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US
Zeekr privatization hits speed bump

该新能源车企至少有六名少数股东致函公司,称提议的私有化价格过低

重点:

  • 路透社报道称,极氪六名少数股东抗议公司私有化要约价格过低
  • 公司股票当前市销率仅为0.63倍,不到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等主要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

 

阳歌

究竟是掉队者,还是潜力尚未兑现的玩家?

这是萦绕在新能源车企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头顶的一大问题,据路透社上周五报道,公司近期私有化推进遇阻,部分少数股东抗议收购价过低。与此同时,亦有观点认为其低估值事出有因——极氪驶入中国新能源车赛道过晚,且今年销量已开始收缩。

此案亦凸显美股交易所与港交所的核心差异,作为多数中概股上市地,港交所在此类交易中对小股东的保护更为完善,美国市场则不然。

估值问题是本次事件的核心,华尔街投资者对极氪认可度不高。截至周一收盘,其68亿美元市值对应的市销率(P/S)仅0.63倍,不到其三大竞争对手零跑汽车(9863.HK)、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和蔚来(NIO.US; 9866.HK)2.19倍市销率的三分之一,亦不及另一家中国头部纯电车企理想汽车(LI.US; 2015.HK)1.50倍市销率的一半。

接近一个月前的5月9日,控股股东吉利汽车(0175.HK)提议以每股25.66美元收购极氪美国存托股份(ADS),较之前3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溢价20%。要约令华尔街感到惊讶,因极氪在纽约完成4.4亿美元IPO仅一年多。

当时,极氪声称将成立独立委员会评估要约,鉴于吉利持股比例达65.7%,要约获得股东批准通过的可能性已相当高。

公告发出后,极氪股价跳升,迅速突破收购价。截至周一最新收盘价26.76美元,该股已较收购价溢价4.3%,显示投资者预期吉利可能上调报价。

目前可知,现市价的重要支撑是至少六名少数股东的幕后斡旋。其中五名系极氪早期投资者,声名显赫:包括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头部私募股权基金博裕资本、在线视频巨头哔哩哔哩及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旗下风投机构英特尔资本

路透社报道,上述四家企业与Cathay Fortune共同向极氪发出两封信函,指当前报价低估公司价值并要求提价,声言极氪相较同行具备更优现金流与盈利前景。报道还称,投资机构Y2 Capital亦向极氪管理层发送了类似信函。

港美规则存差异

五名股东联名信要求极氪必须获得多数独立股东批准后方可推进私有化,此处正体现前文所述,美港交易所规则存在重大差异。

在美私有化仅需持有多数股份的股东批准即可推进,本例中吉利占据绝对控股地位,意味提交股东表决的任何方案几乎必然通过。

相形之下,港交所设有专门保护此类交易中少数股东的规则,要求方案须获独立股东多数票通过。意味本次私有化须取得吉利所持股份之外剩余34.3%股份持有者的多数支持。正因如此,港股私有化方案失败率远高于美股。

联名股东深知吉利无义务提价,故要求最终收购价仍需经其表决认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吉利考虑提升报价的原因何在?

参照市销率,吉利25.66美元报价确实偏低。按理想汽车市销率推算收购价应为64美元;若对标零跑、小鹏和蔚来的市销率,收购价更将跃升至93美元。

极氪估值折让有其合理成分,其驶入中国新能源车赛道较晚。今年4月,极氪品牌车销量仅为13,727辆,远低于零跑的41,039辆、理想的33,939辆及蔚来的23,900辆。此外,2024年强劲增长一整年后,4月销量同比下滑14.7%,初显疲态。

这些销量数据及趋势,或可解释市场为何看低极氪估值。不过,公司亦具备关键优势,就是其背靠中国最成功民营车企之一的体系。经十余年并购与内生增长,规模庞大的吉利旗下拥有多家上市企业,包括瑞典沃尔沃、极星及英国路特斯。

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以商界谋略著称,这正是其可能听取六名不满股东抗议的原因。宁德时代或是吉利新能源车核心电池供应商;英特尔、博裕和哔哩哔哩均系业界翘楚,若感知遭受不公,或将伤及吉利商誉及未来融资潜力。

据此,我们或可预期吉利将提升报价。核心问题在于提价幅度,追平国内同行估值几无可能,但若按0.75倍市销率(即理想汽车当前比率的一半)折算,收购价仍将达30.54美元,较现股价溢价约14%。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海外收益提升 泡泡玛特料上半年多赚350%

潮玩品牌泡泡玛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9992.HK)周二公布,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按年增长不低于200%,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净利润增长不低于350%。 集团指出,业绩大幅增长主因包括旗下IP在全球认可度提升、产品品类多样化推动营收增长、海外市场持续扩张带动收入结构优化,以及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泡泡玛特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46.4港元,跌6.3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乘AI热配股 趣致集团集资3.2亿港元

互动机器营销服务提供商趣致集团(0917.HK)周三公布配售股份,以每股106.6港元,配售300万股,占现发行股份数目约1.14%。配售价较7月15日收市每股128.5港元折让17.04%,集资金额近3.2亿港元。 趣致表示,配售可加强集团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扩大公司股东基础,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集资约50%将用于境内外业务营运发展,约10%用于研发投入,约40%用于优化资本结构及一般企业用途。 周三趣致股价开盘跌1.2%报127港元,之后股价急挫逾一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obotaxi commercialization faces hidden barriers

中国Robotaxi商用推进面临隐性门槛

Robotaxi实现全面落地,关键门槛已从技术突破转向商业模式可行性、成本结构优化与政策法规配套能否同步落地    头豹研究院 2025年,Robotaxi产业迈入规模化运营关键期。硬件降本与算法优化成为商业化前提。特斯拉(TSLA.US)Cybercab采用无方向盘设计及“无箱式”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单车成本降至2.5万美元,较Waymo同类车型降低70%。 中国企业同步突破:百度(BIDU.US; 9888.HK)Apollo RT6通过量产激光雷达将硬件成本压缩至2.9万美元,文远知行(WRD.US)第七代系统实现传感器数量减少30%的同时提升感知精度。 在试点方面,目前,北京、上海等10余城已允许完全无人驾驶收费运营,深圳明确事故责任由车企及系统供应商承担,政策红利推动运营范围扩展。随着Robotaxi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那么距离Robotaxi全面在中国落地,还有哪些门槛? 推向全国的挑战 盈利模式、法规协同与安全人员比例仍是挑战,但随着成本下降与政策支持,Robotaxi正逐步迈向商业化正循环。 尽管技术本身的进步至关重要,但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更依赖于一系列非技术因素的考量。首先,商业闭环的形成是大规模落地实现的关键之一。Robotaxi作为新兴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其市场定位旨在提供比传统网约车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Robotaxi长期有望透过减人力与全天候运营降低成本,但短期仍面临原车、感测器、维护等高昂成本压力。然而,从短期来看,Robotaxi的制造商将面临商业化过程中的初期成本挑战,主要成本包括车辆的固定成本(原车、传感器、改装成本)、年度维护和运营费、市场推广活动的费用,以及其他与新技术推广相关的支出。据统计,2023年,原车、传感器、年度维护和运营费和改装费用分别约为10万元、8万元、8万元、1万元。前三者成本占比比较高,分别为37%、29.6%、29.6% 其次是政策支持。Robotaxi的全面落地仍需政策支持与法规配套,涵盖安全性、伦理与社会接受度等面向。Robotaxi的全面商业化,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允许其在开放路段与网约车一样自由行驶。然而,政府在制定全面开放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社会接受度以及潜在的安全和伦理问题。鉴于这些因素,政府对全面开放Robotaxi的政策持谨慎态度,以确保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Robotaxi具备全天候运行与高周转率优势,据Waymo估算,其行驶里程是普通车辆6倍,因此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Robotaxi具备极大的优势。然而当前现实是,Robotaxi无法在完全开放的场景中运行,且其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尚未受到市场认可。厂商抢占市场所花费的营销补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同时,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日常运维及安全员等人力成本、专用车辆的高昂改装与采购成本都将为厂商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Robotaxi车辆本身的制造成本已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其在人工替代方面具有潜力。其随着市场认知度的提升和政策环境的成熟,Robotaxi试点范围扩大甚至能够在广泛的开放道路上行驶,其规模化运营将有效降低单位成本,业内普遍预期,当单一城市Robotaxi的保有量达到1,000辆时,将迎来其运营的盈亏平衡点。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nci Materials seeking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reporting a 70% drop in net profit last year

去年净利骤降七成 天赐材料赴港寻出路

在锂价下行、盈利承压的当下,天赐材料希望赴港上市以促进国际化战略的发展 重点: 公司称赴港上市目的是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公司去年盈利骤降74.4%至4.83亿元   李世达 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持续受到高度关注,在A股市值逾350亿元(48.8亿美元)的化工材料生产商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02709.SZ),正积极推进香港上市计划。市场关注这家锂电材料赛道的A股明星,是否能在港股市场再现高光。 天赐材料在公告中称,今次发行H股目的是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满足海外业务持续发展需要及提质增效要求,以及提升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巩固行业地位。 成立于2000年的天赐材料,初期主营所需的表面活性剂,随后在2011年加码布局的锂电池电解液业务,令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爆发,电解液需求量迅速攀升,亦成为供应链中的战略资源。 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3C数码电池,其电解液及原材料在2024年占据公司总收入的81%以上。根据高工锂电与华安证券等数据,天赐材料在中国电解液市场的市占率约为13%,为行业前三名。 天赐材料已打入多家全球知名电池与整车企业供应链,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国内龙头,以及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特斯拉等国际大客户。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则供应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的电池供应链。 利率创19年新低 不过,随着行业进入价格战与去库存阶段,天赐材料的收入虽保持百亿水平,但利润大幅滑落。根据天赐材料2024年年报,公司收入按年下滑18.8%至125.18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则骤降74.4%至4.83亿元。 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因,是电解液产品均价从高点大幅回落。2023年起,锂价与电池材料价格普遍下行,加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去库存压力释放,天赐材料产品单价也跟着回落。 根据IFIND数据,2024年,锂电池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点每吨59万元吨跌至每吨70,000多元,跌幅超90%,带动电解液均价跌幅超过60%。因此,尽管公司去年电解液销量取得26%的增长,收入与利润仍因单价下跌35%而承压,电解液毛利率滑落7.8个百分点至17.45%,创下19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收入36.6亿元,环比与同比均有增长,当季净利达1.46亿元,毛利率亦回升至19.9%。第一季业绩持续向好,收入与利润分别年增41.6%及30.8%,似乎已出现谷底反弹的迹象。 就在业绩看似止跌回升之际,天赐材料选择加速赴港挂牌,具有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H股上市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对冲A股市场资金面偏紧与估值波动。虽然短期获利承压,但从中长期来看,公司仍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全球产能布局优势,在电解液行业具代表性,具备对国际投资人讲述中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升级故事的潜力。 海外布局初现 其次,港股平台有助于吸引长期持股机构与海外基金,提高公司全球化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于韩国设立法人“天赐韩国材料有限公司”,并启动当地电解液工厂建设,服务LG新能源、SK On等韩系客户,亦在匈牙利筹备欧洲工厂选址,配合欧洲电动车供应链需求。除工厂外,天赐还在日本、德国、印度等地设立技术支持或销售据点,建立当地服务能力。目前,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仍低,但公司强调2025年起将加速放量,尤其在东南亚与欧洲布局的锂电池产线逐步释放下,有望实现出口与本地供应双重成长。 从技术能力与全球客户结构来看,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主业仍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行业价格趋于平稳与新一代材料研发投产,公司基本面具备回温基础。然而,若未来成本控制与产品升级未能同步推进,利润修复速度或将受限。对投资者而言,H股上市虽有望打开增量资金空间,但如何讲好中国新能源材料的故事,仍须以可持续的获利能力作为支撑。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