通过72家经销商、7个电商平台和7家自营店在中国的18个省份销售。其产品尤其是腊肠,可谓中国的国民食品。 据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第三方数据,中国的腌制肉类在2022年的零售额为529亿元。荣业食品在腊肉品类中占有9.2%的市场份额,在市场排第二位。 荣业食品希望通过新的IPO来加强业务。届时,近一半的收益将用于添置新的加工和生产设备。 作为一个家族企业,荣业食品成立于1915年,现任CEO王显韬是家族第四代。辞去广州的工作后,他用自己的钱在以腊肠闻名的黄埔镇建立了一家腊肠经销店,证明自己的能力后加入了家族企业,2015年,31岁的他加入公司,成为董事长。 王显韬一直在给荣业食品的产品打造怀旧形象,核心产品是荣业腊肉,以及匠王和狂客两个品牌的休闲食品。2022年,腊肉制品的收入占到公司总收入的67%,其余则来自休闲食品和冷冻肉。王显韬为荣业食品的黄埔腊肠争取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他喜欢说一些宏大叙事,比如“文化创新是传承的精髓,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文化创新的血液。只有文化才能代代相传”。 但他也意识到了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公司51人的研发团队正在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新一代更注重健康的中国年轻人。新品包括植物基肉类替代品,另外还与韩国的Foodnamoo (290720.KQ) 建立合资企业,在中国研发鸡胸肉产品。 公司还在积极迎合年轻一代的网购偏好,于2017年设立了自己的网店,并与主要的电商平台合作。但这些在荣业食品的业务中占比较小,仅占营收的2%。 荣业食品并非目前唯一一家上市的肉类生产商,在吸引投资者方面可能面临竞争。据报道,万洲国际正在考虑将旗下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在美国重新上市,2013年它曾经将其私有化。去年11月,锅圈食品(2517.HK)在香港上市,该公司以火锅烧烤食材为主。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DC makes trading debut

日日煮上市股价即跳水

作为美食内容提供商和预制菜制造商,日日煮在一年前尝试通过SPAC上市失败后,近日于纽约上市首天股价即大跌 重点 日日煮的股票定价低于先前的指导区间,并在纽约上市交易首日下跌27% 这家中国烹饪公司通过最近的一系列收购,重新定位为亚洲美食及相关内容的全球供应商      谭英 本来希望华尔街会大举买入自己的股票,但日日煮(DDC.US)却发现,投资者明显缺乏胃口。 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亚洲预制食品和烹饪内容销售商,上周五在纽约完成了今年亚洲公司最大规模的IPO 之一,发售390万股股票,筹集资金约3,315万美元(2.35亿元)。这个金额远低于最初4,460万美元的目标,因为每股8.50美元的最终定价,甚至低于公司11月8日提交的最新招股说明书中的价格区间——每股9.50美元至11.50美元。 但这只是后来所发生事情的一个征兆,日日煮的股价在首个交易日下跌近27%,第二个交易日又下跌了16%,周二收于5.21美元。公司目前市值仅1.2亿美元,约为其2022年6月首次表示有意在纽约上市时估值30亿港元(3.842亿美元)的三分之一。 也许投资者是等得不耐烦了。 两年多前,也就是2021年8月,日日煮首次尝试通过与一家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上市。但一年后,该公司突然取消了交易,并于去年10月首次公开提交在纽约交易所申请上市。又过了一年,这一交易才最终成行。 日日煮有很多值得看好的地方。公司起步于香港汇丰私人银行前证券研究部主管朱嘉盈(Norma Ka-yin Chu)制作的一段烹饪视频。朱嘉盈说,当香港的家族酱料巨头李锦记联系她寻求合作时,她意识到自己有了一门生意。于是,她于2012年辞去工作,创办日日煮,并于2015年将总部迁至上海。 日日煮的市销率保持在4.29倍的健康水平,这表明投资者可能认为该公司尽管首个交易日表现低迷,但前景光明。今年前六个月,该公司的收入也从2022年同期的6,700万元健康增长33%,达到8,900万元(1,230万美元)。 日日煮完成了八轮融资,资金来自众多小型投资者。该公司还吸引了香港的一些重量级人物,包括房地产巨头恒基兆业地产和香港中华煤气公司的主席,这或许反映了朱嘉盈在任职汇丰银行期间与富裕家族打交道的经验。 走向全球 自成立以来,日日煮的电商平台在中国积累了2,450万付费客户,社交媒体上累计关注人数超过6,000万。该公司正试图在内地业务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预计今年将有10%至15%的营收来自其他地区。与许多中国同行不同,该公司拥有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努力培育一种全球化的氛围。 据德勤中国估计,2021年中国内地的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5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在13%左右。疫情爆发后,许多餐馆经常性地被迫关门或对服务进行限制,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预制菜市场。据Statista估计,自中国取消“清零”政策以来,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仍大于美国460亿美元的即食餐市场。 日日煮为了扩大业务基础,去年在香港、上海和泉州收购了四家公司,今年又收购了两家。它于去年7月进入美国,产品在总部位于加州的亚洲食品平台Yamibuy.com上架,后来在今年一季度,它又成立了U.S.DayDayCook,这两个举动都以“向世界传递亚洲烹饪美食文化”为使命。今年,该公司收购了总部位于旧金山的亚洲食品品牌Nona Lim,进一步扩大了在美国的业务。后者在美国拥有成熟的分销网络。 公司表示,加上最近的收购贡献,2023年上半年的收入将增至1.24亿元,远超半年报里的8,900万元营业收入。 虽然公司仍在亏损,但随着成本的控制,亏损正在减少。日日煮的净亏损从2022年上半年的8,350万元大幅下降至2023年同期的890万元。成本控制帮助其同期利润率从20.2%提高到26.2%。 美国公司Blue Apron (APRN.US)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比较对象,自2017年上市以来,它的股价已经下跌了98%。这使得Blue Apron的市销率仅为0.18倍,由此可见,尽管日日煮目前的市销率高达4.29倍,但若要保持投资者的青睐,它可能面临一场艰苦的战斗。比日日煮早数周上市的锅圈食品(2517.HK)的市盈率介于两者之间,目前为2.21倍。 这似乎表明,投资者对选择预制菜制造公司相当挑剔。因此,它们能否继续取悦投资者,可能取决于能否找到一种有效的增长模式,将口味和不同的全球市场完美结合起来。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uoquan got approval for listing on Hong Kong exchange

锅圈疫情销售爆升 疫后面临增长考验

这家中国内地领先的“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品牌,终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审批 重点: 锅圈食品今年首四个月扭亏为盈,赚近1.2亿元 截至今年4月底止,锅圈在中国有近一万家零售分店       刘智恒 过去几年,新冠疫情令中国内地经济大受打击,特别餐饮零售,人们经常被迫留在家里,足不出户,食店生意自然大受影响。然而,有人愁时亦有人受惠,经营一站式食材的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借此机会急速增长。 刚过去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在台州站的一位笑容满面、身材微胖的火炬手,正是锅圈创始人杨明超。199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原获得政府招聘,但杨明超不选择“铁饭碗”工作,反而在夜市经营烧烤店,开设大排档,年纪轻轻已当起小老板。 经营一段时间后,杨明超看准内地人对火锅的嗜好,转而开设火锅店,但相类门店五步一门,十步一阁,竞争十分激烈。具有生意头脑的杨明超,于是改攻火锅上游市场,做起食材生意;2015年成立锅圈,2017年在郑州开设第一家火锅食材超市。 杨明超转赛道成功 锅圈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营运,经营哲学是“多、快、好,以及为市民解决在家吃饭的难题。”主要销售家庭火锅及烧烤食材,虽然旗下超过九成门店是以特许经营模式运作,但公司收入并不依赖加盟费,大部分收益是来自向加盟商提供自有品牌“锅圈食汇”的产品。 锅圈食汇提供火锅底料、涮肉、时蔬、特色海鲜等,但为了减低季节性波动对业务的影响,近年引入烧烤产品、即煮餐包、生鲜食品、饮料和零食等合共8 大类产品。 初期业务发展缓慢,直到新冠疫情大爆发,成为锅圈的一大契机。由于市民经常留在家中用膳,锅圈的预制食材既方便储存,又种类丰富,迎合当时的市民需要,锅圈生意出现爆发性增长,杨明超亦把握时机,将加盟店数量大幅提升,由2020年1月的1,441间,急升至2022年底的9,216间,至今年4四月,更增至9,844间。 锅圈的经营模式也打动了投资界的注意,在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公司一共完成7轮融资,累计筹集约30亿元。投资者包括IDG资本、天图投资、茅台基金与招银国际等,而其主要供应商三全食品亦有参与。据企业征信机构企查查的数据显示,在申请上市前,锅圈的估值已高达130亿元。 急速成长或已过去 据招股文件露,锅圈在2022年扭亏为盈赚2.41亿元,今年首四个月,锅圈的收入为20.8亿元,按年跌3.7%,但录得利润1.2亿元,去年同期亏损2,502万元,期内毛利率增加7个百分点至21.1%。 业绩虽然一直改善,但未来亦面对几项问题,首先是收入高速增长或已过去。2022年集团收入大幅上升,主要是三年疫情期内,去年是市民居家最多的一年;而预制火锅食材因其卫生及方便储存,加上种类丰富,适合作为长期居家的储备食品,因而大受市场欢迎。 然而疫情过去,市面复常,过去躲在家里用膳的模式不再,人们重返街外吃饭,更甚是因关在家久了,出现报复式反弹,反而一窝蜂出外用餐。因此,对于锅圈来说,爆发式增长很大机会已过去,从今年首四个月的收入同比下跌,不难看见公司的销售确实出现放缓,可幸锅圈能将毛利率大幅提升,盈利才不跌反升。 竞争激烈管理不易 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企业纷纷加入这个战场。无可否认,食材销售这盘生意的门槛并不高,火锅汤底、肉丸、肉类等预制菜品,技术处理含量需求不大,竞争者要加入并不是十分困难。 因此,行业最大的护城河,就是要看其规模效应,倘若没有了规模效应,企业的竞争力就十分薄弱。目前,锅圈除要跟超市和菜市场竞争外,盒马鲜生及叮咚买菜(DDL.US)等电商平台亦是强大对手,均有多类的火锅预制菜可供选择,可见锅圈面对的竞争是不容忽视。 至于锅圈采用的加盟模式,确实让公司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亦有一定的风险,就是食品安全,以及库存管理等各方面容易出问题。事实上,在新浪的黑猫投诉页面,就出现不少锅圈食品的投诉个案,内容涉及食品质量及安全、门店的服务态度、以及宣传不实等。要知道,锅圈的加盟店占公司门店九成九以上,实际自营店只有6家,如何确保各加盟店可以遵循公司的要求,确实费煞思量,一不留神,随时会影响整个集团。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疫情催生“在家吃饭” 锅圈挟高增长争上市

这家火锅食材供应商去年营收增长逾八成,更首次录得净利润,决定乘胜狙击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锅圈食品主攻“在家吃饭”赛道,于五年内开店近万间,但差不多全部都是加盟店 受益于门店增加、采购量增长及规模效益,去年首次录2.4亿元净利润   陈嘉仪 这个“在家吃饭”餐饮解决方案品牌,凭借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成功借新冠疫情的“东风”突围而出。 上周一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的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诩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食材解决方案品牌,实质是一个以特许经营模式销售家庭火锅及烧烤食材的连锁品牌。截至去年底,它在中国拥有9,221间门店,同年9月更在一项中国新经济独角兽百强榜中排名59。 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锅圈过去三年累计营业收入达139亿元,单单去年便贡献71.7亿元,同比增长达81.2%。盈利表现方面,该公司在2020年及2021年合共亏损5.05亿元,主要归因于人力增长及对加盟商进行推广活动,但情况在去年得到改善。受益于门店增加、采购量增长及规模经济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公司首度录得2.4亿元净利润,业绩比近年积极开拓相近市场的生鲜电商巨头,例如去年净亏损1.21亿美元(8.3亿元)的叮咚买菜(DDL.US)还要亮眼。 锅圈创始人杨明超最早是在郑州经营大排档,后来转行开设火锅餐饮店,逐渐萌生经营食材供应链的想法。他于2017年在郑州开设第一家火锅食材超市,初期发展比较缓慢。直到新冠疫情在2020年暴发,在家用膳需求上升,成为公司重大转折点,带动其业务爆发性增长,加盟店总数由截至2020年1月1日的1,441间,狂飙至去年底的9,216间。 依赖特许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锅圈旗下门店99.9%是以特许经营模式运作,公司营收不依赖加盟费,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其自有品牌“锅圈食汇”的产品。锅圈食汇主要提供火锅底料、涮肉、时蔬、特色海鲜等食材,但为了减低季节性波动对业务的影响,近年也尝试引入烧烤产品、即煮餐包、生鲜食品、饮料和零食等8 大类产品,以扩大阔收入来源。 集团去年销售的产品中,有超过95%来自锅圈食汇品牌,按产品类别划分,火锅产品仍然是最大营收来源,全年收入达53.5亿元,占整体75.8%;烧烤产品及其他食品的收入占比,则分别微升至10.1%及14.1%。 内地生鲜食品市场竞争激烈,锅圈与传统超市和菜市场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盒马生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追击,大部分时间只能透过牺牲毛利率来维持竞争力。以2021年为例,其毛利率低至9%,去年虽反弹8.4个百分点至17.4%,但相比叮咚买菜去年的30.9%毛利率,仍然有一段距离。 有鉴于此,锅圈致力垂直整合供应链,除了与超过279名食材供货商合作,其中不乏雨润食品(1068.HK)、三全食品(002216.SZ)与国联水产(300094.SZ)等知名企业;目前公司在河南设有三个生产基地,自行处理及生产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锅汤底等主要产品,以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并有助稳定供应。 另外,锅圈通过与食材供货商搭建前期供应链,如采取中央厨房及冷链配送模式,并善用第三方物流供货商的综合仓储和配送服务,打造从工厂到14个数字化中央仓、再到零售店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加快食材流通速度。该公司凭借此高效供应链,成功把网络延伸至“下沉市场”,去年由县级市及乡镇门店贡献的收入达24.4亿元,占总营收近38%。 开拓在线销售 不过,该公司的高速增长似乎已到了瓶颈,其加盟店去年的增幅为34.3%,比前一年的59.8%明显缩减。为了填补空档,该公司拓展在线销售渠道,积极开发“锅圈App”、微信小程序及流行社交商务平台等在线销售管道,并与美团及饿了么等第三方外卖平台合作,提供食材外卖到家服务。 除了有助拓展客户覆盖面,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管理的App,以及存货管理、供应链管理与门店运营系统等,可实时监察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动态,并了解库存水平,有助及时调整产品组合与采购工作。不过,对于去年才开始盈利的锅圈来说,从传统零售逐渐向新零售模式靠拢,需要投入的资金不菲,到底是烧钱还是吸金,尚有待时间验证。 幸运的是,锅圈的高速增长吸引大量资本垂青,在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公司一共完成7轮融资,累计筹集约30亿元。投资者包括IDG资本、天图投资、茅台基金与招银国际等,也有主要供货商三全食品参与。据企业征信机构企查查的数据显示,在申请上市前,锅圈的估值已高达130亿元。 由于媒体曾报道锅圈这次IPO计划筹资3亿至5亿美元,假设新股配售占扩大后股本25%,其市值最高将达137亿元,与最后一轮融资后的估值接近。按此推算,其历史市盈率将高达57倍,反观业务性质接近的颐海国际(1579.HK)与三全食品,市盈率仅分别为30倍和19倍。除非锅圈今年的净利润明显增长,否则其估值或略显偏高,可能影响投资者参与意欲。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