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刚刚在港交所提交IPO申请的公司,通过连接中国学生和西方学校来找财路

重点:

  • Global Education Technology是为数不多能盈利的中国教育服务提供商
  • 这家公司找准市场定位,为西方学校和中国学生牵线搭桥

阳歌

本周伊始,我们来看看Global Edu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在香港新提交的上市申请,这是一家在中国竞争格外激烈的民办教育领域相对罕见的公司。熟知这一领域的人可能会猜到,为什么这是一家不寻常的公司:它是为数不多的从高科技着手,并找到了持续盈利方法的公司之一。

从它的名字,你可能也会猜到,这家公司在帮助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主要是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这个利润丰厚的领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小众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远没有更大的教育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在大的市场里,大多数赔钱的公司都在争夺业务。

因此,尽管Global EduTech的利润还不太高,不会让人太过惊喜,但它能盈利这一事实本身就应该足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我们稍后会考察该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以及它的前景和估值情况。但是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海外留学市场的一些宏观数据。对那些想要逃离中国严苛的国内教育体系——以死记硬背和臭名照顾的高考为主导——的父母和家长来说,海外留学这一选项越来越受欢迎。

Global EduTech上周三在香港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包括了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 & Sullivan)编制的一份行业报告,该报告显示,去年开始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约为54.17万人,由于全球疫情流行,这比2019年的70.35万人大幅下降。但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疫情的缓解,这种前所未有的下降可能会迅速回归到增长轨道,2025年开始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人数应达到约90万人。

同样重要的是,该报告说,所有出国的学生中,约有一半可能会使用教育顾问帮助他们找学校。正好,我们就借此来看看Global EduTech的商业模式,由于不依赖极为善变的消费者,它的模式看起来相当稳固。

该公司将这一模式描述为企业对企业(B2B)模式:在中国的教育顾问与学生最终就读的西方教育机构之间充当桥梁。其收入来自西方教育机构,它们为Global EduTech带来的每一个学生支付费用。

这笔费用中的一部分会付给作为Global EduTech合作伙伴的许多中国教育顾问,其余部分则由它自己收入囊中。这种模式看起来相当可靠,因为它依赖于西方教育机构的回头客业务,也就是说这些客户为了确保生源会一直付钱。

这样一个系统似乎也有很大的自动化空间。这意味着Global EduTech应该能够通过减少对人力(现在的主要成本之一)的需求来降低费用并提高利润率。这还应该使它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更好地匹配最佳选项,并提高他们的录取机会。

不太高的利润

这类公司的收入往往不高,因为所有的收入来自中间费,而不是实际的学费。不过,它的利润率要高得多,因为它没有提供实际教育的所有开支。

对Global EduTech来说,情况肯定是这样的,这家公司报告2020年的收入为1.81亿港元(2300万美元),这个数字甚至可能不及世界上一些大公司CEO的年薪。与前一年相比,这个数字下降了13.4%,同样,全球疫情被视为背后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前,该公司2019年营收较上年增长36%。

利润趋势也类似。Global EduTech公布的2020年利润为3100万港元,较2020年下降21%。但如果我们从较正常的前一年来看,该公司2019年的利润为3900万港元,较上一年增长64%。假定形势开始恢复到更为正常的水平——根据最新迹象,这似乎是可能的——那么至少在未来几年,强劲的两位数营收和利润增长似乎是靠谱的假设。

更深入地研究招股说明书,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该公司的五个最大客户占其去年收入的41.6%,其中最大的客户贡献了其中近一半。这意味着,报告中一个没有点名的客户,去年贡献了该公司收入的近五分之一。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如果与这名关键客户的关系出了问题,这可能会是一个弱点。但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你看到的是如果公司能够实现客户群的多样化,那就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事实上,西方的许多教育机构都渴望招收中国学生,因为他们乐意支付全额学费,而不像许多本国学生需要奖学金。

就估值而言,市场目前似乎对盈利的中国教育机构给予了很高的溢价。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在线教育领域的公司是盈利的。不过,但传统的线下专业教育机构,像是新东方(New Oriental Education)和中国东方教育(China East Education),目前的市盈率分别为50倍和130倍。 

如果市盈率在更低的25倍,那么Global EduTech的估值将在1亿美元左右。最终数字可能是这个的两到三倍,这取决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潜力的喜爱程度。归根结底,Global EduTech似乎找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小众市场和稳定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一个稳健增长的平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乘AI热配股 趣致集团集资3.2亿港元

互动机器营销服务提供商趣致集团(0917.HK)周三公布配售股份,以每股106.6港元,配售300万股,占现发行股份数目约1.14%。配售价较7月15日收市每股128.5港元折让17.04%,集资金额近3.2亿港元。 趣致表示,配售可加强集团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扩大公司股东基础,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集资约50%将用于境内外业务营运发展,约10%用于研发投入,约40%用于优化资本结构及一般企业用途。 周三趣致股价开市跌1.2%报127港元,之后股价急挫逾一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obotaxi commercialization faces hidden barriers

中国Robotaxi商用推进面临隐性门槛

Robotaxi实现全面落地,关键门槛已从技术突破转向商业模式可行性、成本结构优化与政策法规配套能否同步落地    头豹研究院 2025年,Robotaxi产业迈入规模化运营关键期。硬件降本与算法优化成为商业化前提。特斯拉(TSLA.US)Cybercab采用无方向盘设计及“无箱式”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单车成本降至2.5万美元,较Waymo同类车型降低70%。 中国企业同步突破:百度(BIDU.US; 9888.HK)Apollo RT6通过量产激光雷达将硬件成本压缩至2.9万美元,文远知行(WRD.US)第七代系统实现传感器数量减少30%的同时提升感知精度。 在试点方面,目前,北京、上海等10余城已允许完全无人驾驶收费运营,深圳明确事故责任由车企及系统供应商承担,政策红利推动运营范围扩展。随着Robotaxi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那么距离Robotaxi全面在中国落地,还有哪些门槛? 推向全国的挑战 盈利模式、法规协同与安全人员比例仍是挑战,但随着成本下降与政策支持,Robotaxi正逐步迈向商业化正循环。 尽管技术本身的进步至关重要,但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更依赖于一系列非技术因素的考量。首先,商业闭环的形成是大规模落地实现的关键之一。Robotaxi作为新兴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其市场定位旨在提供比传统网约车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Robotaxi长期有望透过减人力与全天候运营降低成本,但短期仍面临原车、感测器、维护等高昂成本压力。然而,从短期来看,Robotaxi的制造商将面临商业化过程中的初期成本挑战,主要成本包括车辆的固定成本(原车、传感器、改装成本)、年度维护和运营费、市场推广活动的费用,以及其他与新技术推广相关的支出。据统计,2023年,原车、传感器、年度维护和运营费和改装费用分别约为10万元、8万元、8万元、1万元。前三者成本占比比较高,分别为37%、29.6%、29.6% 其次是政策支持。Robotaxi的全面落地仍需政策支持与法规配套,涵盖安全性、伦理与社会接受度等面向。Robotaxi的全面商业化,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允许其在开放路段与网约车一样自由行驶。然而,政府在制定全面开放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社会接受度以及潜在的安全和伦理问题。鉴于这些因素,政府对全面开放Robotaxi的政策持谨慎态度,以确保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Robotaxi具备全天候运行与高周转率优势,据Waymo估算,其行驶里程是普通车辆6倍,因此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Robotaxi具备极大的优势。然而当前现实是,Robotaxi无法在完全开放的场景中运行,且其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尚未受到市场认可。厂商抢占市场所花费的营销补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同时,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日常运维及安全员等人力成本、专用车辆的高昂改装与采购成本都将为厂商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Robotaxi车辆本身的制造成本已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其在人工替代方面具有潜力。其随着市场认知度的提升和政策环境的成熟,Robotaxi试点范围扩大甚至能够在广泛的开放道路上行驶,其规模化运营将有效降低单位成本,业内普遍预期,当单一城市Robotaxi的保有量达到1,000辆时,将迎来其运营的盈亏平衡点。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nci Materials seeking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reporting a 70% drop in net profit last year

去年净利骤降七成 天赐材料赴港寻出路

在锂价下行、盈利承压的当下,天赐材料希望赴港上市以促进国际化战略的发展 重点: 公司称赴港上市目的是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公司去年盈利骤降74.4%至4.83亿元   李世达 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持续受到高度关注,在A股市值逾350亿元(48.8亿美元)的化工材料生产商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02709.SZ),正积极推进香港上市计划。市场关注这家锂电材料赛道的A股明星,是否能在港股市场再现高光。 天赐材料在公告中称,今次发行H股目的是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满足海外业务持续发展需要及提质增效要求,以及提升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巩固行业地位。 成立于2000年的天赐材料,初期主营所需的表面活性剂,随后在2011年加码布局的锂电池电解液业务,令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爆发,电解液需求量迅速攀升,亦成为供应链中的战略资源。 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3C数码电池,其电解液及原材料在2024年占据公司总收入的81%以上。根据高工锂电与华安证券等数据,天赐材料在中国电解液市场的市占率约为13%,为行业前三名。 天赐材料已打入多家全球知名电池与整车企业供应链,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国内龙头,以及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特斯拉等国际大客户。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则供应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的电池供应链。 利率创19年新低 不过,随着行业进入价格战与去库存阶段,天赐材料的收入虽保持百亿水平,但利润大幅滑落。根据天赐材料2024年年报,公司收入按年下滑18.8%至125.18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则骤降74.4%至4.83亿元。 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因,是电解液产品均价从高点大幅回落。2023年起,锂价与电池材料价格普遍下行,加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去库存压力释放,天赐材料产品单价也跟着回落。 根据IFIND数据,2024年,锂电池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点每吨59万元吨跌至每吨70,000多元,跌幅超90%,带动电解液均价跌幅超过60%。因此,尽管公司去年电解液销量取得26%的增长,收入与利润仍因单价下跌35%而承压,电解液毛利率滑落7.8个百分点至17.45%,创下19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收入36.6亿元,环比与同比均有增长,当季净利达1.46亿元,毛利率亦回升至19.9%。第一季業績持續向好,收入與利潤分別年增41.6%及30.8%,似乎已出现谷底反弹的迹象。 就在业绩看似止跌回升之际,天赐材料选择加速赴港挂牌,具有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H股上市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对冲A股市场资金面偏紧与估值波动。虽然短期获利承压,但从中长期来看,公司仍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全球产能布局优势,在电解液行业具代表性,具备对国际投资人讲述中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升级故事的潜力。 海外布局初现 其次,港股平台有助于吸引长期持股机构与海外基金,提高公司全球化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于韩国设立法人“天赐韩国材料有限公司”,并启动当地电解液工厂建设,服务LG新能源、SK On等韩系客户,亦在匈牙利筹备欧洲工厂选址,配合欧洲电动车供应链需求。除工厂外,天赐还在日本、德国、印度等地设立技术支持或销售据点,建立当地服务能力。目前,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仍低,但公司强调2025年起将加速放量,尤其在东南亚与欧洲布局的锂电池产线逐步释放下,有望实现出口与本地供应双重成长。 从技术能力与全球客户结构来看,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主业仍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行业价格趋于平稳与新一代材料研发投产,公司基本面具备回温基础。然而,若未来成本控制与产品升级未能同步推进,利润修复速度或将受限。对投资者而言,H股上市虽有望打开增量资金空间,但如何讲好中国新能源材料的故事,仍须以可持续的获利能力作为支撑。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山东黄金预计上半年纯利增长最多120%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一公布,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5亿元(3.56亿美元)至30.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84.3%到120.5%。 本公司预计上半年度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25.5亿元至人民币30.5亿元,同比增长80.3%到115.6%。 公司将业绩增长归因于统筹优化生产布局,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实现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另外,由于黄金价格上行,利润涨幅较大。 山东黄金股价周二平开,至中午休市报26.50港元,跌1.6%。今年以来已升3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