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HK
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世茂遭国有银行入禀清盘。国有银行对本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或许意味着这波房地产调整期已进入新阶段

重点:

  • 截至去年底,世茂净负债率高达473.2%
  • 建行亚洲今年已对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商采取法律行动

     

李世达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自今年1月中国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颁布强制清盘令后,陆续有中国房企债权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其中,中国国有银行也加入这个行列。国有银行一方面透过白名单给予项目融资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资金。

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债权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建行亚洲,中国建设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盘呈请,涉及债务金额达15.8亿港元(14.6亿元)。公告一出,世茂股价当天实时狂泻18.7%,写下历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将在稍后阶段结合其境外重组的进度,考虑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请“认可令”。

对于遭国有银行兴讼,世茂表示将”极力反对这项呈请,并持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为其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世茂认为,这项清盘呈请”并不代表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拥有写字楼、住宅楼、酒店、商场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国监管机构收紧房企监管后,众多出现境外债务违约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亿美元的境外债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计已有高达117亿美元债务违约。

建行续起诉房企

经历18个月的谈判,世茂于2023年12月向债权人提交了离岸债务重组条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条款中,为债权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将债务转换为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据或贷款,或零息强制可转换债券等。

其中可转债方案年期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转股价将其持有债券转换为公司股份。不过,该转股价是目前世茂股价的20多倍,债权人认为条件较差。持有该公司25%以上未偿海外债券的主要债权人团体表示,这些条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漫长的协商过程,难以令人满意的条件,都让债权人渐渐失去耐心。债权人之一的德意志银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预告准备在香港采取法律行动,没想到被建行亚洲抢先。

事实上,这不是近期建行亚洲第一次对中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今年2月26日,建行亚洲对大发地产(6111.HK)就3.6亿美元未偿还债务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不到一个月的3月20日,建行亚洲又对德信中国(2019.HK)提出清盘呈请,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优先票据及应计利息共3.5亿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亚洲三个月内已将三间本国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项目入白名单

中国监管机构今年1月推出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俗称“白名单”)措施,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中国农业银行(1288.HK;601288.SH)、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中国建设银行(0939.HK;601939.SH)与交通银行(3328.HK;601328.SH)。预计将承接逾8,200个住宅项目,贷款总额将高达3.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措施关注的是“保交楼”,而非“救房企”。即使国有银行对房企旗下项目发放贷款,也不代表放弃对其债务采取法律行动。例如世茂在“白名单”试点城市就申报了40个房地产项目,有16个获得入围,其中对接的银行团中就包括了建设银行。

一手借钱给你保交楼,另一手入禀法院,即使是国有银行也没得商量。

随着近年房地产下行严重不景气,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快速增加。根据日经新闻统计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银行财报发现,去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设银行。

根据建设银行3月底公布的年报,2023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为482亿元,较2022年的336亿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冠。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4.4%增加到5.6%。

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

所谓天助自助者,陷入债务危机的房企,唯有积极自救才能抓住一线生机。世茂除进行债务重组外,也在甩卖优质资产、提升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但这条路并不顺遂。

据世茂去年财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94.6亿元,同比下降5.7%;股东应占亏损约为210.3亿元,与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总资产5,432.5亿元,总负债4,919.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88.7%,净负债率则从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数师审核业绩公告披露,对于财报“无法表示意见”,原因是公司“可能无法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偿债”。

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各个房企的命运似乎也一一揭晓,各家银行也开始维护自身权益,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房企遭入禀清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阿里携手蚂蚁斥72亿港元 购铜锣湾壹号13层楼面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及旗下的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72亿港元收购香港铜锣湾壹号中心13层楼面,涉及面积30万方呎。公司在周五的公告中表示,交易创下香港自2021年以来,最大宗商厦成交金额纪录。 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表示,此次从文华东方国际集团购入的甲级商厦,将用作两家企业的香港总部。据媒体报道,壹号中心共有24层楼面,此次收购属大厦的高层。 阿里巴巴港股周一上涨近5%,该股年内累计涨幅已接近倍翻。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滴普科技招股集资最多7.1亿港元

中国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eepexi Technology Co. Ltd.(1384.HK)周一起在港交所主板招股,计划发行2,663.2万股,每股招股价26.66港元,集资最多7.1亿港元,预计10月28日挂牌买卖。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将用于未来5年提升研发能力;扩大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及客户群,从而加强商业化能力;海外业务扩张;以及用于潜在投资、并购机会,并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滴普科技主要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高效整合企业数据、决策运营及生产制造等,主要向中国消费零售、制造、医疗及交通等领域的客户销售解决方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从1.00亿元增至2.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5.5%。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32亿元,同比增长118.4%,同期亏损收窄至3.1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6.2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盈收下滑的八马茶业 招股最高集资4.5亿港元

茶叶生产商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6980.HK)周一公开招股,发售900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介乎45至50港元,最高集资4.5亿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5,050.43港元。公司于本周四截止认购,下周二在港挂牌。 按2024年高端茶叶销售计,八马茶业位居全中国第一。按去年销售收入计,公司在中国乌龙茶和红茶市场亦排名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止,公司共有3,585家门店,其中加盟店占93%。 今年首6个月,公司中期收入10.63亿元,同比下跌4.2%,盈利亦跌近18%至1.2亿元。公司解释是线下渠道销售减少影响收入,以及行政费用的增加所致。期内的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13.2%跌至11.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ina Travel International sheds property unit to unshackle core business

香港中旅拆离地产 卸下包袱轻装上路

香港中旅突然公布重大重整计划,将旅游地产拆离上市公司,并大幅削减股本 重点: 股东可选择收取现金每股0.336港元 未来将集中资源发展旅游景区及相关业务   刘智恒 当年在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下,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0308.HK)的旅游地产曾被公司寄予厚望,认为是一大增长动力;可成也地产,败也地产,自几年前房地产泡沫爆破后,反倒成为拖集团后腿的业务,为撇除这个沉重负担,公司突然公布重大重整计划。 方案是香港中旅将旅游地产项目从上市公司剥离,改由一家私人公司持有,并透过实物分派,将私人公司股份派予股东。若股东不愿收取股份,也可选择收取每股0.336港元的现金。按公布前一个交易日每股1.53港元计,占股价近22%。 据公告资料,旅游地产的私人公司资产净值49.06亿元,若按香港中旅现时总股份55.37亿股计算,即每股资产净值为0.886港元。 同时,香港中旅建议将股本削减,由92.2亿港元大幅削减85亿元至7.2亿港元。削减的85亿港元进账,将拨至公司的保留溢利。 地产拖业绩后腿 所谓旅游地产,就是在旅游项目如主题公园或风景区附近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发展。香港中旅旗下共有五个项目,分别位于珠海海泉湾的度假酒店及住宅、位于咸阳的海泉湾度假酒店及温泉、浙江安吉的度假酒店及住宅、深圳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四川成都的金堂项目。 据香港中旅披露,旅游地产近年的表现一直不济,2023及2024年的收入为6.29亿港元及4.59亿港元,却录得亏损4.61亿港元及2.39亿港元。到今年上半年情况持续恶化,收入只有1.47亿港元,却录得亏损达1.92亿港元。 公司也要不断为投资物业进行减值,2022年至2024年公允价值亏损分别为9,072万港元、1,913万港元及2.22亿港元。今年上半年的减值亏损则达1.23亿元,按年扩大24%。 因为物业发展的影响,导致盈利受拖累,去年全年盈利下跌56%至1.06亿港元,今年上半年更蚀8,685万港元,去年同期有盈利6,323万港元。 专注旅游利大于弊 此次重组对香港中旅来说,不失为一项理想部署。在内地房地产市场暂仍疲不能兴的时候,暂时看不到有明显复苏,要销售项目并不容易;但物业开发投资不菲,影响集团现金流转。将其剔除于上市公司,可以减少受物业表现的拖累,起码不用持续为物业减值。 另外,香港中旅不用投入资金在房地产开发及维护上,可将资源集中在旅游业务,专注回公司的主营事业,特别在内地旅游近年表现理想的情况下,把握时机大肆拓展,胜于将资金投放在持续寻底的房地产行业。 事实上,中旅在重整计划披露的半个月前,已向万科收购吉林省松花湖滑雪度假区的滑雪场、酒店、公寓及商业街,同时更购入雪场管理公司,涉及资金3亿元人民币,另要负担项目的银行借贷7.55亿元人民币。很明显,香港中旅将资源投入旅游业务,进一步拓展城市及休闲项目的战略,把目标放在滑雪产业方面。 市场定位更清晰 目前房地产发展不景气时,项目发展随时有亏损,相反旅游景区业务的利润率远高于房地产,若将地产剥离,投资者一方面更容易对公司前景进行估值,另外没有地产业务的负担,对公司估值更有利。 近两年旅游相关的上市股份为投资市场一大焦点,携程集团(9961.HK)及同程旅行(0780.HK)的股票交投相当活跃,亦受到投资者追捧。虽然香港中旅规模与两者相比有距离,但撇除地产后,一家纯旅游企业,无疑可让投资者容易对公司的定位理解,在现时旅游业好景时更易受投资者青睐。 香港中旅公布重整业务翌日,恒生指数跌逾400点,但公司股价不跌反升,更一度升近15%,收市虽回软报1.66港元,但全日仍升8.5%,反映市场对公司的重组方向是正面。 不过,投资者也要注意,现时地产市场虽不景气,但经过几年去库存及国家政策扶持,未来或有望止跌回升;加上项目减值多次后,价格或许已近见底,倘楼市复苏,香港中旅就未能受惠于房地产转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