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a wins ride-sharing race to market, but could stay stuck in first gear

嘀嗒走不出的困局:业务单一难突破

经过四次申港上市无功而还,嘀嗒出行终获港交所批准上市,并开始在港公开招股 重点: 嘀嗒已连续三年取得经调整净利润 公司业务过度集中于顺风车平台,但其市场一哥地位又被哈啰夺去   刘智恒 正当网约车平台龙头滴滴准备在港递交上市申请时,嘀嗒出行(2559.HK)已抢快一步,获港交所批准上市,将可率先在股市集资,以免被滴滴抢得先势。公司发行3909.1万股,招股价每股介乎5至7港元,集资最多2.7亿港元,股份于本周五挂牌。 这已是嘀嗒的第五次申请,在屡次折㦸下终能排除万难成功闯关,公司总算松一口气,接下来就要看投资市场是否接受。 集团的招股书披露,2021至2023年间,分别取得盈利17.31亿元、亏损1.8亿元及获利3亿元,原因在于其优先股公允价值出现颇大波动,若剔除此部份,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0万元及2.26亿元。 找出一片小蓝海 强如滴滴,也只在去年实现首次全年盈利,嘀嗒能连续三年实现经调整净利润,可算了不起,其成功有赖找到市场上的一片小蓝海。 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别,就是出租车、网约车以及顺风车。十年前,当滴滴与快的竞相争逐网约车市场,透过不断烧钱斗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宋中杰另辟蹊径,于2014年与四位志同道合者创立嘀嗒,主打顺风车,不与巨头竞争,反倒开拓了一条生存之路。 嘀嗒经营顺风车网约平台,其竞争优势在于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不用拥有或租赁车辆,省却高昂的成本;亦无需向私家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大量补贴,免却大笔开支。在较低成本下,获取较高的毛利率,从而达致有利可图。 公司成立后也立马获得重量投资者垂青,IDG、携程、蔚来、京东,甚至私募王者高瓴亦对其青睐有加,集团先后经过五轮融资,累计集资逾2.88亿美元。 顺风车市场乏规模 嘀嗒赖以生存的模式,确令公司能在云云网约车平台上杀出血路,甚至能有盈利,然而深入了解后,即使嘀嗒能占到一定优势,碍于顺风车市场规模相对要细,能为公司带来大增长的空间并不宽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以交易总额计算,2022年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出租车和网约车各自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8.5%及37.8%,相反顺风车仅占3.7%。可见它在整个客运市场上只扮演一个小角色,即使你能远胜对手,实际的利益也有限度。 再讲,别的网约平台企业眼见嘀嗒的成功,又岂会袖手旁观坐视不管,滴滴看准顺风车市场,早于2015已年推出相类服务,但幸运之神降临在嘀嗒身上,滴滴在2018年因顺风车业务涉及恶性犯罪事件,被迫暂停业务,嘀嗒在没对手下一骑绝尘。但至近2020年,滴滴重推顺风车业务,一年后在市场的占有率已由10.8%提升至19.6%。 失落龙头地位 哈啰出行亦于2019年开始染指顺风车市场,借着背靠大股东阿里巴巴,加上本身共享单车的庞大客户群,到2022年已取得42.5%的市占率,将嘀嗒挤出一哥宝座。面对两大巨头的挑战,嘀嗒招架不易,只能亮出补贴一招,结果自然影响公司的盈利。过去三年,嘀嗒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5.4%、79.5%及75.9%,虽仍高企,但明显出现每况愈下的趋势。 嘀嗒深明,光靠单一服务并不足够,也难将公司推上一个阶梯。早于2017年,公司已推出智慧出租车服务,主打出租车市场。然而经过几年的深耕,似乎成效不大,非但未能成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更出现拖后腿之势。过去三年,智慧出租车服务的收入只有3,300万元、1,900万元及1,100万元,愈做愈失色;而在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亦仅有4.2%、3.4%及1.4%。不光如此,2022及2023年更出现毛损710万及578万元。 至于想要抢占网约车市场,真的知易行难,尚普咨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前四名,合共已占据89.4%的市场份额,嘀嗒既不能大烧金钱抢夺市场,也没有龙头平台庞大的客户量,想要写下大卫打败歌利亚的故事,实在谈何容易。 在发展空间有限的市场,又面对强劲对手的挑战,自家也没有走出新的康庄大道,嘀嗒的前景也未太乐观,即使能稳守顺风车市场,那只是一片较小的天地,公司未来的增长在哪里?投资者又是否愿意押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Di reports double-digit revenue gain

聚合平台蚕食下 滴滴冀出海破困局

这家常被称作“中国优步”的公司,连续第五个季度取得两位数收入增长,据报它正考虑在香港上市 重点: 滴滴出行一季度收入增长14.9%至491亿元,连续第五个季度取得两位数增长 这个叫车应用平台已摆脱早前的监管困境,但因竞争的缘故,加之对手使用聚合平台,市场份额遭到挤占 陈竹 在遭遇监管壁垒近两年后,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在去年初开始恢复一点昔日的势头,因它面临的困难有所缓解。那些困难可以追溯到公司2021年6月在纽约的公开募股,当时它被指滥用用户数据,并遭到中国监管机构反对的情况下上市。 去年1月,被称作“中国优步”的滴滴跨过一座里程碑,其应用程序重新出现在中国的应用商店,在之前,因被监管机构处罚,被下架近两年。即便是在2022年6月退市后,公司仍继续发布财报。最新业绩报于5月底公布,显示滴滴正恢复部分势头,因它取得两位数的收入增幅,延续了之前四个季度的强劲增长。 不过,公司不太可能再回到中国共享出行服务领域的主导地位,因市场的变化,最明显是增长放缓和聚合平台的兴起,这些平台让新入局的竞争对手更容易站稳脚跟,并迅速获得发展。 滴滴公布一季度营收为491亿元,同比增长14.9%。此前四个季度,滴滴的营收增幅分别为19%、53%、25%和55%。 同样重要的是,这家曾经亏损的公司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盈利,至少是经调整后盈利的道路。在最新一个季度,尽管因持有小鹏汽车(9896.HK, XP.US)3.25%股份的投资损失,公司亦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4亿元。这一消息肯定会缓解潜在新投资者的担忧,因为滴滴正准备重新上市,这极可能是在香港。 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早已过了2010年代初的高增长期,当时滴滴通过一系列合并迅速发展,高潮是2016年收购优步(UBER.US)的中国业务。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竞争并没有减弱的迹象,至少有300家公司提供与滴滴直接竞争的服务。三家著名的竞争对手,名字相近的嘀嗒出行、程启科技有限公司和曹操出行,最近都已申请在香港IPO,争夺率先登陆资本市场往往会带来的估值溢价。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这场市场竞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滴滴早在2020年就首次申请香港IPO。 聚合平台的兴起 在遭遇监管壁垒之前,滴滴几乎垄断中国90%以上的共享出行市场。它赢得这个地位,其一是通过吞并竞争对手,另外是提供补贴,这在该行业早期普遍存在,与优步和Lyft(LYFT.US)等公司在其他市场迅速成为主要参与者的做法类似。 滴滴在中国应用商店消失的18个月,为竞争对手侵占其主导地位提供了绝佳机会。尽管它仍然是市场领导者,但根据中国媒体趣解商业援引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的数据,滴滴的市场份额在去年年底降至70%左右。 滴滴的份额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因于用户行为的转变,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其他大型聚合式移动应用程序,来获取较小运营商提供的叫车服务。 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的热门地图应用高德,以及中国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旗下的百度地图,就是其中两款主要对手。还有一个竞争者是专注于线上到线下(O2O)服务的食品配送巨头美团(3690.HK)。美团最初利用自己的司机,建立了一项与之竞争的服务,但后来退出,现在提供的是类似于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聚合服务。 根据中国交通部的数据,4月份此类聚合平台上完成的网约车订单总数为2.32亿单,占总订单的26%,较2023年4月的1.96亿单增长了18%。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聚合平台提供的网约车服务,这对数以百计的小型公司很有吸引力,它们缺乏大量预算来开发自己的高质量应用程序和做营销,而是依靠这些平台来联系消费者。 这一趋势帮助了一些实力强大的第二梯队玩家,比如正在申请上市的曹操出行。这些公司有望通过充当行业整合者而实现增长,因为基于反垄断,监管机构不太可能批准滴滴未来的收购。它们显然希望投资者会认同其通过这些聚合平台来侵蚀滴滴市场份额的战略。 滴滴也调整了战略,允许其他网约车公司将服务整合到它的平台上。但显而易见,这种做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这些小公司会对主要竞争对手如此密切地合作持谨慎态度。根据咏竹坊的调查,在首都北京,滴滴的平台仅提供四种来自其他叫车服务供应商的选择,而高德地图提供超过60个选项。 不过,最新财报显示,尽管竞争激烈,滴滴可能正逐步夺回失去的部分市场份额。  我们还应该指出,最近两位数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受其海外扩张所推动,海外扩张将日益成为该公司的一大重点。在遭到打压前,滴滴已经开始海外扩张了,目前在墨西哥、日本、巴西和埃及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业务。 虽然面临来自聚合平台的挑战,但短期内滴滴在国内市场不太可能有劲敌的存在。要想向投资者展示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它需要证明自己能保持在中国的领先地位,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重大进展,因在国际市场上,它经常与优步和其他当地出租车公司直接竞争。今年第一季度,这些市场仅占其收入的5%。 潜在投资者还将密切关注滴滴持续盈利的能力,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监管审查这一点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府最近出台了干预措施,要求平台运营商降低抽成,以保护司机权益,提高他们的收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大模型引爆价格战,苏宁痛失国际米兰——中概股Bulletin

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 4月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双双下滑 ▷ 多地下调房贷首付及利率 ▷ 恒大汽车被要求退回政府补贴 ▷ 柳青不再担任滴滴总裁 ▷ 万物新生收入继续录得强劲增长 本周中概股评分:50/100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https://youtube.com/shorts/JCwNRSMVuac 》》宏观 4月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双双下滑 最新的经济信号继续显示出一个经济低迷的局面。财政部报告称,4月财政收入下降3.7%,降幅较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今年前四个月下降2.7%。与此同时,4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大跌21.2%。 财政收入的下降令中央政府感到担忧,因为财政支出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4月增长6.1%,北京正在增加支出以试图重振经济。土地出让收入的急剧下降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对于严重依赖这类收入来筹集资金的地方政府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坏消息。 英企对中国业务前景看跌 曾经对中国持正面态度的外国商会过去几年发生了转变,最新的负面声音来自中国英国商会。该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宣布的48项旨在恢复外国信心的措施大多只是口头承诺。 市场休整,意味着涨势的终结? 中概股最近的涨势终究会结束,这正是上周发生的事。连续四周强劲上涨后,我们关注的所有股指都进入牛市区间,上周,恒生H股指数和恒指均下跌4.8%,MSCI China ETF下跌5.2%。 与此同时,另一篇报道显示,如今并非所有外国投资者都对中国股票持乐观态度。该报道详细说明了中国国内股市类似的涨势主要由国内投资者推动,而外国投资者则保持观望。这似乎表明,美国和香港的涨势主要是基于估值,而不是对中国经济过度乐观。 》》行业 光伏行业协会坦诚表态 尽管西方多次指责中国通过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新兴产业,人为地刺激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但北京一再否认有此行为。然而,中国主要的太阳能行业协会终于承认情况有些不对,即使其避免使用“产能过剩”一词。…
Dida IPO

嘀嗒出行夹缝求生 失落一哥宝座翻身不易

嘀嗒出行近日第四度递交上市申请,再闯港股延续上市梦 重点: 嘀嗒出行已由中国第一大顺风车平台跌至第二位,被对手哈啰爬头 为求翻身加入补贴战,烧钱导致毛利率下降,若然生意量追不上,盈利前景堪忧        陈嘉仪 曾三度入表港交所争取来港挂牌的嘀嗒出行(Dida Inc.),屡败屡试,于8月30日再度递交更新文件,四度闯关港股。翻开初步招股文件,最抢眼球的一句是:“按2022年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出行经营中国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按之前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和2023年2月递交的初步招股文件,嘀嗒一直以“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自居,没料只不过半年时间,“顺风车一哥”宝座已旁落。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按2022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完成搭乘次数约9,420万次,市占率为32.5%,位列国内顺风车市场第二;遭第一位的对手完成搭乘次数1.23亿次,市占率42.5%,远远抛离。按交易总额计,嘀嗒出行去年交易总额约61亿元,市占率比为31.8%,同样远远落后排第一位的80亿元及41.7%市占率。 虽然嘀嗒没有披露新一哥的名字,但从近年走势可以判断,后来居上的是做共享单车起家,于2018年及2019年先后进军网约车及顺风车业务的哈啰。 嘀嗒出行创立于2014年,目前拥有三大业务,按收入规模大小排序依次是顺风车平台、智慧计程车服务以及广告及其他。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嘀嗒出行、嘀嗒出租车司机等移动App及微信小程序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另外还通过“凤凰出租车”这项管理出租车的云工具,为公司客户(包括出租车营运商及出租车协会)提供云平台服务。 初步招股文件资料显示,于2020年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嘀嗒出行营业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亿元、5.69亿元和3.96亿元,去年营收显著倒退27.1%。期内顺风车平台服务贡献营业收入比率,由2020年的89.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4%,业务单一化越趋严重。 疫情影响盈利倒退 盈利方面,虽然以经调整净利润计,2020年至今年6月30日上半年,分别盈利3.43亿元、2.38亿元、8,471万元和8,572万元,成为中国顺风车市场中唯一连年实现盈利的平台;但按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净盈亏波动甚大,2021年仍赚1.73亿元,去年却转蚀近1.88亿元,今年上半年再蚀2.2亿元。盈利能力转差,除了是受到去年第四季中国防疫政策转变,全国爆发大规模新冠疫情影响用户出行次数,令公司收入减少外;也反映优先股价值变化的账面变动,以及公司为提升市占率而提供补贴,导致盈利表现受挫。 一直以来,嘀嗒以轻资产模式经营,只提供交易平台,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加上补贴成本比较低,故能保持80%以上的高毛利率。不过,从过去三年半的毛利率变化,由2020年的82.7%,一度降至去年的75.1%,公司解释主因是持续增加向私家车车主提供补贴,以及需支付更高的保险费。 这其实很大程度反映市场竞争加剧,除了哈啰大派补贴抢客,滴滴回归也带来巨大冲击。滴滴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因安全问题暂停顺风车平台服务,是造就嘀嗒能坐上“顺风车一哥”宝座的关键,2019年其在国内顺风车市场市占率高达66.5%。不过,滴滴于2020年回归,凭藉其网约车一哥地位、庞大的资金实力、用户数和司机数,通过增加对用户的营销推广及给予大量补贴,火速便从后追上;按交易总额计,市占率由2020年的10.8%,到2022年升近倍至18.4%。 融资受挫后劲不继 为了维持竞争力,嘀嗒也被迫烧钱换市场,于2021年给予私家车、出租车司机及用户的补贴,由2020年的1.239亿元,占总收益1.3%;增加至1.549亿元,占总收益19.9%;去年及今年上半年补贴占比更达23.7%及23.5%。打补贴战需要财力,嘀嗒截至今年6月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5.34亿元,相信这正是其誓要冲击港股的苦衷。 事实上,嘀嗒自成立以来共进行了5轮融资,获包括IDG、腾讯、高瓴、京东、蔚来等多家知名机构参投,累计投资额约18亿元;但是自2018年6月后,长达5年没有新融资,原因极可能与最后的D、E轮融资每股认购价0.4954美元,较C轮融资的认购价0.8727美元,大跌逾43%,即使公司随后按反摊薄条款无偿向C轮股东发行额外优先股作补偿,把每股认购价降至0.7184美元,也难填补损失所致。 嘀嗒面对强手围攻,急需融资打翻身仗,趁上半年业绩略有改善再递表;但是即使获港交所接纳,恐怕也要面对估值考验。嘀嗒E轮融资投后估值约30.26亿元,以今年上半年收入3.96亿元,年度化计算,市销率约3.82倍,目前港股未有同类股份,上市的网约车平台只有主力做货运的快狗打车(2246.HK),但该公司未录得盈利,上市后股价一泻千里,最新市销率仅0.8倍,两者差距明显。即使嘀嗒盈利表现较佳,但考虑到经营环境恶化,市场亦一直关注顺风车监管问题,如何定出公司、早期投资者及市场均接受的估值会是一个重大考验。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