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服务于机构投资者的专家网络运营商去年录得45%的收入增长,但它提供的服务10年前曾引起美国监管部门的愤怒

重点:

  • “专家网络”运营商凯盛融英申请在香港上市,计划筹资最多3亿美元
  • 该公司拥有快速的收入增长和可观的利润率,但也面临监管风险,它提供的服务10年前曾是美国打击的重点

阳歌

一家名为凯盛融英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刚刚提交了香港IPO申请,它的利润率会让一些全球同行艳羡不已。

只有一个问题。该公司处于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其业务是让行业专家与机构投资者建立联系,从而尝试分析市场动向。机构投资者愿意花大钱去接触这些行业专家,他们通常是大公司的内部人员,对于公司和更广泛的行业状况拥有内部真知灼见,但有些人可能会把这叫做内幕交易。

实际上,这种活动在大约10年前曾经登上媒体头条,当时,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指控五个此类专家网络的参与者“非法向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者透露消息以获得近600万美元的非法收益”。这些员工来自芯片制造商超微半导体公司(AMD.US)和个人电脑巨头戴尔公司(DELL.US)等大型科技公司,他们被指控与此类网络合作,为大型机构投资者提供内幕信息。

凯盛融英上周五在香港提交的招股说明里没有提到10年前的美国丑闻。这可能是因为该公司目前绝大多数业务在中国,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去年前9个月,公司95%的收入来自大中华区。此外,该公司确实多次提到,每位专家都被告知避免内幕交易等活动以及贿赂等其他腐败行为的重要性。

但是严格来讲,这种提供信息的方式在中国也是非法的,虽然这种做法据信在中国十分普遍。许多“分享”此类信息的企业内部人士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违反了法律。此外,中国的证券监管机构通常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因此并不会关注此类活动。

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然可能改变,这可能会给凯盛融英的未来带来重大风险。此外,随着该公司考虑向中国之外拓展业务,这种操作可能让它在美国陷入脆弱境地。

凯盛融英最初考虑2020年在深圳A股上市,甚至还聘请了中国投资银行巨头中金公司为该计划提供咨询服务。但它后来把关注焦点转向香港,称作出该决定是因为“打算在中国国内和某些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业务”。

仔细阅读招股说明书,会发现美国是该公司在大中华区之外唯一开展业务的此类市场,它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区域包括总部所在地上海,以及北京、苏州、深圳和香港等城市。

金融杂志《国际金融评论》(IFR)去年8月报道称,凯盛融英打算通过在香港上市募集3亿美元。如果它采取一般做法,打算出售10%到20%的股份,就意味着它预估的市值为15亿到30亿美元。但是根据它目前的盈利能力,同时采用一些国际同行的市盈率计算,它可能很难获得这样的估值。我们稍后再来说这个等式。

令人羡慕的利润率

但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凯盛融英的财务状况,就从本文开头提到的令人羡慕的利润率开始。该公司的毛利率在过去两年里,一直稳定在53%,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与收入相比,这是一家成本非常低的服务提供商。

相比之下,全球咨询巨头埃森哲(ACN.US)、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AH.US)和达信(MMC.US)的毛利率都不及它,只介乎23%至44%之间。

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去年9月底,凯盛融英的核心专家咨询服务带来的收入占到了去年前9个月公司收入的近90%。这个专家网络有39.5万人,2018年底是23万人。虽然这些数字几乎看来有点夸大,但它们似乎确实表明,该公司在中国各地的人脉相当广泛。招股说明书还援引第三方数据称,凯盛融英是中国在该领域的最大公司。

从覆盖的行业来看,其网络也相对全面。其中包括消费和零售(占其网络的15.8%)、医疗保健(14.8%)、技术(13.3%)、咨询服务(8.0%)、汽车(6.0%)和金融(5.2%)。

该公司的增长速度也相当快,这可能也是它觉得自己理应比全球大型咨询巨头有更高估值的原因。2021年前9个月,其收入同比增长43%,达到6.76亿元(1.07亿美元)。同期利润增长稍慢,但仍然强劲,同比上升35%至1.98亿元。

该公司的客户群中,以金融机构占据大头,是客户总数的71%。这再次突显出,这些客户中的大多数都是大投资者,它们寻求能够帮它们做出更好投资决策的“洞察力”。其余收入则主要来自其他咨询公司。

最后,我们回到估值问题,凯盛融英在这个方面似乎颇为自负。我们前面提到的全球大型机构当中,目前的历史市盈率低的比如博思艾伦的17倍,高的则如埃森的34倍。根据凯盛融英今年的利润预期,如果假定它的市盈率为28倍,那么其估值将在11亿美元左右。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3亿美元的融资目标意味着该公司认为自己至少值15亿美元,可能接近20亿美元,这个数字着实不小。对于凯盛融英是否配得上这么高的估值,投资者最终要作出判断。一方面,快速增长和高利润肯定是主要卖点。但与核心业务相关的风险,几乎肯定会冲淡人们的热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力永磁首三季盈利年增最多1.8倍

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商金力永磁(6680.HK; 300748.SZ)周四公告,预计截至9月底的前三季度,净利润将达5.05亿(6,500万美元)至5.5亿元,按年增长157%至179%。单计第三季,盈利预计介乎2亿至2.45亿,增长159%至217%。 公司表示,前三季度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坚持稳健、组织优化及精益管理,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同时,灵活调整原材料库存策略等措施,积极应对稀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交付能力获得国内外客户的充分肯定。目前,第四季度在手订单充足。 另外,金力永磁此前已成立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首三季度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及磁材产品均有小批量交付;低空飞行器领域公司亦有小批量产品交付。 金力永磁港股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5.86港元,跌0.84%。今年以来股价已升2.4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挚达低位定价 首日挂牌午收升183%

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650.HK)周五首日在港挂牌,开市劲升184%报190港元,之后股价在区间波动,中午收报189.4港元,升183%。 公司发售近600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由66.92港元至83.63港元,最终以低位定价。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5,440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集资净额3.26亿元。 挚达主要销售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位列中国第一。若按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在中国的市占率约13.6%,全球市占率则约9%。 公司过去三年仍然处于亏损状况,今年首三个月,经调整亏损为1,570万元人民币,公司解释是因为受市场影响,销售及经营开支增加,产品平均售价及毛利率波动。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市场 阳光电源开启新征途

AI时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阳光电源,以储能为核心切入AI供电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重点: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占率25.2%,储能市占率11.9% 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    李世达 当AI带来算力革命,能源便成为新的黄金,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指明一条新道路。来自中国合肥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试图透过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闻名全球。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连续十年全球领先,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58.4%。 这家从合肥起家的企业,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几乎同步成长。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电站的“大脑”与“心脏”,同时负责系统保护与效率管理。然而,当光伏行业进入微利化竞争阶段时,从光伏走向AI供电与智能储能,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近三年,阳光电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亿元升至2024年的7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至434.4亿元,同比升约40%。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供电”到“管电” 这得益于储能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178亿元,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占比降至35.3%),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标志阳光电源完成从“供电”到“管电”的升级,转向高附加值的储能与电力控制领域。 公司表示,其储能系统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11.9%,位居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与中东均已落地百兆瓦级项目,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规模超57GW。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兴起让数据中心成为全球新增用电主力,“算力电力化”成为了能源产业的新叙事。从逆变器到储能,阳光电源正加速布局AI供电解决方案与储能系统业务的发展。 花旗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将需要55GW的新电力容量,相当于2.8万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这无疑是能源行业的必争领域。 布局AI供电 在技术层面,阳光电源于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与模组化结构为特色。在2025年美国RE+大会上,阳光电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场的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方案,包括模组化逆变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储能系统。后者为6.9MWh液冷整合型储能设备,采用碳化硅(SiC)功率转换技术,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并支援快速响应与黑启动功能,专为AI资料中心与大型电网场景设计。 不过,储能业务资金投入庞大、回款周期较长,公司应收账款达291.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占比逾八成,显示营运资金压力依然存在。经营现金流在2024年虽录得120.7亿元净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约34亿元。手头现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约179.1亿元。 阳光电源在A股的表现不俗,股价今年至今涨幅约120%,反映市场对其业务结构转型与AI供电叙事的期待。目前阳光电源市值3,350亿元,延伸市盈率约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业如信义光能(0968.HK)约5倍、阳光能源(0757.HK)约3.3倍,估值存在明显分水岭。 由于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股的整体估值折让幅度较大,若阳光电源上市定价仍参照A股水平,市场在初期可能出现估值消化或股价回调的压力。不过,考虑到其AI供电与储能业务的高速成长潜力,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新需求,长线仍有被重估的机会。 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当光伏行业进入成熟期,AI供电与储能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阳光电源正由“光伏制造”迈向“智能能源运营”。若AI资料中心电力需求如预期释放,这家合肥企业或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