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云顶新耀收益升 开支令亏损扩大
最新:云顶新耀有限公司(1952.HK)周二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收益大增约33倍至3.02亿元,但同期净亏损却上升49%至6.32亿元。 利好:该公司收入大升,主要因为抗菌药物依拉环素在中国内地及香港持续扩大销售、肾病药物耐赋康在中国内地及新加坡上市,以及耐赋康在其他地区销售的综合影响。 值得关注:由于新药上市,其收益成本大升逾20倍至7,044万元,加上分销及销售开支增加逾两倍至2亿元,令公司的净亏损明显扩大。 深度:云顶新耀于2017年成立,主力研发癌症和自身免疫性失调药物,并于2020年在港股上市。该公司早在2019年已开始与外国公司合作,获吉利德(GILD.US)授出独家权限,于中国地区开发及商业化乳腺癌药物戈沙妥珠单抗,但该协议在2022年终止。受惠于两大核心药物依拉环素及耐赋康上市,其收入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上升,但由于筹建商业化团队以销售药物,其开支也相应增加。 市场反应:云顶新耀周三股价上升,中午收盘涨1.4%至21.3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研发及商业化能力不足 联拓生物将从美股退市
这家专注药物授权引进模式的药企,成立四年来仍没有一款走向市场的产品,最近更宣布在今年底之前退市 重点: 联拓生物将出售剩余的管线资产,逐步停止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并从纳斯达克退市,同时发放每股4.8美元的特别股息 成立四年来,联拓生物至今没有一款走向市场的产品,或反映研发能力不足 莫莉 作为曾经的授权引进(License-in)模式明星企业,2020年诞生的创新医药公司联拓生物(LIAN.US)曾多次经历高光时刻,在成立仅仅两个月后,就曾获得3.1亿美元的巨额融资;2021年,联拓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再融资3.25亿美元。然而,短暂的辉煌过去,联拓生物如流星划过夜空般快速陨落,在上周二的农历新年期间,公司宣布将逐步结束其业务,在2024年底之前完成退市,以及大部分关闭工作。 联拓生物在公告中表示,董事会已经完成战略审查,决定开始逐步缩减业务,包括出售剩余的管线资产、从纳斯达克退市,逐步停止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同时决定发放每股4.8美元的特别股息,总计金额约5.28亿美元。联拓生物表示,剩余的管线资产一旦出售完成,公司获得的利润将分配给股东。与此同时,联拓生物计划在一季度裁员超过50人,约占雇员总数的50%,为了避免仓促裁员导致资产低价贱卖,公司也将保留必要核心员工,预计彻底解散将于 2027 年上半年完成。 联拓生物称,将会在3月8日左右,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退市申请,预计在纳斯达克的最后交易日,将会在3月18日。不过,仍有部分投资者赶在最后交易日前入场,联拓生物的退市、关闭消息公布后,低迷多日的股价在当天大涨18.8%,以4.8美元收盘,与公司拟发放的特别股息价值持平。 然而,对于联拓生物的IPO投资者来说,这项投资的亏损比例达到70%。2021年11月,联拓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的发行价为16美元,但挂牌首日即下跌14.4%,之后股价跌跌不休,2022年5月之后,已长期在3美元左右徘徊,2023年10月甚至跌至1.33美元的低价,市值仅1.4亿美元。 联拓生物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年内净亏损为6,970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净亏损9,200万美元,持有的现金储备为2.52亿美元。去年12月初,联拓生物因其较低的市值加上良好的现金流,也吸引了“秃鹰资本家”TANG-Capital觊觎,后者提出的收购要约,以每股4.3美元的对价加上一项或有价值权利(CRV),来获得联拓生物任何项目净收益的80%,并要求在交割时,联拓生物保证账上有不少于5.15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最终,联拓生物董事会以公司价值被低估为由,拒绝了该收购要约。 商业化进展缓慢 相比于TANG-Capital当时每股4.3美元的收购要约,联拓生物此次退市发放的每股4.8美元特别股息,可算是体面退场。这与联拓生物的创立机构及领航人──美国私募股权基金Perceptive Advisors不无关系,Perceptive Advisors专注生命科学领域投资,成立联拓生物是希望将海外已经得到临床验证的优质创新药管线引入中国,满足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的需求。 2021年,联拓生物在纳斯达克上市之际,已经通过授权引进获得9款产品,覆盖心血管肾脏、肿瘤、眼科、炎症、呼吸系统等15个适应症,而且产品大多数已经处于临床后期阶段,公司只需完成在中国内地的补充临床试验并推进商业化,而云顶新耀(1952.HK)、再鼎医药(ZLAB.US; 9688.HK)也是采用同样的模式。 可是,成立四年来,联拓生物至今没有一款走向市场的产品,或反映研发能力不足。9个管线中进展最快的药物,是2020年从MyoKardia引入的Mavacamten,该药物引进之前已经完成全球的临床二期试验。2022年4月,Mavacamten在美国获批准上市。相比于难度更高的全球临床试验,联拓生物在中国的研发进度相当缓慢,直到去年8月才完成第三期临床试验。 考虑到药物获批上市后,还需投入更多资金自建商业化团队,联拓生物在去年10月将Mavacamten中国区的权益返授权给了百时美施贵宝(BMY.US),获得3.5亿美元收入,减去当初引进药物的首付款4,000万美元,联拓生物赚取差价约3.1亿美元。除此之外,联拓生物在2021年以1,400万美金首付引进的RSV药物Sisunatovi,也在2022年以2,000万美金首付以及1.3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卖给辉瑞(PFE.US) 。 虽然几番交易都让联拓生物赚取不菲差价,证明当初引入产品时高超的预见性,但也同样暴露出公司的商业化短板。在同类模式的企业中,由生物医药投资基金康桥资本孵化的云顶新耀,已经走在商业化稳步回报的道路上,拥有创新型强效抗菌药物依拉环素、全球首个IgA肾病靶向药物耐赋康等多个已经推向市场的重磅药物。 从联拓生物的短暂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授权引进模式并非失败源头,但对于这类企业来说,优秀的选品眼光、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能力均缺一不可。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多款授权引入药物获批 云顶新耀商业化见收成
云顶新耀预告表示去年总收入将达到1.24亿元至1.26亿元,较2022年大幅增长868%至884% 重点: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款重磅产品商业化上市,公司还预计今年将在大中华区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推出多款重磅新药 现有的12款研发管线中有10款来自授权引入,与吉利德的一次转手交易,赚得超过3亿美元差价 莫莉 对于采用授权引入(License-in)模式的创新药企而言,高价引入的临床管线能否实现商业价值,就如同赌搏一样,考验的是团队的预见性与判断力。不过,在萧条的市场环境下,大手笔开支的授权引入已经快速降温,投资者更期待的是真金白银的入账。作为该模式的佼佼者,云顶新耀有限公司(1952.HK)正走在商业化稳步回报的道路上。 上周一,云顶新耀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称基于未经审计的初步计算,预计去年总收入达到1.24亿至1.26亿元,较2022年的1,280万元大幅增长868%至884%。消息公布后,云顶新耀的股价在三日内大涨8.4%,显示投资者看好其长期前景。 该公司指出,去年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创新型强效抗菌药物依拉环素的上市,该药物于当年3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4个月后即实现商业化上市。依拉环素是一种新型、全合成、广谱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多重耐药(MDR)菌感染,俗称“超级抗生素”。 此外,全球首个IgA肾病靶向药物耐赋康,于2023年11月获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同年12月也在中国澳门商业化上市,为该公司去年贡献一定收入。中国是全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作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约占35%至50%,中国约有500万患者,而且发病年龄较轻。此前,中国IgA肾病的临床主要用药为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伴有严重感染等副作用,缺少从疾病源头改变疾病进展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耐赋康作为靶向肠道的黏膜免疫调节剂,是第一个针对IgA肾病疾病源头的治疗方案,填补了中国IgA肾病无适应症治疗药物的空白。耐赋康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三期研究显示,经过9个月的治疗以及15个月的停药观察后,仍能减少肾功能衰退达66%,预计可延缓12.8年进展至肾功能衰竭。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耐赋康去年4月在海南博鳌获准进入乐城先行区,可供小范围临床使用,截至同年12月,有一千多人申请使用该项目,显示其较大的商业潜力,罗永庆称该药物有望于今年一季度在中国实现商业化上市。 根据公司去年的中期财报,预计在2024年还将在大中华区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推出多款重磅新药。去年4月,新加坡卫生科学局已经受理耐赋康的上市许可申请,公司预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磅新药伊曲莫德(Etrasimod),以及针对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Taniborbactam),也有望在今年获批。 在多款新药上市之际,云顶新耀开始着手打造商业化团队,主要聚焦抗感染及肾科疾病领域。截至去年中,商业团队有约138名成员,包括销售、营销、市场准入、医学事务、渠道及商业卓越的员工。同时也与中国领先的多个药品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国药集团、广州医药集团、重庆医药、上药控股等企业。 出色的选品眼光 云顶新耀的成功背后,依托的是康桥资本强大的资本能力,现有的12款研发管线中,有10款来自授权引进。为了降低引进后无法上市带来的资本沉没风险,云顶新耀在引进时已规避早期管线,选择已经在欧美进入临床后期的管线进行布局。 其中,耐赋康是云顶新耀2019年从Calliditas Therapeutics(CALTX.STO)引进的管线,以首付款1,500万美元加上1.0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获得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开发以及商业化权利。Calliditas已推进该药物于2021年12月在美国上市,2022年7月在欧盟获批。伊曲莫德则是云顶新耀2017年以首付款1,200万美元购入的新药,这款药物在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的权益被跨国药企辉瑞(PFE.US)收入囊中,去年10月已经获美国FDA批准上市,被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列为2023年十大重磅新药。 此外,云顶新耀于2022年还将一款从吉利德引进的药物Trodelvy反向授权给吉利德(GILD.US),2019年4月买入Trodelvy时,云顶新耀支付的首付款仅为6,500万美元,而此次转手赚得超过3亿美元差价。该交易在2023年一季度完成,云顶新耀收到合计3.14亿美元的费用,让公司拥有更稳健的财务状况,截至2023年中,其拥有25.4亿元的现金储备。 按预期收入计算,云顶新耀的市销率约为42.5倍,远高于同属授权引入药企再鼎医药(ZLAB.US;9688.HK)的8.7倍,显示前者颇受投资者欢迎。在去年上半年实现收入 890 万元,到全年总收入增至最高1.26亿元,显示云顶新耀的商业化回报增长之快。但值得留意的是,销售启动的同时,也意味着相关开支骤增,对于这家去年上半年仍有4.23亿元亏损的公司来说,何时能实现收支平衡,仍需投资者长期关注。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云顶新耀获Kezar Life新药独家授权许可
最新:云顶新耀有限公司(1952.HK)周四公布,获纳斯达克上市公司Kezar Life Sciences(KZR.US)授予独家授权许可,在大中华区、韩国及若干东南亚国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对方的主要候选药物、用作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Zetomipzomib。 利好:该公司认为,该项合作有助丰富其肾脏产品管线,并巩固在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领先地位。 值得关注:该公司需向对方缴交700万美元(5,100万元)预付款,以及最多1.255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及商业里程碑款项。 深度:云顶新耀于2017年成立,主力研发癌症和自身免疫性失调药物,并于2020年在港股上市。该公司早在2019年已开始与外国公司合作,获吉利德(GILD.US)授出独家权限,于中国地区开发及商业化乳腺癌药物戈沙妥珠单抗,但该协议在2022年终止。去年12月,该公司宣布耗资9亿元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生产设施开始营运,但由于国产mRNA疫苗欠缺外国相关疫苗的先行优势,加上国内竞争激烈,被市场形容为一场“豪赌”。 市场反应:云顶新耀周四股价向下,中午收盘软1.8%至18.36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间水平。 记者:欧美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络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聚焦国产mRNA疫苖 云顶新耀以前途押注
生物制药公司云顶新耀去年终止与吉利德合作开发、主力治疗乳腺癌的拓达维项目,并押注mRNA平台疫苗,对公司前景可说是一场“豪赌”
快讯:宣布CEO任命 云顶新耀创新低
最新:创新药企云顶新耀有限公司(1952.HK)周一宣布,委任腾盛博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137.HK)的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罗永庆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即日生效。 利好:罗永庆曾在腾盛博药任职两年,之前曾担任美国药企吉利德(GILD.US)的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协助该公司建立中国业务,并领导8个创新产品的临床开发、注册批准及成功上市,相信其经验能协助云顶新耀的产品商业化。 值得关注:罗永庆并非腾盛博药的最高决策人,如今升迁到另一家上市药企担任首席执行官,将对他的领导能力带来考验。 深度:云顶新耀最近经历动荡,公司8月底公布上半年亏损按年大增74.4%至6.68亿元,两日后在未有继任人选的情况下宣布首席执行官辞任;此外,该公司更于8月中把唯一获批在中国上市的产品、用于治疗乳癌的戈沙妥珠单抗于大中华区、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独家权益转让予吉利德,种种举动引起投资者揣测,连累股价频创上市新低。随着新任掌舵人尘埃落定,罗永庆将需要尽快在公司拓展的新冠mRNA疫苗及抗感染药物领域上交出成绩,以赢得投资信任。 市场反应:云顶新耀周一股价下挫,中午收盘大跌4.5%至8.96港元,创2020年上市以来新低,反映投资者对这项任命并不满意。腾盛博药也大挫6.3%至6.28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位。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云顶新耀屡传坏消息 连累股价创上市新低
这家药企接连公布三个坏消息:出售核心产品、净亏损扩大逾七成,以及首席执行官辞任,拖累股价创上市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