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ergy eyes IPO to fight against overcapacity and fierce competition

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激烈,许多企业仍处于亏损阶段,上市是主要融资途径,正力新能电池近日申请在港上市

重点:

  • 正力新能今年首三个月亏损近7千万元
  • 动力电池企业已进入汰弱留强的阶段

刘智恒

随着全球要减碳排放,电动汽车已成为未来趋势,作为电动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需求相当强劲,然而近年行业竞争愈趋激烈,除行业巨头外,行内企业都陷于艰苦经营,大家也要设法寻求资本去打一场持久战。

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刚申请在港上市,公司提供电芯、模块、电池包、电池簇、电池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方案。按动力电池装机量计,2023年正力新能在动力电池市场排第十位。

正力新能创始人是曹芳及陈继程,曹芳是中国鼎鼎大名的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妹妹,她与陈继程也曾在福耀玻璃任职十多年。曹芳于2014年开始从事动力电池,创立江苏塔菲尔,至2019年与陈继程成立正力新能。

凭借曹芳的背景及超强人脉,加上政策支持动力电池,公司迅速成长。据上市申请文件披露,2021至2023年正力新能的收入分别为15亿元、32.9亿元及41.6亿元;期间亏损为4亿元、17.2亿元及5.9亿元。

今年首三个月,公司收入7.4亿元,按年增长近七成;亏损近7千万元,但相较去年同期亏损1.68亿元,已大幅收窄58%。

多年亏损

公司连年亏损,全因企业初期需要在产能和产品研发进行大量前期投资。正力新能解释,投资可能要到生产设施建成并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能产生实质性回报,而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巨资,以确保能够先于行业趋势和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由于新企业未能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最佳运营效率,导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新企业,平均有三到五年处于净亏损状态。

由此可见,动力电池是一场持久战,先要在战役中生存下来,再而做到规模效应,才有机会获利。因此,正力新能要藉资本市场的助力,以在这场战役中成为胜利者。

供过于求

不过,即使能成功集资,目前动力电池市场的问题仍是正力的一大挑战。首先是市场产能过剩。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计,国内动力电池产能明年将达到3,000GWh,但行业需求只有1,200GWh。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表示,2025年国内对动力电池需求约1,000GWh,但现时动力电池行业的规划产能已达4,800GWh。

若情况真的如是,纵使电动车仍处于增长,但以动力电池供应量来说,需求远远追不上供应,而且差距相当大。

产能过剩的一大原因,是业内竞争者太多,更别说几家巨头已占去绝大部份市场,结果是导致动力电池行业变成杀戳战场,强如市场老大的宁德时代(300750.SZ),市场份额也被威胁。2023年,宁德时代的装车量167.1GWh,市占率为43.11%,较2022年的48.2%下跌超过5个百分点。

竞争不光来自行业,也来自它们原来的顾客,即是电动车企本身。在过去经历过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供应受限制的影响,多家车企开始自建电池厂,或寻求备用供应商,令竞争更加白热化。

汰弱留强

市场的竞争压力下,动力电池企业为应对挑战,最终无奈走上降价之路,以争取订单及维持市场份额,结果令价格往下走。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在上月一场论坛后也说:”市场的淘汰在加速,动力电池企业从2020年到现在每年都在淘汰,到今年底可能不会超过40家,明后年仍然是加速淘汰出清的阶段。“

事实上,即使没有产能过剩或价格战问题,要投资动力电池行业的股票,现时市场也不乏选择。正力新能说要提升规模效益以扭转劣势,但目前动力电池行业中要论规模,宁德时代几已占半璧江山,紧随其后的比亚迪(1211.HK)的市占率也达27%,之后有中创新航(3931.HK)及亿纬锂能(300014.SZ),排名第十的正力新能要赶上的路途甚为遥远。

而且几位行业巨头早有盈利,手上资源充裕,纵使市场日趋困难,它们能克服的能力远较别人强,特别是其资金实力雄厚。考虑以上因素后,正力新能要吸引投资者并不容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山东黄金首三季净利大增91%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个月,实现收入837.8亿元(118亿美元),按年增长25%,净利润按年大增91.5%至39.56亿元。 单计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亿元,按年升27.3%;净利润为11.4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黄金价格上升及销量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统筹优化生产布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及营运效率,推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总资产1,719.6亿元,按年增长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5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33港元,升1.29%。该股过去六个月累升约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将重启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约50.7亿美元增至约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