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极光上市获开绿灯 数字疗法长期亏损堪忧
中国首家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以开发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获港交所批准上市
重点:
- 美国此前有两间数字疗法领域的上市公司退市,原因是持续的财务亏损和资金短缺
- 实控人控股的永泰生物至今仍未有商业化产品,上市后股价缩水逾八成,令脑动极光的上市计划添上阴影
莫莉
近期港股表现不俗,新股市场随之回暖,不少多次递表的公司也相继获得港交所入场券。来自浙江绍兴的脑动极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二次递表港交所后,曾于8月22日通过港交所聆讯,10月底新增上半年业绩数据后,第三度向港交所递表,并迅速通过聆讯。这间主攻认知障碍数字疗法的公司,有望近期登陆港股市场。
招股文件显示,脑动极光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首家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发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其产品管线涵盖由血管疾病、神经退化性疾病、精神疾病、儿童发育缺陷等诱发的广泛认知障碍的测评和干预。
脑动极光的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是一款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这款产品将脑科学临床经验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用于评估患者病情,并能提供个性化的数字疗法治疗方案。
2018年,该系统获得湖南省药监局发出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于2020年获批用于血管性认知障碍、失语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8种适应症的筛查、评估、康复和数据分析,是中国首款获得监管批准的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
脑动极光主要向医院提供软件系统,使医院能够利用系统对其认知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和干预,医院会根据患者的在院使用系统集成软件解决方案情况及医保目录,协商确定的价格向公司支付费用。此外,公司也直接向院外个别患者提供系统集成软件解决方案,价格为一个月480元。
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预防、诊断、管理及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测评和干预工具。在认知障碍数字疗法领域,全球约有13家公司拥有约19款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产品,涵盖各种适应症引起的认知障碍,中国则有约100款同类产品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数字疗法明星企业Pear Therapeutics已于去年4月申请破产保护,另一间数字医疗企业Better Therapeutics也在去年3月退市,这两间数字疗法公司都因为持续的财务亏损和资金短缺而难以为继。其中,Pear Therapeutics作为曾经的“数字疗法第一股”,在2021年底登陆纳斯达克时估值约16亿美元,破产后,其资产仅以6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实控人中途加入
脑动极光也同样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脑动极光分别获得1,129万元、6,720万元和5,189万元收入,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研发开支高企,加上录得明显金融负债公平值亏损,同期分别录得净亏损5.02亿元、3.59亿元和1.14亿元。事实上,该公司成立12年以来,一直都未能获利。
或许是预见公司财务表现不佳,脑动极光的创始人之一、脑科学领域学者向华东在2020年7月辞职,并且在2020年底将持有的全部股份转让。2020年12月,港股另一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永泰生物(6978.HK)的董事长谭铮开始不断入股脑动极光,目前他已经成为脑动极光的主席和控股股东之一,持股比例为25.38%。
谭铮加入后,脑动极光在资本市场的募资速度也加快。2021年9月,公司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5.13亿元,2022年3月获得安吉舜佃、天津诚业等投资方1.38亿元的C轮融资,投后估值大幅跃升至26.75亿元;2023年3月完成C+轮融资时,脑动极光每股股价为180.68元,投后估值为26.9亿元。
让人意外的是,在脑动极光首次申请上市前四天,即2023年8月4日,作为联席保荐人的中金资本,突然接手大股东购入的700万美元股份,让公司的投后估值升至3.9亿美元。
根据招股书,此次赴港上市,脑动极光拟将募集资金分别用于研发、推进更多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协助更多医院建立新认知中心,以及加强公司AI技术能力等。
虽然伴随中国老龄化,认知障碍患者人数不断上升,相关的数字疗法或许存在广阔前景。但不可忽视的是,谭铮掌舵的另一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永泰生物,至今仍未有商业化产品,该公司2020年以每股11港元在港股上市后,最近股价已跌破两港元,市值缩水逾八成。尽管脑动极光已具备一定收入能力,但其盈利前景将受投资者长期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