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录最慢增长 两大业务释乐观信号

阿里巴巴上季度收入创最慢增速,经调整盈利更大跌24%,但其中两项业务仍然呈现亮点
重点︰
- 阿里巴巴第四财季收入同比增长8.9%至2,040.5亿元,创公司历史最慢增速
- 该公司两项主要业务令市场惊喜,其中阿里云更成功扭亏为盈,是中国唯一赚钱的云服务商
叶天娜
还记得2020年11月5日吗?这天本来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9988.HK;BABA.US)旗下蚂蚁集团在沪港两地挂牌的大日子,岂料上市大计被中国监管当局叫停,随后引发了中央对科技企业的“强监管”,阿里巴巴自此就过上“苦日子”,香港的股价由309.4港元高位反复下跌,至今一年多,其市值已蒸发了近七成。
但到了最近,市场好像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曙光。
阿里巴巴最近公布2021/22财政年度第四季、也就是今年1到3月的业绩,期内收入同比上升8.9%至2,040亿元,比市场预期优胜;但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的经调整盈利按年下跌24%至19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08亿元。总括全年业绩,阿里巴巴收入增长19%至8,531亿元,净利润和Non-GAAP经调整盈利分别大跌59%与21%。
如果这份成绩表在两年前出现,对阿里巴巴来说当然是不及格,因为其季度收入增长创历史新低,净利润跌幅也是上市以来最大,但经历一年多整改、反垄断及新冠疫情影响,在极度悲观的市场情绪下,这份业绩已超出市场预期。因此,公司在美国的股价于公布业绩当日大涨14.8%,翌日港股也反弹12.2%,或反映投资者对公司前景恢复信心。
环顾这份业绩,有两项业务成为亮点,首先是包括淘宝、天猫、天猫超市及高鑫零售(6808.HK)的中国商业分部,第四季收入仍同比增长8%至1,403.3亿元。虽然淘宝和天猫的商品成交金额(GMV)在3月受疫情影响而同比下降,但包括天猫超市在内的直营及其他收入却同比增长14%,抵销了前者的跌幅。
“在疫情冲击下,4月份阿里巴巴整体收入录得低单位数下跌,淘宝等GMV同比也下跌了10%以上,但5月下旬物流恢复,已在消化积压的包裹,甚至很多商户正为年度特殊大型营销活动“天猫618”准备!”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说。
回顾第四季,阿里巴巴有不少让利及补贴政策吸引商家和用户,导致中国商业分部的经营利润同比下跌10.1%,但同时换来用户增长,其年活跃消费者同比多了2,100万户,是中国众多平台增长最快。截至3月底,阿里巴巴中国年活跃消费者更突破10亿人,差不多每4名中国人,就有3人光顾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更特别提到主攻三四线城市的淘特,其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3亿,当中20%去年未曾在淘宝或天猫购物,可见“下沉市场”将是阿里巴巴的未来增长点。
阿里云首次扭亏
至于被阿里巴巴寄望甚殷的云业务──阿里云,第四财季更首次扭亏为盈,经调整EBITA(一项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赚11.46亿元,表现远胜去年同期的亏损22.51亿元,是中国第一个赚钱的云服务商。
“阿里云的表现绝对值得关注,它去年在中国的市占率约37%左右,并在东南亚有很大发展空间,加上它拥有很多自家研发软件,将逐步与云服务产生协同效应。” 独立股评人邹家华说。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阿里巴巴这次罕有地没有公布业绩预测,市场忧虑管理层或看淡第二季营运情况,但邹家华却持不同意见,认为主要因为疫情仍然不确定,公司未能摸清官方政策发展,不适宜贸然作出预测。
阿里巴巴公布业绩后,主要投资银行纷纷“唱好”,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称,市场早已预期阿里巴巴第四季业绩疲软,但该行相信中国将克服疫情,因此调高电商股的盈利预测;此外,阿里巴巴今年实行成本节约,将有助推动股价上升,维持对该股的“增持”评级,目标价130港元。高盛则认为,虽然阿里巴巴本季增长会受疫情拖累,但之后两季的盈利将保持稳定,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54港元。
估值远低于同业
从估值来看,阿里巴巴的预测市盈率只有10倍,远低于另一电商巨头京东(JD.US; 9618.HK)的29倍,甚至规模较小的拼多多(PDD.US),市盈率也达到22倍。“阿里巴巴估值较低,主要因为政治因素,例如最近的‘马某某’事件,反映市场已成惊弓之鸟,股价对此非常敏感。不过,一旦政治问题转趋明朗,例如旗下蚂蚁集团的整改完成,相信资金很快就会重新关注。”邹家华分析说。
事实上,中国几家大型科企第一季的成绩都不错,其中百度(9888.HK;BIDU.US)收入微增1%至284.1亿元,Non-GAAP净利润达38.8亿元,超过市场预期,旗下爱奇艺(IQ.US)更首次扭亏为盈;网易(9999.HK;NTES.US)首季收入增长14.8%至236亿元,Non-GAAP盈利51亿元,也是较市场预测优胜;至于拼多多的首季收入与盈利表现,也同样给市场带来惊喜。
在前所未见的恶劣经济情况下,各大科网企业老板都绞尽脑汁开源节流,首季交出比市场预期好的成绩,再下一步就要看中央是否有实际政策支持 “平台经济”,以及中国在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情况,以修复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估值。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