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塔式起重机〞服务供货商盈利下跌,但大量合同金额有待入账

重点:

  • 达丰设备劳动成本增加,截至9月的中期利润同比减少37.8%
  • 公司派发特别股息每股0.03港元慰劳股东

何仲尼

对于〝塔式起重机〞这个名词,读者可能比较陌生,它是〝塔架式结构〞的全回转动臂架式起重机,可以利用上高落低、纵横交错的方式,迅间搬运建筑材料,属于大型土木工程工地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这个行业看似〝冷门〞,但角色却相当重要。

作为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的〝塔机服务第一股〞,在国家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2060年实现〝碳中和〞(排放的二氧化碳,以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全部抵消)目标的背景下,核电、风电在内的绿色能源获大力发展,去年全国有9到10个新核电站进入市场,达丰设备(2153.HK)中标了7个项目,而国内10万个风电站亦在未来10年内需要维修,有望扩阔达丰收入来源。

但是,根据达丰公布截至9月底的中期业绩,毛利减少19%到1.2亿元(约1,880万美元),纯利下跌37.8%到3,850万元,每股盈利0.03元,主因是劳工成本增加。同时,集团为股东带来喜讯,宣布派发特别股息每股0.03港元(约0.0038美元),是自从今年1月上市以来,第二度派发股息。

达丰派发特别股息,对股价有一点提振作用,消息公布后,达丰上周一涨了1.74%,以1.17港元收盘,但比上市以来的高位1.92港元相差四成,与年初的招股价仍距离32%。

集团在业绩报告中表示,派发特别股息的原因,是感谢股东支持,为对方提供更佳回报。回顾达丰年初上市的招股文件,集团会参考经营业绩、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等,计划将每年纯利的30%,作为股息派发予未来股东。这次派发的0.03港元特别股息,已等如期内每股盈利的83%,远比招股时的承诺为高,虽然这只是一次性以特别股息、而不是以恒常中期股息形式派发,但也侧面反映管理层在业绩下降同时,仍愿意与股东分享大部分利润。

5.5亿等待入账

事实上,参考最新业绩报告,集团截至9月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2.1亿元,比半年前的1.5亿元增加40%,在现金流稳定的情况下,掏出约2,900万元便能慰劳股东,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做法。

达丰在财务稳健的同时,盈利却录得倒退,主要归因两点。首先,回顾财务报表,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2%到4.16亿元,但销售成本增加12.6%,达到2.96亿元。集团解释,由于分包劳工的人数大增约两成到3,295人,令劳动分包成本大涨23%。

劳工人数增加,或许侧面反映行业的回暖势头。主席兼非执行董事黄山忠在业绩报告中表示,达丰在过去6个月增加购买塔式起重机与相关零部件,并提升塔式起重机及其辅助结构件的制造加工能力,截至9月底已管理1,257台塔式起重机,以扩大业务满足客户增长的需求。项目增加,所需人手也自然增加,成本增长看来在所难免。

另一个业绩下跌的原因,是增长未完全反映在财务报表中。集团表示,截至9月底,集团有287个进行中的项目,涉及5.72亿元合同价值,另有37个总值1.43亿元的手头项目,预计有5.5亿元的合同金额,会在未来12个月内入账。难怪黄山忠说,有信心在未来数个月取得可观业绩。

估值低于同业

谈到中长期前景,管理层也流露出乐观之情。行政总裁邱国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将进一步促进对大中型塔式起重机的需求,为集团提供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为减省工序及符合环保建筑,装配式建筑成为行业新趋势,但预制组件的重量远高于传统建筑部件,对起重机的负重要求大幅提高,因此行业对中大型塔机的需求大增,达丰可望受惠。

〝塔机股〞在香港较罕有,要衡量估值高低,可与其他中型机械装备及器材股份比较。参考中国龙工(3339.HK)、昊天国际建投(1341.HK)、第一拖拉机股份(00038.HK)和郑煤机(00564.HK),四家公司市值大约是14亿到89亿港元,市帐率(P/B ratio)从0.69倍到1.49倍,市盈率(P/E ratio)约3.8倍到20.5倍。

达丰设备最新市值约13.5亿港元,市帐率约0.74倍,属行业低端水平,而且以它的市盈率约8.7倍来看,在上述四家公司中,它比其中三家存在折让,仅高于规模较大的龙工。随着未来合同金额与相关盈利可望入账,加上持续受惠于国家政策,达丰的估值或有上升空间。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导,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雾芯出海虽见成效 市场监管隐忧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逾七成营收,远高于深具挑战的中国本土市场 重点: 透过在亚洲与欧洲的并购活动,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带动股价上扬 由于营收增幅大于生产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谭英 王颖(Kate)可说是全球电子烟产业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职于滴滴全球、Uber中国及贝恩公司,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因同事父亲癌症过世,她意识到电子烟能帮助吸烟者摆脱传统纸烟的潜力,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雾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电子烟热潮高峰时,雾芯科技于纽约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亿美元。 雾芯科技的业务也在同一年见顶,录得85亿元(12 亿美元)收入及20亿元净利。不过,中国当时已开始加强监管电子烟,推出新税项与多项限制,使雾芯科技营收在2023年跌至仅12亿元的低点。正是在这段期间,王颖开始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尽管海外也有监管收紧,但相较于中国的国营烟草垄断市场,海外缺少强力竞争者,环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实也逐季证明王颖的判断正确。最新例证来自雾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当季收入11.3亿元(1.59 亿美元)仍远低于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个百分点至31.2%,净利润则上升22%至2.068亿元。 王颖表示:“这份成绩证明我们全球化策略的可扩展性,以及保障我们在电子雾化领域领先地位的卓越技术创新。”她补充,目前公司超过七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雾芯科技本季度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购的一家欧洲电子烟公司,并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此外,首席财务官陆超表示,亚洲市场同样录得“强劲的有机增长”。 更令投资者振奋的是,雾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国存托凭证(ADS)派发0.1美元的现金股息。连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购的3亿美元股份,陆超表示,雾芯科技透过回购与派息已合共向股东返还逾5亿美元。 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雾芯科技股价大涨,消息公布后股价劲升10.3%至 2.57美元,成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过,公司目前 32亿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约31.5倍,仍属相当高。 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对雾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态度,尽管公司在几乎所有主要市场都面临严格监管。在五名分析师中,有四人给予“买入”评级,仅一人建议“持有”。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表现同样突出。生产雾化弹、一次性电子烟及电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来市值已蒸发76%,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以代工为主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现时股价仅为上市时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达约60倍,估值甚至比雾芯科技更高。 中国市场依赖度下降 雾芯科技最新业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其营收重心正快速从原本的中国市场转移。一年前,亚太地区五个国家的收入仍占当季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王颖表示,海外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如今中国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 29%。 除了欧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颖将本季亮眼表现归功于公司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授权连锁零售模式,将独立大型门店整合至“统一品牌体系,提高零售执行力、提升品牌能见度,并强化用户体验”。 在其最大市场之一的印尼,雾芯科技自称是当地封闭式雾化设备的销量领头羊。公司正在推动“零加盟费”的授权连锁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根据 ECig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印尼有…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uine Biotech

对赌协议压顶之下 真实生物三闯港交所

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重点: 2024年9月,真实生物收回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5,000.5万元    莫莉 曾几何时,新冠药物研发企业是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宠儿,然而,随着疫情红利消退,行业热潮迅速降温,这些曾经依赖“明星特效药”光环的企业纷纷面临严峻的转型考验。在这股寒流中,曾凭借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崭露头角的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在此之前,真实生物曾于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两次递表,均未能在半年内通过聆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实生物的上市闯关堪称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制造核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拥有五款候选管线,核心产品是首款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以及其余四款尚处于临床前期的管线。随着新冠疫情平息导致相关药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实生物正致力于开发阿兹夫定的联合疗法,希望将适应症拓展至肝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兹夫定在2022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治疗新冠,一直面临临床研究时间短、数据不透明、疗效不显等一系列质疑。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附条件批准要求,阿兹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确证性临床研究,以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换取正式批准,否则阿兹夫定的药品注册证将在2027年被被撤销,届时将退出市场。真实生物在申请文件中透露,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临床研究报告。 即便阿兹夫定获得正式批准,真实生物销售额的大幅滑坡趋势也难以逆转。申请文件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44亿元、2.38亿元和1653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暴跌92%,这一断崖式下滑主要源于与复星医药终止合作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大幅减少。 2022年,真实生物曾与复星医药达成商业化合作,由复星医药产业获得阿兹夫定在内地的独家商业化权利,2023年和2024年真实生物的营收绝大部分由这笔合作贡献。但是,2024年9月,真实生物与复星医药产业终止合作,收回了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公司选择聘用经销商进行销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实生物已与74家经销商订立经销协议,但是转型效果远不及预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财务状况严峻 真实生物的盈利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7.84亿元、4,004.2万元和1.65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000.5万元,较2024年底的1.38亿元大幅减少。 研发投入也因资金压力被迫收缩。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38亿元、1.51亿元和5,405.2万元,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实生物的资产总值减流动负债为负9.84亿元,显示公司面临严重的短期偿债压力。 真实生物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即将到期的对赌协议。申请文件披露,公司于2021年和2022年完成两轮融资,累计募资7.13亿元。这些融资带来了附带赎回权的对赌条款,若真实生物上市申请被驳回或是或自首次递表后47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购优先股。真实生物首次递表时间为2022年8月,至今已过去近40个月,这意味着公司仅剩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轮融资后,真实生物的投后估值曾高达35.6亿元。但是,在核心产品营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线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需要持续的大额研发投入的情况下,真实生物恐怕难以维持高估值。在若此次无法成功上市,真实生物还将面临巨大的赎回资金压力。资本市场是否会为一家营收下滑、亏损持续、现金流濒临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买单,仍是未知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