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体育用品商的估值落后同业,希望透过童装与在线业务让公司加速增长,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初现成果

重点︰

  • 361度去年第四季零售额同比高双位数增长,童装零售额录得25%至30%同比增长,首次公布的电商平台整体流水同比增长35%至40%。
  • 公司市盈率只有12.8倍,大幅落后于同业李宁、安踏和特步

叶天娜

除了2月的冬奥会外,今年10月,中国将迎来另一项体育盛事,来自亚州各国的体育健儿将齐集杭州,竞逐第19届亚运会的各项锦标。这次亚运会的官方体育服饰赞助商,再次由中国品牌361度国际有限公司(1361.HK)获得,是公司连续第四届与亚运合作。

本周二,361度的业务更新显示,其主要业务在第四季度都实现了强劲的双位数销售增长,为其股价提供了必要的提振。

361度、李宁(2331.HK)、安踏(2020.HK)和特步(1368)曾被称为中国四大体育品牌,但一直深耕在三线城市的361度,渐渐被对手抛开。李宁凭着专业运动和引领潮流保持领先位置,市值冲破2,000亿港元(1,630亿元);安踏则采取多品牌路线,其中收购意大利品牌FILA大获成功,市值达3,200亿港元,两者更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

有影星谢霆锋作为股东和代言人的特步,最近几年也完成了多品牌部署,以时尚路线杀出血路,市值提升至360亿港元以上;361度呢?市值只有80多亿港元。

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361度老板丁辉煌没有坐以待毙,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希望追赶三名强大对手,最终看到了曙光──童装和在线新零售。

1月18日的大清早,361度发布去年第四季运营数据,两页纸的内容中,包括自主品牌第四季的零售额同比录得高双位数增长、童装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20%至30%、电商平台整体零售流水更同比上升35至40%。从数据上看,361度的表现不错,当天股价曾经大涨6%,但收盘只升了1.8%。

体育丰收年

去年可以说是中国体育品牌的丰收年,一场 “新疆棉风波”,让拥有爱国心的大量中国消费者抵制西方连锁品牌,转投国民品牌。李宁股价从去年3月开始上升,最高翻了1.4倍、特步最高曾涨3.4倍,安踏也曾升54%,361度也不弱,最多曾飙1.6倍,以上周五的收盘价3.94港元计算,还有接近一倍升幅。

估值上,361度被远远抛离。截至1月19日,李宁的预测市盈率达42倍,安踏和特步为32倍。361度呢?只得11.8倍。

表面来看,361度好像是被严重低估,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翻开四家公司去年上半年财务表现,李宁、安踏与361度的盈利分别同比增长72%到1.9倍,毛利率41.8%到63.2%。看看361度去年的中期业绩,盈利只是同比上升32%,毛利率即使同比改善4个百分点,也只有41.8%,可见它的表现最落后。

这几年丁辉煌一直走年轻化战略,陆续与百事可乐、高达、队长小翼、圣斗士和宝可梦等知名知识产权商推出联名产品,更与著名篮球巨星阿隆· 戈登(Aaron Gordon)和可兰白克· 马坎(Kyranbek Makhan)等签约成为赞助商,逐步建立年轻消费群。

政策顺风车

另外,公司也发展童装业务,市场认为丁辉煌想在这个市场大干一场。去年上半年361度的童装收入增长24%,接近5亿元,增速高于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也从2020年的14.9%增至16%,公司更明言将大力拓展至童装细分市场,推出3岁以下小童产品系列,以及面向12至14岁青少年产品系列。

去年第三季,361度童装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5%至20%;第四季增长加速到20%至30%。在中国鼓励 “全民健身” 和 “三胎” 政策下,丁辉煌看准儿童这个细分市场,希望坐上政策顺风车。

另一方面,大部份门店都在三线城市的361度,也全力打造在线渠道,接触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群,在全国主要大型电商平台销售,自主研发的微信小程序 “有颜有度” 也正式上线,提供潮流穿搭信息,并引流至在线销售平台,公司去年6月更签约中国知名年轻演员龚俊为全球代言人,单在7月份,龚俊直播带货在线销售额已高达3,500万元。

国泰君安看好在线渠道是361度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公司首次披露的相关数据,第四季电商平台产品整体零售流水同比增长35%至40%,即使直播带货会为线下销售带来一些影响,但这种新零售模式,亦能为公司带来十分可观的额外收入,因此该行给予 “买入” 评级,目标价4.5港元;安信国际也看好361度的年轻化战略,并认为童装市场大有可为,加上公司的美元债已经全部赎回,在资本结构优化下,同样给予 “买入”评级,目标价5.9港元,比现时股价水平有约45%潜在升幅。

奥林匹克精神讲求 “更高、更快、更强”,丁辉煌借助科技和年轻化战略,到底能否带领361度找到更高的增长速度、并更快地追赶对手,从而令公司变得更强,市场将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极氪私有化获股东大比数通过

电动车(EV)制造商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周一表示,大多数股东投票通过私有化要约,有96.8%支持该交易。 极氪于5月首次宣布私有化计划,由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车(0175.HK)牵头的集团,对该公司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出价25.66美元。但部分股东抗议价格过低后,吉利在7月将收购价上调至每美国存托凭证26.87美元。 此次私有化发生在极氪于2023年5月在纽约IPO筹集4.4亿美元之后不到两年,极氪及吉利汽车均隶属于吉利集团,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汽车制造商沃尔沃(VOLCAR-B.ST)和 路特斯(Lotus Technology)(LOT.US),以及汽车技术公司亿咖通科技(ECX.US)。 公告发布后,极氪股价于周一上涨2%,周二又上涨0.7%,收于29.88美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鹏通过麦格纳代工 实现欧洲量产

电动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周一宣布,将透过麦格纳(Magna Steyr)奥地利工厂实现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首批小鹏G6与G9已于该厂顺利下线,相关专案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全面启动。 据财新报道,麦格纳是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亦为多家整车企业提供代工服务,累计生产逾400万辆汽车。小鹏表示,看重麦格纳在零部件、系统及整车领域的综合能力与供应链网路,能快速推动本地化落地,未来将在奥地利投产更多纯电轿车与SUV车型。 代工并非小鹏首次尝试。2017年,小鹏曾与海马汽车合作,代工生产首款G3车型。董事长何小鹏亦坦言,公司在中国市场起步即采代工模式,在欧洲延续此策略并不意外。 对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欧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2024年新车注册量达1063万辆,其中纯电动车注册量同比大增22%。然而,随着欧盟自2024年10月底对中制电动车加征最高35.3%反补贴关税,本地化生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比亚迪(1211.HK; 002594.SZ)、零跑(9863.HK)、广汽(02238.HK;601238.SH)等亦相继公布欧洲建厂或代工计划,与小鹏一样积极抢占市场先机。 小鹏港股周二收升1.8%,报84.8港元。年初至今累升81.4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食髓知味 博雅斥2.2亿续购比特币

网络游戏开发商博雅互动国际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公布,在本月15及16日间,斥资2.19亿港元购入245枚比特币。 收购比特币的资金,主要来自今年公司多次配股所得。截至公告日,博雅持有3,925枚比特币,平均每枚购入价为66,094美元。 公司表示进一步购入比特币,是持续对Web3游戏及Web3基础设施研发进行投入,并扩大Web3核心战略资产储备,以及继续在该领域进行项目投资和战略合作。 博雅周三开盘升1.2%报7.4港元,公司过去半年股价上升9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lowing Cloud taps placement to ease pressure as metaverse halo fades

元宇宙光环褪去 飞天云动配股减压

曾以“元宇宙第一股”光环上市的飞天云动,如今靠配股集资纾缓资金压力 重点: 上半年由盈转亏1.2亿元,主力营销收入年减33% 截至6月底,现金与银行结余仅余2,100万元,四个月内两度配股集资   李世达 一家公司在半年内两度配股集资,对市场来说通常不是好信号,一方面显示公司财务或跟不上业务发展,二来投资人对于持股一再被稀释,大多不会太开心。 从事数字营销与内容服务的飞天云动科技有限公司(Flowing Cloud Technology Ltd., 6610.HK),近日在四个月内第二次配股集资。据公告,配售最多4.334亿股股份,占扩大后股本约16.67%,配售价每股0.174港元,较前一交易日收市价折让约19.82%,所得款项净额约7,453万港元(956万美元)。 这笔款项中约六成将用于从媒体平台或媒体代理购买流量,其余则用做研发与一般营运资金,研发部分包括算法与数据分析、数字人平台、人工智能、动作捕捉及XR相关技术的开发等。而在不到四个月前的5月,公司才刚完成3.61亿股的配售,净筹约7,100万港元,用途与此次一样,购买流量与研发。 时光回到三年前,飞天云动享受着“元宇宙第一股”的光环登陆港交所,当时主打AR/VR营销与内容服务,成功搭上当时最火热的“元宇宙”题材。挂牌首日股价开盘2.21港元,短短一个月内冲上5.21港元的高位,当时投资人相信,这家公司或将乘着“元宇宙”的浪潮开启高速增长。 元宇宙光环不再 三年过去,故事却完全相反,飞天云动股价长期跌破1港元,如今只剩下0.2港元多一点的水平,从天堂跌落地狱。 飞天云动最初是一家移动端广告与数字营销服务商,核心模式是购买流量再设计互动广告方案赚取服务费。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公司快速壮大,2019至2021年,收入从2.5亿元增至12.5亿元,净利润同步增长至2.6亿元。为了寻找新故事,公司在2015年前后开始尝试把AR/VR特效融入广告场景,逐步搭建“AR/VR营销+AR/VR内容+SaaS平台”的业务架构。这一转型,为它戴上了“元宇宙”的光环。 然而,光环背后,其业务内核并未真正改变。公司收入仍以广告营销为主,与元宇宙产业链上的硬件巨头Meta、苹果或平台型公司不同,它缺乏能构筑长期壁垒的核心技术。当元宇宙概念退潮,硬件与平台仍能吸走流量与资金,飞天云动却失去了叙事优势。 此外,互联网与电商大客户缩减预算,单客投放额下降,以及流量成本上升,都让公司的经营压力大大增加。 2024年公司收入9.95亿元,同比下滑20%,净亏损4,370万元,结束多年盈利。主力的AR/VR营销服务收入由8.45亿元跌至5.73亿元,客户投放金额普遍下滑,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3.8%降至20.1%。 今年上半年收入跌15%至3.8亿元,期内亏损1.2亿元,去年同期盈利6,347万元。核心营销收入仅2.15亿元,年减33.5%,单客投放额下降24%,流失了汽车等重要客户。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减值高达8,500万元。 连续亏损 现金告急 虽然公司在AR/VR内容端仍有亮点,上半年收入增长12.6%,单专案价格提升60%,新兴的数字人与短剧业务也有数倍增长,但基数太小,无法对冲主营业务的下跌。 正因如此,公司依赖资本市场补血。在5月中旬配股集资后,截至6月底,公司现金与银行结余仅剩下2,100万元,显示资金压力相当大。市场有理由担心这只是一场无止境的循环。 或许是利空早已出尽,也或者是AI与数字人研发投入说到点上,配股消息公布后首个交易日,飞天云动股价不跌反涨,收报0.229港元,升幅5.53%。 不过,这难掩公司基本面的困境。AR/VR应用确实还有增长空间,例如数字文旅、沉浸式展览、AI数字人等领域。但竞争者众多,飞天云动既没有硬件优势,也没有平台效应,只能寄望于快速产品化、平台化,并提高毛利率。 本质上,飞天云动仍是一家广告公司,市销率仅有约0.4倍,远低于新传企划(1284.HK)的1.6倍,其盈利模式与财务压力难以构筑起投资者的想像,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取得更多突破,单靠营销投入争取客户恐非长久之计。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