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Space makes solar cells

这家光伏电池制造商新近递交的上市申请显示,几乎所有主要财务指标在今年上半年开始改善,并重返盈利轨道

重点:

  • 中润光能提交在香港上市的新申请,公司今年上半年恢复了收入增长及盈利能力
  • 这家光伏电池制造商的快速转型,受惠于将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及先进的N型光伏电池片

 

阳歌

半年之间,天差地别。

这是光伏电池制造商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一再度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请的最大启示,距离其首次在港提交上市申请仅六个月。此前的申请与此次最新版本之间的差异,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截然不同。

3月,全球第二大光伏电池制造商中润光能首次申请上市时,称 2024年收入骤降近半,至113.2亿元(16亿美元),同时全年录得巨额亏损12.9亿元。几乎所有其他关键指标表现类似,毛利率滑入负区间,出现大规模现金流出。

此次最新申请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显著反转,收入触底回升,毛利率重返正值区间。或许最为重要的是,公司恢复了盈利。

行业观察人士深知,由于新产能大规模扩张,导致严重供过于求及价格大跌,中润光能及其整个光伏行业领域的同行,在超过一年时间里均深陷困境。随着情况发展,多数公司陷入亏损,纷纷削减产量以控制损失。

为应对此局面,中国鼓励生产商削减产量,淘汰落后产能,并大规模扩充自身太阳能装机容量,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256吉瓦(GW),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380吉瓦的三分之二。

中润光能初现复苏,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是业内首批传出此类消息的公司。重要原因似乎是其收缩了中国本土市场,尽管这一市场庞大,但因绝大多数生产商都集中于此,竞争极其激烈,公司已将目光转向利润率更高的其他全球市场。

公司供货其他市场,产品主要来自老挝生产基地,那里的光伏产品,未受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征收反倾销关税。一个不祥的信号是,美国8月7日宣布,对包括老挝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制造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新反倾销关税的实施(独立于特朗普的贸易战关税),或对中润光能的复苏构成挫折,因美国市场是助推公司今年上半年显著复苏的外销市场之一。其美国销售额在今年上半年飙升至14.6亿元,为去年同期3.1亿元的近四倍,约占其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专注N型光伏电池片

随着销售重心从中国转向国际市场,中润光能的营收结构今年上半年发生显著转变,成为恢复盈利的关键因素。公司上半年整体营收同比上涨27%至74.7亿元,去年同期为59亿元。

不过,公司上半年对中国大陆的销售额骤降40%至27亿元,去年同期则为44.3亿;国际销售额则逆势增长逾两倍至47.6亿元,去年同期为14.8亿元。这一过程中,国际销售在公司总收入占比升至约三分之二,去年同期仅为四分之一。

我们前文指出,美国是中润光能业务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但越南也表现强劲,成为公司第二大国际市场,约占其上半年销售额的16%。其他表现强劲的市场包括泰国、新加坡。

中润光能业绩反弹的另一重要因素,似乎是快速转向新的N型光伏电池片,并淘汰旧P型光伏电池片技术。中国正推动淘汰旧技术,以解决产能过剩,中润光能似乎积极践行此方针。上半年,N型电池片收入同比飙升近两倍至53.3亿元,占公司营收的71%;P型电池片收入则同比下滑三分之二,至9.85亿元。

中润光能指出,老挝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中国,但全球市场销售获得的更高利润率完全抵消了额外支出。因此,其持续扩建老挝生产基地,年产能达7.6吉瓦,约占6月底总产能22.8吉瓦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几乎全用老挝产能服务全球客户,这意味上半年闲置的约3.2吉瓦产能多数位于中国。上市文件显示,老挝生产基地占其上半年光伏电池产量的35.7%,远高于2023年的2%。

大幅转向国际销售,助力中润光能上半年实现毛利润,尽管中国业务指标仍为负值;公司同期也扭亏为盈,盈利12.1亿元,去年同期亏损7.17亿元。如前所述,公司上半年现金流也重返正值。

这一显著转变预示,中润光能最新的上市申请前景良好,相比亏损公司,投资者显然更青睐盈利企业。美国反倾销关税或成为潜在拖累,但总体而言,若此次上市成功推进,我们预计将吸引较多投资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轩竹生物招股 集资约7.8亿港元

四环医药(0460.HK)分拆的轩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5.HK),于本周一公开招股,共发售6,733.4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1.6港元,一成作公开发售,每手入场费5,858.5港元,集资总额达7.8亿港元,本月10日截止认购,15日开始在港挂牌。 公司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当中包括三项NDA批准资产,一项个药物项目处于NDA注册阶段,以及一项目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等。 轩竹生物仍处于亏损阶段,2023年的净亏损达3亿元,去年更高达5.56亿元,主要因行政开支大幅增加,以及支付去年上市申请开支。今年上半年的亏损为1.11亿元,跟去年同期相若。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表品牌西普尼首挂 半日大升248%

中国金表品牌西普尼(2583.HK)周二在香港首日挂牌,开市即升183.7%报84港元,之后股价续向上升,中午收市报103.1元,升248.31%。 公司发售1,060万股,每股29.6港元,为上限定价,本地发售录得2,504.9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获得2.9倍超额认购,集资净额2.68亿港元(3,400万美元)。 西普尼主要销售自主品牌“HIPINE”黄金表壳及表圈手表,并为国内知名珠宝品牌提供ODM及加工服务。2024财年收入4.6亿元,按年升2.5%,期内溢利4934.8万元,跌5.3%。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主要用于进一步提升产能及扩大及优化销售网络、加强品牌建设,以及建立莆田研发中心加强研发能力。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泰车联首挂午收升4成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889.HK)周二首日挂牌,开市即升32%报135港元,之后股价续向上,中午收报142.8港元,升40%。 公司发售1,043.69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02.23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529倍,国际配售超额2.7倍,集资净额9.19亿港元。 集资所得的30%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进一步加强软件、硬件和云端车联网的全方位自主能力;另外30%用于提高生产、测试及验证能力;约20%用于扩大销售和服务网络,10%用于整合行业资源的战略性收购,余下10%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otti runs coffee stores

掀起中国咖啡战三年 库迪疲态毕现

这家国内第二大咖啡连锁企业去年高调宣称,将在今年底前开设5万家门店,如今声势已大幅减弱 重点: 截至今年8月,库迪咖啡仅拥有1.5万家门店,距其今年底5万家的目标相去甚远 今年早些时候,公司纽约首店开业之际,竞争对手瑞幸咖啡也同步入局 谭英 当中国流行文化试图为现代企业的“你死我活”竞争策略寻找历史注脚时,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常被援引为参照。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最终在西晋实现大一统,但前提是经历多轮惨烈的混战。 随着中国咖啡战火蔓延海外,国内两大领军者瑞幸咖啡(LKNCY.US)与库迪咖啡正将战局推向全球。即便如此,主战场仍在中国本土,这里不仅要迎战星巴克(SBUX.US)等国际巨头,更需直面数十家海内外对手。 尽管今年初进军纽约的营销声势浩大,但在这场对阵瑞幸与星巴克的现代“三国之战”中,库迪咖啡显露后劲不足之势。 库迪与瑞幸在纽约的首店几乎同期开业,前者5月登陆布鲁克林及唐人街,本月再布点中城区;后者6月在中城开出两家美国首店。双方均迅速摒弃国内9.9元(约合1.4美元)的低价策略,转为采用3.5至7美元的星巴克式定价。 今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球最大咖啡出口国巴西加征50%关税,导致美国咖啡价格飙升,两家企业似乎不以为意。但深层次看,两大咖啡新锐的真正战场在中国及更靠近本土的亚洲,星巴克等西方连锁品牌在此并无主场优势。 据研究公司Grand View Horizon数据,2024年东南亚、东亚及南亚咖啡市场规模高达642亿美元(含中国市场30亿美元),预计2025至2030年年均增长率达6.2%。这使得亚太市场几乎与美国676亿美元体量持平,后者同期年均增速预计仅为5.2%。 诚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剧情正被复刻,亚洲其他地区正快速成为这场现代咖啡“三国之战”的新主战场。 两大品牌均以亚洲市场开启出海征程。瑞幸2023年在新加坡开出首家海外门店,目前在当地门店超60家;成立一年后,库迪2023年11月即在中国香港布局,次月迅速进军泰国及马来西亚,门店遍及韩国、印尼、日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 5万门店势难达标 作为市场后来者,库迪在国内尤其处于相对劣势。但在全球舞台,双方竞争态势更趋均衡,库迪的海外拓展速度已先行于对手。 凭借强劲增长,瑞幸已成资本宠儿,这主要受益于其疾速扩张。最新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同比飙升47.1%至124亿元(合17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劲增43.6%至12.5亿元。其门店总数超2.6万家,绝大多数位于中国。 横向对比,星巴克全球门店3.2万家,6月底中国门店数达7,828家。但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巨头正进行美国业务重组,且与中国当前精打细算的消费群体脱节,使其在最新版咖啡“三国之战”中基本处于观望状态。 与此同时,库迪先前的扩张计划也遭遇困境。2024年,公司宣布计划在今年底,大约在其开业的同一时点,运营5万家门店。成立仅两年,库迪2024年10月便开出第10,000家门店,展现迅猛势头。 不过,官网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库迪全球28国门店仅达1.5万家。更有媒体披露,其中3,000家门店至年中仍未开业。即便这些门店全部运营,总量仍不及其承诺的2025年底目标的三分之一。除纽约开店等零星宣传,公司近期的推广活动已较首年明显减弱。 陆正耀、钱治亚两位瑞幸前联合创始人,因涉嫌主导数千万美元销售造假丑闻离职后,2022年10月创办库迪。据悉,这段“黑历史”令该公司当前激进的扩张计划融资受阻。 重资产布局或是库迪早期信心来源。去年11月,首席战略官李颖波在行业会议上透露,公司在安徽建成中国最大咖啡烘焙基地,年加工产能4.5万吨。瑞幸2024年也在临近上海的的昆山市,投产年烘焙量3万吨的工厂。 作为非上市公司,库迪仅零星透露财务状况。公司宣称今年4月联合外卖新军京东推出配送补贴,活动期间订单量破亿杯。据内部会议消息,陆正耀表示超過90%标准店型中,净利润逾1万元。 李颖波在近期加盟商会议上披露,5月单店月均经营现金流达2.7万至2.8万元,同比增40%。自2月起,库迪力推便利店式新加盟模式,同时售卖冰淇淋、方便面、瓶装饮料、热食及盒装简餐,以此区别于星巴克、瑞幸的传统咖啡专营形态,并宣布将在第三方超市设咖啡吧台。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价格战压力,瑞幸过去一年悄然提价以遏制毛利率下滑。但库迪释放持久战信号,其与非洲生产商签订长期供应合约。星巴克持续进行的中国业务转型更赋予这幕现代“三国之战”变局新注脚,预示咖啡战终局来临前,必将经历更多峰回路转的剧情演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