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线程累亏50亿 短期转盈难寄厚望
为应对美国日益加剧的制裁,中国积极推动芯片发展,这家GPU制造商或许能因而受惠 重点: 摩尔线程已递交A股上市申请,过去三年累计亏损50亿元,同期收入不多但增速明显 公司寄望成为中国GPU市场的领军者,受益于国产芯片加速替代进口的趋势,预计该领域规模到2029年将增长十倍 陈竹 成立仅五年的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正争取逾10亿美元的融资,力图成为驱动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部件——图形处理器(GPU)的关键国产供应商。上周,这家高科技芯片企业递交A股上市申请,势必吸引欲协助国家实现关键技术的国有资本竞相投资。 从诸多维度看,摩尔线程正是中国向重点科技领域投入千亿资金的产物。公司创立时正值美国对华制裁的高峰期,当时美国政府对科技巨头华为实施全面禁令。GPU对人工智能及高端计算应用的开发至关重要,摩尔线程的创始人相信,公司将把握国产替代的机遇,抢占GPU市场。 这样的雄心也伴随风险,摩尔线程2023年遭遇跟华为类似的美国禁令后,对此深有体会。相关限制阻断其与台积电等代工厂合作,全球多数顶尖芯片设计企业,都依赖这家代工巨头生产产品。 在当前政策主导的环境下,摩尔线程等企业获得上市优先通道,得以超越排队更久的公司,反映中国在新股市场上,向重点领域倾斜的战略。 摩尔线程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拟募资80亿元(约合11亿美元),巨额融资计划显然是瞄准投资者对人工智能(含AI芯片制造商)的强劲需求。无独有偶,竞争对手沐曦股份也在同日递交39亿元的上市申请,专注中央处理器(CPU)的兆芯集成上月则提交申请,拟募资42亿元。 与众多同业相似,摩尔线程由龙头芯片企业前雇员创建。联合创始人兼CEO张建中曾任英伟达(NVDA.US)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在GPU领域,英伟达的霸主地位令其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企业之一。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张钰勃,曾是英伟达美国总部资深架构师。 企业信息平台天眼查显示,摩尔线程至今已通过六轮融资,募集至少45亿元(该统计或存遗漏)。投资者包括原“红杉中国”更名后的红杉、深创投及互联网巨头腾讯、字节跳动。据本地媒体雷锋网6月报道,该公司估值达255亿元,但未说明具体估值时点。 亏损逐渐收窄 尽管估值高企,摩尔线程营收规模仍显初创特质。招股书披露去年收入仅4.38亿元,虽较2023年1.24亿元增长逾两倍,更远超2022年0.46亿元。亏损则呈现收窄态势,从2022年的18.4亿元降至2023年的16.7亿元,2024年进一步收窄至14.9亿元。 高额GPU研发支出导致亏损,在初创芯片企业中颇为常见。过去三年,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达38亿元,其中单是去年即投入14亿元。 其芯片产品不仅包含赋能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中心芯片,亦涵盖智能手机、PC等消费电子设备芯片。虽未披露细分收入,业界普遍认为主要营收來自数据中心芯片,也是其核心战略重心。 公司数据中心领域的GPU已迭代至第四代,更宣称最新S500系列在部分领域媲美英伟达A100。尽管A100面市已五年,该成就仍使摩尔线程跻身中国技术最前沿的GPU开发商之列。 招股书中,公司大篇幅论述国产化政策将助推本土GPU普及,确信当前环境利好公司发展。在援引的第三方研究预计,中国数据中心与云端GPU市场将从2024年的997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万亿元,国产替代进程将持续深化。 其他机构的研究可佐证上述预期,摩根士丹利5月客户报告指出,国产GPU销售额到2027年可达2,870亿元,市占率将从去年30%升至70%。 争食国产替代蛋糕的并非仅摩尔线程,还包括华为等行业巨头,也有寒武纪(688256.SS)、海光信息(688041.SH)、沐曦股份、壁仞科技、天数智芯及腾讯投资的燧原科技等中坚力量。互联网大厂亦布局自研芯片,如阿里巴巴的平头哥、百度的昆仑芯。 多家业内公司几乎同步推进上市进程,除沐曦股份外,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均已开启A股上市辅导备案。路透社上月报道,沐曦股份因内地监管更严格等因素,已转向香港上市。 中国芯片企业正面临重大挑战,类似摩尔线程2023年遭遇的美国禁令,让其难以找來全球顶尖代工厂投产。迫使中企要倚重本土代工,如具有限先进制程产能的中芯国际,然而后者也受美国管制关键设备出口的掣肘。 摩尔线程承认,美国禁令迫使其寻求国产替代方案并采取应变措施,但未透露当前芯片代工厂是否面临其他制造障碍。 招股书显示,成功上市将为摩尔线程输送“弹药”,多数所募资金拟投向研发。寻求短期回报的投资者或需降低预期,公司已预警“可能持续亏损”。但对具有国资背景的大型投资机构而言,此类亏损未必构成障碍,它们更关注长期盈利潜力及助力国家实现政策目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增收减亏 五一视界目标“克隆地球”
在实现“克隆”地球5.1亿平方公里的目标之前,51视界正试图扭亏为盈,上市续命 重点: 2021至2023年,公司累计亏损4.2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幅度收窄 五一视界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市场份额仅为2.4% 李世达 数字经济概念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众多企业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中,摸索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商业模式。当经营者试图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以获得更多投资人青睐时,“数字孪生”产业则在将现实事物搬进虚拟世界中。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指的是对实际事物的数字化复制和模拟,通过在虚拟空间“克隆”物理世界中存在的物理对象、系统或流程,模拟、验证、预测、控制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为人们提供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纽带,帮助人们进行更科学的决策与管理。 一般而言,工业制造是数字孪生的主要战场。数字孪生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降低产品研发和制造风险。近年来,随着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技术加持下,数字孪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智能驾驶、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 作为这个新兴领域的领先者之一,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根据18C规则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这是港交所第五家以18C规则申请上市的科技公司。 克隆地球 五一视界成立于2015年,专注3D图形、模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数字孪生产品和解决方案。2017年,该公司提出“地球克隆计划”,即通过在虚拟世界中“复刻地球”、打造一个超大型仿真模拟器,并围绕此一愿景相继推出了51Aes(数字孪生平台)、51Sim(合成数据与仿真平台)和51Earth(数字地球平台)三大业务平台。目前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51Aes业务,去年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达79.8%。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收入计,五一视界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行业中唯一的一站式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提供商。不过,公司2023年的市场份额仅为2.4%,意味着仍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发展过程中,五一视界已完成8轮融资,筹集到约8.3亿元的资金,融后估值达44亿元。投资者包括光速光合、云九资本、Star VC、商汤科技(0020.HK)、摩尔线程等。 随着业务扩展,五一视界收入快速增长。2021至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3亿元、1.7亿元和2.6亿元,去年收入增速达50.6%。不过,今年上半年增速放缓,同比增长仅12.3%,录得收入3,300万元。 三年累亏逾4亿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中的年轻公司,五一视界仍深陷亏损的泥淖。2021至2023年,公司累计亏损达4.23亿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6,510万元,但幅度已较去年同期收窄约35%。 同时,公司的毛利率也在下降。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从65.2%萎缩至50%。公司坦言,销售成本的结构变化会对其毛利水平产生影响,将在未来通过知识产权和技术积累控制开发成本。 不知是否为了冲刺上市,公司似乎试图控制成本,但却从研发开支下手。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开支2,858.5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48%,销售开支与行政开支(合计5,135.4万元)几乎是其近一倍。 资金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持有的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亿元,相较动辄数千万的开支,实在不算充裕。 八成数字孪生是没用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孪生领域得到不少政策支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数字孪生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8%,增速高于全球市场。预期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0亿元。 数字孪生概念随着前几年的元宇宙热潮而兴起,但发展数年,对用户而言仍然相对陌生,商业路径与市场认知仍待开发。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就曾公开表示:“80%的数字孪生是没有用的。”点出数字孪生数据量过大、更新困难、建模成本高等问题。 要守得云开见明月,五一视界势必要持续“烧钱”下去。对于一家仍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公司来说,依靠缩减研发开支来控制成本存在风险,一旦技术被“弯道超车”,先发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