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U.US

转型为面向大学生和成人职业教育服务供应商后,这家公司连续三个季度录得收入环比增长

重点:

  • 高途连续第三个季度录得收入环比增长,并恢复盈利
  • 该公司在去年四季度的收入中,近三分之一来自面向大学生和成人职业教育服务

 

阳歌

随着一年半前中国教育行业那场大整顿的尘埃落定,有人似乎认为在线服务供应商高途教育科技公司(GOTU.US)有望浴火重生,成为更加聚焦成人教育领域的新领导者。

这是我们根据高途最新业绩做出的评估。其业绩显示,它在亏损两个季度后,终于在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恢复盈利,同时该公司的股票自去年末以来大幅上涨。周四,该股再次走强,跳涨26%,交易量是平时的三倍多,这表明可能有大投资者在买入该股。

该股现在和去年10月末的历史最低点相比,已经上涨了近7倍,当时因为远低于要求的1美元股价,它面临摘牌危险。具象征意义的是,周四的上涨也让因为专注于高科技而一度备受投资者青睐的高途,凭借11亿美元的市值(75.8亿元)重回“独角兽”行列。

该公司的业绩确实看上去令人印象深刻,表明它正在稳步推进从之前的主业中抽身,也就是去年下半年被禁止的K-12辅导服务。这次整顿促使很多小公司关门大吉。与此同时,高途、新东方(EDU.US; 9901.HK)和网易有道(DAO.US)等规模较大的公司则调整业务,往往专注于未受整顿影响的服务,其中许多瞄准了大学生和成年人。

高途专注于四大领域,即大学生与成人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数字教育产品。最近,该公司还在尝试直播电商,新东方已在该领域取得初步成功。

高途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向东因参加直播,缺席了该公司最新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不过我们怀疑这个日程安排冲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引投资者关注其最新尝试的一个噱头。不管怎样,该公司的最新业绩表明,在重塑自我方面,它无疑正在取得稳步进展。

话已至此,我们来仔细看看其最新业绩,包括它在亏损两个季度后恢复盈利的情况。

该公司在截至12月的三个月里收入总计6.3亿元,大约是一年前整顿行动刚开始时12.7亿元收入的一半。但最新数据高于上一季度的6.06亿元,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增长。

高途表示,本季度将继续保持环比增长,预计截至3月的三个月收入将在6.86亿元至7.06亿元之间。考虑到因春节假期(今年从1月下旬持续到了2月初)的原因,教育公司在一季度往往增长缓慢,这个预测数据看上去相当强劲。

发展势头良好

虽然实际课程可能在春节前后停课,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在去年底报名参加新课程。高途指出,四季度总营收为9.97亿元(这是未来业务的前瞻性指标),较上一季度大幅增长64%,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表明,该公司的整体业务量正在快速增长,并迅速接近整顿教培行动前的水平。

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该公司指出,四季度面向大学生和成人职业教育服务的收入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占该季度收入的30%以上。高途还达成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考研业务在此期间实现了盈利。

该公司还发现,与以前专注于K-12教育相比,目前的产品组合生产成本更低。其营收成本同比下降约59%,超过营收50%的下降幅度。因此,该公司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69.7%提高至74.7%。

这就说到了利润方面的表现。高途公布该季度净利润为7,060万元,这扭转了前几个季度的亏损,包括三季度亏损6,100万元。四季度的利润,加上去年一季度的利润,帮助高途在2022年全年保持盈利,该公司表示,预计2023年全年也将保持盈利。

该公司还急切地指出,目前它的现金流为正,四季度净现金流入在上年同期2.46亿元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一番,达到4.77亿元。这使得该公司的现金总额略有增加,表明该公司短期内不太可能面临现金短缺的状况。

随着前景改善,分析机构预计,高途今年的利润将大幅增长,根据它们对2023年的预测,其远期市盈率将达到40倍。这甚至高于新东方的36倍,与增长较慢、较为传统的职教服务提供商中国东方教育(0667.HK)39倍的往绩市盈率大致相当。

总而言之,在经历了近期的行业打压后,高途似乎正在迅速取得成功。但该公司股价最近的上涨,意味着这种成功可能已经体现在了它的股价中,也可能代表那些希望从该公司的成功中赚取快钱的投资者,恐怕已错失良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