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ta is Meituan's foreign food delivery arm

美团滴滴再起争端 巴西外卖市场互诉

两大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南美最大国家就外卖业务的不正当竞争相互提起诉讼 重点: 美团与滴滴本月在巴西相互提起诉讼,双方均寻求在当地拓展外卖业务 进军巴西是两家企业出海战略的组成部分,旨在规避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梁武仁 当中国企业为对冲本土竞争加剧、经济疲软及监管风险而开拓新市场之际,它们或许会将标志性的残酷竞争模式带至海外。当前,行业龙头美团(3690.HK)与网约车巨头滴滴正以极为激烈的方式上演这般场景。 随着两大企业在拉美最大市场的外卖争夺战升级,双方在巴西陷入复杂的法律缠斗。据财新报道,这场商战最新进展是:滴滴旗下巴西外卖业务99Food,上周二于圣保罗法院起诉美团海外品牌Keeta,指控其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不到一周前,美团指控99Food以预支货款为诱饵,要求餐厅伙伴终止与Keeta合作。此番针锋相对的过招,标志着本月刚开启的法律交锋骤然升级。 这场对决是日益增多的中国互联网服务商,将高强度竞争模式移植海外的最新案例。另一相似案例中,快时尚平台Shein与拼多多(PDD.US)旗下跨境业务Temu在美国深陷连环诉讼,从版权侵权到胁迫供应商等指控不一而足。 美团与滴滴在中国外卖市场短暂交锋后,转战巴西再起冲突。2018年,以网约车闻名的滴滴进军外卖领域,挑战美团霸主地位,推出类似Uber Eats的服务。不过,该业务未能持久,2019年滴滴退出市场。其后虽尝试多种外卖模式,均未掀起风浪。 美团占据中国外卖市场超三分之二份额,与阿里旗下饿了么、京东(JD.US; 9618.HK)等资金雄厚的对手竞争,这一格局令滴滴等新入局者难有施展空间。 滴滴并未延续国内外卖市场的失势之战,转而聚焦出海扩张,尤其看重城镇化快速推进、年轻人口基数庞大且数字化服务普及加速的拉丁美洲。 滴滴涉足巴西外卖市场,始于2017年投资网约车初创企业99。次年全资收购该公司后,2019年推出99Food,却在2023年关停业务。今年4月,该业务重启运营。 在拉美其他地区,Didi Food于2019年初登陆墨西哥,至2022年已成为该国下载量最高的餐饮应用。目前,滴滴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及秘鲁开展外卖业务,这些地区也提供其核心网约车服务。 美团也因国内外卖市场趋近饱和,及消费者支出趋谨而转战海外。创始人王兴亲自挂帅的出海战略,始于2022年Keeta登陆中国香港,去年延伸至中东。今年5月,美团宣布斥资10亿美元布局巴西。该公司尚未在拉美开展运营,却已与滴滴陷入激烈对抗。 美团小胜一局 美团本月起诉99Food通过购买关联关键词,在谷歌截流Keeta流量。圣保罗法院判令99Food三日内,停止该行为否则处以日罚金,美团暂获小胜。美团还指控99Food以现金支付,要求商户不与Keeta等竞争对手合作。此类排他性条款通常构成垄断,曾导致阿里巴巴2021年在中国被罚创纪录的280亿元人民币。 99Food在最新诉状中指称,Keeta外卖袋、网站界面的配色方案,以及字体等品牌元素与其过度相似,易致巴西消费者混淆。该公司要求赔偿并禁止Keeta使用近似设计,美团回击称黄色作为品牌主色调已沿用超14年。 美团当前在中国的财务表现堪称稳健:一季度营收同比增18%至866亿元人民币(合120亿美元),毛利率改善驱动净利润飙升87%至100亿元。 相较之下,滴滴一季度交易总额同比增13.5%至1,02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际业务贡献增长约28%,占比近四分之一。该季度净利润亦现暴增,达上年同期两倍。  2016年收购优步中国业务的滴滴,在网约车领域的统治地位堪比美团之于外卖市场。然而,其正面临本土对手日益增强的挤压,市场份额持续缓慢下滑。 此前,滴滴也遭遇国内监管重击。2021年纽约IPO因未通过上市前数据安全审查,激怒监管机构,其应用遭国内商店下架,最终被迫从纽约退市,并因数据违规被处天价罚款。 此番际遇凸显出中国企业(尤其敏感科技领域)在本土面临的高监管风险,这正是众多企业发力出海的动因之一。滴滴料将持续加码海外布局,正如美团及Shein、Temu等同行所为。这意味着更多企业或将在海外市场乃至法庭,陷入日益频繁的冲突。 美团股价年内累计跌去20%,当前17倍市盈率虽远高于京东的约9倍,但二者估值均未显高位。这反映投资者对二者保持谨慎,原因是中国经济放缓、监管风险以及出海可能面临的类似问题。 美团股价下行,显示投资者对其在华持续实现高利润增长渐生疑虑,化解这一担忧的最可靠方案是出海扩张,但包括劲敌滴滴在内的众多企业也持此念。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al-time retail battle raging Hong Kong: JD claims to buy in Kai Bo as overseas bridgehead

实时零售战火延烧香港 京东并佳宝打造境外桥头堡

京东再度出手布局香港,试图建立直通香港街市的零售通路 重点: 传京东拟收购香港佳宝超市70%股权,包括零售网络和房地产资产 结合供应链优势与佳宝门店网络,京东将开启境外零售新路径   李世达 在中国内地打得火热的实时零售大战,正延伸到香港。 电商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618.HK),传出以40亿港元(5.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香港本地超市佳宝70%股权。这宗潜在收购案若落实,将成为京东拓展香港实时零售市场的一步大棋。 据香港传媒报道,该交易包括超市的零售网络和房地产资产,交易已逾四个月前完成。其中包含一项“过渡期”条款,规定佳宝创始人林晓毅及公司现任管理层,将在未来三年内继续掌控运营。在此期间,京东不会寻求完全的运营控制权,以确保平稳过渡。 据报佳宝母公司多泰投资有限公司及海锋食品有限公司已向其合作商户发出通告,表示正进行“业务转让事宜”,未来将重组业务,并将超级市场及批发业务转移至一家在港新成立的“佳宝超级市场(香港)有限公司”,自8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京东方面并未证实报道,称实际情况与报道内容有偏差,强调一切以官方公布消息为准。有消息称,实际交易金额将低得多。 从无牌小贩到连锁超市 创立于1991年的佳宝,一向以平价、贴地著称。创办人林晓毅出身颇为传奇,他于1980年代由潮州偷渡来到香港,从柴湾的无牌小贩做起,其后与友人合资经营冻肉店,自立门户创办佳宝,由最初筲箕湾一间小铺,扩展至今逾90间分店、拥有逾千员工的规模。 对京东来说,收购佳宝得以将其在内地积累已久的高效供应链能力向外输出。多年来,京东与数以万计的中国制造商建立直接采购通道,透过自建仓储、物流、冷链体系,在内地实现商品成本与配送效率的极致压缩。 佳宝作为香港少数拥有密集门店与自营配送网的超市品牌,正好成为这套供应链逻辑的延伸实验场。未来京东若成功控股佳宝,将可跳过进口分销商与中间商,直接将来自内地的民生商品、大众品牌与自有品牌导入香港社区,建立一种结合内地工厂直供与本地社区网络的零售模式。 这不单对香港消费者有价格上的吸引力,也为内地供应商打开了一条直通境外零售终端的通路。在香港实现后,也可能向整个大湾区甚至东南亚市场延伸。 事实上,利润更高的香港市场,一直被视为其实时零售与供应链出海重点。目前,京东物流已于观塘、葵青、沙田、元朗等地设有运营中心,并于2022年起启动在香港的前置仓试点,用以强化即日/次日配送服务。2024年在元朗落地跨境冷链中心,显示其对香港的长期仓配规划。 对比其他实时零售平台,京东此举更显差异化。美团(3690.HK)主打平台型本地配送,实时连接便利店、商超与消费者,未延伸至供应链;饿了么则借助盒马进行自营零售实验,也有菜鸟物流、淘宝天猫等上游能力,但尚未以整合形式进入香港零售终端市场。 比钱大妈更进一步 因此京东将成为唯一具备从源头工厂直采、冷链仓储、在线平台、物流配送到境外线下门市的全链条能力者。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实际上已有类似经验。其战略投资、作为第二大股东的肉品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已于2018年正式进军香港,目前在当地已有50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佳宝除了营运网络外,还持有部分物业资产。香港商铺租金虽已自高位回落,拥有门店不动产仍有助降低固定营运成本,更可为京东提供稳定资产支持。此举不仅对短期财务结构有正面意义,也有助强化其在港布局的抗波动能力,同时也有更多资产进行灵活布局。 消息曝光后,京东股价连跌两个交易日,跌幅约1.3%,显示市场对传闻交易价格偏高有疑虑。目前京东集团市盈率约8.3倍,低于美团的21.5倍,显示估值仍被压抑。不过,若佳宝与京东结合,是一次让“内地供应链”与“香港街市”加速融合的实验,那么下一步,也许就是向东南亚的延伸。若集团海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并改善利润结构与资产利用效率,对投资人而言,这场并购或许将是京东估值转折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le.me get rolled into Alibaba's e-commerce

饿了么飞猪并入阿里电商 “即时零售”升级战一触即发

将饿了么与核心电商业务合并,标志着这家电商巨头与美团、京东之间的“即时零售大战”步入新阶段 重点: 阿里已关停亏损的本地生活板块,将旗下饿了么的外卖服务并入核心电商业务 在搁置分拆计划后,即时零售已成为阿里重组后电商业务的新战略重心 谭英 当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新一轮重组方案备忘录本周曝光后,投资者迅速回应,之后数日助推该电商巨头股价上涨近4%。此举标志着该集团两年前宣布的分拆计划瓦解,并正式投身中国方兴未艾的“即时零售大战”。即时零售支持消费者在线采购任何商品,并实现小时级配送到家。 2023年的最初分拆计划,是让六大业务板块独立运营,提升效能。但随着CEO张勇离任,战略仅一年后便生变。2024年1月,有报道称,张勇的继任者吴泳铭正考虑出售部分消费资产。2023年9月,吴泳铭正式接棒。 前后两位CEO,均试图扭转阿里股价五年腰斩的颓势。吴泳铭率先出售部分实体零售资产,这些昔日“新零售”模式的产物,包括银泰百货与高鑫零售,总售价约30亿美元。 尽管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营收增长6%至9,963亿元(1,390亿美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持平于1,580亿元,阿里最新财报仍不及市场预期。 包含饿了么及飞猪的本地生活板块,同样表现疲软:该板块营收增长12%至670亿元,经调整EBITDA利润亏损37亿元。此前三个财年,该板块EBITDA持续亏损,在公司回归电商主业的背景下,使其看似成为又一个资产出售对象。 然而,阿里反其道行之,将饿了么与飞猪整合入涵盖淘宝、天猫这两大核心资产的电商主赛道。 此举料将加剧中国近期白热化的即时零售竞争。随着饿了么加入新电商矩阵,这家外卖平台在即时配送服务对抗美团(3690.HK)与京东(JD.US; 9168.HK),有望迅速增强“火力”。 这场战局,已超越新冠疫情期间业务量一度井喷,之后融入中国日常生活的外卖领域。当下,消费者追求万物皆可“小时达”,配送越快越好,企业正全力实现这一目标。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8年以来,中国即时零售配送行业年均增速超50%,2023年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 叫板美团、京东 阿里即时零售服务正挑战传统龙头的美团,以及通过私有化达达集团开展该业务的京东,平价电商新贵拼多多(PDD.US)或也正伺机入局。 饿了么在阿里电商版图的核心地位早有端倪,今年4月,淘宝将“小时达”服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引入400万骑手的饿了么作为物流方。阿里所有即时零售业务均整合至淘宝旗下,饿了么庞大运力同时覆盖外卖与非餐配送。 作为配套举措,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投入逾百亿补贴吸引商户买家入驻新网络。截至6月初,日订单量已突破4,000万。 阿里的行动,比京东晚了超过一年。后者去年5月推出即时零售平台“秒送”,今年2月又上线外卖业务。汇丰在6月的研报指出,京东外卖日单量已达2,500万,其对“五一”前入驻的餐厅实行全年零佣金策略。 4月,京东宣布为“秒送”新增5万名全职配送员,依托其10万家线下品牌门店,扩充现有120-130万活跃运力。当月,京东完成达达私有化,承诺未来一年为即时零售投入百亿补贴。 与此同时,拼多多宣布投入千亿改造商家平台,此举被广泛解读为进军即时零售的信号。 市占率达65%的外卖龙头美团,4月也升级其七年历史的即时零售业务,将“美团闪购”定位为“24小时新一代购物平台”,商品覆盖家电至宠物用品的全品类。 上月,美团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披露,其配送网络日处理2,000万订单。公司CFO陈少晖表示,当季非餐饮订单同比增长60%。 面对激烈竞争、天量补贴与持续的监管审查,即时零售新时代谁主沉浮尚无定论。阿里电商业务掌门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即时零售是一个极具规模和潜力的市场,目前可能已有5到6亿用户规模,未来甚至可能达到10亿”。 从市盈率看,阿里目前18倍遥遥领先京东的11倍,似在即时零售赛道占得先机。但以激进战术与强执行力著称的美团仍是市场宠儿,其61倍市盈率冠绝同业。 分析师普遍看好这三家公司:雅虎财经调查的42位分析师中,35位给予美团“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京东方面,37位分析师中34位给予类似评级;阿里方面,40位分析师中38位给予这两个评级。这表明,分析师尚未准备好在日益激烈的即时零售大战中宣布赢家,未来几年格局发展将成为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llystar Technology files for Hong Kong listing but fragmented shareholding structure may weight on long-term performance

华大北斗申港上市 股权过散左右长线表现

主打设计卫星定位芯片的华大北斗曾计划A股挂牌,现计划转战香港上市 重点: 华大北斗业绩续见红,但料营运改善将有望转赚 已与美团、比亚迪及中兴等签署战略合作   白芯蕊 自从地图在智能手机上出现,透过定位芯片让大众获得实时信息,随着物联网(IoE)及智慧城市盛行,意味定位需求将大增,主打设计定位芯片的深圳华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趁新股热潮,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初步招股文件指,曾计划A股上市的华大北斗,其导航芯片技术来自中国电子旗下的华大科技(00085.HK),并于2016年由七名创始股东共同成立华大北斗,其后在2017年向华大科技收购导航芯片及研发团队,2019年开始量产双频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SoC芯片,2021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华大北斗大股东为中国电子旗下中电光谷(00798.HK),持有华大北斗9.2%的股权,其他股东还包括中信银行及招商银行,分别持有华大北斗7.2%和7.1%的股权。此外,比亚迪亦早已入股,持有4.1%的股权,对手上海汽车也透过合营持有1.8%的股权,还有德国汽车零部件商博世旗下博世创投,持有2.95%的股权。 第六大导航卫星芯企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简称GNSS)透过卫星及芯片,向客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技术等服务,目前全球有四大GNSS正在运作,包括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及欧盟Galileo。 华大北斗主要运用GNSS技术,透过SoC芯片设计、超低功耗技术与AI集成定位算法等,将芯片设计完成后交予代工厂代工,再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目前华大北斗设计的芯片已支持北斗、GPS等多个卫星系统。按GNSS芯片及模块出货量计,华大北斗为全球第六大GNSS企业,市场份额为4.8%,在内地则是行业第二大GNSS芯片企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发展,全球GNSS空间定位服务市场不断发展,单是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达20,953亿元,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消费电子将进入新一轮更新换代浪潮,同时汽车智能化、低空经济等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估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升至32,450亿元,意味复合年增长率为9.1%。 销售及研发拖累业绩 华大北斗收入主要来自两大业务,包括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业务,和高精度芯片及模块业务组成,去年两者收入占比分别为28.3%和71.7%,达到2.38亿元和6.02亿元,带动总收入按年升30.2%至8.4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高精度芯片及模块业务收入大,但毛利率相当低,去年只有2.8%,相反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收入低,但毛利率为27.3%,带动该业务毛利达6,493万元,远比综合芯片及模块业务获得的1,704万元毛利多,亦推动集团总毛利按年升20.7%至8,197万元。 尽管收入与毛利上升,但销售及研发成本等巨大,令华大北斗去年业绩仍要见红,亏损达1.41亿元,但已较2023年收窄51%。 不过,华大北斗对业绩亏转盈信心十足,明确表示计划在不久将来透过毛利率改善、提升营运效率,及优化营运资金管理而达至盈利。公司特别提到短期毛利率将显著改善,因GNSS产品和解决方案升级,包括推出高精度芯片及应用于车载前装行业的芯片,配合业务规模扩大,将有利经济效益。 股权极度分散 其实单看华大北斗客户群,阵容确实相当强劲,当中包括与美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牵手共享单车营运商哈罗及滴滴青桔开展深度合作。智能汽车领域则与比亚迪及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也与上汽集团展开深度合作,移动通讯则与中移动及联通在智能城市研究开展深度合作。 整体来讲,目前香港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例如地平线(09660.HK)与黑芝麻(02533.HK),去年收入分别为23.8亿元和4.7亿元,目前市销率(P/S)分别为12倍和9倍,按照华大北斗去年总收入8.4亿元计算,若以市销率7至8倍上市,相信股份将会受市场追捧。 但要留意华大北斗上市前股权极度分散,大股东持股不足10%,持股少于3%的股东多达42个,少于1%持股也有21个,因此过了禁售期后,股东会否减持将左右股价往后发展。

行业简讯:外卖战升温引监管关注 五部门约谈京东 美团 饿了么

在外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国监管部门出手介入。5月13日晚,市场监管总局联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社部及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JD.US; 9618.HK)、美团(3690.HK)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据财新报道,五部门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强调须履行主体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保障消费者、商户与外卖骑手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京东今年强势进军外卖市场,刘强东亲自领军,提出佣金不超过5%、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等政策;美团则回应推出养老保险补贴,双方并因“骑手二选一”问题互相指责。阿里也在4月底加入战局,饿了么宣布百亿补贴计划,并联合淘宝闪购发放上亿份免费茶饮券。 监管机构自去年底多次强调平台经济要规范发展,并整治算法滥用、保护新型就业者权益。未来外卖平台竞争将不仅拼补贴与速度,更须接受更高标准的法律与社会责任检视。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五年投资10亿 美团Keeta进军巴西

外送服务巨头美团(3690.HK)近日宣布,将斥资10亿美元把其海外外送平台“Keeta”拓展至巴西,此前该平台已在中国香港及沙特阿拉伯成功推出。美团表示,Keeta将于“未来几个月内”登陆巴西,并计划于未来五年内在当地投入总额10亿美元。 南华早报报道,这项协议于本周一在北京签署,巴西总统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亲临现场,与美团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一同见证。王兴表示,巴西是拥有巨大潜力的重要市场,美团将致力于“提升消费者体验、帮助合作餐厅成长,并为外送员提供更多机会”。 美团于2022年开始部署开拓海外市场,Keeta已分别在中国香港及沙特阿拉伯推出服务。去年2月,美团进行多项业务整合,由王兴亲自负责海外业务拓展。 公司称,Keeta将在巴西建立全国性外送网络,并为当地餐饮商户提供多元营销及数字化运营工具,助其拓展业务。 尽管利好消息公布,美团周二股价仍下跌4%,报138.60港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时零售如何引发“第二次外卖大战”?

中国外卖大战第二回合开打,这次争夺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个即时零售市场    李世达 当“买菜5分钟、送货30分钟”成为现实,中国电商已不再是那个只靠比价与打折吸客的世界——从美团(3690.HK)、京东(JD.US; 9618.HK)的补贴大战,到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推出的“闪购”服务,人们发现,这不只是另一场外卖大战,而是一个新兴零售市场——即时零售(Instant Retail)的争夺战。 即时零售泛指在一小时至数小时内完成下单、配送、收货的零售模式,结合传统电商比价和商品选择的优势,以及线下零售的即时可得性,对接“急需”与“便利”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像是电商平台物流与外卖配送网络的结合,是一种即时配送体系的新业态。消费者可以像点一碗炸酱面一样,在网上下单买一只iPhone,半小时后送到家门口。如果买什么都能这么方便,谁还会选择等个几天? 事实上,即时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美团在2018年推出“闪购”;京东更早于2015年就推出“京东到家”;至于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则于2022年推出“淘宝小时达”。 2023年,美团开始积极推动“万物到家”战略,在生鲜、药品、日用品等品类上深耕本地零售,并以强补贴、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仓”网络,迅速扩张即时零售规模,今年4月推出“美团闪购”品牌,正式迎战即时零售大战。 京东则以其仓储与供应链优势切入,将“京东到家”、“京东小时达”整合成“京东秒送”,在家电、3C、日用品上推即时履约服务。今年初大手笔推出补贴战,明确与美团竞争“30分钟送达”体验,更推出超时20分钟免单的杀手锏。 至于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将“淘宝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整合了旗下饿了么、高鑫零售、盒马等内部资源,加入即时零售战场。 美团本地商业板块CEO王莆中指出,近几年即时零售发展如火如荼,美团每日非餐订单已突破1,800万单,“让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称,“即时零售的发展大势挡不住,将把那些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垃圾堆”。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报告,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893.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两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8%,远超同期网络零售的11%。 即时零售意味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IQ报告则指出,72%的即时零售用户在35岁以下,即时消费成为“95后”的日常。这意味着这些用户更重视“时效”与“体验”,而非价格,节省时间、即时可得,开始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 即时零售也意味着更深刻的物流变革。即时零售更依赖前置仓与就近商户供应,大幅提升履约效率,打破过去“中心仓—干线—末端”传统电商模式;同时,更多本地小店也将再度融入平台经济,如社区便利店、生鲜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将受益。对平台来说,长期比拼的是仓储布局、商家整合、数据调度能力。 即时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个电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转型的表现,背后依赖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用户对App购物的高度依赖。它改变了消费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从“卖场逻辑”走向“需求场景逻辑”,重塑供应链与履约能力。这场从外卖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电商的未来版图。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