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HK
Xiabuxiabu operates hotpot restaurants

这家单人火锅连锁餐厅发出预警称,由于越来越谨慎的中国消费者削减支出,去年公司收入下降,亏损扩大

重点:

  • 呷哺呷哺预计去年收入下滑20%,净亏损翻倍
  • 在上半年收入下滑15.9%并陷入亏损后,这家餐厅运营商的疲软趋势,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剧

 

谭英

“火”可能是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520.HK)核心产品的一部分,但这家单人火锅餐厅运营商最近的表现却一点都不火。

公司上周预警收入快速下滑、亏损迅速扩大后,股价在下一个交易日下跌了7%。但这只是公司宁可忘掉的发展近况中的最新一幕,因在报告了2024年上半年同样惨谈的业绩后,该股在过去一年里已经下跌了47%。

最新的盈利预警显示,呷哺呷哺的下滑持续到了去年下半年,甚至还加速了。公司预警称,去年收入下降20%至48亿元(6.66亿美元),预计年度净亏损介于3.9亿元至4.1亿元,是2023年1.9亿元亏损的一倍多。

用公司上半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会发现,收入下滑从2024年上半年的15.9%加速到下半年的21.7%,下半年收入总计为24亿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还处于盈利状态,但此后一直亏损,包括去年下半年亏损约1.27亿元(这是根据最新公告预测区间的中值计算得出的)。

呷哺呷哺一直在努力通过关闭效率低下的餐厅、打折和降价,来服务谨慎并热衷搜索“穷鬼套餐”的中国消费者。但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且定位为人均消费60元左右的中端连锁餐厅,它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餐饮业收入增长5.3%,达到5.6万亿元。但按月计算,增长速度从2023年12月的30%稳步下滑至去年12月的2.7%。这种迅速放缓反映中国消费者的不安情绪,由于中国房地产的低迷和失业率的攀升侵蚀了收入和资产,他们认为要减少而不是增加支出。

惠誉(北京)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表示,去年中国餐饮业增长缓慢,与疫情前几年平均9.4%的高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评级机构还观察到,2024年前六个月的平均支出下滑高达20%。它观察到,服装、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等非必需品的零售额也有所下降。

香港大学和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在1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消费者转向折扣品牌和大牌平替,中国社交媒体上有关“消费降级”的帖子在2023年至2024年间增加了四倍。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呷哺呷哺绝非唯一一家感受到消费降级痛苦的企业。就在它发出预警几天后,竞争对手九毛九(9922.HK)也发出了盈利大幅下滑的预警,称利润从2023年的4.54亿元骤降至去年的5,000万元,导致其股价下跌了3%。公司的收入表现较好,从2023年的59亿元小幅升至2024年的60亿元。和呷哺呷哺一样,九毛九的股价去年也下跌了46%。

一个股价不降反升的例外,是领先的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6862.HK),其股价在过去一年略有上涨,主要分得益于海外子公司特海国际(9658.HK,HDL.US)表现强劲。

特海国际顺应中国消费企业近来的趋势,试图通过拓展海外市场来摆脱国内过热的竞争。截至去年9月底,它在12个国家拥有121家自营餐厅,与海底捞去年中的1,343家国内门店形成互补。去年8月,惠誉评级指出,虽然其他餐饮运营商面临竞争加剧和价格压力,但凭借更胜一筹的服务质量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海底捞受影响的程度应该较小。

但对于像呷哺呷哺和九毛九这些曾经从疫情管控放开后,人们的外出就餐热情中受益的运营商来说,前景看上去就没有那么乐观。呷哺呷哺也有出海发展,但规模要远远小于海底捞,截至去年6月,它在香港、台湾、澳门和新加坡有21家餐厅,国内有1,051家餐厅。九毛九的情况也差不多,除了751家国内门店外,在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和美国有15家门店。

呷哺呷哺和九毛九都将去年盈利不佳归咎于国内竞争激烈,以及整体上对非必要消费支出的需求疲软,反映它们对国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

那么,它们正在采取什么策略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呢?以呷哺呷哺为例,公司正在关闭业绩不佳的餐厅,导致去年上半年产生了2.03亿元的一次性亏损。它还通过推出套餐和加强集采降低了价格。在营销方面,它利用流行的社交媒体进行品牌定位,推出新的外卖产品,并推广会员业务。

尽管如此,它的整体翻台率还是从2023年上半年的2.4次,下降到去年上半年的2.3次。同店销售额从2023年上半年的12.7亿元,跌至2024年同期的8.27亿元,跌幅达35%。

九毛九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它的旗舰品牌太二酸菜鱼的翻桌率,从2023年上半年的3.1次降至去年的2.7次,同期每位顾客的平均消费额从75元降至71元。公司去年上半年新开了59家餐厅,但放缓了太二酸菜鱼和怂火锅厂的扩张速度。

呷哺呷哺股价大幅下跌,使其市销率降至区区0.17倍。市值是呷哺呷哺三倍的九毛九市销率略高一些,但也不乐观,为0.72倍。海底捞的数字远高于这两家公司,其相对较高的1.98倍市销率可能表明,投资者认为海底捞最有能力,在这场可能会持续到今年底甚至更久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纳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势昙花一现

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纳入港股通,让内地投资者能买卖其股票。 公司指出,连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机制,已于周一正式启动。 公司表示:“董事会认为,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将有助加快扩大公司股东基础及提高股份流通性,并进一步提高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及品牌知名度。” 在获纳入港股通的首个交易日,正力新能股价周一上涨6.4%。但次日回吐多数涨幅,周二收市下跌3.6%,报10.83港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7,557倍破港纪录 大行科工首挂午收升21%

折叠自行车制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挂牌,开市即升36%报67.5港元,之后股价略回软,中午收市报60港元,升21%。 公司发售792万股H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每股售价49.5港元,录得超额认购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认购纪录,国际配售超额20.65倍,集资净额3.42亿元。 集资所得三成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三成用于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另外三成用于研发,余下一成作一般营运资本。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花旗银行终止银联成员资格

中国银联近日公告,已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成员资格。银联方面证实,此举为花旗中国主动申请,与其近年全面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相关。 据财新周五报道,花旗中国回应指出,随着零售财富管理和信用卡业务的出售与关闭,银联成员资格已无必要,但对公业务的境内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响。该行强调,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专注企业与机构客户的跨境银行需求。 自2021年花旗集团(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国在内14个市场的零售银行业务以来,花旗中国已将36亿美元的财富管理资产出售予汇丰,并于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业务剥离。与此同时,花旗集团今年6月宣布精简其位于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中心,裁减约3,500名员工。 花旗中国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1,761.42亿元(24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但营收按年增长20.5%至57.96亿元,净利润亦大增53.9%至17.55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nitree makes humanoid robots

机器人春晚舞出未来 宇树科技拟年底上市

这家科技企业,在央视春晚的机器人跳舞表演惊艳观众,计划在年底前进军资本市场 重点: 宣布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之际,宇树科技计划今年底前上市 尽管人形机器人引发市场热议,但性能不稳或使规模化商用仍需数年   陈竹 中国初创企业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人形机器人,在近两年异军突起,成为行业新星。今年1月,公司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劲舞视频,引发全网刷屏。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公司斩获百米障碍跑、4×100米接力及1500米长跑等几乎所有竞速项目冠军。宇树科技更成为拳击赛事独家设备供应商,在竞争对手侧目之下,包办全部参赛机型。 乘此东风,这家风头正劲的企业计划转战资本市场,上周宣布拟于年底前向未披露的证券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此番声明坐实了持续数月的上市传言,路透社报道称,宇树科技目标估值达70亿美元。 上市将成为宇树科技重要里程碑,为加速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进程,这家公司亟需资本加持。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给予强力支持,以期占据产业制高点。此次上市,也将检验市场对中国发展的机器人产业的信心。 总部位于杭州的宇树科技,由机械发烧友王兴兴创立,他对机械创新的热忱由来已久。王兴兴曾因仅耗资200元,打造双足机器人而名声大噪。大学时期,他便以科技狂人闻名,宿舍堆满工具零件,双手密布的伤痕,见证用废料加工精密部件时难以避免的意外事故。作为继马云等初代创业者后的新生代创始人代表,2016年大学毕业的王兴兴,在无人机巨头大疆任职两月后,于同年创建宇树科技。 王兴兴的热忱同样赢得资本界青睐,宇树科技成立至今已完成10轮融资,吸引顺为资本、初心资本、中信证券、深创投及红杉中国等知名本土机构。据媒体报道,公司当前估值约100亿至150亿元(约合14至21亿美元),距其寻求的60亿美元目标估值仅达三成左右。 人形机器人价格下行 虽以人形机器人著称,宇树科技当前主要收入,仍来自其拓展人形机器人业务前的初始产品四足机器人。公司尚未全面披露财务详情,但表示将于年内公布更多数据。据上周上市公告中透露的少数关键指标,公司2024年营收的65%来自四足机器人,30%来自人形机器人,5%为组件产品。 在今年6月的公开活动中,王兴兴曾向媒体称公司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但未指明具体年份。 2023年推出的首款人形机器人H1,是中国首个具备奔跑能力的全尺寸通用型号。公司在新一代产品中显著压缩成本,2024年发售的H1,售价降至99,000元。7月新推的R1机型性价比进一步跃升,入门价仅39,000元。 定价与欧美同业形成鲜明反差,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2024年顶级人形机器人成本约20万美元。 宇树科技实现超低定价的核心优势,在于借力中国完备的制造业生态。从电池、传感器到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已有成熟供应商网络,助力企业以可控成本快速扩大产能。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给予强劲助力,通过补贴、税收减免与低成本融资等多重组合拳助推行业进阶。 部分受益于政策驱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突破千家量级,代表性公司包括智元机器人、松延动力等。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车企比亚迪(1211.HK; 002594.SZ)等各领域头部企业,或亲自下场,或投资布局。 尽管宇树科技在控本增效方面成效卓著,同业价格战亦日益白热化。如加速进化的K1人型机器人定价88,000元,与H1系列近乎持平。如同国内众多过热赛道的发展轨迹,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将陷入价格持续下探的内卷式厮杀。 多家机构研报力证人形机器人产业潜力,麦格理证券今年2月预测,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6年的36亿美元,飙升至2031年的516亿美元。 不过,短期市场表现或难支撑此等乐观预期。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参赛机型频现摔倒碰撞的报道,印证性能尚欠稳定。尽管机器人在春晚等特定场景的奔跑搏击表现亮眼,但在实际应用中,执行取物等基础任务的能力仍存瓶颈。 近期,港股机器人板块涨势如虹,意味宇树科技上市若估值合理,必将引爆市场热情。优必选(9880.HK)当前市销率高达30倍,越疆科技(2432.HK)更达47倍,显示投资者对此类公司前景极为看好。 这对宇树科技及其同业堪称利好,即使距打造在工厂及家庭等场景执行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可能尚有漫长征途。部分产品已显积极信号,宇树科技20%的四足机器人,应用于检测消防等工业场景。如今,需证明人形机器人不囿于歌舞竞速,更能超脱实验环境,投入大规模应用场景。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