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刚刚在港交所提交IPO申请的公司,通过连接中国学生和西方学校来找财路

重点:

  • Global Education Technology是为数不多能盈利的中国教育服务提供商
  • 这家公司找准市场定位,为西方学校和中国学生牵线搭桥

阳歌

本周伊始,我们来看看Global Edu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在香港新提交的上市申请,这是一家在中国竞争格外激烈的民办教育领域相对罕见的公司。熟知这一领域的人可能会猜到,为什么这是一家不寻常的公司:它是为数不多的从高科技着手,并找到了持续盈利方法的公司之一。

从它的名字,你可能也会猜到,这家公司在帮助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主要是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这个利润丰厚的领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小众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远没有更大的教育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在大的市场里,大多数赔钱的公司都在争夺业务。

因此,尽管Global EduTech的利润还不太高,不会让人太过惊喜,但它能盈利这一事实本身就应该足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我们稍后会考察该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以及它的前景和估值情况。但是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海外留学市场的一些宏观数据。对那些想要逃离中国严苛的国内教育体系——以死记硬背和臭名照顾的高考为主导——的父母和家长来说,海外留学这一选项越来越受欢迎。

Global EduTech上周三在香港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包括了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 & Sullivan)编制的一份行业报告,该报告显示,去年开始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约为54.17万人,由于全球疫情流行,这比2019年的70.35万人大幅下降。但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疫情的缓解,这种前所未有的下降可能会迅速回归到增长轨道,2025年开始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人数应达到约90万人。

同样重要的是,该报告说,所有出国的学生中,约有一半可能会使用教育顾问帮助他们找学校。正好,我们就借此来看看Global EduTech的商业模式,由于不依赖极为善变的消费者,它的模式看起来相当稳固。

该公司将这一模式描述为企业对企业(B2B)模式:在中国的教育顾问与学生最终就读的西方教育机构之间充当桥梁。其收入来自西方教育机构,它们为Global EduTech带来的每一个学生支付费用。

这笔费用中的一部分会付给作为Global EduTech合作伙伴的许多中国教育顾问,其余部分则由它自己收入囊中。这种模式看起来相当可靠,因为它依赖于西方教育机构的回头客业务,也就是说这些客户为了确保生源会一直付钱。

这样一个系统似乎也有很大的自动化空间。这意味着Global EduTech应该能够通过减少对人力(现在的主要成本之一)的需求来降低费用并提高利润率。这还应该使它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更好地匹配最佳选项,并提高他们的录取机会。

不太高的利润

这类公司的收入往往不高,因为所有的收入来自中间费,而不是实际的学费。不过,它的利润率要高得多,因为它没有提供实际教育的所有开支。

对Global EduTech来说,情况肯定是这样的,这家公司报告2020年的收入为1.81亿港元(2300万美元),这个数字甚至可能不及世界上一些大公司CEO的年薪。与前一年相比,这个数字下降了13.4%,同样,全球疫情被视为背后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前,该公司2019年营收较上年增长36%。

利润趋势也类似。Global EduTech公布的2020年利润为3100万港元,较2020年下降21%。但如果我们从较正常的前一年来看,该公司2019年的利润为3900万港元,较上一年增长64%。假定形势开始恢复到更为正常的水平——根据最新迹象,这似乎是可能的——那么至少在未来几年,强劲的两位数营收和利润增长似乎是靠谱的假设。

更深入地研究招股说明书,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该公司的五个最大客户占其去年收入的41.6%,其中最大的客户贡献了其中近一半。这意味着,报告中一个没有点名的客户,去年贡献了该公司收入的近五分之一。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如果与这名关键客户的关系出了问题,这可能会是一个弱点。但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你看到的是如果公司能够实现客户群的多样化,那就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事实上,西方的许多教育机构都渴望招收中国学生,因为他们乐意支付全额学费,而不像许多本国学生需要奖学金。

就估值而言,市场目前似乎对盈利的中国教育机构给予了很高的溢价。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在线教育领域的公司是盈利的。不过,但传统的线下专业教育机构,像是新东方(New Oriental Education)和中国东方教育(China East Education),目前的市盈率分别为50倍和130倍。 

如果市盈率在更低的25倍,那么Global EduTech的估值将在1亿美元左右。最终数字可能是这个的两到三倍,这取决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潜力的喜爱程度。归根结底,Global EduTech似乎找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小众市场和稳定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一个稳健增长的平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Auntea Jenny makes premium tea

新闻概要:沪上阿姨通过上市聆讯 料将启动香港招股

这家茶饮连锁品牌若上市后,本轮茶饮企业上市潮暂告一段落,累计募资金额近20亿美元 阳歌 沪上阿姨(上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周三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标志着这家企业将成为近期中国新式茶饮上市潮的收官之作。通过聆讯后,公司已在港交所网站上载聆讯后资料。 此前报道称沪上阿姨计划募资约3亿美元。在同类企业中,其募资规模相对较小——霸王茶姬(CHA.US)上周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逾4亿美元;头部品牌蜜雪冰城(2097.HK)今年在港IPO募资约5亿美元;古茗(1364.HK)则募资约2.5亿美元。 这些新股上市后表现强劲:古茗和蜜雪冰城股价较发行价均翻倍有余,霸王茶姬上市首周涨幅稍逊为10%。三家新上市公司当前市盈率倍数均达30倍以上。若参照此估值水平,沪上阿姨基于2024年净利润的估值约为100亿元。 所有新股均获得散户投资者超额认购,意味着品牌热度及中国高端现制茶饮市场的庞大规模。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消费需求减弱叠加行业竞争白热化,多家企业近期正面临经营压力。 总部位于华北的沪上阿姨深耕下沉市场,其门店约半数分布于三四线城市。蜜雪冰城同样主攻下沉市场,产品均价多控制在10元以内。 藉加盟模式快速扩张,各大连锁品牌门店网络均达数千家规模。截至去年末,沪上阿姨门店数达9,176家,较2022年底的5,307家显著增长。 伴随规模扩张与市场繁荣,沪上阿姨2023年营收同比激增逾50%至33.5亿元。但随着市场降温与竞争持续,去年营收微降至32.8亿元。盈利表现呈现相同趋势:2023年净利润同比翻倍至3.88亿元,去年回落至3.29亿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周大福上季零售额跌12% 零售点减少406个

珠宝零售商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1929.HK)周四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个月,上季零售额按年跌11.6%,其中,中国内地市场跌10.4%,港澳及其他市场跌20.7%。 公司表示,宏观经济外部因素及黄金价格高企,持续影响消费意欲。由于期内公司采取产品优化,以及农历新年营销活动,令内地市场的同店销售跌幅有所收窄,季内内地直营店及加盟店的同店销售分别下降13.2%及8.7%。 港澳市场方面,则仍受市民外游及内地旅客消费模式与喜好转变所影响,同店销售跌幅与上季相若,香港与澳门同店销售分别下降13.2%及8.7%。另外,截至3月底,周大福在全球共有6,643个零售点,较去年底净减少406个 周大福的竞争对手六福集团(0590.HK)近日亦公布上季业绩,其港澳市场零售额下跌11%,但内地市场则升20%。 公司股价周五早盘下跌,至中午收市报9.24港元,跌4.0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雷顿招股集资2.3亿港元

内地电动工程机械制造商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1333.HK)周五在香港公开招股,发行1,300万股,每股售价18港元,集资金额2.34亿港元,一手入场费3,636.3港元。招股于4月30日截止,并于下月7日挂牌。 博雷顿去年收入6.4亿元,按年升37%,但续录得亏损2.7亿元,按年扩大19.7%。 集资所得净额的四成将用于投资技术及开发产品,另外四成用于建立工厂及采购机器;一成用于扩大销售及服务网络,并提升品牌知名度。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iao Noodles serves up IPO plan to take its tangy taste global

遇见小面烹调资本故事 力争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遇见小面试图挑战港股“中式面馆第一股”,但单店利润与同店销售下滑也让公司面临不小压力 重点: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4.18亿元增至去年的11.54亿元 同店销售额从2023年的7.40亿元下降至去年的7.09亿元    李世达 红油翻滚的汤底、麻辣鲜香的多重滋味,是重庆小面的招牌特征,这碗热辣滚烫的地方面食,即将端上资本餐桌。从街巷起家的重庆小面馆遇见小面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开启一场关于“一碗面该值多少钱”的讨论。 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计,遇见小面为中国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遇见小面的重庆小面、红碗豌杂面和金碗酸辣粉的线下销量排名全国第一。 说起川渝面食,麻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这家主打重庆小面的面馆,却选择在口味偏清淡的广州起家,而创始人宋奇,则生于东北黑龙江。一位东北人,在广州卖重庆小面,遇见小面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宋奇是标准理工男,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之后取得香港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宋奇进入香港麦当劳接受管理培训,他曾向媒体表露,“当我在麦当劳炸下第一筐薯条时,就有以后创立品牌,甚至挑战麦当劳的想法。” 理工男开面馆 2014年,宋奇与另外两位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在广州开了第一家遇见小面。 过去,中式面馆往往有标准化的难题。为了做好小面,宋奇亲自去重庆学做面,但不依赖“油六成热”、“盐适量”、“略煮”这类经验派说法,而是用量勺、温度计、电子秤、秒表,把每道工序都标准化。不仅保住了老味道,更打下了可扩展的基础。 首店开业仅仅三个月,遇见小面便获得一笔200万元的天使投资。拿到融资后,遇见小面进行全面升级。同时,公司将产品覆盖全时段、全人群,从早餐小面到夜宵烧烤全都卖,开设24小时门店。在场景方面,遇见小面出没在机场、高铁站、小区,还包括购物中心、办公区等,针对不同场景开设不同店型,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截至2021年,公司已获九毛九(9922.HK)、联想弘毅投资旗下的百福控股、碧桂园、水饺连锁品牌喜家德投资,融后估值近30亿元。 尽管手握资金,遇见小面直到创业第七年才完成第一个百店里程碑。自2019年起开放特许连锁加盟,2021年至2023年,第二个百店仅用了两年达成,至今年4月,遇见小面已在内地22个城市开设374家门店,并在香港开设六间门店。 在近期的快速发展下,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4.18亿元增至去年的11.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6.2%,是过去三年复合增速最快的中式面馆。同期利润则分别为-3,597.3万元、4,591.4万及6,070万元。 以价换量 门店数量上,截至2024年年底共有360家门店,在一线城市合计门店为288家,占比为80%,直营店与特许经营门店则分别有279家与81家。从收入结构上看,2024年,直营餐厅收入占比86.7%,直营模式仍是其核心驱动力。 尽管收入与利润都在增长,遇见小面的也免不了遇见快速扩张的通病。公司过去两年虽连续盈利,但平均单店利润却从18.2万元降到16.9万元。以2024年利润6,070万元及订单总数4,209万计算,相当于一单只赚1.4元。 同店销售额也不升反降。从2023年的7.40亿元下降至去年的7.09亿元,降幅为4.2%,一线城市降幅为5.14%。另外,主打一线城市的遇见小面,订单平均消费额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元,公司称是主动降低菜品价格及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用餐体验,也就是以价换量。 快速扩店让公司债务压力大增,流动负债净额从2022年的1.48亿元增至2.42亿元,但手中现金只有4,219万元,资金压力不小。 要解决当前的问题,遇见小面的策略是出海、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以及扩大加盟。进军香港如同压力测试,公司的口号也从“不在重庆,遇见小面”,变成“重庆小面,全球遇见”。 遇见小面所处的面馆江湖厮杀激烈,和府捞面、五爷拌面、李先生加州牛肉面等对手都在加速冲刺,遇见小面未来能否靠“出海、加盟、下沉”破解资金与成长瓶颈,还需看这碗面是否能在更大的市场里,煮出新一轮滚烫热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