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US
ATRenew headquarter in Shanghai

该公司去年继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这是其“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的一个关键领域

重点:

  • 万物新生最新的ESG报告显示,该公司去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约19%,延续了2021年同比下降29%的趋势
  • 该公司还在其他ESG领域取得了进展,包括在公司治理方面,增加了董事会的性别多样性

 

梁武仁

万物新生集团(RERE.US)一直努力证明,它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上言出必行。在这个日益受到关注的投资主题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回收专家,他们并非只是空谈。因为正确地处理“环境”问题,也就是ESG中的E,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理念。

不过,万物新生上个月发布的ESG年度报告也不遗余力地表明,它关注的不仅仅是ESG中的“E”,还包括后面的S和G——“社会”和“治理”元素。尽管一些人仍然认为这些操作都是“花活”,但随着明确标准的推出,以及更多独立机构对企业ESG工作的评估,这一概念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E”是万物新生的安生立命之本,因为它不仅从智能手机回收业务起家,而且越来越多地涉足所有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手袋、手表、黄金和陈年名酒等奢侈品的回收。该公司在报告中说明了它在许多领域的进展,但同时也承认,其自身的增长是以对环境的更大影响为代价的。

报告显示,该公司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继2021年减少29%之后,去年碳排放强度下降了约19%,目前强度为0.3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该公司每取得一百万元收入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

碳排放强度数据不包括“范畴一”排放,因为该公司既不拥有,也不直接控制任何燃料和自然资源。相反,这个数字完全来自于购买的电力,这在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中被归类为“范畴二”。

该公司还披露了许多间接源自其运营的“范畴三”排放项目,尽管计算排放强度时并不包括这些项目。去年,万物新生主动拓展了范畴三排放的披露范围,将其价值链上更多的环节纳入了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此前,其范畴三范围包括下游租赁资产、差旅以及上下游运输和配送,去年增加了资本货物、运营废弃物、员工通勤和产品处置。

由于这些变化,万物新生的范畴三排放在2021年大幅增加。去年,由于在东莞开设运营中心所需的固定资产增加,导致资本货物排放大幅增加,范畴三排放进一步增长。

集团B端业务全年二次利用包裹填充物共18吨,C端业务全年再利用包装盒约3.6万个。此外,万物新生环保拆解了27万台电子设备,减少电子污染约43吨。它还要求供应商在拆解过程结束时对金属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对于一个以“让闲置不用,都物尽其用”为使命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努力是自然而然之举,理论上有助于减少废弃物,保护环境。在这个目标上,万物新生与关国家相政策保持了一致。中国目前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费国,目标是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推动了中国二手电子产品市场的繁荣——更多人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选择了以旧换新。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二手产品的相关需求也可能上升。万物新生显然是这两个趋势的受益者,在截至2022年的三年里,它的年收入大致翻了一番。

治理的改善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像万物新生一样,将ESG作为其企业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 (00992.HK) 、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腾讯(0700.HK)和百度(BIDU.US; 9888.HK)等科技公司在制定ESG策略以提高内部效率、降低风险和吸引人才方面,也表现突出。

万物新生在改善公司的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而这是很多中国公司的一大弱点,它们容易采取不规范或者激进的经营手段,有时候甚至会曝出丑闻。万物新生的ESG报告显示,它完善了董事会结构——目前董事会由八名成员组成,其中女性成员从一名增加到了两名,还包括三名独立董事。

研究表明,更为多元化的董事会通常有助于公司财务业绩的改善,道理很简单,不同背景的董事可以带来更新颖的观点和想法。虽然从一名女性董事到两名女性董事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但这仍然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万物新生还增加了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会议频率。该委员会去年开会11次,讨论了34个议题,而2021年开会7次,讨论了23个议题。它还执行了一系列审计项目,包括反欺诈调查,以及对库存和采购管理的检查,并纠正了大部分发现的缺陷。

晨星Sustainalytics给万物新生打出了17.8分的ESG风险评分,这意味着该公司面临ESG相关问题的风险为“低风险”,在五个风险等级中居于次佳位置。万物新生在晨星全球85家在线和直接零售公司中排名第四,尽管就ESG相关风险而言,它在更广泛的零售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万物新生在ESG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投资者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它的盈利能力。该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尽管它在科技公司普遍接受的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口径下实现了盈利。该公司已连续三个季度录得调整后的净利润,今年一季度超过5,000万元,而同期GAAP口径下的运营净亏损同比几乎减半。该公司预计,本财年调整后的净利润率将进一步增长。

自2021年上市以来,万物新生的股价已经下跌了近80%。它的市销率只有0.5倍,不过仍高于美国汽车回收商Carvana(CVNA)的0.2倍,以及服装回收公司Rent the Runway (RENT.US)的0.4倍。

雅虎财经分析称,万物新生的低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归因于它没有盈利,不过至少有一名分析师预计该公司将在今年实现盈利。一旦该公司能够在妥善处理所有ESG议题的同时,产生可持续的利润,投资者可能会对它刮目相看。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Obesity drug maker Sciwind IPO

腾讯美团押注减肥药明星企业 先为达生物冲刺港股

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重点: 临床数据显示,埃诺格鲁肽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先为达生物已达成两项海外授权,其中一项潜在交易总额超24亿美元    莫莉 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减肥神药”席卷全球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GLP-1类药物在全球生物药市场占据近三成份额,其巨大的商业潜力正强力推动中国创新药企的资本化进程。近期,凭借一款与司美格鲁肽对标的减重候选产品,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文件,加入当下创新药企竞逐资本风口的行列。 尽管先为达生物目前尚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其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XW003)针对超重/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上市申请(BLA)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标志着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等传统GLP-1激动剂是非偏向型的激动剂,这类产品在产生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募集β-arrestin,继而导致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埃诺格鲁肽作为一款偏向型的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减少β-arrestin的招募,有望实现​​更持久、更稳定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减轻相关副作用。 埃诺格鲁肽的临床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三期临床数据,埃诺格鲁肽注射液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并且能以更低剂量达到替尔泊肽等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的疗效。这一数据使其在全球GLP-1药物竞争中具备显著优势。若上市顺利,埃诺格鲁肽注射液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的cAMP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为达生物始终专注于针对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创新体重管理疗法的研发,8大候选管线不仅针对超重及超重╱肥胖症、2型糖尿病,也同样涵盖了中重度肥胖症、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其他肥胖相关并发症。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报告,体重管理及肥胖症相关并发症属于全球增长最快的迫切医疗需求,预计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128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1,659亿美元。 但是,体重管理药物市场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目前,全球已有三款GLP-1药物获批准用于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另有七款候选药物处于Ⅲ期临床阶段。在中国,多款创新GLP-1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包括仁会生物的贝纳鲁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和信达的玛仕度肽,更有众多药企在减重领域积极布局,今年以来在港股上市的银诺医药(2591.HK)、派格生物(2565.HK)等药企均瞄准GLP-1赛道。 背靠明星股东 面对激烈的竞争,先为达生物凭借其偏向型GLP-的技术寻求差异化优势,同时开发了疗效更好、患者依从性更强的口服制剂XW004,该药物在I期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在国际化战略布局上,先为达生物亦先行一步。2024年4月,公司将诺格鲁肽注射液在韩国的开发和销售权益授权给了韩国头部消费医疗公司科玛集团旗下的Inno.N。2025年1月,先为达生物与英国Verdiva达成协议,向后者授权XW004等管线组合在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先为达生物将获得近7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达24亿美元的潜在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产品商业化后的销售额提成。 由于暂无商业化产品,先为达生物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2亿元、4.86亿元及1.08亿元​​,累计亏损超12亿元,同期的研发开支分别为4.56亿元、2.84亿元和65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先为达生物首次实现9,107万元收入,主要来自合作伙伴的首付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8亿元。 先为达生物的股东名单堪称豪华,腾讯投资、IDG资本、美团、正心谷资本、君联资本等知名机构均占据重要股东位置,其中腾讯和美团分别持股12.83%和9.6%。公司在IPO前已完成七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22亿元。2024年D轮融资后,先为达生物的估值约48.68亿元,近期登陆港股的银诺医药市值高达190亿港元(174亿元),显示前者仍有较大溢价空间。先为达生物核心产品上市在即,正站在向商业化阶段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公司能否凭借其偏向型GLP-1技术在减重药物这一千亿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投资者可以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