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 Group files for IPO

这家体验零售商希望用门店和收入的增长,以及近期已实现盈利来吸引投资者

重点:

  • 筹备已久的KK集团申请赴港上市,它前不久前已扭亏为盈,开店步伐亦增速
  • 这家快速增长的生活方式零售商2023年前10个月GMV增长43%,收入增长55%

    

谭英

打赌开始了:上周提交最新上市申请后,总部位于东莞的零售商KK集团最终能否成功上市?KK集团运营着多个实体生活方式连锁品牌,此次新申请是它继2020年、2021年和去年均申请失败后的第四次尝试。

这次具备很多成功原因,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KK集团是新一代零售商之一,它们是看准亚洲Z世代对沉浸式零售体验的渴望。不久前,很多人还认为实体零售在中国没有未来,因为年轻消费者纷纷涌向电子商务来满足大量日常需求。

新冠疫情导致中国很多城市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被封锁,激起了人们对老式零售商店的怀念,这些店铺色彩丰富、灯光明亮,售卖的产品流通速度快、价格适中。

KK集团所处的细分市场叫“线下驱动的非杂货零售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香港的屈臣氏集团和中国的名创优品(9896.HK,MNSO.US)等,在这一轮线下零售复兴期间的表现也很好。2022年,屈臣氏以139亿元的销售额和5.2%的市场份额稳坐中国市场首把交椅,而名创优品则凭借106亿元的销售额和3.9%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

根据上市申请中提供的第三方市场数据,KK集团位居第三,2022年销售额44 亿元,市场份额为1.6%。文件披露,2022年整个市场的规模为2,685亿元,预计每年将强劲增长近20%,2027年达到6,555亿元。

KK集团之前的上市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可能部分归因于它利润微薄。公司2020年和2021年合计亏损76亿元,同期负债净额从27亿元增至82亿元。

但颇为讽刺的是,在疫情的最后一年,中国实施了一些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情况似乎出现了转机。KK集团2022年以不算太高的6,180万元利润实现盈利,去年前10个月继续高歌猛进,盈利近2.1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1%。去年前10个月的收入更是同比增长55%,达到48亿元。

能够实现上述收入增长的部分原因,是它的四大品牌稳定的开店速度,尤其是THE COLORIST调色师和KKV,它们合计占大部分公司门店。其门店总数从2020年底的556家增加31%,至去年10月724家。申请文件称,自去年10月以来新开门店87家,目前门店数量已超过800家。单店月均GMV从2022年的近51.1万元增加43.8%,至2023年的73.1万元。

海外业务

除了居于核心地位的国内业务,KK集团的海外销售也前景看好。它的KKV门店于2020年3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运营,通过与当地加盟商合作,目前已在34个城市开设了39家门店。

2023年前10个月,印尼业务实现营收4.2亿元,利润9,690万元,毛利率达23.1%。印尼门店的月GMV几乎是KK集团中国国内门店的三倍,2023年前10个月的平均GMV为250万元。该公司在马来西亚的首店也在2024年1月开业。

根据对KK集团2023年全年利润的估算,取竞争对手名创优品19倍的市盈率计算,它的市值为6.7亿美元。这远远落后于名创优品的53亿美元市值,却也大致是中国化妆品连锁店运营商逸仙电商(YSG.US)3.2亿美元市值的两倍。

那么,KK集团最近的这次上市尝试,有什么值得担心?投资者保持谨慎的一个原因可能是,集团正迅速从本质上的加盟模式转变为自营实体店运营商。这种直接所有权通常更赚钱,但也会带来大量额外的运营成本。

从2020年到2023年10月,KK集团的门店构成从76.3%的加盟店和23.7%的自营店,变成了15.1%的加盟店和84.9%的自营店。截至今年1月底,集团拥有120家加盟店和680家自营店。

KK集团认为,轻资产的加盟模式利润率较低,2023年前10个月的利润率为24.2%,而同期自营店的利润率为52.1%。这与名创优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经营模式几乎完全依赖加盟店。

另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是,KK集团的门店依赖第三方品牌,而这些品牌的利润通常低于自有品牌。去年,在KKV和“THE COLORIST调色师”目录上的近2.3万款商品中,86.2%来自第三方品牌,其余为自有品牌。KK集团指出,去年前10个月,来自自有品牌的收入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到6.5亿元。即便如此,这些品牌在这10个月的47亿元收入中占比仍然较小,只有13.8%。

与此同时,另一个可能破坏KK集团最新IPO尝试的因素是香港股市目前疲软,尤其是中概股,很多中概股徘徊在五年来的低点。但从整体来看,该公司越来越关注利润率更高的自营店和自有品牌,加上它最近实现了盈利,以及它在体验式零售方面的有利地位,让KK集团看起来像是对零售感兴趣的投资者不错的选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资者涌入中国股市 中信证券迎来黄金期

得益于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热潮的带动,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第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均大幅攀升 重点: 中信证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52%,营收增速与之持平 中国股市的上涨推动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场复苏则带动其投行业务攀升    梁武仁 中国股市摆脱多年低迷,重获资金追捧之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时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受市场回暖推动,这家中国最大券商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52%至94亿元(约合13亿美元),营收增长56%至228亿元。营收激增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近三倍增长,该板块占营收比重跃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证券核心业务同样显著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个月,中信证券收入同比增长33%,净利润同比增长38%,在经历同等时长下滑周期后,首次实现连续两年利润增长。 上述数据印证,尽管宏观经济仍显疲弱,但作为头部金融集团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证券正受益于科技板块带动的股市反弹。牛市行情直接带动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时也为其所持资产带来估值收益。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复兴对雄踞亚洲投行金字塔顶的中信证券构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资活动再度升温,众多中国企业争相把握机会,利用香港这一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市场筹集新资金,以支持业务扩张,特别是海外发展。凭借其广泛的人脉与强大的承销能力,中信证券在这场IPO盛宴中占据吸金制高点,有望从大量新股上市中获取可观手续费收入。 中信证券佣金收入结构显示,内地及香港两地股市繁荣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业务。首先,经纪业务净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长51%至约110亿元,占公司季度收入总额近半。 中国股市持续升温 如此表现实属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间,中国股市表现火热,上证综指涨幅逾12%,而以科技股为主的深证成指更飙升超过30%。强劲市况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佣金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中信证券借助其行业龙头地位与品牌规模,在吸引散户投资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务方面拥有明显竞争优势。 经历长期低迷后,港股IPO市场强势复苏,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佣金收入顺势劲增32%至37亿元。今年首九个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约2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该数据令香港遥遥领先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重夺全球最大IPO市场桂冠几无悬念。 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请,平均每天超过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国“十一”黄金周假期导致市场短暂放缓,申请活动仍保持活跃。 这波新股热潮为中信证券带来丰厚收益。该公司在亚太地区(不含日本)投行手续费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这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于5月在港集资超过50亿美元,创2021年以来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个案是挖掘机制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刚完成募资16亿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 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收入亦上升16%,达87亿元。虽较另两大业务增速稍显温和,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众多企业尚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已属难能可贵。 不过,中信证券的顺境能否持续犹未可知。当前A股市场高涨情绪或难以为继,其与消费疲软、地产低迷等经济结构性短板已然脱节,更遑论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创年内新低。 此类隐忧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当下,投资者不仅涌入A股,更竞相增持中信证券股票(H股年内涨幅56%),因其被视为中国市场的投资风向标。目前,该股市盈率达17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与国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证券无疑正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能否长期维持这种势头?当投资者最终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无法支撑当前的乐观情绪时,这波行情是否会遭到现实检验、从而削弱其优势,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海辰储能营收飙升 更新香港IPO申请 

储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请,显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7亿元(约合9,800万美元),同比飙升224.6%,毛利润激增逾10倍至9.16亿元。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是全球顶尖的储能系统(ESS)电池及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针对多元应用场景定制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贯穿全产业链——从储能电芯到集成储能系统和端到端解决方案。 公司处于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国本土生产储能系统的中国企业。自去年起已实现调整后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续此态势,经调整净利润达2.47亿元,正快速迈向全年净利转正的目标。 海辰储能凭借差异化技术构筑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长时储能赛道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公司强调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时储能电池的企业。 公司规模化生产覆盖587安时与1,175·安时等多规格储能电芯,形成适应电力和工商业场景的产品矩阵。公司亦是业界首家实现314安时储能电池量产的企业。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