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季度收入创最慢增速,经调整盈利更大跌24%,但其中两项业务仍然呈现亮点

重点︰

  • 阿里巴巴第四财季收入同比增长8.9%至2,040.5亿元,创公司历史最慢增速
  • 该公司两项主要业务令市场惊喜,其中阿里云更成功扭亏为盈,是中国唯一赚钱的云服务商

叶天娜

还记得2020年11月5日吗?这天本来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9988.HK;BABA.US)旗下蚂蚁集团在沪港两地挂牌的大日子,岂料上市大计被中国监管当局叫停,随后引发了中央对科技企业的“强监管”,阿里巴巴自此就过上“苦日子”,香港的股价由309.4港元高位反复下跌,至今一年多,其市值已蒸发了近七成。

但到了最近,市场好像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曙光。

阿里巴巴最近公布2021/22财政年度第四季、也就是今年1到3月的业绩,期内收入同比上升8.9%至2,040亿元,比市场预期优胜;但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的经调整盈利按年下跌24%至19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08亿元。总括全年业绩,阿里巴巴收入增长19%至8,531亿元,净利润和Non-GAAP经调整盈利分别大跌59%与21%。

如果这份成绩表在两年前出现,对阿里巴巴来说当然是不及格,因为其季度收入增长创历史新低,净利润跌幅也是上市以来最大,但经历一年多整改、反垄断及新冠疫情影响,在极度悲观的市场情绪下,这份业绩已超出市场预期。因此,公司在美国的股价于公布业绩当日大涨14.8%,翌日港股也反弹12.2%,或反映投资者对公司前景恢复信心。

环顾这份业绩,有两项业务成为亮点,首先是包括淘宝、天猫、天猫超市及高鑫零售(6808.HK)的中国商业分部,第四季收入仍同比增长8%至1,403.3亿元。虽然淘宝和天猫的商品成交金额(GMV)在3月受疫情影响而同比下降,但包括天猫超市在内的直营及其他收入却同比增长14%,抵销了前者的跌幅。

“在疫情冲击下,4月份阿里巴巴整体收入录得低单位数下跌,淘宝等GMV同比也下跌了10%以上,但5月下旬物流恢复,已在消化积压的包裹,甚至很多商户正为年度特殊大型营销活动“天猫618”准备!”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说。

回顾第四季,阿里巴巴有不少让利及补贴政策吸引商家和用户,导致中国商业分部的经营利润同比下跌10.1%,但同时换来用户增长,其年活跃消费者同比多了2,100万户,是中国众多平台增长最快。截至3月底,阿里巴巴中国年活跃消费者更突破10亿人,差不多每4名中国人,就有3人光顾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更特别提到主攻三四线城市的淘特,其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3亿,当中20%去年未曾在淘宝或天猫购物,可见“下沉市场”将是阿里巴巴的未来增长点。

阿里云首次扭亏

至于被阿里巴巴寄望甚殷的云业务──阿里云,第四财季更首次扭亏为盈,经调整EBITA(一项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赚11.46亿元,表现远胜去年同期的亏损22.51亿元,是中国第一个赚钱的云服务商。

“阿里云的表现绝对值得关注,它去年在中国的市占率约37%左右,并在东南亚有很大发展空间,加上它拥有很多自家研发软件,将逐步与云服务产生协同效应。” 独立股评人邹家华说。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阿里巴巴这次罕有地没有公布业绩预测,市场忧虑管理层或看淡第二季营运情况,但邹家华却持不同意见,认为主要因为疫情仍然不确定,公司未能摸清官方政策发展,不适宜贸然作出预测。

阿里巴巴公布业绩后,主要投资银行纷纷“唱好”,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称,市场早已预期阿里巴巴第四季业绩疲软,但该行相信中国将克服疫情,因此调高电商股的盈利预测;此外,阿里巴巴今年实行成本节约,将有助推动股价上升,维持对该股的“增持”评级,目标价130港元。高盛则认为,虽然阿里巴巴本季增长会受疫情拖累,但之后两季的盈利将保持稳定,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54港元。

估值远低于同业

从估值来看,阿里巴巴的预测市盈率只有10倍,远低于另一电商巨头京东(JD.US; 9618.HK)的29倍,甚至规模较小的拼多多(PDD.US),市盈率也达到22倍。“阿里巴巴估值较低,主要因为政治因素,例如最近的‘马某某’事件,反映市场已成惊弓之鸟,股价对此非常敏感。不过,一旦政治问题转趋明朗,例如旗下蚂蚁集团的整改完成,相信资金很快就会重新关注。”邹家华分析说。

事实上,中国几家大型科企第一季的成绩都不错,其中百度(9888.HK;BIDU.US)收入微增1%至284.1亿元,Non-GAAP净利润达38.8亿元,超过市场预期,旗下爱奇艺(IQ.US)更首次扭亏为盈;网易(9999.HK;NTES.US)首季收入增长14.8%至236亿元,Non-GAAP盈利51亿元,也是较市场预测优胜;至于拼多多的首季收入与盈利表现,也同样给市场带来惊喜。

在前所未见的恶劣经济情况下,各大科网企业老板都绞尽脑汁开源节流,首季交出比市场预期好的成绩,再下一步就要看中央是否有实际政策支持 “平台经济”,以及中国在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情况,以修复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估值。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山东黄金首三季净利大增91%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个月,实现收入837.8亿元(118亿美元),按年增长25%,净利润按年大增91.5%至39.56亿元。 单计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亿元,按年升27.3%;净利润为11.4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黄金价格上升及销量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统筹优化生产布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及营运效率,推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总资产1,719.6亿元,按年增长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5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33港元,升1.29%。该股过去六个月累升约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将重启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约50.7亿美元增至约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