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一场话语权的争夺战
智驾平权是科技的普惠,也是整车厂与供应链之间话语权的重新洗牌 李世达 中国的自动驾驶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权力再分配。随着“智驾平权”成为主流叙事,一场从豪车专属技术走向全民普及的变革正在悄然重塑汽车产业链。 不论是比亚迪(1211.HK; 002594.SZ)、蔚来(NIO.US; 9866.HK),还是小鹏(XPEV.US; 9868.HK)、问界,越来越多车厂不再将高阶智驾功能仅限于旗舰车型,而是选择将NOA(导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城市领航等配置迅速“下放”到20万元以内的中低端车款。 尽管不是业界首例,但比亚迪在今年初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并下放至10万元以下车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智驾平权”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比亚迪创办人王传福说:“在汽车领域,我们相信智能化的全面普及将巩固中国品牌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这是中国汽车的自信,也是中国科技的自信。” 过去,高阶智能驾驶是一门“高附加值生意”。从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到域控制器与高性能晶片,一整套方案往往只出现在高价豪华车型上。但是当智驾开始普及,越来越多整车厂为了保住利润,开始接管智驾技术的主导权。 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小鹏的XNGP、理想(LI.US; 2015.HK)开发AD Max、华为推出ADS 2.0,整车厂纷纷自建算法团队、地图系统,甚至连数据标注与模拟训练都开始“自己来”。但如此一来,智驾上游供应商开始被边缘化,从方案主导者退回为价格竞争激烈的“零件供应者”。 如速腾聚创(2498.HK)开始推出低成本固态雷达与模组化解决方案、禾赛科技(HSAI.US)与整车厂共同开发定制型雷达。对供应链而言,这是一场生存战。若无核心技术、缺乏规模化优势,许多中小型供应商将难以为继,只能靠“薄利多销”苦苦支撑。而真正能活下来的,只有那些具备系统整合、算法协同、全球交付能力的头部企业。 在这场为了“人人都有高阶智驾”的“平权”运动背后,是一场无声的产业洗牌与话语权的重构。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不仅造得出车,更能掌握智能化灵魂的企业。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元戎启行获1亿美元融资 发展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
在日益拥挤的自动驾驶领域,该公司是近两年来少数进行私募的公司之一,因很多同行都转而进行上市集资 重点: 元戎启行获得了一家车企(据报道是长城汽车)的1亿美元投资,此前公司曾于2021年进行了一轮3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 相比传统基于地图的系统,这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无地图产品有望降低成本 陈竹 在全球催生数十家初创公司的自动驾驶赛道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种依靠高精度地图来确保车辆安全行驶,另一种则无需地图。 尽管地图系统因导航较精准而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过去一年,无地图解决方案(成本往往更低)突然开始超车。特斯拉(TSLA.US)的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主要依靠实时传感和人工智能,是这趋势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在中国的自动驾驶领域,无地图策略的势头也越来越大。成立五年的元戎启行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初创公司,在早期就转向无地图解决方案,其技术是与许多竞争对手相比的一个关键差异。 元戎启行上周成为了新闻头条,因它宣布从一家国内汽车制造商获得1亿美元新资金,并借机再次强调无地图策略的优势。虽然公司没透露投资者的名字,但多家中国媒体报道,提供这笔资金的是长城汽车与宝马成立的合资企业。 元戎启行由周光于2019年创立,他曾任职百度(BIDU.US; 9888.HK),而百度是中国最早专注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之一。2021年,公司从阿里巴巴、云启资本和复星锐正等投资者那里融资3亿美元,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最新一轮融资的估值尚未公布,不过最近上市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一路坎坷,这表明最新估值可能会保持不变甚至下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激光雷达(LiDAR)技术制造商禾赛(HSAI.US)自2023年初上市以来,股价已蒸发约四分之三,市值缩水近20亿美元。 元戎启行的1亿美元新融资引人注目,是过去两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为数不多的几笔大额融资之一。近期交易稀少反映出投资者越来越没有耐心,因为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难以将自己的技术商业化。 由于缺乏私人资金的大力支持,很多自动驾驶公司最近转向公开市场寻求新资金。文远知行(WRD.US)和地平线机器人(9660.HK)于上月上市,而小马智行、纵目科技和Momenta等其他公司也已都提交了上市申请。 无图智驾 虽然无图方式无需不断更新地图和维护地图数据库,从而降低了成本,但它面临着更大的技术挑战。因为这种方式严重依赖实时感应和决策,需要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传感器系统,才能在没有地图指导的情况下准确解读复杂环境。 在一开始采用更传统的地图法后,元戎启行于2023年3月转变方向,推出了无图解决方案。为了说服持怀疑态度的汽车制造商,首席执行官周光经常强调公司的演示方法,包括用平板卡车将测试车辆运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立即进行自驾测试。通过这些,周光希望证明他的系统在陌生环境里实时导航的能力。 然而,业务进展不大,目前只有一款车型配备了元戎启行的系统。周光表示,到今年年底,还将有两款车型面世。 虽然公司尚未披露财务数据,但到目前为止,它的技术只用在了一款车型上,这个事实表明它的收入仍相当少。行业其他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该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经营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其他自动驾驶车辆的文远知行报告称,2023年收入为4.02亿元,亏损19亿元。 与许多同行一样,元戎启行也在追逐自动驾驶市场,对于任何能够将技术商业化的参与者来说,这个市场都可能具有巨大的潜力。根据文远知行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预计将达到1.75万亿美元,仅中国市场预计就将达到6,390亿美元。 但挑战迫在眉睫,包括来自拥有更多资源的大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雪上加霜的是,各大车企都在加快自动系统的内部开发,行业领军企业比亚迪(1211.HK;002594.SZ)和小鹏汽车(XPEV.US;9868.HK)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一个类似的举动是,大众汽车去年同意向前不久上市的地平线机器人,以及双方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总计注资24亿欧元(25.6亿美元)。 元戎启行将利用最新的1亿美元投资,开发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这是一种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首席执行官周光将VLA比作让一位经验丰富的驾驶教练掌控方向盘,而在他看来,竞争对手的系统不过是教练坐在副驾座位上指挥。 在商业化方面,周光的目标是在2025年大幅扩大元戎启行的市场占有率,与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出10余款新车型。该公司设定到2025年底为近20万辆汽车配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目标,将比目前部署的2万辆汽车大幅增加。 元戎启行正在推行双轨战略,在开发4级 (L4)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同时,发展核心的2级(L2)驾驶辅助业务。自动驾驶等级从0级(L0)到5级(L5),L5代表完全自动驾驶。虽然该公司在2019年成立时是使用地图技术开发L4系统,但和许多同行一样,也在2022年转身,专注于L2,以便更快地开始创造收入。 元戎启行还宣布了国际扩张计划,近期将瞄准欧洲、日本和韩国市场。 公司面临和同行一样的根本性挑战:证明自己的无图解决方案能够得到车企的广泛认可。尽管业界越来越感兴趣,但这种策略仍存在争议。四维图新首席执行官程鹏最近引发了一场全行业的争论,他质疑那些声称提供无图解决方案的公司,是否真的完全不使用地图数据。 归根结底,车企是否愿意完全接受这项技术,以及谁的技术表现最好,将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甄别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和同行一样,元戎启行必须专注于商业化,因为该行业不能再依赖投资者提供无限的资金。盈利能力仍然是一个关键挑战——不过看上去大多数公司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速腾聚创何时盈利 是三年还是十年?
速腾聚创刚公布首九个月营运数据,业务持续表现理想 重点: 公司连续三季录得销售增长 股价暴跌后,市场对公司有戒心 刘智恒 "让世界更安全"是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2498.HK)的口号,但过去半年,公司的小股东非但没有安全感,更被摔个四脚朝天,苦不堪言。股价由高峰时足足下跌近90%。投资者焦头烂额,信心好一阵子也未能复修。 速腾聚创主要是制造及销售激光雷达产品,所谓激光雷达,是利用光来测量物体距离或范围的遥感系统,主要用于汽车自动驾驶及机器人领域。 集团刚公布今年第三季度的业务数据,激光雷达产品按季持续上升、用于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产品的销量为138,600台、用于机器人的雷达为131,400台、其它产品为7,200台,合共277,200台,分别较第二季的246,000及第一季度的240,800台,高出12.7%及15%。 若与2023年比较,增长更是相当理想,去年全年才售出259,600台,换言之今年单一季度的销量,已经与去年全年相若。 股价急升暴跌 今年1月速腾聚创才以每股43港元成功上市,初期股价一直徘徊在此水平,至5月中时股价突然爆升,至6月冲上137.5港元高位,但旋即高位跳水,股价断崖式下跌,最低见10.82港元,暴升暴跌令投资者大为惊讶! 市场当时估计,因锁定期结束,上市前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令股价一下子崩溃。事实从交易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于8月时将持股量由10.25%减至8.21%,每股平均成交价15.33港元。 股价暴泻,公司无计可施下急祭出"回购"一招。中期业绩后,频频在市场出手,由8月至今,回购逾二十次,价格由11至17港元不等。 可是回购也未能提振市场信心,直至港股在9月底美国减息,加上内地政府推出政策刺激,港股出现小阳春;在市场气氛带动下,速腾聚创股价才有所反弹,然而高位25港元只是昙花一现,近日回落至18港元水平,相对上市价仍然低近六成。 何时可见盈利? 市场除了被其股价大起暴跌吓怕外,投资者总会问一句:"公司何时有盈利?" 过去四年,集团录得股东应占亏损分别是2.2亿元、16.6亿元、20.9亿元及43.3亿元。虽然部分原因是金融工具公允值的变动影响,但在经营方面,亏损也是持续扩大,前年是6.16亿元,去年扩大至9.4亿元。 今年中期收入达7.27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2倍,但最终仍是亏损2.69亿元。若单从业务看,经营亏损更达3.22亿元,相对去年中期的4.61亿元收窄30%;但不难看到,生意做大了,对业绩的推动收效不大,别说盈利,收支平衡也做不到,此点让投资者抱有戒心。 销量无疑是增加了,盈利却迟迟未出现,主要是产品价格持续向下走。2021年时,激光雷达一台大概10,000元,到去年已跌至3,200元,今年上半年更降到2,600元。 个中原因在于内地新能源车内卷严峻,各大车企竞相降价。既然车企收入减少,很自然要在生产成本想办法,其中就是向生产各零部件的厂商压价,激光雷达当然不能幸免。 最重要是活下来 激光雷达似乎仍是一块鸡肋,研发费用庞大,许多企业都觉得盈利之路遥遥无期。中国的市场更加恶劣,无利可图外,因竞争惨烈,生产商为免失去市场份额,纷纷“以价换量”,导致价格非但不能上调,反要连年下降。 难怪德国的博世集团及采埃夫先后放弃开发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日本的先锋电子黯然退出战场,巨企除了中国的禾赛科技(HSAI.US)、速腾聚创及图达通三大龙头外,国际巨头只余下法国的法雷奥在内地苦苦挣扎。 禾赛科技股价相对去年高位30.355美元比较,下跌超过八成。集团也是未有盈利可言,市销率亦只有2.4倍。相比下速腾聚创的市销率高达6.8倍,远高于龙头的禾赛,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激光雷达的前景,或许我们可以听听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一帆的说话:“长期来看,激光雷达可以在国内实现盈利,但不确定这个长期有多长,是三年就够了,还是一不留神到十年去了。” 看来,今天激光雷达的企业先别说盈利,最重要还是活下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文远知行上市推迟 携手优步提振业务
这家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将从阿联酋开始向优步用户提供服务,不过目前双方无意在美国或中国开展合作 重点: 文远知行与优步建立合作,年底时在阿联酋开始,可透过优步应用程序选择预订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8月,文远知行在最后一刻叫停4亿美元的美国上市计划,但公司可能会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后,在年底前尝试重启上市计划 阳歌 文远知行的纽约IPO计划可能暂时被迫搁置,但这并不意味这家自动驾驶出租车公司只是闲坐着没事干。 在8月份,公司遭遇了一个令人尴尬的挫折,当时它的IPO突然在最后一刻被迫取消,此次IPO原本有望,成为过去三年中国公司在纽约最大的IPO之一。之后公司对此事保持沉默,不过它仍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最新材料,包括本周三提交的最新招股说明书。 撇开财务状况不谈,也是在周三,公司宣布与共享出行运营商优步 (UBER.US)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次彰显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一合作看上去意义相当重大,不仅让优步的品牌进入文远知行的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个主要的新业务。 这种合作对文远知行颇为重要,因它正试图通过自己的技术商业化,以创造一些可观的收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仅为1.5亿元,2023年的营收为4.02亿元,对于在最近一次融资估值51亿美元的公司来说,这算不上亮眼。相比下,公司仅今年上半年就在研发上投入了5.17亿元,大致相当于它截至6月的18个月收入。 文远知行和优步称两家的联姻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共同推进文远知行自动驾驶车辆上线Uber平台,并先在阿联酋启动运营”。双方还表示,这项服务将于今年底推出,优步用户在阿联酋打车时,可以选择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目前,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车队在中国、新加坡、阿联酋和美国都拥有自动驾驶牌照,并在亚洲、中东和欧洲7个国家的30个城市开展业务。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公告称,优步和文远知行“合作不涉及美国和中国市场”。此外,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少许其他市场有牌照,但仍处于测试阶段,意味现时与优步的合作只属有限。 “显而易见地,未来的出行将越来越共享化、电动化和自动化。我们期待与像文远知行这样的领先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将自动驾驶技术的便利传递到世界各地。”优步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在宣布这一合作时说。 这份公告为文远知行的故事增添了一些积极元素,在最后一刻决定推迟美国上市后,文远知行的名字再次登上新闻头条。公司正在日益拥挤的中国自动驾驶概念股领域争夺关注,在香港上市的知行汽车科技(1274.HK)和在美国上市的禾赛(HSAI.US)都属于这个领域。 此外,丰田支持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初创公司小马智行和比亚迪支持的自动驾驶软件公司梦腾智驾,均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可在美国进行IPO。而且汽车芯片设计公司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都已申请在香港上市。 IPO前景不明朗 去年8月,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文远知行赴美上市,这是所有希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完成的步骤。公司于今年7月底,首次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公开文件,并定于8月19日那周首次公开发行。 此次上市将筹集超过4亿美元,其中包括以每股15.50美元至18.50美元的价格出售65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最高筹集1.2亿美元。文远知行表示,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已表示有意购买价值约1亿美元的IPO股票,这至少相当于其所公开发售股票的90%。其余的融资将通过同时进行的3.2亿美元私募来筹集,其中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风险投资基金Alliance Ventures领投了1亿美元。 在当时市场情绪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这些重大承诺是重要的信心信号,表明文远知行只需找到其他投资者购买极少量的股票即可。考虑到此次上市的承销商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中国的中金公司这三家A级承销商,这应该是很容易的事。 但上市的日子到了,公司却没有上市。公司后来解释说:“更新交易文件的时间目前比预期的要长,文远知行正努力完成推进交易所需的文件。” 不幸的是,公司未能在8月25日之前完成上市,这是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到期时间。在周三提交给美国的最新文件中,文远知行承认早先的申请已过期,并表示已向中国证监会重新提交了更新后的申请。 该公司表示:“在证监会完成对我们最新备案材料的审查并发布新的备案通知之前,我们无法完成此次发行和上市。”但没有说明它何时可能获发新的批准。这个审批程序相对较新,于去年3月启动,似乎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文远知行新提交的申请可能会更快获得批准,因为它只包含对先前已获批申请的更新信息。 公司现金相对宽裕,截至6月底拥有18亿元。似乎表明它不存在迫在眉睫的资金枯竭危险,只是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快到期,才急于在8月上市与。 在文远知行正试图向其核心圈子以外的投资者推销自己的故事时,与优步合作的最新公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公司的名字继续出现在头条新闻,同时也暗示这项合作未来的潜力。鉴于目前的情况,如果中国证监会相对较快地批准该公司的上市申请,我们也不会感到意外,文远知行可能会尝试在今年底前重启上市计划并完成IPO。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文远知行在拥挤的自动驾驶赛道中抢上市
这家自动驾驶巴士和自动驾驶出租车制造商,希望藉市场先行者的优势,以及在七个国家、30个城市的自动驾驶许可证来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重点: 尽管收入下降及亏损扩大,文远知行已提交美国的上市申请,估值超过50亿美元 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支出是收入的三倍多 谭英 上周,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看起来可能是个大项目。彭博新闻社去年3月估计,上市可能会筹集5亿美元,使其成为自2021年滴滴44亿美元的IPO以来(它后来退市),中国公司在纽约最大的上市之一。 然而,在过去一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包括许多类似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涌入市场。而少数已上市的同类企业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文远知行的IPO因其熠熠生辉的的管理团队而备受瞩目。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韩旭曾任百度(BIDU.US, 9888.HK)自动驾驶事业部的首席科学家,百度是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此前,他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密苏里大学担任电子和计算机工程教授。 首席技术官李岩曾在微软、Meta和新能源汽车公司U Power Ltd.工作,后于2017年跟韩旭一起创立文远知行。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包括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北京办事处负责人穆罕默德·阿布达尔,以及启明创投的创始人邝子平。 文远知行的客户,包括雷诺、日产及三菱,通过它们旗下的联盟战略风投基金,承诺作为基石投资者在IPO中购买9,700万美元的股份。公司已在11轮融资中筹集资金逾10亿美元,其中最近的一轮融资是在今年6月,参与者包括联盟战略风投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凯雷投资集团、启明创投、博世,以及芯片行业的超级明星企业英伟达。 在最近一次的融资中,文远知行的估值为51亿美元。此次上市的承销商名单也是群星闪耀,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以及中国领先的投行中金公司。 文远知行的另一个卖点是它的国际足迹。公司在中国、新加坡、阿联酋和美国拥有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的相关许可,并在亚洲、中东和欧洲七个国家的30个城市开展业务。招股说明书称,自2019年以来,公司已在中国和中东完成1,700天的无事故商业运营。 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此次上市能在募资规模上取得突破。华兴资本估计此次IPO或只能筹集1亿美元,不过考虑到公司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市值以及雷诺、日产及三菱的承诺,这个数字似乎过于保守。 虽然文远知行号称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但它的财务状况却与拥挤的无人驾驶汽车生态系统中的同行相比,明显不相上下。公司自称是一家“轻资产”公司,这意味着收入极少。此外,公司还高度依赖一个最大客户,对方占其今年上半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收入缩水 公司现金相对充裕,截至6月底,现金持有量为18亿元。但其上半年营收仅为1.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83亿元下降近20%。其2023年营收为4.02亿元,较2022年的5.28亿元下降超过20%。虽然收入数据仍然相对较小,但对一家试图向投资者推销增长潜力的公司来说,同比下降看起来很难让人乐观。 2023年的下跌,主要是文远知行的主要客户宇通客车,因产能过剩而停购无人驾驶巴士后发生。因此,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巴士销量从2022年的90辆下降到去年的19辆。2021年至2023年期间,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巴士和无人驾驶出租车销量分别为147辆和19辆。它还生产无人驾驶环货车和无人驾驶环卫车。 对于文远知行的服务产品来说,主要是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ADA),情况看起来略好。2024年上半年,其服务收入总计1.29亿元,是产品销售额2,100万元的5倍多。该公司的主要成本是研发费用,前六个月的研发费用为5.17亿元,同比增长37%,是公司同期收入的三倍多。 前六个月的亏损从上年同期的7.23亿元扩大至8.82亿元。 文远知行预计,一旦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无人驾驶出租车,2025年开始大规模生产无人驾驶巴士,情况就会有所改善。根据招股书中的委托研究,到2030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7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全自动驾驶汽车,而中国大陆的市场价值将达到6,39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据中国媒体报道,文远知行已经收到了2,000辆无人驾驶巴士和1万辆无人驾驶货车的意向订单。它的无人驾驶环卫车目前正在九个城市进行测试。 文远知行可能是即将上市的知名度最大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但并不是唯一一家。获得丰田支持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初创公司小马智行以及比亚迪支持的自动驾驶软件公司梦腾智驾都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可以赴美IPO。 汽车芯片设计公司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科技,以及无人驾驶软件提供商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知行汽车科技(1274.HK)和禾赛(HSAI.US)去年已经分别在香港和美国上市。 在如此拥挤的赛道,文远知行如何脱颖而出?公司表示,它是唯一一家提供从部分自动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的公司。它表示,为了进入当地市场,它的应用程序WeRide Go还与其他共享移动平台合作。 除了雷诺、日产与三菱联盟、以及宇通客车和博世之外,文远知行的其他合作伙伴还包括中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厦门金龙旅行车、福特与江铃汽车的合资企业江铃福特汽车,以及现代汽车。 投资者似乎已经对大量新股感到有些疲惫。在少数已经上市的公司中,知行汽车科技的股价虽然仅比2023年12月的IPO价格低约8%,但比4月份的峰值低75%。而禾赛自2023年2月上市以来,市值已经缩水81%。 本文已更新,以提供该公司在最新融资时的正确估值…
禾赛的未来 还看能否在黑名单除名
这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已提出动议,要求推翻美国国防部认定禾赛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裁定 重点: 自1月美国国防部将禾赛列入“中国涉军企业”清单以来,禾赛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股票已下跌42% 这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正透过讼诉要求从清单中移出,其首席执行官表示,今年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将大幅下降 谭英 2023年初,禾赛科技((HSAI.US)在纳斯达克公开募股,筹集资金1.9亿美元,是近两年时间里,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集资规模最大的其中一个案例,一些人因此预测,此类IPO即将回归。公司也是首批在境外上市的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占全球激光探测与测距(LiDAR,简称激光雷达)技术市场约47%的份额。其股票在上市交易首日上涨10.8%,似预示着前途光明。 时间快进到一年半后的现在,禾赛早期的盛景已褪去,面临着政治和自动驾驶市场发展速度不及预期的双重压力。 早在2023年11月,该公司就首次陷入政治困境,当时美国政界人士呼吁美国商务部和国防部,“阻止有敌对国家支持生产的激光雷达公司”进入美国。随后,美国防部在1月底指控禾赛是一家中国“军民融合”公司,就在不久前,禾赛在密歇根州注册了一家名为“American Lidar”的公司。 禾赛一直在争取从美国国防部的清单中除名,最近一次是7月3日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向美国国防部提出简易判决动议。其法律团队来自著名的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认为美国防部的裁定“武断、不合逻辑且违法”,并要求撤销这一裁定。 在最新和早期的回应中,禾赛称其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基础没有任何贡献,只研发用于民用和商用车的技术。被列入美国防部的1260H清单并没有让禾赛受到任何具体处罚,比如禁止与美国合作伙伴合作。但此举发出了一种警告信号,可能会让其他公司不愿成为其供应商、客户或研发合作伙伴。 禾赛的律师在收到的备忘录副本中,详细说明美国国防部的裁定,他们被告知“已进入……处理队列”,排在大约3,178个待处理申请之后,预估处理的时间为2024年8月。禾赛在最新文件中表示,在公司申诉后,备忘录于5月公布,显示被列入清单的法律依据,是其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有关联。 在一起发生在2021年的著名类似案件中,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1810.HK)在被美国防部,列入被指控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公司清单后成功上诉。在那起案件中,美国国防部后来承认,它是在得知小米创始人雷军也被中国工信部,誉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后做出的裁定。 虽然此类争斗似乎只是给中美商业的持续政治化增加了数据点,但这类事件对单个公司而言可能意义重大。本月提交最新动议后,禾赛的股价小幅上涨2%。但自IPO以来,该股已下跌近81%,年初至今已下跌48.6%,仅今年一年,公司市值就蒸发了5亿多美元。 自动驾驶热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禾赛所涉足的激光雷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这种技术应用广泛,从无人驾驶出租车到高端电动车。此外还有无人驾驶卡车、无人清扫车和机器人送货员,所有这些产品都需要用激光来帮助导航,和避开路上的障碍物。禾赛去年超过92%的收入来自激光雷达产品,1.4%来自气体检测产品,其余大部分来自工程设计和开发服务。 在5月份的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CEO李一帆将美国国防部的调查结果,归咎于竞争对手提供的错误信息。但投资者可能会将这场争执,视为禾赛在美国市场前景变暗的又一步。 李一帆估计今年的收入在3.5亿至4亿美元间,比公司之前的预测低5,000万美元。尽管2023年北美销售额达到7.48亿元,占禾赛销售额的40%,但李一帆表示,2024年该区域的销售额可能仅占总收入的20%。 也不全是坏消息。在电话会议上,李一帆预计今年的激光雷达销量将达到50万台,是2023年22.21万台的一倍多。一季度,汽车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产品交付量为52,462台,同比增长86.1%。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59,101台,同比增长69.7%。除了激光雷达,禾赛还销售机器人气体检测系统,这构成了其余的收入。 李一帆表示,受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需求疲软影响,禾赛一季度净收入3.59亿元,同比下降16.5%,与上一季度37%的增幅形成鲜明对比。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7.8%,上升1个百分点至38.8%,净亏损从2023年一季度的1.19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1.07亿元。李一帆还公布了近期与两家新的全球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合作,在全球前十大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中,有六家是禾赛的客户。 “随着市场份额和交付量不断增长,我们每台激光雷达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降低,提高我们在价值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使我们提供给合作伙伴的建议时更具吸引力。”李一帆在电话会议上说道。“此外,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和实施的飞轮战略,使我们距离实现盈利更近了。” 尽管投资者普遍对禾赛持悲观态度,但分析机构基本上仍乐观。今年6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八家分析机构中,有七家对该公司的评级为“买入”或“强力买入”,尽管一季度增长缓慢,但它们还是预计今年该公司的收入将增长40%。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竞争对手Ouster(OUST.US)去年曾起诉禾赛侵犯专利,该公司同样处于亏损状态,但其估值更高,市销率(P/S)为3.53倍,而禾赛为2.43倍。在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八家跟踪Ouster的分析机构中,只有四家给出了“买入”的评级,另外四家对其的评级为“持有”。这表明,对禾赛的评级更高,是认为该公司的股价被低估了。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抢融资增速发展 梦腾智驾赴美上市
它是中国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中,最新一家寻求在境外上市融资的公司 重点: 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已批准梦腾智驾赴美上市,预计最高可筹集3亿美元 尽管与主要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公司面对在寻找合作伙伴及来自竞品的挑战 陈竹 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梦腾智驾环球有限公司喜欢宣传一种双重战略,即同时专注大众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完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它声称这种方式,即所谓的“飞轮”战略,使其能够从当前的ADAS解决方案中获得收入,同时收集关键数据,用于发展未来更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 随着境外上市计划的推进,公司很快可发现,投资者是否也对这一战略充满热情。上周,上市计划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中国证监会批准了梦腾智驾在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拟发行不超过6,300万股普通股。 梦腾智驾加入了越来越多寻求境外上市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行列,包括小马智行和纵目科技在内的其他公司,也提交了类似的申请。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成功上市,表现参差不齐,反映投资者对这类公司兴趣各异。它们中的禾赛科技(HSAI.US)的股价,自2023年初在美国上市以来已缩水四分之三。 尽管反响平平,但IPO大军仍步履不歇,因为梦腾智驾及其同行正寻求资金来维持亏损的业务,这些业务短期内不太可能盈利。 虽然梦腾智驾尚未披露筹资目标,但彭博新闻社上月报道称,该公司可能计划筹集2亿至3亿美元。公司尚未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任何公开文件,不过它可能已经提交了一些早期机密信息。 与很多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全自动驾驶的竞争对手不同,梦腾智驾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它最初主攻ADAS,致力于提供一款具有即时创收潜力的产品。直到2019年,梦腾智驾才扩展到包括全自动驾驶技术。 与许多同行一样,梦腾智驾由一支拥有强大技术背景的团队在2016年创立。创始团队成员包括曾在人脸识别技术公司商汤担任高管的曹旭东,以及其他人工智能和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多年来,公司的融资一直很成功,在多轮融资中吸纳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它的投资者包括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阿里巴巴旗下的云锋基金、游戏巨头腾讯和德国的戴姆勒股份公司。规模最大的融资之一发生在2021年,当时公司筹集了5亿美元,参与投资的包括丰田、博世和戴姆勒。 梦腾智驾早期专注于将自己的产品集成到量产车辆中,这可能让它在商业化方面比同行更具优势。它的很多竞争对手直到2022年才开始转向ADAS。近期申请上市的小马智行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直到2023年才正式进入ADAS市场。 “飞轮”战略 梦腾智驾优先考虑利用两种战略与汽车制造商建立牢固的关系。其一,让上汽、丰田和戴姆勒等汽车制造商成为它的投资者。其二,通过战略合资企业建立关系,比如2020年与上汽集团旗下高端电动汽车部门智己汽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底与比亚迪建立类似合作。 这种合作关系具有双重目的,合作伙伴可以成为未来的客户。而一旦成为客户,它们还可以提供大量车辆运行数据。这个方法是梦腾智驾“飞轮”战略的核心,合作既能在当前带来收入,又能为未来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尽管梦腾智驾拥有众多合作伙伴,但真正将其技术用于量产汽车的合作伙伴并不多。两个值得注意的采用者是智己汽车和梅赛德斯—奔驰,前者已将梦腾智驾的D.L.P.人工智能模型集成到车辆中,后者将在2025年4月投产的纯电动CLA车型上,使用梦腾智驾的高阶智驾方案。 梦腾智驾及其同行,都瞄准了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ADAS市场。纵目科技援引第三方研究称,中国的ADAS市场从2018年的93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413亿元,凸显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这个新兴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吸引了许多初创公司和老牌汽车制造商投身进来,开发自己的ADAS解决方案。例如,比亚迪目前在包括汉系列在内的许多车型上,使用其专有的ADAS系统DiPilot。 在将ADAS作为近期收入重点的同时,梦腾智驾也在大力发展全自动驾驶。据麦肯锡称,到2030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600亿美元。该公司的战略包括推出Momenta Go,这是一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于2021年在中国东部城市苏州的指定地区开始商业运营。 梦腾智驾没有透露Momenta Go的许多细节,这表明其服务仍处于试验阶段。因此,该业务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产生可观的收入。我们还需要等到它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公开文件,来衡量在ADAS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做得如何。 与其他机器人出租车服务提供商一样,梦腾智驾还面临除技术挑战之外的重大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中国复杂的监管环境,法律和监管框架,往往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这给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潜在障碍。 不过,中国监管环境的最新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迹象。去年11月,中国出台了一项全国性的指导方针,接受部署全自动驾驶汽车以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公司的申报。 根据新计划,测试车辆的驾驶员可以放开方向盘,汽车制造商和车队运营商将承担安全责任。这种责任转移是一个关键的发展,可能会加速更广泛地部署自动驾驶汽车的进程。然而,这也让梦腾智驾等公司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以确保它们的系统稳健可靠。 虽然取得了这些积极的进展,但梦腾智驾仍需继续投入巨资改进技术,通过IPO筹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可能会用于研发。公司似乎已经为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与汽车制造商的关系,以及它目前和未来的收入潜力,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长期前景。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